恰到好處的胡適 真正的大家和君子
我比較喜歡胡適這個人,原因不在僅於他的學問,而是覺得他有一種別的學者所沒有的一種氣息。
胡適在魯迅的筆下其實並不怎麼樣,但是要是橫向考證起來,魯迅先生表揚過的人其實很少,甚至於他的遺囑中還說,對於他的對手他「一個也不寬恕」。大陸的許多人並不熟悉胡適,但這不是胡適的學問和貢獻不如魯迅,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魯迅先生以其犀利和革命性口戰筆伐的特點,終於在中國大陸獲得較高的地位有些關係。魯迅先生雖然是文豪,可是他卻一度被奉為「旗手」,付合當時政治形勢的某種需要。我想,如果他活著到大陸,那麼他一定不會願意被人那樣看待的。所以,形成一個怪的現象,凡是魯迅先生在口誅筆伐的人,讀者往往不分青紅皂白就聽魯迅的一面之詞,這對那些被魯迅先生批駁的胡適們來說,不公平是很顯然的,因為他們的作品幾乎在魯迅先生紅極一時的時候悄然失蹤,因此連辯解的機會都沒有了,也就是說被弄的不但名譽掃地,而且也在事實上也沒有話語權了。
胡適便是這樣的一位不走運的人。然而時過境遷,現在大陸研究胡適的人就有好多位。雖然和許多名人學者一樣,胡適免不了被人眾說紛紜,可是輕這是正常現象,誰人背後不說人,誰人背後不被說呢?更何況是文人相輕的知識分子中。所以,我還是認為,如果論人格魅力什麼的,胡適是很有些真東西的。無論他的學問,經歷,頭銜,甚至他那奉母成婚的家庭,都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這位胡博士大概一生被授予博士學位達到35個之多。據說蔣介石對胡適也很推崇,堪稱為其文化智囊。其實從胡適本人的選擇看,他是無意於政治的,可是他被弄得無從躲閃,於是只好就範。在我看來,即使這樣的勉強,他也是兢兢業業。他是個學貫中西的學者,也是個真正的大家,同時,還算是個君子。
大概在高中時代,我便通過胡適的軼事生平初步了解了這位老先生。他受到洋人的教育時間不短,外語說得很地道,可是人們說起胡適,並不會感到洋味。相反總是覺得他是個正宗的中國人,要是仔細研究這一點的話,一定很有趣。胡適的學問顯然是無庸置疑的,他所處的時代是教授最值錢最地道的北洋時期。一襲長衫並不能代表他只是個中國人,一套西服也不能代表他是個留學生。雖然他和許多同時代的人很有些相似之處,可是他卻不同於別人。他的謙遜,他的博學,他的見解,他的開明,還有他的幽默,我總覺得很有吸引力。
1949年的那個日子,他拒絕了毛澤東託人給他捎的口信,放著北京圖書館館長不做,寧可去那偏安一隅前途未卜的台灣小島。後來的事實說明,如果當初選擇留在大陸,歷次政治運動的狂飆中,估計他大概不會有好運氣。他選擇了台灣,也許正是顯示了他的深邃。他是個貨真價實的中國人,既不迂腐,也不前衛。胡適對世事政局、歷史人生的評判未必見得多麼深刻、多麼高明,然而真知往往並不那麼深奧,即使在是非顛倒、指鹿為馬的年代裡,也能保持獨立的思考,堅持獨立的批判,爭取說話的自由,對不同意見的寬容,這些都是看似平常實則不易的高明,對於一個大知識分子來說,尤為不易。
近年來,胡適這個人和他的著述愈見其多,人類正在邁進近百年前他早就大力倡導的民主和科學時代。正如有人所說的那樣,二十世紀是魯迅的世紀,二十一世紀則是胡適的世紀。
胡適,就像精心熬就一碗高湯,淡而有味,餘味無窮,且恰到好處。(文/蘭亭晚茶居)
推薦閱讀:
※中華智慧之十大經商秘訣: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君子蘭養護
※君子蘭黃葉、爛根、不開花?在花盆裡鋪點這東西馬上見效
※水與油可鑒君子與小人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