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式關係其實並不是你想的那樣 | VICE

Alexwood

我是個專門負責性與性別內容的編輯,常寫女性跟 LGBTQ 的東西。主編總讓我寫親密關係的話題,我不願意,因為我覺得情感專家這種禍害人間的工作應該留給啊呀哇哇老師們。不過更重要的原因是,我的感情觀寫出來免不了被人一頓撕。我當然覺得自己的感情觀很有道理,但也知道這一套並不適合所有人。可編輯部現在要做 「開放關係」 的專題,我實在躲不過去了。首先要弄清楚, 「開放式關係」 不是指一種關係,而可以是很多種。「開放」 的意思就是打開一對一的 「專屬」 關係,至於怎麼開放法,開得多放,開放到什麼時候,參與者可以自己決定。VICE 最近有一篇《多偶或開放式關係中的人性生活更和諧》的簡報,評論區罵聲一片 —— 本來就接受開放關係的人覺得這沒什麼好評論的,不接受的則拒絕被說服。我也不想說服誰。開放關係只是親密關係的一種可能性,跟單偶關係沒有孰好孰壞,只有哪種更合適 —— 這取決於相處的人、自己的狀態,跟關係中的人想要什麼。而相處的人、自己的狀態、跟關係所需,其實每個都是變數,但我們往往忽視變數,為它們定下單一的期待和預設。開放關係的接受者和反對者之間難以溝通的隔閡,可能就是卡在了這幾個預設上。預設一:「The one」要麼我們都被 「the one」 的概念哄騙的夠嗆,要麼是我們誤解了 「the one」。我們總說想尋找 「那個人」,可那個人是哪個人?能和你靈魂相通的人?能和你乾柴烈火的人?願意彼此陪伴一起變老的人?人生艱難,能找到符合其中任何一條的已屬不易,我們哪來的自信覺得自己必須找到一個 「全能冠軍」?朋友都有適合聊天的、一起運動的、一起旅行的,憑什麼你的伴侶就得全部做到?並不是說我們不值得這樣的全能伴侶,也不是說這樣圓滿的關係不存在。只是如果拿這樣的理想做現實標準,我們很可能(1)在現有關係中總不滿足(2)對現有的伴侶沒有該有的欣賞和感激。自己的失望和給對方的壓力很容易導致關係問題。「我愛 TA,我也愛你」。我愛 TA 就像愛旅行,我也愛你就像愛回家。情感的多種需求並不是問題,隱瞞和欺騙才是問題。你對別人心動了。主流的感情觀把這種時刻當作 「忠貞」 的考驗關卡:就算你心猿意馬,也不會有所行動,這才是感情道德模範。可現實中,大多數人經不起這種考驗,區別只在你的伴侶有沒有察覺而已。知道的因此大傷感情,不知道的看似相安無事,直到謊言暴露的一天。諷刺的是,禁忌是最好的催情劑 —— 越需要壓抑才越迷戀,坦誠地談論慾望反而能消解它。這就是開放/多偶關係跟 「紅玫瑰白玫瑰」 困局的最大區別:理想的開放關係是基於伴侶對慾望的坦誠,有彼此的知情和同意,根據彼此的需要和接受度,對具體規則做充分協商。所以欺騙完全沒有必要。「出軌」 被重新定義,因為軌在哪裡由我們自己設定。但現實中我們對這種事很難開口,因為對親密關係的第二個預設。預設二:「愛是有限的,分給別人我就少了」我們往往不願和別人分享愛人,無非出於 「移情別戀」 的擔憂 —— 我們認為愛應為一個伴侶專屬,且一旦分享就打了折扣。這種擔憂的基礎是 「愛不但是定量的,而且是定向的」。研究親密關係的學者則說:「人們以為,在單偶關係中,你多看別人幾眼就代表你不愛伴侶了。這種想法很危險,因為它可能會摧毀真正親密的聯繫」。其實愛並非有限,但時間、精力和錢的確有限,後者才是多偶關係難以操作的真正原因。多偶者需要 「了解排期的動態,平衡伴侶間的關係,確保給予每個人適當的關注」,還得保持誠實和尊重。約會和溝通所需要的投入都會加倍。不過我們還是難以控制最直接的情感反應,對 「情敵」 的嫉妒。想拿進化論正當化嫉妒情感的,還是先不要了:嫉妒這種情感沒有絕對的生物基礎,而且用進化理論解釋現代人類的社會行為本身就是不堪一擊 —— 現代人類做出了各種違反進化原則的事,比如照顧而不是拋棄有殘障的孩子。既然是社會化的情感而非天然,嫉妒也就並非不能扭轉。所以人們開始嘗試重塑情感模式 —— 為何不能因心愛之人獲得更多的愛而感到喜悅呢?多偶者炮製了一個新詞 compersion(同喜),來作為 jealousy(嫉妒)的反義詞。性社會學家吉蓮·德里(Jillian Deri)寫了本書叫《愛的折射》,專門講 「同喜」 和 「嫉妒」。我們的確可能為伴侶的多角關係感到高興,就如 「你的兄弟姐妹或父母過得很好,你會為他們感到高興」。而我們是否感到嫉妒取決於感情中安全感、權力動態,以及感情發展方向。「在一段關係的開端或尾聲,我們往往更容易吃醋,因為我們不知道別人怎麼想,會猜想 TA 們是不是已經失去興趣了。」 德里教授解釋道。當我們得知伴侶在外面有動心的人,我們的反應只能是吃醋么?或許我們的文化和語言多少設置和限制了我們?正如我的一個實踐開放關係的朋友的發問,「為什麼只有情敵,沒有情友呢?」(想看她的故事請關注周四的推送)。不過就算能夠克服嫉妒的情緒,我們對情感關係的第三個預設,仍然讓我們不安。預設三:「天長地久」我們會唱 「相聚離開,都有時候,沒有什麼會永垂不朽」,但不一定(想)相信。追求安穩是難免的情感需求,所以我們製造了一些協議和條款來穩固親密關係,比如單偶制和婚姻。但 「天長地久」 之所以被人嚮往,就是因為它不是常態,甚至難以實現。在我們談論開放關係的時候,似乎總是 「失敗」 的例子比較多,因為我們用的邏輯是:只要分手了關係就算失敗了,於是就算 「成功」 的例子也要 「永垂不朽」 才算成功。可這應該是衡量親密關係的唯一標準嗎?追求長久沒有問題,但這個追求在某些情況中,在某些人的選擇中,不一定非要佔首位。無論是什麼關係,換偶、多角戀、單偶制、開放制,還是其他,都要面對同一個問題:分手。當開放關係情侶分開時,反對者通常會怪罪於濫交,其實分手的原因和單偶制差不多:劈腿,吵架,處不來,或者就是分了(看看這篇)。因此動態才是常態。開放關係的確增加了一個變數,這好比多一個零件可能讓一個機器更高效地運轉,但也的確多了一個可能要修的部分。開放後關係進行如何,關鍵不是多出來的人,而是關係參與者對於 TA 帶給已有關係的動態變化是否適應。而且開放關係也不是只能開不能關,有一天 「等到風景都看透」,和伴侶重新約定進入單偶狀態 「看細水長流」,這也很常見。不過如果 「相聚離開」 才是常態,朝朝暮暮才特別可貴。有些多偶者覺得開放關係後得到更大滿足感,也因為這個原因。

一張各種開放關係的(可能看了更暈的)說明圖 自己研究吧來源道理容易說得漂亮,實際操作則複雜得多。如果你有心試試開放關係,走出第一步就很難 —— 男生怕說出來被扇巴掌,女生怕說出來被當蕩婦(關注我們周三和周四的推送)。就算你無心試,把這篇文章轉了朋友圈可能還是會招致猜測和不解。單偶制無論從道德上還是從人性上,都並不優越,但多偶制也同樣。沒有一種 「人性化」 適用於所有人。多偶制並不是親密關係的究極真理,多偶者也沒權利期待別人接受開放關係。所以如果你自己不想嘗試,也不接受伴侶去做,這樣告訴對方就好,不必直接跳入 「想要開放關係的都是渣男/女」 的價值判斷。而如果你們因為你的拒絕而分手,大概你們本來要的已經是不同的東西了。最後根據多偶人士的經歷給你劃幾個重點。每段開放關係需要處理的問題都不一樣,但有些原則性的 Do"s and Don"ts 值得參考:1,如果你是加入另外一對情侶的關係,請確認對方雙方都有共識。如果是一方勉強另一方開放關係,TA 們自己的感情本來就有問題了。「要是這對伴侶自己的那些破事兒都沒整清楚,千萬別蹚渾水。」 對方雙方必須都得明白多偶和 「第三者」 的區別(除非你本來就是想做第三者,那不在這篇討論範圍內)。2,如果你只是想多幾個人啪啪,別理所當然覺得對方也是。親密行為多種多樣,有的人找的單純是床伴,也有的人可以約會但不能做愛。想清楚你想要什麼,找和你需求一致的。「在相處時,你得保證每個參與的人都能從中各取所需。」 當就算你和對方都是找床伴,「一上來就想跟你和你的伴侶來一發是很沒禮貌的」。先聊聊不行么?別拿對方當召之即來的炮友。3,如果彼此需求不再一致,別薅著不放。有時候很遺憾,但如果你不清醒點說 「這行不通了」,關係中 n 方都要受負面影響。4,開放關係要求你付起的責任其實比單偶關係中更大:你和伴侶需要協商邊界,不斷溝通什麼行什麼不行,比如要不要有主次結構,約會時用不用彼此避開,並做好準備調整。可別帶著逃避責任的心情就 「開放」 關係。5,就算你的多偶關係進行得特別好,別沒事跟人曬。可以接受的朋友自然可以聊聊(雖然人家也不見得想知道你的私生活),不接受的不但說不清楚可能還會把你取笑一番,無端添堵。「TA 會跟其他傢伙約炮誒,你就一點意見也沒有嗎?你這樣是為了什麼?」 跟出櫃一樣,跟誰說,說多少,自己用點判斷力。6,如果你想開放自己已有的關係,初衷最好是愛對方 —— 「為什麼不讓 TA 擁有更多快樂呢?」 這樣的動機,才更可能做到 「同喜」。而如果你說 「開放」 只是為分手找借口,那自然只會很快分手,而不是擁有 「開放關係」。所以關係穩定、情感深厚、彼此都有安全感的情侶 「開放」 起來更容易 「成功」。7,開放關係總仍然有 「不忠」,那就是當你 「故意違反兩個人設下的規則」。總之,別拿開放關係當作 easier way out。開放關係可能帶給你更多,但規矩也更多。而且和其他關係一樣,它的核心是誠實和信任,「謊言和欺騙會毀了它」。最後祝你不會因開放關係而被人誤解,也願你不會因自己或別人的開放關係受傷。迎接這周的文章吧。
推薦閱讀:

祖母綠和祖母到底有什麼關係 別讓名稱騙了你
從命圖看夫妻間關係
爸爸,愛我,請尊重我 關係 心理文章
真正的「夫妻關係」應該這樣
論中暹關係

TAG:關係 | VICE | 開放式關係 | 開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