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末有彩蛋~!《精神分析初級》筆記整理(下)
共計五十節課,昨天發布了前二十五節,今天是後二十五節。整理自曾奇峰網課。
第二十六節:自體客體自戀型人格障礙的表現:心中有較多的屈辱感;在人際交往中功利;缺乏同情心;對某人或某事過度理想化,通過和這個人或事物的接近,讓自己遺忘由不完美導致的屈辱感。自體客體分三種:1.鏡像的客體:父母在與孩子的關係中,給孩子正性反應,讓孩子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完美的、可愛的,最後轉化成自尊。2.理想化的客體:把所有好的特質投射給另外一個人,例如卓越、完美、全能、共情、不離不棄、無比信任……幻想接近這樣的人,會覺得平靜、安寧、舒適、有力量、人格得到提升。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需要把父母想像得完美無缺,從中得到力量。3.他我人格/孿生的自我:一個人尋求與他人建立兄弟姐妹一樣的關係,讓他感覺到自己有價值。友誼往往是最無害而又有滋養作用的關係,因為有節制,可進可退。第二十七節:自體的發展兩種愛的形式:嬰兒之愛,如果成年人在親密關係中還保留嬰兒之愛,他對愛的對象的要求是:你必須滿足我所有的需求。最後親密關係會被他自己毀掉。客體之愛:在親密關係中間,既能接受來自對方的愛,也能付出對方需要的愛。父母對孩子最理想的態度是:沒有敵意的堅決,不含誘惑的深情。替代性內省:心理諮詢師和來訪者打交道時,能分裂出部分的自我,體察來訪者的內心世界。這種情況下,諮詢師能被來訪者當成自體客體的一部分,幫助他完成某些重要的自我功能。自體心理學主要的治療技術就是共情。轉換性內化:諮詢師作為來訪者的自體客體,跟他充分地共情,被他租借了自我功能,並且代替他發揮重要的自我功能作用。時間長了以後,這部分被他租借的自我功能,就可能成為他人格的一部分,在以後的生活中,持續地陪伴他。推薦科胡特的三本書:《自體的分析》、《自體的重建》、《精神分析的治癒之道》。推薦徐鈞和韓岩的自體心理學課程。第二十八節:防禦機制總述與情感隔離防禦機制:當我有一段痛苦的經歷或情緒時,我調動自我功能,把它排斥在意識範圍外。防禦機制可能是意識層面的,也可能是潛意識層面的。防禦機制可以不斷成長。如果一個人在嬰兒期受到了巨大創傷,他的防禦機制可能停留在嬰兒期。一個人使用的防禦機制是壓抑、情感隔離、反向形成,說明他已經處於神經症階段。第二十九節:防禦的適應性與情感隔離 只有意識層面的防禦才能用意識發展,潛意識層面的防禦,要先把它意識化。怎樣讓潛意識的防禦機製成長?做心理諮詢;接觸更多的人;經受適當的挫折;閱讀(這一條只對很少的人有效)。我們所有的心理問題都是在人際關係中形成的,最好也在人際關係中解決。防禦機制需要靈活轉換,把職場上的防禦與家庭關係中的防禦混淆,會導致衝突。也許在中國,最大規模的情感隔離發生在父母與孩子之間,嚴重的情況是父母通過學習來虐待孩子。獎勵和懲罰,也是在製造情感隔離。在孩子表現好的時候表現得更愛他,這會極大地傷害情感的品質。在引導孩子學習的過程中,父母有可能做到不情感隔離嗎?如果父母和孩子站在一起,支持孩子面對挑戰,就會讓孩子感受到愛。第三十節:父母潛意識的願望與情感隔離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學習是人與人之間的學習。任何競爭到最後都是人格的競爭。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經常使用的防禦機制是肛欲期的,或說是前俄狄浦斯期的,比如投射性認同。情感隔離產生的兩個原因:1.如果情感不隔離,給孩子很多的情感支持,孩子學習好了之後遠走高飛,就會拋棄父母。2.父母的人格發育不好,自我邊界不清,在潛意識中與孩子的人格有融合。為了避免吞噬孩子或是被孩子吞噬,父母需要站在權威的位置,與孩子保持距離。在學習上,父母可能比孩子有更多的焦慮。正常關係是孩子有很多對於學習的焦慮,父母從容不迫。不健康的關係是,孩子用三分之一的精神對付學習,用三分之二的精神對付父母。父母人格不夠成熟時,傳遞給孩子的信息是矛盾的,既希望孩子成長,又害怕孩子成長。以精神分析的視角看,很多感情其實是反的,貌似無情卻有情,或者是貌似無情,其實情太多。父母替孩子選擇職業,可能導致孩子未來對職業倦怠。孩子用對職業的仇恨,保持自己人格的完整性,與父母保持距離,避免被吞噬。第三十一節:從社會現象談反向形成一個人格不是太獨立的人,會對自己的邊界被侵犯過度敏感。真正獨立健康的人格,是無可無不可的狀態。反向形成:情感體驗與相應行為相反,比如我明明喜歡一個人,害怕知道自己喜歡他,就採取攻擊他的方式。潔癖從表面看是過分的清潔,討厭髒東西,但潛意識中是喜歡髒東西。一個人表達的東西,如果超過了正常的尺度,一定是在掩飾相反的東西。第三十二節:從父母與孩子的關係談反向形成反向形成的大規模表現,就是把很多問題道德化。把一切問題道德化的人,心中有衝破道德邊界的願望,他們不能看到這一點,於是過度鉗制。有一些人過度追求公平,是因為他們沒有在不公平的環境中獲利。成熟的人格承認世界本來就是不公平的,過度追求公平是希望自己成為不公平環境中獲利的一方。父母和孩子互為表裡,孩子可能完全是父母的潛意識的直接呈現。要理解這個呈現,需要精神分析。精神分析與佛教相似之處在於,把不自覺變成自覺。讓潛意識變成意識,極大地擴展一個人對自己、對他人、對生活的覺察,提高生活品質。第三十三節:防禦機制——投射人一生最先使用的防禦機制是投射。在嬰兒和母親的關係中,母親及時讓嬰兒吃飽,嬰兒會把舒服的感覺投射給媽媽,即我是好的,媽媽是好的,乳房也是好的。如果母親對嬰兒照顧得不好,嬰兒會覺得我是壞的,媽媽是壞的,成年後可能形成反社會人格障礙,把自己的壞投射給社會。判斷投射的絕招就是,一個人心裡有什麼,他就對別人身上有什麼敏感,或者說他就有好的鑒賞力。三歲之前的孩子處於自我中心階段,沒有換位思考的能力,所以不能理解白雪公主為什麼吃毒蘋果。成年人投射舉例: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每一個人都被厚厚的自己投射出的世界包圍,在這個世界之外,才是真實的世界。恰當的投射,能幫助自己理解其他人。過度的投射,是現實檢驗能力低。防禦與檢測,是兩個並行的能力。清楚地分辨自己的邊界與別人的邊界,可以保持恰當的投射。投射的形成:有一個危險從外面攻擊單細胞時,它可以調動防禦體系對抗危險。但如果危險是從內部來的,就太危險了,於是它會通過幻想,把內部的危險變成外部的危險。安全感與投射有關。安全感比較好的人,對環境沒有攻擊;安全感低的人,對環境有敵意,把內心的敵意投射到外部。投射可以把不想承認的東西歸咎於別人,也可以把自己的攻擊性投射出去,讓自己變得無辜。諮詢師面對來訪者的投射,要在很早的時候給他做解釋,否則兩個人的邊界會模糊,諮詢師喪失治療立場。邊界不清是投射的結果,無處不在。主客體分離不好的人,更容易使用投射,把自己的感受加到別人身上。第三十四節:從人際現象談投射很多心理測量,其實是投射測量,最著名的是羅夏墨跡。有時書寫了什麼並不重要,讀者怎樣投射才是最重要的。父母的自我厭惡導致了對孩子的厭惡,在糾正孩子時充滿厭惡的情緒。孩子會感覺到爸爸媽媽不喜歡我,但實際上是父母不喜歡他們自己。第三十五節:年齡認同自由的代價是安全。人是這樣一種動物,如果不確認身份,會產生焦慮。人的一生中有兩個重要的年齡認同階段,分別是青春期和更年期,對應成長與衰老(與性有很大關係)。青春期的主要衝突是獨立與依賴,兩種需求不能兼得時就會出現問題。得胃潰瘍的人,有兩種極端性格。一種是完全的獨立,剛愎自用。另一種是完全依賴別人,沒有人照顧就活不下去。這兩種人都是沒有處理好獨立與依賴的關係。孩子的性意識覺醒時,最恐慌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因為孩子的成長意味著他即將離開父母。如果孩子15歲時在談或已經談過戀愛,說明父母的人格健康。暗戀比談戀愛更耗能。大齡青年的婚姻問題,不是他們自己的問題,而是他們把父母的潛意識見諸行動,即你永遠都不要結婚,永遠不要離開我。父母幫孩子找對象,連和誰生活、和誰上床都要自己安排,是一種潛意識上的亂倫。一個人與職業的關係,可能是與父母關係的複製。如果一個人與父母缺乏鏈接,可能會更換好幾個職業。我們與一切事物的關係,都是早年與父母關係的折射。推薦霍尼的《我們時代的神經症人格》。第三十六節:文化、權威、性別認同文化的本質是遊戲規則,是用來限定人性的。弗洛伊德的《文明及其不滿》談的就是文化對人的限定,正因為有文化,我們才能在一個框架下發展能力。五千年不中斷的文化未必是一件好事,可能是文化中有一些施虐因素,讓我們缺乏背叛的能力。施虐導致忠誠。我們既被文化滋養,也被文化迫害。文化就像蝸牛的殼,既提供保護,也是負擔。忽然把人放到完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會產生文化休克。從動力學分析,權威認同包括:恐懼;對權威的攻擊,通過攻擊達到認同。人格不夠成熟的人,不能自己承擔責任,於是認同權威。逃避自由和逃避責任幾乎是同一回事。對自己的性別不認同,也是在早年與父母的關係中形成的。女性的在性別認同方面的發展,比男性要曲折一點。最初是和母親認同,之後為了社會化,為了有更多的自我功能,向父親認同,到了青春前期,再轉向對母親的認同。如果不能順利地轉回去,性別認同就會出問題。男性最初向母親認同,然後向父親認同,一直向父親認同,沒有轉回去的過程。中年男女發胖,跟性別認同也有關係,是潛意識中想讓自己的性魅力消退第三十七節:自我功能的抑制約5%的能力與智力有關,其他95%的能力與自我功能的抑制有關。1.精神運動性抑制:在非常憤怒的狀態下,害怕攻擊別人,於是全身無力。癔症包括轉換癥狀和分離癥狀。精神運動性抑制是癔症的轉換癥狀。比精神運動性抑制更進一步的是心因性癱瘓。2.口吃:覺得流暢地表達之後的暢快感與性的滿足有關,或者這種愉快對別人產生了攻擊。當一個人過於關注別人時,語言可能被關注切斷。3.說話聲音很小:把音量與從事性活動時的音量等同起來。4.閱讀能力喪失:如果理解了整段話,就是滿足了對於性的慾望,這是超我不允許的。5.記憶力減弱或喪失:我如果記住了名字,會有很多好處(比如人脈),這些東西太好了,我不配得到。父母在孩子小時候過度強調學習,實際上是為他長大後厭惡工作打伏筆。要破壞一個人對一件事物的興趣,最好的辦法是不斷強調這件事的重要性,把他內心天然的動力,變成外界的強加。第三十八節:退行與升華退行:心裡已經發展到俄狄浦斯階段,面對創傷時,退回到口欲期或肛欲期。例如汶川地震後,煙和酒的消耗量增加。儘可能給病人提供一個安全的、有利於退行的氛圍,保持治療師的三個基本原則:節制、中立、匿名。退行到口欲期的表現:過度吃、喝,過度表達並且空洞無物,對周圍事物有嬰兒對母親般的依賴。退行到肛欲期的表現:過度控制。《熱愛生命》、《象棋的故事》都描寫了一個人在惡劣的環境中退行到肛欲期的例子。有人說,升華是唯一的成熟的防禦機制,或者說升華是神經症型的防禦機制。把原始的攻擊性或力比多上升到更高的水平,完美解決了本我和超我之間的衝突,並且能夠跟社會保持和諧。心理醫生是偷窺慾望的升華,外科醫生是殺人慾望的升華,畫家是塗抹大小便慾望的升華。現代教育的問題是,要麼過早升華,要麼過晚升華。文勝質則史,質勝文則野。推薦《心靈的面具——101種防禦》傑瑞姆·布萊克曼。閱讀可以是力比多和攻擊性雙重的升華。對知識的佔有在象徵層面和對土地的佔有是一樣的。在知識上超越別人,也是攻擊性的釋放。據調查,消防員的縱火慾望是最高的。滅火與縱火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玩火,選擇滅火來釋放對火的慾望,是被社會允許的。第三十九節(上):外化、凝縮外化:把自己的體驗變成別人的體驗。抵消和儀式:做了一件超我不允許的事,再做另一件事來抵消。間隔:做一件事時,預見到自己做完這件事會有巨大的愉快,認為自己不配得到這樣的愉快,於是終止。凝縮:不能承受不同事物的差異,想把他們整合。閑聊:我不知道什麼東西,但是假裝知道,以降低低價值感。第三十九節(下):父母對孩子的恨父母對孩子適當的恨,對孩子有好處。糟糕的是,很多父母只能感覺到他們對孩子的愛,感覺不到對孩子的恨,於是為所欲為。迫害孩子的父母,也曾經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受到迫害,很難說清誰是迫害者,誰是受害者。治療孩子的問題,其實是治療家族關係。第四十節:替換與合理化等替換:感到跟某人很親近,卻轉化成對另一個人的親近。比如明明喜歡A,但承受不了巨大的愉悅感和道德上的墮落感,於是和B接近。例如郭芙對楊過。過度象徵化:賦予一些心理功能以不合理的意義。比如有些人認為夢對未來有引導作用。搪塞:為了一個目的撒謊。依賴:依賴是性壓抑的一種,也是在武斷面前保護自己。固執:不管你是什麼樣子,我都是一個樣子,顯然沒有為親密關係的融合性做好準備。固執在面對武斷時保護自己,與武斷的人保持距離。形態學壓抑:遇到糟糕的現實,沒辦法解決就睡覺,進入潛意識以迴避焦慮。睡覺可以短暫地緩解焦慮。向幻想認同:像心中的英雄一樣行事。向父母的潛意識認同:父母越不讓做什麼越做什麼,把父母的潛意識付諸行動。如果父母的潛意識中有太多沒有解決的衝突,就可能通過孩子向外呈現。在親密關係中,我們經常利用別人,來表達內心的風景。向攻擊者認同:因為別人虐待過我,於是我在虐待別人時,就不會感到痛苦。向受害者認同:目擊了某一個災難,讓自己持續地處於哀傷中,腦中有畫面閃回。如果持續時間過長,就是病理性哀傷。把自己認同為受害者,如果不這樣做,會覺得對不起受傷或死去的人。向內射物認同:就像成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把內射物變成超我的一部分,或者可以命名為臨時的超我。誘惑攻擊者:通過色情或阿諛奉承誘惑他人,以減輕恐懼。合理化:在緊張時,給自己找個理由。比如治療師某次遲到,會找個理由給自己辯白。窮思竭慮:通過過度分析,試圖解決問題。逆恐行為:故意去做內心非常恐懼的事情。理智化:被一種特殊的理論激勵,持續從事某種病理性行為,給自己和他人造成創傷,比如傳銷。第四十一節:幽默、社會化與疏離幽默:幽默是對內心痛苦的迴避。面對別人的幽默,最掃興的做法是說:「你好幽默啊。」相當於心理諮詢的面質技術。具體化:停止使用抽象思維,認為沮喪的心情不是來自於關係本身,而是來自於大腦中的某種化學物質失衡。同性客體選擇:跟同性夥伴在一起,通過這種方式小劑量地滿足同性戀的慾望,以免變成真正的同性戀。一種情感對抗另一種情感:中國人使用比較多,只關注一種情感,另一種就不管了。比如一個家庭特別注意吃,而不太注意和人打交道的能力。社會化與疏離:用社會交往能力使自己遠離痛苦,比如男人在外應酬不回家。在獨處或和親人相處時,不得不面對內心的衝突,而面對這種衝突是一件不愉快的事,所以通過人際交往來迴避真實的內心。典型人物:蕭峰。自大/無所不能:覺得自己是上帝給地球的禮物。從被動到主動:明知做了什麼可能被打,還是誘導別人打自己,變被動為主動,通過控制降低恐懼感。軀體化:專註於自己的身體,以避免性、口欲、仇恨導致的衝突。比如養生,比如魏晉時期的服藥煉丹。避免口欲期的衝突,是在避免對依賴的恐懼;避免對性的衝突,是在避免親密、溫暖、創造;避免仇恨,是因為我們內心有太多對他人的仇恨。正常化:明明精神上非常糟糕,當別人詢問時,還是裝得正常。衝動化:用性、吃、仇恨,緩解不愉快的情感。假性獨立:變成獨行俠,不接受任何人的幫助,認為別人的幫助是對自我邊界的突破,是對自我能力的貶低。青春期這種表現尤其明顯。病理性利他:幫助別人幫助到自己過得比別人差。把自己的虛弱投射給被幫助的人,是在否認口欲期的慾望。幫助別人時,感覺到自己被滋養了,實質上是在照顧自己。第四十二節:投射性認同有人把投射性認同在心理學中的地位比喻成日心說在天文學中的地位。投射性認同是克萊因提出的,比昂進行了發展。投射性認同幾乎是唯一發生在兩個人之間的防禦機制,需要另一個人配合。A把分裂出的自體的一部分投射到B身上,誘導B以限定的方式做出反應,B做出反應。投射性認同的四種類型:1.依賴投射性認同:A向B傳遞信息,沒有你我活不下去,B照顧A。有些成人身上還保留著嬰兒的特徵。在你跟某一個人的關係中,如果有不得不做某一件事的感覺,你就是處於投射性認同的關係中。2.權力投射性認同:A向B傳遞信息,沒有我你活不下去,B表現出無能。很多父母和孩子之間都有權力投射性認同。3.色情投射性認同:A向B傳遞信息,我能讓你性滿足,B興奮。4.犧牲投射性認同:A向B傳遞信息,你欠我的,B對A讚美和服從。B最初可能服從,時間長了出於對自由的嚮往,試圖反抗和攻擊A,打斷這種投射性認同。在健康的人際關係中,不可以使用犧牲投射性認同來控制他人,如果不使用這種方法,可以得到更高品質的愛。在親密關係中,如果一個人的人格停留在前俄狄浦斯期,就會誘導另一個人做出自己期望的種種反應,如果另一個人做出了反應,兩個人就捆綁在一起了。投射性認同是一種讓兩個人深刻糾纏的防禦。投射性認同涉及到控制和反控制,屬於肛欲期問題。如果一個人頻繁使用投射性認同,他可能有人格障礙。第四十三節:治療中的阻抗阻抗是對治療的反抗。一個人在治療師面前表現得越想被治療好,可能說明他的阻抗越強烈。阻抗分五種:1.超我阻抗:你一直處於疾病導致的苦難中,如果忽然被治好了,會對舒服感到愧疚。這種舒服的感覺,在象徵層面,是滿足對性的慾望。2.本我阻抗:一個人的力比多在某一個河床上已經流淌了幾十年,讓它改道非常不容易。3.原發性獲益:在我面臨某種衝突時,如果立刻採取某種防禦機制,就能獲得內心的寧靜,讓我誤認為這種防禦機制是好的。更好的做法不是壓抑,而是把力比多升華。4.繼發性獲益:所有的疾病都會帶來好處。5.移情:用與父母打交道的方式與諮詢師打交道,是在避免對父母的對抗。關於理想化,一般人認為的是,把理想父母投射到一個人身上,幻想破滅,開始攻擊這個人。從精神分析的視角看,是因為想攻擊這個人,並且潛意識明白他並不是完美的,於是把他理想化,製造攻擊理由。第四十四節:心理動力學取向的治療設置(1)心理治療必須在心理治療室發生,就像外科手術必須在手術室中發生。四個起作用因素的比例:1.安慰劑,15%。看醫生這件事本身,就是治療。2.學派的深刻性,15%。學派之間沒有太大的優劣,只是針對的治療目標不一樣。精神分析的優點是能探索內心深處的愛恨情仇,3.共同因素,30-40%。包括相同的設置、繳費、在固定的時間和地點見面。4.治療關係,30-40%。在治療室中,可以放裝飾品,但不可以過於個性化。讓病人覺得你並不是一個按常規思考的人,會影響病人對你的解釋的信任。光線不能過強,不利於退行;也不可以過暗,以免過度退行。在治療室不可以擺全家福照片,以免分散移情。國際規定短程動力學取向的心理治療,是40次。根據中國國情,調整為30次。初始訪談3次左右,需要了解的情況有以下5點:1.主要癥狀、引起誘因、什麼時候發生、在什麼情況下加重或減輕、癥狀對親密關係的影響、之前有沒有對癥狀處理、自己對癥狀有什麼看法……2.成長經歷:爸爸媽媽的性格、父母對他的態度、除了父母之外對他產生重大影響的人、受教育程度、學習成績、與老師同學的關係、工作之後的成就、戀愛和結婚的歷史……3.現實人際關係層面:工作狀況,與配偶和孩子的關係,與父母的關係……4.與治療師的關係:移情、反移情、防禦。5.對未來的設想:對工作與生活的設想、諮詢的目標。6.是不是具有心理學頭腦:是不是有通過領悟來改變自己行為的能力,即悟性。動力學取向的心理治療,是針對悟性比較好的人。治療師盡量少說話,讓病人多說,即自由聯想。聯想開始前,先說一段自由聯想的誘導語。節制,均勻懸浮注意,不抓重點,不做歸納總結。在均勻懸浮注意的情況下,這個世界上沒有好與壞。治療師要把自己分成兩部分,一個自己在來訪者對面,另一個懸浮在空中看著來訪者。治療師在治療中如果不節制,並不是為了病人好,而是為了緩解自己的焦慮。要保持節制多久?至少二十次。第四十五節:心理動力學取向的治療設置(2)邊緣型人格障礙的病人,如果沒有在短時間內給他回應,他可能會非常憤怒。此時需要作出對應的有節制的回應,但工作方向還是讓他多說話。病人來諮詢,並不是來聽我們教訓,而是他敞開內心,我們告訴他我們看到的風景。心理治療的結束是一件很嚴肅的事,即使癥狀在30次以內消除,也要完成30次。因為心理治療包括兩方面,一是消除癥狀,二是改善癥狀背後的人格。預備結束的次數,也是3-4次,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按照中國的標準,一個時段是50分鐘。根據科學研究,一個人在另一個身上能集中注意力的時間是50分鐘。推薦《1小時50分鐘》。有限的50分鐘和有限的次數,完全顛覆了和父母的關係,因為和父母的關係是無法終止的。拉康的治療時段是每次5分鐘,並且收的費用和別的治療師50分鐘的費用是一樣的。拉康認為,和病人在一起的50分鐘,只有5分鐘是起作用的,所以沒有必要浪費病人的時間,既謀財又害命。因為只能講5分鐘,所以病人一出門就在思考,回家的路上也在思考,潛意識一直在流動。每個人都可以發展自己的風格,關鍵是你的風格要配得上你的人格和技術水平。第四十六節:心理動力學取向的治療設置(3)關於收費,在一線城市,收費每小時1000元以下,都是合理的。在中小學中工作的治療師沒辦法收費,這會導致一些問題,比如學生會認為你是做政治思想工作的。我們需要告訴來訪者說,也許比消除癥狀本身更重要的是幫助你了解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比如通過十次治療,你明白了自己的三五種防禦機制。在吃飯的時候,朋友諮詢心理問題,這個時候並不適合做深入的心理諮詢,最好委婉地拒絕。從事動力學取向的心理諮詢,不適合與病人有身體接觸。所有的寒暄與禮貌,都是防禦。對於初學者,對設置要嚴防死守,越能遵守設置,就表示你越專業。在某些特殊情況下,這些設置也可以被打破。打破的時候,一定不能是為自己謀私利。怎樣判斷一個治療師是否專業?1.看他對待你有沒有專業設置。2.看他有沒有督導。3.看他是不是有足夠的自我體驗數。第四十七節:心理動力學取向的治療設置(4)心理諮詢是比較淺的心理學上的幫助;心理治療涉及人格的深層改變。心理治療是最需要終身學習的領域。最好的選擇治療師的方式是直覺,很像談戀愛。在街上偶遇了病人怎麼辦?需要以低於病人的熱情和病人打招呼,讓病人覺得這段關係在他的掌控之中。第四十八節:心身疾病心身疾病:由心理因素引發的身體疾病。一切身體問題都可能與心理問題有關。1.胃和十二指腸潰瘍在早年有親密關係破壞,或成年後有親密關係破壞,激發了早年的創傷。在壓力下,可能胃出血。這類人心裡有依賴他人的願望,但這種依賴又不被認可,於是產生了依賴與獨立的矛盾。一種是主動潰瘍型,假性獨立,會把治療師當成競爭對手,破壞治療聯盟。另一種是被動潰瘍型,沒有節制地退行,要求過多,經常處於失望或絕望中,對治療師有過多的要求,使治療師完全沒有辦法滿足他。2.支氣管哮喘過於濃烈的母愛讓孩子窒息。3.高血壓因為懼怕超我的懲罰,把攻擊性轉向自身,腎上腺素升高,導致全身小動脈血管收縮,內壁受傷,高膽固醇物質滲透到血管壁里,導致動脈粥樣硬化。4.風濕性關節炎感染鏈球菌,身體產生抗體,抗體攻擊受損的半月板。半月板之所以受損,是因為這個人的身體處於一種不正常的預備攻擊狀態中。過分對攻擊防禦,可能是導致他隨意肌受累的原因。5.神經症厭食症心理創傷處於口欲期。早年可能有和性有關的創傷;有女性身份認同的問題,如果有足夠的脂肪就可以做媽媽了,這是對媽媽的攻擊;和母親的關係有問題,如果吃東西意味著對母親過度索取;吃東西是依賴媽媽,想變得獨立就不能從媽媽那裡獲取食物。第四十九節:德中精神分析師對話問:你認為精神分析可以怎樣幫助中國人?答:高強度的傳統精神分析很多時候是不必要的,但動力學的解釋很有幫助。精神疾病不僅僅是開藥,而是把病人當成有個人生活史的人來對待。問:怎樣成為精神分析師?答:只讀書和看網路課程是不夠的。精神分析師一門科學,要讀書,也看老師怎樣演示書本的知識。專業的態度是很重要的,首先值得信賴並真誠,把病人當成一個人來尊重,讓病人在治療情境中覺得安全。最重要的是心理動力的理解。問:你對中國教育的印象是什麼?答:中國的教育可能非常不同,老師有時很嚴厲,有一種很大的成功的壓力。每天早上我坐地鐵,看到學生和年輕人都很疲憊。從幼兒園起,他們就被打分。中國人確實有學習能力,但孩子同樣需要娛樂的空間。問:能否從心理動力學解釋,為什麼我們的孩子處於如此強的成功壓力中?答:自從計劃生育執行後,更多的期待放在獨生子女身上。父母們經歷了文化大革命,自己沒有機會受到好的教育,於是把期待都放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償還。問:你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有施虐和受虐成分嗎?答:任何文化都是一種處置人的需要,當然也包括了殘忍和攻擊的成分,這種成分每一種文化里都有。對孩子壓力越大,孩子越容易發展隱秘的攻擊性。中國家庭內的人際關係邊界不是很清晰,私人領域沒有很好地發展。問:精神分析是否不適合中國?答:精神分析在中國會非常有價值,但指的不是經典精神分析。把心理動力學的理解應用於大眾,尤其是青少年和兒童,以及更深入地認識自己,這一視角是非常有意義的。中國學生在團體中更加互相幫助。第五十節:精神分析師的個人成長目前在中國發展得最好的,是精神分析學派。精神分析耗時比較長,可能會達到不必要的深度,花費來訪者過多的錢。成為好的心理治療師,需要這些理論的準備:1.理論學習。多讀書,並且讀不同流派的書,心中至少有兩套理論體系,比如精神分析、行為主義、人本主義、家庭治療、認知療法……最初可以按照興趣來讀書,有些人的書很有趣,比如霍尼、弗洛姆、薩夫……推薦大衛·薩夫的《客體關係家庭治療》;推薦郭本禹主編、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系列叢書,簡化了我們獲取材料的途徑。不要浪費英語和德語的能力,要讀英語和德語的原著。2.參加心理學理論講座,參加國內最高水平的培訓,中德、中挪、中美高級心理治療師培訓項目。3.多讀其他人文類書,對人類的精神領域有廣泛涉獵。卡爾·羅傑斯:「我們與其說是在培養一個心理治療師,不如說是在發現一個心理治療師。」有一些人具有做心理治療師的天賦,在進入這個領域之前,最好讓一個資深心理治療師評估是否適合從事這個行業。一個過於健康、過於快樂的人,沒有真正體會過內心深處的痛苦,可能不具備共情他人痛苦的能力。心理治療需要很多操作性訓練,真的不是可以自學成才的,需要言傳身教,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為好的心理治療師,需要這些實踐的準備:1.如果沒有醫學背景,至少要在精神病院的封閉式病房實習至少六個月。我們如果不能理解最嚴重的精神病患者的內心世界,對我們理解整個人類都是巨大的障礙。如果有醫學背景,三個月就夠了。2.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在心理治療的專科醫院實習3-6個月。3.自我體驗。4.積累諮詢的小時數。有了1000小時諮詢經驗,和沒有是完全不同的。中挪督導班培訓,學生做50次治療,學員給學生做50次培訓。其他注意點:形成小組,有專業團隊支撐,定期和同行討論案例。保持初學者心態,終身學習。
文末彩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