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曾國藩家書》看中國家庭教育

《曾國藩家書》問世以來為什麼能得到廣泛讚譽?

《曾國藩家書》本名《曾文正公家書》,全書十卷,是晚清名臣曾國藩去世後,其家人、弟子、親友等搜集編纂的一部書信集。

曾國藩在傳統文人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均有突出成就,被譽為「晚清四大名臣」之首,其生前編纂的《經史百家雜鈔》影響巨大,而在他逝世後流行的「家書」更是大受歡迎。

毛澤東早年認真地讀過曾國藩的著作,尤其對《曾國藩家書》一書十分推崇。1915年6月,毛澤東在一封信中說道:「嘗見《曾文正公家書》有云:『吾閱性理書時,又好作文章;作文章時,又參以他務,以致百不一成。』此言豈非金玉!」這是他借曾氏之語來表達自己今後治學要專心致志而不再兼營並騖的決心。毛澤東還十分讚賞曾國藩那種反省內求的自我修養方法,在給朋友寫的信中就明確指出:「予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而當代著名學者南懷瑾在其《論語別裁》中也說:「清代中興名臣曾國藩有十三套學問,流傳下來的有兩套,其中之一就是《曾國藩家書》。」

《曾國藩家書》之所以受到後世的推崇和讚譽,與其內容和寫作特點是分不開的。

《曾國藩家書》收錄曾國藩在道光二十年(1840)至同治十年(1871)前後寫給祖父母、父母、叔父母、諸弟、妻子及兒子輩的家信,並適當補充了部分他寫給朋友同僚的信,共約1500封。其內容上至經邦緯國、濟世救民之道的闡發,中及進德修業、讀書求學的方法指導,下至人際瑣事處理和家庭經濟生計的經驗建議,事無巨細,纖悉無遺,可謂曾國藩一生主要活動及其治政、治家、治學之道的生動反映,蘊含了其處世應變的哲學體悟和思想精髓。比如修身方面,他終生以「拙誠」和「堅忍」行事,不僅在得意時謙虛謹慎,在失意時也不自暴自棄。在教子方面,他主張勤儉持家,睦鄰友好,讀書明理,希望自己的後代能夠兢兢業業。在用人方面,他以「仁孝」和「血誠」為原則,選拔經世致用的人才,並以「崇實黜浮」為用人標準,他的幕府人才輩出,其中就有李鴻章、左宗棠這樣的名臣。在持家方面,他要求子弟秉承寒士家風,不能沾染紈絝習氣,保持自身的耕讀本色。可見,這些書信無不滲透著曾國藩「修齊治平」的人生理想和親身踐行的實踐精神。

再從該書的特點來看,這些書信雖為家書,卻沒有落入一般家書的窠臼,曾氏家書不論是寫給祖父母、父母等長輩,還是寫給弟弟或子侄等晚輩,從不草率敷衍,這是曾國藩嚴謹性格的體現。同時,曾氏家書的內容充實深邃,言之有物,極少簡單報個平安即告結束,而且書信因對象不同而略有側重:與長輩們多是問候和祝福之語,與弟弟們則是關於治學、理家、交友、為官等教誨之語,與兒子們則是有關治學和修身的指導之語。加之曾氏家書行文生動,語言真誠,因而頗具感染力。

還需指出的是,曾國藩專門寫給兩個兒子曾紀澤、曾紀鴻的書信,風格十分符合舊式家族中長輩對子女的規訓教導之詞,因此曾氏家人將這部分內容單列出來,編成《曾國藩家訓》二卷。據曾紀澤出使英國時的日記,他在光緒十一年(1885)七八月間於倫敦郊外養病時,曾閱讀過「文正公家書」與「家訓」,這也是兩書之名首次並列見諸記載。《曾國藩家訓》是中國家訓的代表作,直到今日仍對中國家庭教育產生著影響。

《曾國藩家書》對今人的啟示

《曾國藩家書》是曾國藩一生為人處世的經驗總結,其中有很多思想對我們頗具啟發意義。

首先是做官用人之道。人們常說「為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岩」,那麼為政要學曾國藩什麼呢?曾國藩在家書中提到「做官最根本和最大的技巧就一個字:『窮』字」。又說「無論大家小家、士農工商,勤苦儉約,未有不興,驕奢倦怠,未有不敗」。勤儉節約是興旺之本,驕奢懶惰是失敗之源,能吃苦,敢於吃苦,樂於吃苦,才能成就一番事業。此外,曾國藩還說:「辦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人,知人之道,總須多見幾次,親加察看,方能得其大概。」對於選用人才的標準,曾氏也有自己的主張。他認為選拔人才時要『以有操守而無官氣,多條理而少大言為主」,「尤以習勞苦為辦事之本,引用一班能耐勞苦之正人,日久自有大效」。曾國藩一生愛才,也善於發現和培養人才,後人曾用「自立立人自達達人」來形容他對李鴻章的培養。

其次是治家之道。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十分重視家庭教育,追求家庭的穩定、和睦、團結。曾國藩深知「有國有家之興,皆由克勤克儉所致」的道理,在家書中屢次叮囑後輩要勤儉持家,避免奢華。他說:「由儉入奢易於下水,由奢反儉難於登天。」他還說:「居家之道,惟崇儉可以長久,處亂世尤以戒奢侈為要義,衣服不宜多制,尤不宜大鑲大緣,過於絢爛。」他這麼說也是這樣做的,「所有衣服不值三百金」,還吩咐長子在自己逝世後只需將書籍運回家鄉,其他隨意處置。曾國藩堅決反對為子孫購置產業,留給後人的只是耕讀家風,他說:「將來若作外官,祿入較豐,自誓除廉俸之外不取一錢。廉俸若日多,則周濟親戚族黨者日廣,斷不畜積銀錢為兒子衣食之需。蓋兒子若賢,則不靠宦囊,亦能自覓衣飯;兒子若不肖,則多積一錢,渠將多造一孽,後來淫佚作惡,必且大玷家聲。故立定此志決不肯以做官發財,決不肯留銀錢與後人。」樸素真摯的話語流露出一個道理:真正的財富並不是金銀田產,而是能有創造財富的本領;保證家道不衰不是廣積錢財,而是去培養後人自強求進的學識和才華。

第三是治學之道。曾國藩提出讀書要有「三要」——有志,有識,有恆。志存高遠,就有奮力拚搏的動力和力爭上遊的勇氣;有識才會有自知之明,懂得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恆就會堅忍不拔,負重前行也義無反顧。曾國藩一生都反對「讀死書、死讀書」的書獃子式學習,他認為單純的死記硬背、生搬硬套只會越學越差,指出讀書不僅要「勤思善問」,還要「經世致用」「匡救時弊」。在這種思想下,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曾國藩將興辦洋務納入經世體系,1861年設立安慶內軍械所,中國近代第一所製造武器的兵工廠就此誕生;1863年中國自主研發的「黃鵠」號輪船試水成功;1865年至1866年他與李鴻章在上海創辦江南製造總局等軍事工業;1867年又在江南製造總局增設翻譯局和印書處,等等。

第四是治心之道。曾國藩人稱「曾三戒」,因為早在他年輕的時候就給自己立過「三戒」的規定——「戒多言」「戒忿怒」和「戒忮求」,通過這些戒律去規範自己的行為,修身養性。同時,曾國藩本人善於自省,在他的家書和日記中,「自省」佔了很大的篇幅,對於自己的缺點,曾國藩敢於正視,敢於毫不隱諱地剖析自己。這種治心之道值得我們學習。

說不盡的家書文化

家書記錄了時代的變遷,折射出不同家庭濃濃的親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著名的家書,如諸葛亮誡子書、孔融家書、陶淵明家書、鄭板橋家書、曾國藩家書,以及現代的魯迅兩地書、胡適家書、聞一多家書、傅雷家書,等等,連綿數千年,承載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血緣文化,構成了融世態、親情、個性於一體的獨特文化現象——家書文化。「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天涯海角眾遊子,親人家書心貼心」這些名句,就是家書文化的極好寫照。

縱觀古今歷史,家書文化所具有的價值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文化遺產價值。家書是一筆重要的物質文化遺產,特別是近百年來,留下了大量的家書文獻。這些家書是人們進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原始物證,也是記錄當時社會變遷的歷史檔案。此外,家書還具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屬性。作為一種信息溝通手段和情感交流方式,家書與生活密切相關,有著相對固定的書寫格式、禮儀稱謂、寄遞送達等操作規範,這符合國家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

學術研究價值。家書往往會見證一個時代的景象,這是家書獨有的價值體現。各個時期的家書,從側面真實記錄了當時的社會狀況,為後人全面認識那個時代提供了新的視角。此外,家書內容的廣泛性、真實性、情感性,不僅可以豐富重大歷史事件,補充歷史細節,還可以使那些塵封多年的個人史、家庭史和家族史浮出水面,還原那些被遺忘的歷史人物和歷史細節。

倫理教育價值。許多家書不僅體現了寫信人的胸懷抱負、情操氣節、人格情趣,而且字裡行間充滿了父慈子孝、夫妻恩愛、兄友弟恭等情感,能夠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培養優良的道德操守。像長輩寫給晚輩的信,體現了家書的家庭教育功能;晚輩寫給長輩的信,反映了傳統的敬老美德;兄弟姐妹同學之間的信,表現了同輩人之間的相互關心、相互鼓勵和共同進步。

文學藝術價值。好的家書往往諳世態,顯真情,語見哲理,文顯華彩,堪稱文學佳作。像傅雷家書因富有文學品味,又寓教於文,許多人都把它當作文學作品來欣賞。另外,有些家書是用優美的方塊字在特製信箋上寫就的,書法和信箋的完美結合組成了一幅藝術品。與有意寫成的書法作品相比,家書里的書法更加率真、自然,體現了作者的性格。

然而,隨著通訊手段的日新月異,電話、手機、E-mail、QQ等新型聯絡方式,正在不斷地代替文字書信的功能,用紙筆寫信的人少了,堅持寫家書的人則更少了,這勢必會削弱延續千百年的家書文化。因此,早在2005年,費孝通、任繼愈、季羨林等46位文化名人就聯名發表了搶救民間家書的倡議。

其實,時代雖然發展,書寫、對話工具有了變化,但只要我們有留住家書文化的意識,它就不會消失。我們完全可以適應時代潮流,將「紙質家書」變為「電子家書」,將其用光碟或U盤保存起來,如此不但留住了親情,還保存了歷史,更傳承了家書文化。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責編


推薦閱讀:

雲石:【地緣政治8】同為華人國家,為什麼新加坡「親美反華」
政治文明中的人民主權與國家主權
有這麼一個花痴的國家
一些國家新年的婦子習俗

TAG:教育 | 中國 | 家庭教育 | 國家 | 家庭 | 曾國藩 | 中國家庭 | 家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