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紀錄片老師回國首秀:中英教育碰撞
摘要:英國廣播公司BBC的系列紀錄片《我們的孩子夠堅強嗎?中式學校》播出後,引起中英兩國對各自教育制度的熱議與反思乃至批判,此片甚至驚動了習大大,他在訪英的一次致辭中也提到,我們的孩子玩得太少了。
這是一部什麼片子?
《我們的孩子夠堅強嗎?中式學校》是一部三集的系列紀錄片,BBC邀請了5名中國教師去英國博航特中學的「試驗班」教授4周課程,然後將中式和英式教學成果通過考試的形式進行評比,並將過程攝製下來。
過程姑且不談,最終結果是這樣的「數學成績中國班平均分67.74,英國班平均分54.84;中文成績中國班平均分 46.88,英國班平均分 36.46;科學課,中國班平均分58.33,英國班平均分50,中國班獲得三項全勝。」
2015年,中國教育關鍵詞之一就是「中英教育碰撞」。BBC為了效果和劇情衝突,把30天的跟拍剪輯成了3個小時,放大了衝突和教育差異,引發深思。
習大大也操心|我們的孩子玩的真的太少嗎?
在鏡頭裡,中國的課堂上,老師在上面演示實驗,學生不停地記錄筆記,所有的知識會用課堂筆記形式教給學生,上課不能說話、每天長時間學習。學生們就像機器一樣練啊練啊練啊,就是為了最後能夠過關,甚至能拿到滿分,才能進到最好的學校。
而在英國的學校,他們會把不同的學生根據能力不同進行分班,老師不會直接告訴學生怎麼做,而是讓他們自己研究發現,所以英國學生經常弄錯,但在他們看來這都很正常;「他們的課堂比較自由,班級人數很少,孩子們就已經習慣了小班化學習、合作、交流,一些小學課堂,孩子們甚至可以席地而坐……」
而BBC表現出來的這些僅僅是課堂的對比,體現在課外,更能理解習大大的擔憂從何而來:「我們的孩子玩得太少了。」
中國國內現狀如何?放學後的各種補習班、被閑置的毒跑道、頻發的跑步猝死、越來越少的戶外遊樂場所,孩子變得越來越宅……即便放鬆和玩也是有目的的:正如我們常常在家看綜藝節目的時候,被長輩批評有什麼教育意義。
中英教育PK|中國教育真的贏了嗎?
BBC把第一集視頻放出之後,引髮網友空前關注。一條新聞數萬評論,視頻被各種轉發,我們相信理由不外乎如此:
1、我們不服輸的勁兒上來了!中國不能輸,中國隊加油!
2、最重要的是中國的傳統應試教育一直在備受質疑,選擇對比的剛好是中學階段,一個血淋淋的PK在面前讓各位親爹親媽、被中國式教育「虐」過的孩子們都像獅子聞到了血腥味一樣的興奮。
儘管BBC的紀錄片已經比較客觀的表達了中英教育差異,實際上衝突的放大,對中國教育方式突出矛盾的放大也是肯定存在的,所以網友其實對中國教師三考全勝並不買單。
那麼,真實情況是如何呢?
梅曾赴英國教授小學生數學的上海市英語老師闕曉說:「這部片子裡面那些讓人崩潰的情節我從來沒有碰到過,中英教育理念的衝突確實存在,但這部片子本身可能有些影視的專業手法在內。」而且從她的感受來說,基礎教育還是中國的好。
如果是這樣的情況,除了我們從媒體上看到各類採訪,我們有沒有可能直接和BBC記錄片中的老師面對面溝通呢?讓大家能夠真正的了解中英教育的差別,學習借鑒對方的教育方式。
我們聯繫到了參與BBC紀錄片拍攝的楊軍老師,她是此片中最被人熟記的老師,因此也被英國教育[微博]大臣接見,為英國教育改革出力。楊老師告訴我們說,中國教育雖然有不足之處,但好的一面,在她看來:她對BBC紀錄片的認識是讓「中國實驗班」走出國門的倒行逆施的做法,中國教育不是純粹的填鴨式,英國教育也不是簡單的放羊式……
11月26日,楊軍老師將受邀出席「新浪2015中國教育盛典」上最受關注的「中國式教育新三觀」高峰論壇,這將是她因BBC記錄片爆紅後首次回國現場分享。她會把所感受到的真正的中英基礎教育的差異,與北京大學[微博]考試研究院院長秦春華等眾位行業專家、教師代表、學生代表一起進行探討,同時也會將老師參與BBC紀錄片拍攝的前因後果、兩個國家新聞採訪角度的差別、對老師本人及中英教育影響一一道來,精彩不容錯過!
新浪2015中國教育盛典簡介:
新浪教育[微博]盛典是以教育行業全年盤點、教育發展走向分析、網友評選形式呈現的大型年度活動,是國內教育領域最大規模的教育盛宴,每年均有超過50餘位教育學者、名流、官員、10多家使館及近400家機構蒞臨活動。
盛典期間,大家可以和國內外最頂尖教育行業領袖探討發展方向,學習成功案例,體驗中國在線教育最優秀的產品。新浪教育頻道還將發布「2015在線教育產品測評白皮書」及《教育DIDYOUKNOW》視頻第四季,同時對教育行業做出貢獻的優秀機構以及人物進行表彰和頒獎。
推薦閱讀:
※蔡禮旭老師菁華24
※南懷瑾老師講述:盂蘭盆節與放焰口
※田老師為35屆特訓班寫的每人一字
※(5)劉希彥老師2014年8月9日
※古詩詞中的名句名篇「賞析」彙編!連老師都說必須「人手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