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著名天文數學家
梅文鼎:(公元1633~1721年), 字定九,又字勿庵,宣城人,著名清朝天文數學家。 梅文鼎年二十七歲時,與弟文鼐共習台官交食法,著《天學駢枝》六卷。值天學書之難讀者,必求其說,至廢寢食。疇人弟子,皆折節造訪,人有問者亦詳告之無隱。所著天算之書八十餘種。 起初,梅文鼎常讀《元史授時法經》,嘆其法之善,作《元史天經補註》二卷,又以授時實集古演算法之大成。然創法五端外,大率多固古術。因參校古術七十餘家,著《古今天法通考》七十餘卷。授時以古術考古今冬至,取魯獻公冬至證統天術之流,然依其本法步算與授時所得正同,作《春秋以來冬至考》一卷。《元史》西征庚午元術:「西征」者,謂太祖庚辰也;「庚午元」者,上元起算之端也。志訛太祖庚辰為「太宗」,不知太宗無庚辰也。又訛上元為庚子,則於積年不合也。考而正之,作《庚午元法考》一卷。授時非諸古術所能比,郭守敬所著《法草》,乃法經立法之根。括其義之精微者,作《郭太史法草補註》二卷。《立成》傳寫訛舛,不得其說,不敢妄用,作《大統立成法》二卷。授時法於日纏盈縮,月離遲疾,並以垛積招差立算,而九章諸書無此術,從未有能言其故者,作《平定三差詳說》一卷。——此發明古法者也。 梅文鼎又以唐朝之九執演算法,實為西法之權輿,其後有婆羅十一曜經及都聿利斯經,曾九執之屬。在元則有札馬魯丁西域萬年法,在明則有馬沙亦黑馬哈麻之回回法,西域天文書,天順時貝琳所刻《天文實用》,即本此書。作《回回法補註》三卷,《天文書補註》兩卷,《三十雜星考》一卷。表景生於日軌之高下,日軌又因於里差而變移,作《四省表景立成》一卷。《周髀》所言里差法,即西人之說所自出,作《周髀算經補註》一卷。渾蓋之器,最便行測,作《渾蓋通憲圖說訂補》一卷。西國日月以太陽行黃道三十度為一日,作《西國日月考》一卷。西術有細草,猶授時之有通軌也,以天指大意隱括注之,作《七政細草補註》三卷。新法有《交食蒙求》、《七政蒙引》二書並逸,作《交食蒙求訂補》二卷,附說二卷。監正楊光先《不得巳日食圖》,以金環與食甚時分為二圖,而各具時刻,其誤非小,作《交食作圖法訂誤》一卷。新法以黃道求赤道,交食細草用儀象志表,不如弧三角之親切,作《求赤道宿度法》一卷。謂中西兩家之法,求交食起複方位,皆以東西南北為言;然東西南北惟日月行午規而又近天頂,則四方各正其位矣。自非然者,則黃道有斜正之殊,而自虧至夏,經歷時刻,展轉遷移,弧度之勢頃刻易向。且北極有高下而隨處所見不同,勢難施諸測驗。今別立新法不分東西南北之號,惟人所見日月圓體,分為八向,以正對天頂處,命之曰上,對地平處,命之曰下;上下聯為直線,作十字橫線,命之曰左,曰有;此四正向也。曰上左、上右,曰下左、下右,則四隅向也。乃以定其受食之所在,則舉目可見。作《交食管見》一卷。太陽之有日差,猶月離交食之有加減,時因表說有誤,作《日差原理》一卷。火星至為難算,至地谷而始密;解其立法之根,作《火緯本法圖說》一卷。訂火緯表記,因及七政,作《七政前均簡潔》一卷。金水歲輪繞日,其度右移;上三星軌跡,其度左轉;若歲輪則仍右移。作《上三星軌跡繞日圓象》一卷。《天問略》取黃緯不真,而列表從之誤。作《黃赤距緯圖辨》一卷。西人謂日月高度等,其表影有長短,以證日遠月近,其說非是。作《太陰表影辨》一卷。新法《帝星句陳經緯》刊本互異,作《帝星句陳經緯考異》一卷。測帝星句陳二星為定夜時之簡法,作《星晷真度》一卷。——以上皆以發明新法算書,或正其誤,或補其缺也。 清康熙年間,清廷開局修《明史》,《天文志》為吳任臣所修,徐善。劉獻廷、楊文言各有增定,最後以屬黃宗羲,黃又以屬先生。先生擇其訛舛五十餘處,以天草通軌正之,成《明史志擬稿》三卷。雖為大統而作,實以闡明授時之奧,補《元史》之闕略。其總目凡三:曰發源,曰立成,曰推步。又作《天志贅言》一卷,大意言明用大統,實即授時,宜詳《元史》所闕以補未備。又回回法承用三百年,法宜備書明鄭世子之《天學》,袁黃之《天法新書》,唐順之、周述學之《會通回法》。以庚午元法例例之,皆得附錄。其西法方今見行,然徐、李測驗改憲之功不可滅也,亦宜備載緣起。 清康熙二十八年,梅文鼎至京師,大學士李光地請其作簡要之書,俾人人得其門戶,因作《天學疑問》三卷。清康熙四十二年,李光地扈駕南巡,駐蹕德州,有旨取文鼎書,以《天學疑問》進,獎諭有加。清康熙四十四年又南巡,召對御舟中,賜御書扇幅及珍饌,並賜「績學參微」四大字。清康熙五十一年,命其孫瑴成內廷學習;清康熙五十二年,賜舉人;清康熙五十三年,賜進士。梅文鼎所著之書,魏荔彤兼濟堂纂刻者凡二十九種。瑴成別為編次,更名《梅氏叢書輯要》,總二十五種,六十二卷。木刻本,今失傳。 清康熙六十年逝世,終年八十九歲。其兩位弟弟和兒子也長於天文數學。 (責任編輯:練習) |
推薦閱讀:
※300年前印度科學狂人發明天文儀器 造型魔幻 至今仍測量精確
※天文台
※志第一 天文一
※商代的天文與曆法
※天文儀器的研製和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