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說你不好奇啊!】心理諮詢師的精神世界是什麼樣的?

心理諮詢師的精神世界是什麼樣的?心理諮詢師也是普通人,並沒有特別的精神世界。當然,心理諮詢師的心理狀態,還是有別於普通人群的。我覺得心理學家羅傑斯在《個人形成論:我的心理治療觀》一書中關於「心理和諧人」的描述能很好地解答了這個問題。按羅傑斯的說法,從事心理諮詢工作,或者接受心理諮詢的人,可能會進入內心和諧的狀態,具體來說有如下幾點:

1、從面具後面走出來

最常見的使人沮喪的情景是一個人不能根據其選擇或意願而成為他自己;但最令人絕望的則是「他不得不選擇做一個並非自己本身的人」。當一個人更願意麵對自己成為自己之後,

「他開始拋起那用來對付生活的偽裝、面具或扮演的角色。他力圖發現某種更本質、更接近於他真實自身的東西。他首先把那些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意識的用來對付生活的面具扔在一旁」。

2、情感體驗

「如果一個人通過治療,以這種方式體驗到了來自他自身機體的全部情感,也就是說,以這種自己能夠清楚意識到的、公開的方式體驗這些情感,那麼他就已經體驗到了他自己,體驗到了他自己所具有的內在。」

沒有接觸心理學的人喜歡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卻排斥去體驗,但體驗更接近真相。所以心理學工作者會對於夢、神話、小說、電影等更有興趣,因為這些東西更接受於體驗的世界。

3、在體驗中發現自我

所謂變成自己,在羅傑斯看來就是要去發現存在於不斷變幻的經驗中的模式,或內在秩序,而不是把經驗納入某種軌道,變成某種偽裝或面目全非的結構。「變成自己的意思就是去發現存在於自己的感覺和反應中的統一與和諧。真正的自我應該在一個人自己的經驗中自然而然地找到,而不是強加。」

4、對經驗開放

「他們變得更易於了解源於自身機體內部的情感和態度,同時也變得更能認識周圍的客觀現實,而不是以先入之見去一味硬套。他們可以從新的環境中如實地獲得證據,而不是曲解存在,使之符合早已持有的模式。這就意味著他的信念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他可以容忍模糊。他可以接受對立的證據,而不封閉現實。」

5、信任自己的機體

「他們相信自己的感覺,如果覺得一件事是對的,他們可能就會去做,而不太會屈從於社會行為標準對他們的要求。心理和諧的人與其他人相比,不太屈從於社會期待的角色要求,相反,在進行重要的生活決定比如選擇職業和人生伴侶時,他們似乎更遵從自己的興趣、價值觀和需要。」

6、出自個人內心的評判

「他越來越感到評價的基點存在於自身內部,因而他逐漸不再尋求他人的贊可或否定,不再依賴他人提出的生活標準,也不再依靠他人來幫助自己做出決定和選擇。他認識到自己進行選擇的基點在自身內部,唯一值得考慮的問題是:[我的生活方式能使我真正感到滿意嗎?能真正表現我自己嗎?]」

7、願意成為一個變化的過程

一位諮詢者在結束治療時,似乎感到有些迷惑不解,他說:「我還沒有完成自我綜合和自我重新組織的工作,但這並不使人氣餒,只是有點困惑罷了。現在我認識到這原來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它令人激動,有時還使人感到不安,同時它又使人大受鼓舞,感到自己在行動,在朝著一個確定的目標前進,儘管你並不能總是很清楚地意識到這個目標究竟是什麼。」

所以,心理諮詢師會更注重體驗、覺察、變化、表達,這些會讓人內心更加整合與穩定。除此之外,心理諮詢師也會習得一些有益的心身應對方式(比如催眠、放鬆、正念打坐等),很多諮詢師把其中的一種或幾種作為長久修鍊的途徑,並逐漸達到更高的精神境界(祥和、安定、愉悅)。當然,心理諮詢師這個職業也會有些「風險」,過多的關注內心世界也許會讓人離現實世界更遠了,雖然這也可能是很多從事心理諮詢工作者本身的心理特質。我在大學從事心理諮詢工作,同事們都想做些專業的事情,而推諉那些行政事務。從事心理諮詢工作的人,也不太喜歡做科研,所以很多在大學從事心理諮詢工作的老師職稱總升不上去。無論是行政事物,或者科研,均要有客觀、理性、外向的特徵,而諮詢師更喜歡向內探索,更注重體驗和覺察。看來,心理諮詢師的精神世界,確實有些與普通人不太一樣。

推薦閱讀:

帶你走進世界上最美的十大花園
世界各大博物館收藏的中國青銅器,你見過幾個?
粵港澳大灣區共建世界級港口群 「三港」核心地位確定
珍貴!晚清十大名臣真人照片,最後一位被評為世界三大偉人之一

TAG:心理諮詢 | 心理 | 世界 | 諮詢 | 精神 | 心理諮詢師 | 好奇 | 精神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