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辟卦、傷寒欲解時與時間醫學
十二辟卦、傷寒欲解時與時間醫學
王新陸
(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濟南250014)
[摘要]討論十二辟卦、《傷寒論》六經欲解時與時間醫學的關係,強調天人相應的觀念,指出易學十二辟卦的道理啟迪我們對疾病預測與前瞻性的了解,治療疾病的關鍵是和調陰陽。
[關鍵詞]十二辟卦;傷寒論;六經欲解時;時間醫學
十二辟卦,易學之內容也。易者,「易也,變易的哲學。」「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變的哲學強調變的原則,宇宙間萬事萬物沒有不變的,不變的物,不變的人,不變的東西,不變的環境永不存在,無一而不變,也不可能不變。
《傷寒論》乃醫聖仲景之傳世巨著。醫者,意也;意是智慧之學,是思考之學,是實踐之學,既要有醫的根基,又必須有醫的悟性,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與禪學的教意倒有相近之處。做一輩子醫生不會看病者不在少數。練了一輩子把脈,不讀「醫不三世,不服其葯」,對三墳五典一概不知,怎麼能學會試脈?宋明以後將憑脈稱之為三指禪,沒有禪的功夫,就不會有很好的臨床療效。
以上兩者,我們用時間醫學這個現代的名詞將其串連起來,看在臨床上能不能對大家有個啟發?
根據乾、坤(天、地)兩卦而特別開闢出來的十個卦象是復、臨、泰、大壯、夬、姤、遯、否、觀、剝。再加上乾、坤為十二卦。古人用此十二卦來代表生命、運動、日出、日落四季交替以至於宇宙的消長,稱為十二辟卦。因每一卦又有自己的方位、時空,故又稱諸侯之卦。
坤卦,代表亥月(10月),此月中有立冬、小雪兩個節氣,為陰極而陽欲生時,又稱小陽春。
復卦(地雷復卦),代表子月(11月),此月中有大雪、冬至兩個節氣,一陽來複,《漢書·律曆志》云:「萬物滋於下,孳萌於子,紐芽於醜。」萬物始生,出螾然也,故此月又稱萌月。
臨卦(地澤臨卦),代表丑月(12月),此月中有小寒、大寒兩個節氣,二陽生,生機已現,春天要來了,養生時要注意扶陽益陰。
泰卦(地天泰卦),代表寅月(1月),此月中有立春、雨水兩個節氣,正月天地陰陽平和,春天開始了,養生時要注意無逆於生,披髮緩形,廣步於庭。
大壯卦(雷天大壯卦),代表卯月(2月),此月中有驚蟄、春分兩個節氣,小蟲子出來了,大狗熊也出來了,大地驚雷,陽已上地面,植物生長。
夬卦(澤天夬卦),代表辰月(3月),此月中有清明、穀雨兩個節氣,清明時節雨紛紛,這一點陰水就紛紛,陽氣旺,天之陰滋地之陽,萬物生長,此時用助陽葯要注意了,宜於甘淡化濕。
乾卦,代表己月(4月),此月中有立夏、小滿兩個節氣,純陽之期,四月天燥,春風一到,春旱一發不可收拾,白天也是漸漸變長。但物極必反,陽極陰生。
姤卦(天風姤卦),代表午月(5月),此月中有芒種、夏至兩個節氣,是端午節時分,一陰已生,此時在南方是梅雨季節,「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宜飲雄黃酒祛濕。
遯卦(天山遯卦),代表未月(6月),此月中有小暑、大暑兩個節氣,此月是白晝最長的時間,天長至於此,白天59刻,夜間41刻(14.4分鐘一刻,白天14.16小時,夜間9.84小時)。夏日炎炎,麥子熟了,外熱內陰已生,中暑中濕之類的病證不可不辨。
否卦(天地否卦),代表申月(7月),此月中有立秋、處暑兩個節氣,卦中有三陰三陽,此時秋天來了,秋高氣爽,寒氣已生。
觀卦(風地觀卦),代表酉月(8月),此月中有白露、秋分兩個節氣,是仲秋賞月之時,玉兔高懸,但有肅殺之氣,屬於收藏之季。
剝卦(山地剝卦),代表戊月(9月),此月中有寒露、霜降兩個節氣,此時秋風蕭瑟,落葉紛飛,「山僧不解數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只有絲絲陽氣,養生重在補陽抑陰。春分、秋分各50刻,白天黑夜一樣長。故孔子書名《春秋》。
以上講了十二辟卦。
傷寒病的六經欲解時:太陽病欲解時從己→未上;陽明病欲解時從申→戊上;少陽病欲解時從寅→辰上;太陰病欲解時從亥→丑上;少陰病欲解時從子→寅上;厥陰病欲解時從丑→卯上。太陽病方用桂枝湯、麻黃湯;陽明病方用三承氣湯;少陽病方用小柴胡湯;太陰病方用四逆類,仲景明確提出「當溫之」;少陰病方用四逆湯;厥陰病使用調整陰陽的葯。厥陰病乃陰陽之氣不相順接「厥陰應下之」(熱厥),是不是陰盡陽生再考慮。陸淵雷先生說,「傷寒厥陰篇竟是千古疑案。」成無己則認為「邪傳厥陰,則熱已深也」。對於陰陽俱虛,本校李心機教授註:「整體病機和癥狀可以用一個虛字概括。」
太陰欲解是陰極陽生,一陽生;少陰欲解是陽氣漸生,二陽長;厥陰欲解是陰陽各半,三陽長;太陽欲解是陽盛陰生,一陰五陽;少陽欲解是陽長陰退,二陰四陽;陽明欲解是陽退陰長,四陰二陽。均與陽氣的活動有關:少陽是三陰三陽,一陰盛;陽明是三陰三陽,一陽盛;太陽是六陽盛至二陰,陽消。
附表如下:
坤復臨恭大壯夬乾姤遯否觀剝
亥子丑寅卯辰己午未申酉戊
太陰少陽太陽陽明
少陰
厥陰
《內經》云:「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十二辟卦在一天之中,也是如是說:如晝夜陰陽消長。
子卯戊寅子
子(復)
酉(觀)
卯(大壯)壯)
午(姤)
秋分春分,出卯中入酉中,白晝、黑夜各五十刻,每刻14.4分鐘,即各12小時;
夏至白晝59刻(14.16小時),黑夜41刻(9.84小時);冬至恰好相反,白晝41刻(9.84小時),黑夜59刻(14.16小時)。(《類經圖翼》)
《素問·生氣通天論》曰:「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太陽病證屬陽氣鬱於內,不會錯,陽氣得助則有宣洩解表之意。
從現代醫學來看,日中陽氣盛時,人體環腺苷酸升高;子夜陰氣盛時,人體鳥苷酸升高。《靈樞》云:「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邪氣可借陰而盛,也可借陽而盛。這個道理就是從另一個層面強調陰陽和的大觀念。在臨床中,許多疾病的發生或加重在夜間,如心衰、心律失常、猝死、腦梗死多發於夜間;哮喘病夜間發作多見;結核病的盜汗、吐血則多發於傍晚。
《素問》云:「病在肝,愈於夏,夏不愈,甚於秋,秋不死,持於冬,起於春。」人身節律性非常強,人體的激素分泌、酶的代謝、組織器官的代謝、體溫、呼吸、血壓、脈搏、心電圖、腦電圖,甚至眼內壓、血紅蛋白、葡萄糖耐量曲線、電解質水平、尿素氮、凝血機能等等,無一不在24小時內有不同的變化。如:交感神經白天興奮,免疫機能相對下降;副交感神經夜間興奮,免疫系統相對增強;外周血白細胞和T淋巴細胞白天低、夜間高。
英國的米爾斯(Mills)與德國的阿斯霍夫(Asahoff)認為,外界和環境能影響到內節律的穩定性,此即生物鐘的概念。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陰陽更勝,氣之先後,此之謂也。」這在臨床中有許多現象可以證實這一點。例如,洋地黃在凌晨4點時的吸收水平比其它時間高4~40倍;胰島素在凌晨4點最敏感,容易出現阿蘇木現象;激素則早弱夜強,夜間用可抑制自身分泌等等。用藥時補陽葯和利濕葯宜晨間服用;解表葯宜午間服用;益氣葯宜午前服用;瀉下藥宜午後或入夜後服用;滋陰葯宜入夜服用;安神葯宜夜卧服用(不絕對如此)。
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對子時的概念要有靈活的觀點,北京、新疆有時差,日出日落時間不盡相同,不能牽強。第二,六經病欲解時是現代時間醫學的經典說明。第三,藏內之變,到象外之變,有時間傳遞、演變的過程,六經病欲解時亦然。第四,子午流注學說中的五臟旺時與易學十二辟卦之間沒有矛盾。第五,易學十二辟卦的道理啟迪我們對疾病預測與前瞻性的了解。第六,治療疾病的關鍵是陰陽和,方法是知犯何逆,隨症治之。
臨床中這樣的病例比比皆是:夜半頭痛用蔥白,交通陰陽;夜半胃痛皆因木反侮土,當扶陽抑木,疏肝和胃;夜半喘甚皆因木旺反克乘金;夜半尿頻腰痛當考慮乙癸同源,宜補腎;夜半心悸是子盜母氣之故,當補肝血。夜半為陽氣升時,若將此類病搞清楚,就可以舉一反三,知一曉十。
道教說:「日出沒,此精神之衰旺,月盈虧,此氣血之盛衰。」子午流注學說認為:腎氣旺於酉時(17~19時),濾過率峰值在17時30分左右;肝氣旺於醜時(1~3時),活動低峰值中午;心氣旺於午時(11~13時);肺氣旺於卯時(5~7時);脾氣旺於巳時(9~11時)。
總之,時間醫學是人體生命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如何結合我國傳統文化,以及行之有效的中醫臨床和現代高科技重新整合,為臨床做出一些新的理論支持就算盡心儘力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