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語言暴力造成的「低溫燙傷」,一生一世都在發疼
《對孩子要求過高的父母是怎麼了?》
心理學家胡慎之在微博上做了一個調查:「你為什麼內心深處永遠無法原諒父母?」
為什麼他會做這樣一個調查?因為有研究指出,在中國,67.1%的家長曾在情感上虐待孩子,羞辱或經常批評孩子便是最為廣泛的表現之一。
在育兒的道路上,有些父母,會犯一個原則性錯誤——以為打罵是一種教育的手段,所謂「嚴師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80後、90後大多數人深受其害,可惜很多人長大後「好了傷疤忘了疼「,當自己有了孩子,遇到育兒的問題後,第一反應就是效仿自己父母當年的做法,把錯誤的育兒方法傳承了下來。
我們來看一些熟悉的畫面——
小明考了70分,回到家,爸媽很不高興,說:「你看看隔壁家小芳!人家跟你一樣大,怎麼人家就考了100分?」
小志在學校和同學小凱打了一架,小志爸媽知道後,不問前因後果,先把小志揍了一頓,一邊揍一邊說:「一個巴掌拍不響,肯定是你自己惹事!」
小華放學踢球,晚了一個小時回家,爸媽把門鎖上,小華在門口哭,媽媽在裡面生氣地說:「我怎麼有你這樣的野孩子?天天那麼野,不用回家了!去野吧!」
珠珠今天生日,跟爸媽許願說想要一個芭比娃娃,因為隔壁小花就有一個,爸媽說:「不要看到別人有什麼,你就也想要!別人考一百分你怎麼不考一百分?」
那個時代沒有互聯網,沒有更科學的教育理念,我們的父輩們以為「激將法」、「嚴厲管教」就可以打造出人才,所以覺得這些話說出來沒什麼大不了的。但是,有些話看起來輕描淡寫得不像家庭暴力,但是醫學上有一種傷害叫「低溫燙傷」,父母對我們所謂的「打壓教育」,就是低溫燙傷,傷到了心,烙下了印。
那些讓孩子痛心的語言暴力
在我們家庭里,常見的語言暴力可以分成以下幾種:
? 將孩子物化成動物
比如,「你豬腦子啊?!」「養條狗都比你聽話!」
這種話說多了,非但起不到任何教育意義,還會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甚至會幻想自己真的是豬、是狗。實際上,很多動漫作者之所以把一些卑微的動物寫成主角,就是因為童年遭受過唾罵,才轉而把自己想像成老鼠、豬等帶有世俗偏見的動物。但不是每個小孩都能長成藝術家,更多的孩子聽多了這些唾罵後,會自暴自棄,甚至產生逆反心理,用各種怪異行為來「對抗」從父母那裡收到的侮辱。
? 剝奪孩子的話語權
比如,「你閉嘴」、「大人說話小孩子插什麼嘴?」「你才多大年紀就曉得這些了?」
這類語言暴力造成的後果就是孩子再也不敢爭取自己的正當權益,也不願意向父母敞開心扉。比如小浩在學校經常被同學欺負,每天下課後,都被後桌同學踢,身上都是塵土。回到家,父母不問緣由,先來一頓「為什麼又弄了一身臟」這樣的咒罵。小浩從來不敢告訴父母真實的情況到底是什麼,因為他知道說了的結果,是又會招來一頓「你怎麼這麼懦弱」的咒罵。
? 侮辱和歧視孩子
比如,「這點事都做不好,你沒長腦子啊?」「你都胖成這樣了還吃!」
最可怕的是,當著客人的面羞辱孩子,說讓孩子丟臉的事情。小時候,當著親戚的面兒,被父母拿尿床來取笑的孩子並不算少,那種自己的缺點被大人們拿來閑聊、取笑的難受滋味兒會伴隨終生。父母這樣說,這樣做,同樣是把孩子的尊嚴踩到腳底,讓孩子徹底喪失自尊心和自信心,因為孩子就是通過身邊最親近的人,比如老師和父母,來對自己進行價值判斷的。經常被侮辱和歧視的孩子,自我價值感會特別低,自卑、懦弱、不敢挑戰很容易成為他們一貫的表現。
?恐嚇孩子
比如,「再哭,警察叔叔就把你抓走!」
這類語言的效果,往往是一開始很奏效,但是說上兩次就會被當作耳邊風,或者是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後果。
有一個觸目驚心的案例:
小琪是一個特別乖的小女孩,在她很小的時候就被人販子拐賣了。當她在超市跟父母走散的時候,正要大哭,就被一個陌生阿姨抱起來。她很害怕,剛想哭,人販子就嚴厲地跟她說:「不許哭,再哭就讓警察把你抓走!」這句話,琪琪的爸媽經常跟她說,所以她一直懼怕警察,從而乖乖閉上了嘴巴,失去了引起公眾注意並救助的唯一機會。
當然,這是一個極端案例。而經常恐嚇孩子造成的最直接後果,往往是讓孩子變得膽小。父母恐總是恐嚇孩子「再哭把你送回老家」、「再哭把你送到幼兒園」……這樣就會讓孩子覺得老家、幼兒園是可怕的地方,他最好不要去,一旦真的身臨這樣的場所,也就會小心翼翼,唯唯諾諾。
?貶低孩子
比如,「別以為你有多了不起,你只不過……」
無論你有多優秀,父母總能說出一些刁鑽的話來打壓你。你喜歡寫作文,父母就會怪你數學不夠好;你數理化學得好,父母就怪你嘴笨。也許是父母誤解了「謙虛」和「貶低」的涵義:謙虛是自發的,如果你替你的孩子謙虛,本質就是一種貶低。
這種對優點自動忽視,卻死死盯著缺點的行為,會讓孩子喪失自信心;而對小小的缺點加以放大,又會造成矯枉過正。想像一下,一個物理學家的苗子,覺得自己其實物理好也沒什麼了不起的,每天把時間花在如何矯正吃飯太慢的「壞習慣」上,是有多麼可惜。
現代心理學之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認為,自卑指以一個人認為自己或自己的環境不如別人的自卑觀念為核心的潛意識慾望、情感所組成的一種複雜心理。
我們在遭受長期的語言暴力後,會開始自我否定,開始質疑自己。特別是對於孩子來說,這些話語的傷害更大。有些孩子會把家長或教育者的一些嘲諷語言暗示放大,他們的自尊心會受到打擊,從而變的自卑、膽小,而這個陰影可能會一直伴隨他們成長。為了讓孩子可以健康成長,讓我們學會自我檢視,提升父母的自我修養。
父母的自我修養
有人說,父母是世界上最重要、也最艱難的工作,卻沒有上崗資格考試,所以每一位父母,如果真心想要教育出傑出的後代,首先就得提升父母的自我修養。
那麼在語言暴力這件事上,父母應該如何學會自檢呢?很簡單,把你對孩子說過的話,梳理一下,換算成你老闆或上司甚至你妻子對你說的話,會不會讓你覺得無法接受?
比如你開車被人碰瓷了,心情很不好,回到家,你老婆跟你說「一個巴掌拍不響,誰叫你開車不長點心!」聽到這樣的話,是不是離婚的心都有了?
再比如,你很想要一套化妝品,因為單位的女同事們都用上這個牌子,你跟丈夫說想買,結果丈夫給你一句「不要看到別人有,你就也想要!」你是不是想吐血了?
回到育兒的話題上,我們怎麼做才是一個會說話的父母呢?
直接告訴孩子錯在哪裡,說出後果,不帶個人情緒。比如「你那麼晚回家,在外面不安全,爸爸媽媽會擔心的。如果是你在家裡等爸爸媽媽,你也會擔心,對不對?」
接納孩子的錯,慢慢改正。「你跟小凱打架了啊?沒關係,爸爸媽媽偶爾也會跟人發生衝突。不過你是因為什麼打架的啊?你們倆受傷了嗎?」
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需求,包括哭訴、撒嬌的需求。「哭一下吧,哭完我們一起好起來。」
真的忍不住對孩子發火,說了重話,儘早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向孩子道歉。「對不起寶寶,每個人都有情緒,爸爸媽媽也會有情緒,但情緒是一時的,剛才說的話,我們可以撤銷嗎?」
現代醫學告訴我們一個事實:每個孩子身上都有父母各一半的基因,也就是說,每個孩子的心智模式首先是受父母影響的,我們再怎樣努力或者懈怠,先天已經決定了大部分結果。眼前這個孩子,其實就是一個小小的你。
當我們冷言冷語對孩子的時候,當我們氣急敗壞吼孩子的時候,別忘了,眼前這個討人厭的小傢伙正是二、三十年前的你。當時哭得稀里嘩啦的你,一定希望父母多給你點耐心,多給你點包容,是的,你的孩子也是這樣想的。
?文章最後,插播一條自家廣告哈:)集趣味性、科學性於一身的《積木寶貝闖世界》上卡酷了,吼吼!播出時間和愛奇藝兒童、新浪微博同步哦。下面是播出時間表,快帶孩子一起看看吧!
更多有關幼兒園的視頻,請看:
《讀繪本時該不該總是提問題?》
《二寶出生後怎麼照顧大寶的感受?》
昨日獲獎讀者:皓空流雲
今日互動話題
INTERACTIVE TOPIC
﹀
﹀
﹀
聊聊你看完文章之後的看法:)
推薦閱讀:
※這個公益實驗告訴我們,「語言的力量」到底有多大(收藏)
※語言暴力對孩子的傷害到底有多大?這個視頻震驚了無數父母!
※2000個案例揭露的離婚真相,大部分家庭都在上演……
※語言暴力有多嚴重?99%父母看後都沉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