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學習筆記(十一)
腎:
腎,位於腰部脊柱兩側,左右各一,右微下,左微上,外形橢圓彎曲,狀如豇豆。與膀胱、骨髓、腦、發、耳等構成腎系統。主藏精,主水液,主納氣,為人體臟腑陰陽之本,生命之源,故稱為先天之本;在五行屬水,為陰中之陽。在四時與冬季相應。「腎有二,精之居也,生於脊齊十四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形如豇豆,相併而曲附於脊外,有黃脂包裹,里白外黑」(《醫貫》)。
腎藏精是指腎具有貯存、封藏人身精氣的作用。
精,又稱精氣,一般而言,精的含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之精是構成人體的維持人體生長發育、生殖和臟腑功能活動的有形的精微物質的統稱。故曰:「精有四:曰精也,血也,津也,液也」(《讀醫隨筆·氣血精神論》)。前一個「精」字即指廣義而言。廣義之精包括稟受於父母的生命物質,即先天之精,以及後天獲得的水谷之精,即後天之精。狹義之精是稟受於父母而貯藏於腎的具生殖繁衍作用的精微物質,又稱生殖之精。
就精的來源而言,可分為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精兩類。先天之精:先天之精又稱腎本臟之精。先天之精,稟受於父母,與生俱來,是生育繁殖,構成人體的原始物質。「人始生,先成精」(《靈樞·經脈》),「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毛身生,是謂精」(《靈樞·決氣》),「精合而形始成,此形即精也,精即形也」(《景岳全書·小兒補腎論》)。在胚胎髮育過程中,精是構成胚胎的原始物質,為生命的基礎,所以稱為"先天之精」。先天之精藏於腎中,出生之後,得到後天之精的不斷充實,成為人體生育繁殖的基本物質,故又稱為「生殖之精」。 後天之精:後天之精又稱五臟六腑之精。後天之精,來源於水谷精微,由脾胃化生並灌既五臟六腑。人出生以後,水谷入胃,經過胃的腐熟、脾的運化而生成水谷之精氣,並轉輸到五臟六腑,使之成為臟腑之精。臟腑之精充盛,除供給本身生理活動所需要的以外,其剩餘部分則貯藏於腎,以備不時之需。當五臟六腑需要這些精微物質給養的時候,腎臟又把所藏之精氣,重新供給五臟六腑。一方面不斷貯藏,另一方面又不斷供給,循環往複,生生不已。這就是腎藏五臟六腑之精的過程和作用。故曰:「腎者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泄,是精藏於腎而非生於腎也。五臟六腑之精,腎實藏而司其輸泄,輸泄以時,則五臟六腑之精相續不絕,所以成其坎而位乎北,上交於心,滿而後溢,生生之道也」(《怡堂散記》)。先天之精為後天之精準備了物質基礎,後天之精不斷地供養先天之精。先天之精只有得到後天之精的補充滋養,才能充分發揮其生理效應;後天之精也只有得到先天之精的活力資助,才能源源不斷地化生。
腎中精氣不僅能促進機體的生長、發育和繁殖,而且還能參與血液的生成,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
腎藏精,精能生髓,精髓可以化而為血,所以,在臨床上治療血虛常用補益精髓之法。
腎精具有抵禦外邪而使人免於疾病的作用。「足於精者,百病不生,窮於精者,萬邪蜂起」。 精充則生命力強,衛外固密,適應力強,邪不易侵。反之,精虧則生命力弱,衛外不固,適應力弱,邪侵而病。故有「藏於精者,春不病溫」
水液是體內正常液體的總稱。腎主水液,從廣義來講,是指腎為水臟,泛指腎具有藏精和調節水液的作用。從狹義而言,是指腎主持和調節人體水液代謝的功能。腎主水的功能是靠腎陽對水液的氣化來實現的。腎臟主持和調節水液代謝的作用,稱作腎的「氣化」作用。在正常情況下,水飲人胃,由脾的運化和轉輸而上輸於肺,肺的宣發和肅降而通調水道,使清者(有用的津液)以三焦為通道而輸送到全身,發揮其生理作用;濁者(代謝後的津液)則化為汗液、尿液和氣等分別從皮膚汗孔、呼吸道、尿道排出體外,從而維持體內水液代謝的相對平衡。在這一代謝過程中,腎的蒸騰氣化使肺、脾、膀胱等臟腑在水液代謝中發揮各自的生理作用。被臟腑組織利用後的水液(清中之濁者)從三焦下行而歸於腎,經腎的氣化作用分為清濁兩部分。清者,再通過三焦上升,歸於肺而布散於周身;濁者變成尿液,下輸膀胱,從尿道排出體外,如此循環往複,以維持人體水液代謝的平衡。腎的開闔作用對人體水液代謝的平衡有一定的影響。「開」就是輸出和排出,「闔」,就是關閉,以保持體液相對穩定的貯存量。在正常生理狀態下,由於人的腎陰、腎陽是相對平衡的,腎的開闔作用也是協調的,因而尿液排泄也就正常。人體的水液代謝與肺、脾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等臟腑有密切關係,而肺的宣肅,脾的運化和轉輸,腎的氣化則是調節水液代謝平衡的中心環節。其中,以肺為標,以腎為本,以脾為中流砥柱。
腎主納氣,是指腎有攝納肺吸入之氣而調節呼吸的作用。人體的呼吸運動,雖為肺所主,但吸人之氣,必須下歸於腎,由腎氣為之攝納,呼吸才能通暢、調勻。正常的呼吸運動是肺腎之間相互協調的結果。所以說:「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肺主出氣,腎主納氣,陰陽相交,呼吸乃和」。 咳喘之病,「在肺為實,在腎為虛」(《,臨證指南醫案·卷四》),初病治肺,久病治腎。
腎精,即腎所藏之精氣。其來源於先天之精,賴後天之精的不斷充養,為腎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是機體生命活動之本,對機體各種生理活動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腎氣,腎精所化生之氣,實指腎臟精氣所產生的生理功能。精化為氣,故腎氣是由腎精而產生的,腎精與腎氣的關係,實際上就是物質與功能的關係。又將腎氣,即腎臟的生理功能,概括為腎陰和腎陽兩個方面。腎陰,又稱元陰、真陰、真水,為人體陰液的根本,對機體各臟腑組織起著滋養、濡潤作用。腎陽,又稱元陽、真陽、真水,為人體陽氣的根本,對機體各臟腑組織起著推動、溫煦作用。腎陰和腎陽,二者之間,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相互為用,維持著人體生理上的動態平衡。從陰陽屬性來說,精屬陰,氣屬陽,所以有時也稱腎精為「腎陰」,腎氣為「腎陽」。
腎陰腎陽為臟腑陰陽之本:腎為五臟六腑之本,為水火之宅,寓真陰(即命門之水)而涵真陽(命門之火),五臟六腑之陰,非腎陰不能滋助;五臟六腑之陽,非腎陽不能溫養。故曰:「命門(即腎——作者注)為元氣之根,為水火之宅。五臟之陰氣,非此不能滋;五臟之陽氣,非此不能發」(《景岳全書·傳忠錄·命門余義》)。「命門水火,即十二臟之化源。故心賴之,則君主以明;肺賴之,則治節以行;脾胃賴之,濟倉廩之富;肝膽賴之,資謀慮之本;膀胱賴之,則三焦氣化;大小腸賴之,則傳導自分」(《類經附翼·求正錄》)。腎陰充則全身諸臟之陰亦充,腎陽旺則全身諸臟之陽亦旺盛。所以說,腎陰為全身諸陰之本,腎陽為全身諸陽之根。在病理情況下,由於某些原因,腎陰和腎陽的動態平衡遭到破壞而又不能自行恢復時,即能形成腎陰虛和腎陽虛的病理變化。腎陰虛,則表現為五心煩熱、眩暈耳鳴、腰膝酸軟、男子遺精、女子夢交等癥狀;腎陽虛,則表現為精神疲憊、腰膝冷痛、形寒肢冷、小便不利或遺尿失禁,以及男子陽痿、女子宮寒不孕等性功能減退和水腫等癥狀。由於腎陰與腎陽之間的內在聯繫,在病變過程中,常互相影響,腎陰虛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可以累及腎陽,發展為陰陽兩虛,稱作「陰損及陽」;腎陽虛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也可累及腎陰,發展為陰陽兩虛,稱作陽損及陰。
腎主封藏是指腎貯藏五臟六腑之精的作用。封藏是腎的重要生理特性。腎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藏真陰而寓元陽,為水火之臟。腎藏精,精宜藏而不宜泄;腎主命火,命火宜潛不宜露,故曰:「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 養生學非常強調收心神、節情慾、調七情、省操勞以保養陰精,使腎精充盈固秘而延年益壽。
腎與冬季、北方、寒、水、鹹味等有著內在聯繫。
命門:左腎右命門說:腎有二枚,左腎為腎,右腎為命門之說,始自《難經》。「腎兩者,非皆腎也,其左者為腎,右者為命門」(《難經·三十六難》)。自此以後,晉·王叔和《脈經》,宋·陳無擇《三因方》、嚴用和《濟生方》,明·李梃《醫學人門》等均遵此說;兩腎總號命門說,明·虞摶、張景岳持說;兩腎之間為命門說:以明·趙獻可為首倡,清代的陳修園《醫學三字經》、林佩琴《類證治裁》、張路玉《本經逢原》、黃宮綉《本草求真》等均宗此說;命門為腎間動氣說:明·孫一奎,他認為:「命門乃兩腎中間之動氣,非水非火,乃造化之樞紐,陰陽之根蒂,即先天之太極,五行以此而生,臟腑以繼而生。若謂屬水、屬火、屬臟、屬腑,乃是有形之物,則外當有經絡動脈而形於診,《靈》《素》亦必著之於經也」(《醫旨緒餘》)。
縱觀歷代醫家對命門的認識:從形態言,有有形與無形之爭;從部位言,有右腎與兩腎之間之辨;從功能言,有主火與非火之爭。但對命門的主要生理功能,以及命門的生理功能與腎息息相通的認識是一致的。我們認為腎陽,亦即命門之火,腎陰,亦即張景岳所謂「命門之水」。腎陰,亦即真陰、元陰;腎陽,亦即真陽、元陽。古人言命門,無非是強調腎中陰陽的重要性。
推薦閱讀:
※中醫基礎理論之陰陽五行學說
※李德新中醫基礎理論講稿1.3
※中醫基礎理論04
※中醫確有專長考試都考些什麼題?
※李德新中醫基礎理論講稿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