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性作文的訓練五法

思辨性作文的訓練五法 作者 白坤峰  所謂「思辨性作文」,就是古人常說的「義理之作」,就是對生活、對歷史、對現實、對人性、對自身等方面有所思、有所辨的好文章。雖然學生一時難以達到「思辨」的要求,但這絕不是教師對此毫無要求、從無要求的理由或依據。  也許總有一些老師誤認為「思辨性作文」因其高而無法一時達標,於是舍遠就近,大量地訓練學生如何開頭、如何分段、如何點題、如何拆成片段。其實,他們沒有想到這樣的事實:有思想的學生,會更快地掌握文采與知識,而只有文采與知識的學生卻未必能真正具備思考的能力和習慣。  與一些老師的訓練方式不同,筆者教議論文,總是一開始就強調「思辨性」:與事實比照之後再寫、與自己爭論後或與對手在內心爭論後再寫,要寫出真心真性、真知真見,至少也要寫出點與大多數學生不一樣的想法。  下面,筆者將常做的一些方法與大家分享,以拋磚引玉,從而促進議論文作文教學的發展:    一、多問問自己:下筆可有真實性  一位作家這樣說:「我自己沒有做到,所以我從不鼓動別人為了社會進步而犧牲自我,除非別人自願選擇。」而學生們寫作文則完全相反,自己沒有做到的事情卻莫明其妙地鼓動別人去做,結果往往是夢話連篇、空洞泛泛;別說不能服眾,連他自己也不相信自己的理論。  有一次,筆者布置了一篇話題作文「淡然」。班上一位學生很快完成了一篇《淡然享受生活》並滿懷希望地找讓筆者批閱,筆者說此文至多48分(江蘇作文滿分為70分)。他一臉著急地問:怎樣才能達到60分以上呢?55分以上也好啊。筆者笑問他:「你不是通篇都在大讚『淡然』嗎?現在為何如此不淡然了呢?真正淡然者必定是得零分也要一笑置之、一笑而過啊。你難道只想讓其他學生面對作文低分從容淡然而自己卻偷偷迎頭趕上嗎?」他抓耳撓腮無言以對。  學生們為何動不動就大讚「淡然」呢?因為許多人都說生活要淡然。哪些名人說過呢?如陶淵明、于丹。但是,我們不妨問問:陶淵明如果百分之百淡然,他只需「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好了,大可不必費心費力地用詩歌形式記錄下來;于丹如果真的淡然,在家中對親朋暢談「淡然」好了,大可不必上電視而名利雙收。同樣,學生如果追求淡然,他大可不必如此在意作文分數。  因此,筆者指導學生寫作時,總是提醒他們在下筆前要反覆問自己:「我也會這樣去做嗎?我真的一直這樣做嗎?」如果你自己無力無心去做,那你就不要寫。還是回到「淡然」這個話題作文上,真正具有思辨性的作文應該寫到「什麼是適度淡然」、「活著不能總是淡然」、「名利雙收話淡然」這樣深度。   二、多找找條件:結論應有前提性  學生習作中常見的毛病之一就是:只引用現成結論,卻不思索前提。而老師則需要以自己的生活經歷、閱讀經歷來啟發、引導學生思索生活與社會,從而帶動他們寫出有頭腦的好作文。  試舉一例,社會上流行這樣一句話「幸福比成功更重要」,學生們在寫作時也動輒引用此語並大加闡發,說的口沫飛揚、自我感動。於是,筆者連續追問他們:「你是考一百分更幸福還是考九十分、八十分以至零分更幸福?你是考上心儀的大學更幸福還是名落孫山更幸福?你是工作成績好、經常得到老闆的表揚與加薪更幸福還是工作全搞砸、經常被各種老闆辭退更幸福?宣揚『幸福比成功更重要』的人中有多少是失業者、領救濟金者?」  再想到學生自身,他們為什麼會被這句經不起推敲的假名言所吸引?因為他們已經擁有了可以感受幸福的基本條件——不缺少學費、食品、住房等。  再舉一例,某次作文是以「梵谷的艱苦生活」為材料自由寫作。因為于丹曾形象地說過生活的智者「會把苦難煮成一壺香茶」。學生們也如獲至寶,多在習作中對此話大加點贊。於是,筆者連續追問他們:「被苦難逼死的梵谷、老舍、胡治藩、湯飛凡、葉企孫難道都是傻瓜而非智者嗎?人生沒有苦難是否有可能煮成一壺更香的茶?于丹如果在山西黑磚窯干幾年活兒還會宣傳這句話嗎?」  所以,嚴格意義上講,能煮成香茶的苦難都不是真正的苦難,物理學家巫寧坤的回憶錄則是《一滴淚》而不是「一壺香茶」。  筆者並不是誘導學生只關注所謂陰暗面,而是教育他們要考慮到「話中往往有因果」。如果只看「果」而不看「因」,或者只看一部分「果」而不看另一部分「因」,都是缺少思辨性的表現之一。     三、多想想事實:事物常有多面性  管中窺豹,只能見其一斑,雖說可以由「一斑」而推知全貌,但總不如看到全豹而來得清楚。學生寫作文時,如果能比他人多知道一些事實,那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思辨性作文當然不是憑空產生的,能從多個側面了解事物或事實,才有助於思維品質的提升。  當年的江蘇考生蔣捷同學以文言作文《赤兔之死》來表達「誠信」主旨獲得了高考滿分的殊榮並順利進入某名牌高校。但是,有語文專家指出:關羽是死於忠義而非誠信!試想,劉備、關羽、諸葛亮等人借了荊州卻不歸還,還作秀假哭、放刁耍橫、出爾反爾,哪有誠信可言?  我們固然不能要求學生在緊張的高考考場上完全做到面面俱到、嚴密無瑕,但我們平時卻不能不要求學生多看多思,不能只看到關羽忠勇的一面而忽略了驕橫的另一面事實。  林則徐以「苟利國家生死矣,豈因禍福避趨之」、「民心可用」而被大家所熟悉,但是他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前後給朋友的信中,清醒地表明了中國必敗的態度:軍隊裝備懸殊、訓練有別,況且中國人根本不了解對手的強大。但林則徐怕激起眾怒,反覆叮囑友人「勿泄之」,這與他的自許與號召完全相反,與胡適先生立志要做「人民公敵」的境界相差甚遠。  導致學生視林則徐為完人的唯一原因就是信息不對稱,即學生只知其愛國的一面,卻不知他明哲保身的另一面。如果老師不能夠正確引導,那學生將永遠不去思索當時廣大民眾的頑固性的危害,當然也就不會反省當今社會的民眾惰性。一個不懂得反省歷史與現實的學生,自然也寫不出真正優秀的作文。       四、多看看世界:中外或有不同性  常言道:對比出真知。而學生寫作文,往往沒有比照的好習慣。相同或相似的問題,如果加以比照,自然就可能得出新穎的結論。  作家楊絳多次以貌似幽默的筆法寫自己在文革中所受的侮辱——被掛牌遊街,被剃「陰陽頭」(只留左右一邊的頭髮)。學生在作文中得出楊絳「樂觀」、「幽默」的結論。於是筆者出示了傑克·倫敦的在自傳體小說《馬丁·伊登》中的描寫苦難的部分情節,高爾基所回憶的在底層打拚時被同樣貧困的同伴暗算、被同是打工者的老女僕莫明其妙打傷的真實故事,索爾仁尼琴回憶蘇聯監獄生活的真實片段。筆者問學生們:為什麼同樣是寫苦難,偏偏楊絳幽默、風趣而其他作家都莊重悲涼呢?是楊絳仍缺少正視歷史的勇氣與絕決還是她想以此減輕恥辱感的巨大壓力?  「世事洞時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只有思索透了人性的隱秘,作文才可能會有別樣的深度。       五、多想想論敵:避免片面立論和簡單思維  嚴格地說:所有高明的議論文都是駁論文——在下筆時一定要考慮到「假想敵」。只有心中考慮到論敵,寫出的文章才可能更加嚴密。  筆者曾這樣訓練過學生:如果語文老師批評高考語文的某類型試題質量不高,那麼命題人有可能反駁道「那你們出題讓我看看」,同學們如何替老師接招呢。一位同學回答:如果顧客在飯店裡說某盤菜不好吃,廚師應該思考如何改進手藝,而不是跑出來反駁顧客「你炒個菜讓我看看」。筆者繼續追問:如果顧客也是位廚師,人家是否可以在私下對你說「你炒個菜讓我看看」呢。學生們啞口無言。筆者總結說:議論文最終要拿出解決方案,而這個方案還要禁得起對方的反問。  大家不妨用「假想敵」的方式重讀歷史學家吳晗的《談骨氣》,他的論點就是文章開頭的第一句話「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他的例證之一就有文天祥。但筆者如果是其敵人,將笑詰之:文天祥的弟弟文璧就投降了元朝。  有攻必有守,進攻一方只有想到了對方可能如何防守,才不致於因忙於進攻而被對方反擊落敗。同樣,寫作的一方只有想到論敵可能會提出反對的意見,其遣詞造句時才可能做到無懈可擊。  中國古人說:將帥無能,累死三軍。同樣,如果老師常常人云亦云,那麼學生也不太可能做到獨出心裁。筆者所言的「思辨」,一定是多觀察、多比照、多閱讀、多搜集、多反省、多練筆、多關注不同觀點之後的「思辨」,否則就成了井底之蛙的「思索」——青蛙也在觀察也在考慮,它所言一切也都符合其生活邏輯,然而它的結論卻是錯誤的。  筆者從非一味排斥、諷刺、打擊「文筆精緻型」「知識豐富型」文章,而是善意提醒同行與學生:這並不是文章的唯一境界、唯一目標,還有更高遠的「思辨性作文」等待大家去認識、去開拓。這需要師生的共同努力,尤其語文老師的自我深化、自我思辨。
推薦閱讀:

高階思考,並不虛談的金融哲學
什麼是思辨性思維?What is critical thinking?
文學與哲學的愛情思辨
思辨是最大幸福的最強音
關於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哲學思辨

TAG:作文 | 思辨 | 訓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