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多誇誇孩子,還是給點挫折?

  漫畫/余寧山

  多誇誇孩子 還是給點挫折?

鼓勵教育與挫折教育再次引發思考 專家指出孩子個性不同教育方式應有所區別

  因為上課看小說、下象棋,被班主任老師批評之後,一名初中生從4樓教室一躍而下,自殺身亡,這是本月初發生在湖北十堰鄖縣的一幕慘劇。而就在這件事情發生後不久的幾天,湖南某知名高校的一名大學生因為失戀也站上了樓頂,在瑟瑟寒風中,他最終被好心人送來的一件寒衣感動,才打消了輕生的念頭。

  如今孩子經受挫折的能力越來越弱,儼然已經成為一種社會現象。近日,騰訊網發起的討論顯示,有71.16%的網友投票認為當前少年亟待補好挫折教育。

  家長:更青睞讚美教育

  「自殺事件的發生暴露了我們教育中『死亡教育』的空白和無力。」湖南科技大學心理學系主任在心理輔導中也常遇到類似傾向的案例,他表示這種現象揭示了當下一代抗壓能力弱、心理脆弱的性格特點。

  一項針對90後大學生的調查報告顯示,在父母千般寵愛中長大的90後一代,其抗壓能力普遍堪憂,一旦遭遇挫折,往往容易滋生心理問題。而參與調查的對象中,獨生子女佔據大多數。

  「你最棒」、「你比他聰明」,這是許多父母面對孩子常常掛在嘴邊的話。40歲的周磊兒子讀初一,因為孩子從小聽到的都是讚美,如果有人批評他,就很不服氣。「我們這一代人都是從父母的打壓式教育下走過來的。而現在的孩子基本上接受的都是鼓勵式教育。」他時常也很疑惑,到底應該多鼓勵還是多讓孩子受點挫折。

  「現在基本是獨生子女,都是家裡的寶,呵護都來不及,家長怎麼捨得讓孩子受挫折呢?」吳輝說,她的小孩讀小學三年級,平時都會給孩子多一些鼓勵,增強孩子的信心,讓孩子快樂地成長。

  雖然一些家長認為現在社會競爭激烈,總是一味地給予鼓勵和支持,孩子們遇到困難受到批評會無法承受。但相比挫折教育,多數家長更青睞「讚美教育」與「鼓勵式教育」,更願意給孩子「甜棗蜜罐」。

  老師:接受適當挫折是必要的

  湖南師範大學教育學辛繼湘教授針對90後大學生性格特點曾展開過一段長時間觀察,她發現,不少90後大學生從小受到家長的過度保護,在「愛」的名義下,他們往往缺少自己處理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機會。

  辛繼湘表示,另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還在於,有一些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往往容易把孩子的失敗看得過重,偶爾考試失誤就會引起家長極大的不滿。這樣就讓孩子在失敗面前失去了正確判斷力,把一些小挫折看成極大的失敗,心理無法承受。

  「對孩子的尊重和保護要適度,生長在溫室的孩子是永遠長不大的,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接受適當的挫折教育是有必要的。」辛繼湘說。

  專家:挫折教育應注意孩子個性

  亟須為青少年補補挫折教育課已基本成為社會、學校、家長三方的共識。目前而言,挫折教育並沒有系統地進入教學計劃。有業內專家指出,學校應該開設如何面對挫折的課程,教育學生懂得珍惜生命,教會學生如何抗壓排壓,勇於面對來自各方面的批評,學會控制情緒。

  唐海波是中南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臨床心理學博士。前來諮詢心理問題的學生多半是生活、感情受挫。在他眼裡,「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不是什麼新問題,不管學生自殺的具體原因是什麼,但歸結一點是心理健康出了問題,精神抗壓能力薄弱。」

  他認為,青少年一代面臨的問題是我們這個時代,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造成的,對下一代進行挫折教育的方式方法並沒有掌握。挫折教育需要方法、技巧,甚至需要教育學理論的支持。

  湖南省社會科學院方向新教授對此表示贊同,不少中小學已建立初步的挫折教育基礎,但尚未形成完備的系統,很多教師還未完全掌握行之有效的辦法,他強調,「挫折教育不能僅依靠教育,還要通過實踐,轉化為學生內在素質。」

  方向新認為,挫折教育應該堅持兩原則,即以人為本、因人而異。他告訴記者,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進行挫折教育不能孤立進行,要考慮成長階段、心理健康等因素,「每個人的成長都是獨一無二的,不能用籠統的方式來教育每一個孩子」。

  他建議,對不同年齡段的青少年進行挫折教育要有側重,在進行挫折教育時也應注意孩子的個性特點,對於特別內向的孩子,還是要以鼓勵教育為主,對於性格外向、驕傲自滿的,家長可直言不諱地批評教育。

  相關鏈接

  國外「五花八門」的挫折教育

  日本:再心疼也不伸手幫忙

  日本孩子從上學第一天起,不管家離學校有多遠,都是由自己走著去。路上有什麼困難,也是自己想辦法解決。而且日本家長從小就培養孩子耐寒抗凍。他們上學時只穿單衫短褲;即使寒風刺骨,女孩依然穿短裙和白襪。

  瑞士:送孩子當傭人

  父母為了不讓孩子成為無能之輩,從小就培養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譬如,對十六七歲的姑娘,從初中一畢業就送到一家有教養的人家去當一年女佣人,上午勞動,下午上學。

  美國:獨立謀生一周方能予以畢業

  美國南部一些州立學校為培養學生獨立生存的適應社會能力,特別規定:學生必須不帶分文,獨立謀生一周方能予以畢業。家長對這項活動全力支持,沒有一位「拖後腿」、「走後門」、「搞小動作」的。美國的中學生有句口號:「要花錢自己掙。」

  德國:14歲就要在家裡承擔一些義務

  家長從不包代替孩子的事情。法律還規定,孩子到14歲就要在家裡承擔一些義務,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這樣做,不僅是為了培養孩子的勞動能力,也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社會義務感。(記者 徐媛 實習生 李一凡)

[責任編輯:邱曉琴]
推薦閱讀:

孩子不愛動 也可能是多動症
如何提高孩子的社交商
婚姻處方:孩子不是夫妻關係的平衡木
【了身解命】知道自己的屬相和出生時間,就能判斷孩子和你的緣份
家長必看 | 阻礙孩子長高的九大「攔路虎」

TAG:孩子 | 挫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