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必須承擔開發智力使命
教育必須承擔開發智力使命
宇宙萬物只要生存就要運動,要運動就需要有動力源,而動力源是多種多樣的,目前被人發現並利用的物質運動的動力有核動力、磁動力、光動力、電動力、氣動力、機械動力等;人的活動也需要動力,人的基本動力姑且叫做人動力。人動力的核心是智力。
為什麼越是往古生產力越低下?為什麼有的國家、有的地方、企業、單位、家庭總受欺,總受窮?為什麼總有楚懷王那樣的人習慣受騙?因為大腦思維功能欠開發,智力太低下。為什麼象宋襄公、趙括、馬謖那樣的人容易失敗?為什麼弱小的蜀國有了諸葛亮就可屢屢打勝仗?人生最大悲劇是沒頭腦,人生最大遺憾是智力缺項,思維結構不健全。只要智力低下,生存就尷尬,一切劣敗的根本原因是——短智。
為什麼劉(邦)項(羽)原來不讀書,也能經綸天下,而賈誼、晁錯、劉向、桓寬、蔡邕、張衡等知識分子卻要受制於人?因為知識與智力是兩回事,智力大於知識。知識可能促進智力卻不能替代智力。為什麼人們謀事有強弱之分,學習、研究有優劣之分?因為知識不等於智力。人的智力有高低,不同的智力,演繹不同的人生。學習、研究、生產、生活都離不開智力,人的生活水平都是智力水平的表現。
一教育的智力需求日益突顯
認真調查城鄉義務教育的情況會發現流失輟學數字十分驚人。如果你到大中城市調查從事餐飲、洗浴類低端服務工作的青年人95%以上都是來自鄉鎮的未完成義務教育提前退學的孩子。所謂家境不寬裕,根本不是學生流失的主流因素。試想:不論是小學、中學、大學,一個學生既然能走進校門,就預備了升學就業做文化人的期待,完成了家庭經濟承載的評估。然而卻要退出校門,一定是學習過程中遭遇挫敗而智力不能滿足應對,無法消化那些壓抑。
每一屆新生、每一批新學員入學初始都是信心百倍,激情滿懷,自律進取的;但是很快就出現分化、頹靡,主要原因是智力不能擺平學習困境。學習的過程首先是吸收、內化信息,內化有餘力才可能加工釋放信息,如果在吸收理解信息時大腦梗阻,混沌,發燒,那麼這種思維黑洞造成的痛苦就會大於皮肉痛苦,就會畏懼逃避學習。
如果統計某地當年小學入學數量和12年後大學入學數量,一般都小於1/4,另外3/4哪去了呢?都在學習攀登路上被一張網過濾掉了,那就是智力。
歷史上曾有很多國家部族沒有找到發展途徑,滅亡了;當今時代,很多國家、部族、集群、家庭找不到發展途徑,正在掙扎。曆數中外種種失敗、興衰,留心眼前或媒體上演繹不絕的兇殺、絞斗,恩怨、矛盾,其實質都是短智造成的。
國民在解除了政治壓迫以後會不會完全解放?不會,因為人生要感遇的壓迫是多樣化的。在渴望、艷羨、慾念面前,智力常常缺額。智力供應不足必然留下多種多樣的壓迫。
世界上缺什麼都不怕,就怕缺智力。只要有智力,就可能有回天力。
教育必須承擔開發智力的責任:
1我們的國際競爭力不足,周邊環境不理想,戰爭風險依然明顯,國內矛盾亦有隱憂,需要大思維才能解決。
2科學創新能力不夠,在高端科技領域,雖經過很長一段跟國際接軌的模仿過渡期,至今創造因素仍不多。仿造和創造是兩種思維。精英人才培養不夠,因而發展潛力堪憂。
3經濟發展急需突破口。看今天的中國,最大喜悅是「我們開始富裕」,最大憂慮仍是「我們很窮」。國內很多地方、企業、家庭還很貧困,而貧困的原因是沒辦法。因此,只靠注入資金解困是蒼白的,必須救濟智力。
4社會矛盾激化的不安定因素仍很多。短智使人短視,人情冷漠,人際關係脆弱,使人人都是內耗的製造者和承受者。短智生事非,容許短智就是容許隱藏不定量的危機。
5全世界幾乎所有人都在從事直接或間接的學習活動,在用腦過程中,每個人都會隨時遭遇用腦梗阻。尤其學習和研究人員總是難免不會用腦,以致解決不了難題,以致顛覆了自己人生。人就是在思維栓塞中毀滅自信將自己淘汰的。所以必須研究用腦規律,針對不同問題、不同用腦感覺變換思維方式。
6教育的使命應不限於教導知識,而應引導人會思考。
7控制,是人類永久不變的野心。用數碼解析認識事物已經是現代科學的基本手段,能數碼解析,就能數碼控制。人類的控制手段已經延伸到各個領域,只剩智力這個關鍵領域。
二知識不能替代智力
人的一切有意識行為都是由大腦支配的,大腦的活動能量和方式決定人的生命色彩。因此,研究大腦才是真正研究人,改善人的智力才能改善人。但是以往人們對智力的研究採取了迴避或裝腔作勢的態度。唐代史學家劉知幾講「史家三長」,實際是首先將大腦工作分為「才、學、識」三類。「才」是應變處置能力,「學」是知識學問,「識」是器識遠見。顯然他把才智放在第一位。
「知識」就是知道、了解、明白、懂得某種事物或現象。我知道那是什麼樹、花、魚、蟲、鳥、字、畫、機器、道理等等都是知識,知道得多而深入就叫知識淵博。知識多了可能有用,也可能有害,有時知識會讓你保守迂腐。比如古代,認識老虎的很多,能打老虎的只有武松。現代懂得籃球的很多,打好籃球的太少。懂和會是兩回事,會是關鍵。
目前國家的教育方針已經包含傳授知識、技能,開發智力的內容。然而實際實施中知識很系統,能力很模糊,智力是空話。因為目前世界對什麼是能力、智力的研究還很不成功,致使很多國家、學校都誤以為知識教育就是能力、智力教育。對知識教育中,學生不斷掉隊,遭淘汰的現象不能用智力不適應去解釋,不去專門組織人像非典、H1N1流感那樣集中研究突破。
注意每個地方小學、初中、高中的學校數和學生數都是1/3至1/5遞減,這個數字不僅說明智力淘汰率之高,也證明知識教育根本替代不了智力教育,智力教育是十分迫切的課題。
高三學生報考、錄取大學要用「好大學」、「一般大學」概念,這實際上是自己拿對自己智力水平的評估定位和社會對自己智力水平的評估定位相融合,是自己和社會相配合,依據智力水平和色彩進行的一次發展方向的大分配,享受教育資源的大分配。
一個學生、一位研究專家面對一個課題久攻不下,不在於知識比別人少,而在智力不對路。
三 目前智力研究現狀
人類自古崇尚智力,西方仰慕「聰明」、「英明」的人,中國仰慕「聖明」、「神明」的人,仰慕「孔聖人」、諸葛孔明、阿凡提。但是對智力本質研究還是起於西方。
(一)1862年德國構造派心理學家馮特出版《感官知覺理論》,同年開設《自然科學的心理學》課程,論述了人差方程、反應實驗和心理物理學及知覺問題。建立了第一個心理實驗室,用內省法來分析構成意識的元素及合成規律。他提醒世人:意識可以切分,可以合成,從生理學物理學角度提高了實驗研究意義。
(二)1900年奧地利弗洛伊德發表《夢的解析》,1917年發表《精神分析引論》,建立了他的精神分析說。雖然沒有專門研究智力,但是為用物質切分法來分析精神開了好頭。
(三)法國心理學家比奈對智力進行了直接研究並深入解析智力的檢測,與醫生西蒙一起制定了最早的「比奈-西蒙智力量表」。這個量表1905年公布,1908、1911年又經兩次修訂,不斷推向世界。
(四)美籍羅馬尼亞心理學家韋克斯勒1939年又編製成一套智力量表。其中兒童智力量表正式發表於1967年,成人智力量表創始於1939年,定型於1958年。成為現今通行的智力量表。
(五)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推孟對比奈量表先後在1916年至1972年進行四次修訂,最大特點是內容常模更有代表性,並增加了100多個項目,引入智力商數概念。
我認為:以上智力量表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因為他們沒能準確定義智力是什麼,搞不清智力包含哪些元素,也就搞不清所謂測試常模(試題)究竟測哪種智力?更何況對已經作古的華盛頓、格蘭特、伽利略、牛頓、歌德等人怎能測出智商?其智力量表的意義只在於把智力引入定量具體化的領域。
(六)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特1957年提出因素分析的智力結構模式,他用三維形式將智力切割成4x5x6,120個因素,後來改為150個因素,分為各24個認知、記憶、分散思維因素。這個理論的優點是將智力切得很細,缺點是切了和沒切一樣,只相當於三個要素,無法體認和操作。
(七)美國哈弗大學加德納.霍華德提出多元智能理論,這是目前較權威的理論。他將智能切分成語言智能、音樂智能、邏輯-數理智能、視覺-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人際智能、內省智能、自然觀察職能等。這個理論的優點是重新確認智能不是單質,而是多元素組合。缺點卻更嚴重,首先他不能將「智」與「能」分開,本身還模糊著;其次是他以人的行為、專業類別區分智能,那麼繪畫、編織、哲學等上百種職業往哪歸類?是否有多少專業就有多少智能?這有操作意義嗎?
以上理論的共同缺陷是缺乏生理解剖意義或感覺意義。因而難以認識難以控制。
關於腦功能的研究主要流行兩說。
1 定位說 加爾(1758-1828)和赫柏茲姆(1776-1832)提出顱骨定位說。加爾仔細檢查發現人的顱骨外部有隆起和凹陷的特徵,他將這些特徵與人的行為聯繫起來,認為隆起的部位表明下麵皮層發育完好,有某種很好的能力;而凹陷的部位表明下面發育不足,某種能力較差。加爾經過上千次觀察,提出了27種與部位有關的官能。
2整體說 弗洛倫斯(1794-1867)用鴿子等動物進行了一系列實驗,採用局部毀損法切除動物腦的一部分,然後觀察動物的行為表現,結果發現,切除小塊皮層後,動物很少運動,不吃不喝,但隨著時間推移,動物能康復到接近原來的狀況。他用很多這樣的實驗證明,不存在大腦皮層定位。大腦功能的喪失與切除的大小有關,而與特定部位無關。因此,強調腦功能的整體說。
另外,拉什利(1890-1958)採用小白鼠走迷宮實驗,魯麗亞(1902-1977)二戰後通過觀察腦受傷的戰士,也認為行為障礙與大腦受傷面積有關,與部位無關。
目前中外對智力的研究逐漸增加興趣,認識到智力才是改變現狀發展生活、學習、研究、生產的根本動力。但研究的勢態僅限於互相推介,止步於加德納霍華德多元智能。
當前,世界的總認識力在提高,文化總量日益富積,各種研究、生產都在發展,目前人們最大的障礙是智力不夠使用,所以研究制定具體、可感、可信、易行的智力方案迫在眉睫。
四 智力的本質和結構
什麼是智力,智力是大腦思維活動的方式。不同的思維方式有不同的思維結果。大腦神經究竟怎樣運動雖然暫時得不到解剖證據,但是它的外顯徵狀還是有跡可循的。比如福爾摩斯,每遇到什麼現象大腦總是不停留於現象本身,而要將它作已知條件繼續延引推縱,成了他的習慣和強項,人們公認他是推理大王。比如科學幻想小說家凡爾納、詩人李白、戲劇家莎士比亞、曹禺,大科學家愛因斯坦、霍金,設計工程師總能把未出現的事物構擬出一幅幅畫面,於是人們公認他們善於想像。同樣干一樣工作,有人短時間就能總結經驗一套套的;同樣看書,有人就能自己也寫出書來,裡面精彩論斷一串串;同樣學習,有人稍微接觸就總結規律一條條的。人們公認,他們善於概括。
一個人可以不知不覺形成一種思維習慣,也可以喜歡哪種思維方式,就故意選用、訓練哪一種。過去有專門講授或訓練記憶或推理的書,現在中學教材中時常設題對概括、想像進行專項訓練。
大道從簡,智力不是玄奧、深不可測的,而是能感覺,好把握,先天已有,後天可練的東西。
人的意識一旦清醒,就像水一樣流動著進入思考流程。水的流動形式多種多樣,放縱隨意是原始性流動,簡稱漫流;理性選擇是高級控制性流動,簡稱控流。漫流是低效的,控流是高效的。科學用腦應儘可能增加控流含量。
智力分源智力和元智力兩類。
源智力包括:1意志、2毅力、3尊嚴、4自主、5自信、6自製、7謙虛、8負責、9謹慎、10進取、11勤奮、12勇敢、13果斷、14大度、15樂觀、16留心、17真誠、18慈愛。
元智力包括:1概括、2推理、3記憶、4分析、5假設、6想像、7聯想、8觀察、9對比、10類比、11置疑、12求異、13遠見、14擴散、15評價、16統攝、17判斷、18篩選
五智力的解析和訓練
(一)源智力:就是道德、人格。把它歸為智力是因為
1它是大腦的思維方式,意識形式,是做人的第一技術。
2它象品牌一樣長期或終生決定人的行事方式,為人特色,是運籌總規則
3從根本上最能決定人的生死成敗。
源、元智力比較,源智力是戰略,是長期穩定的對策,是支配具體思維的模式原則;元智力是戰術,是大腦臨時反應模式。源智力決定所有的事都成功或失敗,元智力只決定一件事成功或失敗。人之品格——源智力制約框架著元智力的發展模式和變化空間。魏晉時興品評任務,就是透過人格窗口,預言一生髮展模式。趙括、馬謖死於輕狂浮躁,張飛死於魯莽,項羽和關羽都死於剛愎自用,周瑜死於狹隘,而諸葛亮、周恩來都成於謹慎、大度。任何人都有一個或優或劣的標誌性人格模式,預兆了他的發展空間。想知道自己有沒有發展潛力,那就照照鏡子,評價定位自己的人格——源智力!
對智力要素的闡述,我在26萬5千字的「設計智力」論文中從含義、功能、來源、訓練四方面作了較詳細的論證,限於時間和字數,本文無法贅述。
1 意志:刻骨銘心不可動搖迫切實現的追求。因為意志必須在特別情景下經激化才能產生,所以有強烈的方向感和動力作用。很多人做事難成功在於缺少艱難苦恨作激化背景,沒有形成意志。目前學生由於缺激發背景,必然學習意志不足,因而自律不足。
2 毅力:為達目的雖經艱險苦痛歷久不變執著持續的態度。人做事先要有明確目的,還要能抗干擾,拒誘惑,耐寂寞,忍苦痛才能成功。
3 尊嚴:肯定並維護自身價值地位的需求。可以清朝以來近現代史為例分析民族劣根性,為什麼有人在洋人、權貴、生命、財務面前那麼諂媚、卑下?那麼輕易下跪、哈腰以致脊柱彎曲?中國何以高產漢奸?就在於尊嚴感麻痹。國足男隊缺損的絕不是簡單的技術,必須先修理源智力缺件問題。
缺乏自尊的人必然進取意志不足,元智力扭曲損耗。
(二 元智力:面對具體問題、具體現象大腦做應對反應的方式。每人既有常態慣性的思維方式,也有變態臨時性思維方式。
1 概括:借一組或一個現象、問題就壓縮提煉出普遍性、規律性結論的思維方式。任何精彩的發言、精彩的書都少不了對事物精彩的提煉(有人叫歸納總結)。不論是學習、研究、生產、生活,概括越多,收穫越多,概括越快,收穫越快。妙言警句,格言、定義,結論都是概括的結果,如果缺乏概括力,你將什麼都學不會,什麼都做不了,一定十分可憐。概括是基本的、必須的、常備的思維方式。
2推理:是不停止不局限所見所聞,而把它作為已知材料推究其前因後果的思維表現。概括福爾摩斯的思維規律:看到聽到什麼都不能停止,馬上借它推導前因後果,因此他總有別人無法得到的發現。當然他還善於想像和觀察。不論學習、研究、生活,只要肯推理,什麼都是已知條件,什麼都能推而知之。
4 分析:凡遇到事物作整體觀無法滿足認識,就切割成部分,不斷通過結構拆分再整合的方式來認識事物的思維方式。一架機器,你不了解它怎麼辦?拆!再拆!古代之所以醫術低,各種資源利用率低,就在於沒建立分析思維,不善於結構拆分。現在已經切分到原子、粒子,切分越細,認識越透。不論具體還是抽象事物,只要難以掌握,就作結構拆分。也叫打散重組思維法。
6想像:對不在眼前或未出現的事物憑經驗或假設設定出形態的思維方式。聽人講故事,欣賞藝術,創作藝術都會在大腦中出現畫面;搞設計、研究腦中也須出現畫面,畫面清晰完整複雜,就是想像力強。有意識強化大腦呈現畫面的感覺,會形成想像優勢。不論科學還是藝術,都離不開想像。愛因斯坦高於常人在於他主要不藉助實驗觀察,而是藉助想像推理。
13遠見:凡是處事運籌不簡單追求直接結果,總是顧及遠端影響的思維表現。新近郎咸平作演講感慨中國經濟難以做大、做強、做長,溯及經營理念很表遺憾。其實那是民族劣根性的表現。中國古代高產昏君、奸臣、漢奸,當今很多人稍一得勢便貪腐,便搶劫,都源於短視。魯迅十分憎惡短視的民族劣根性。
17判斷:善於在做事時對涉及事務的各方不斷梳理,確認它的性質狀態以從容決策的思維方式。人們時常出現猶豫、僵持困苦無所措手足的情況,原因是不熟悉對象,說不清「那是什麼」。比如夜深時一聲怪叫,你頭髮直豎。知道是貓,就敢追他。如果一條蛇,嚇得你渾身是汗,知道它的弱點,便敢去對付他。所以每當遇到拿不準主意的情況,別在那裡憋悶,僵持,焦躁。趕緊梳理、判斷一下「那是什麼」,就好辦了。長征時紅軍沒中過圈套埋伏,就是不悶,不拖,情報搞得好,及時梳理判斷結果。
(三)訓練
在我的26萬字文章里,通過列表格方式分別將36種智力格設了評價和訓練表。只要能對智力進行定性切分,就能分開評價和訓練了。為了增強訓練效果,還需參考如下術語。
1智閥:在解決問題時,特別是思維受阻時,不聽任意識自由流動,而是進行有意識選擇、控制思維方式。
2智格:每一種思維方式(智力)設為一個智格。
3智品:一種思維方式(智力)達到的程度,可用商數10評價。
4智閾:擁有智格的數量。源智力加元智力共36個格,顯然具備36格比具備1格智閾寬,結構完整。
5智級:智品和智閾的總合。
應逐智格評價自己的智品、智閾、智級。逐智格設題訓練自己的智品。
不論學習還是生產,思考不下去的時候,應馬上反省、調換、訓練思維方式。
其中不論做什麼工作,都首先要養成概括習慣,沒有概括將一事無成。今年廣東第22題就是專項概括題,有700多人得0分。
前不久,中科院有位化學專家發表感言,認為好的演講,好的書,價值就在於創見多些。當問到某某是不是您獨創時,他說很多都不是獨創。他說現在中國不缺經費,不缺聰明的孩子,不缺好大學、好設備,為什麼就培養不出諾貝爾那樣的精英呢?原因是我們只教知識不教思維!創造不需要知識最豐富,但必須思維很獨特!
鑒於提高國民創造力,鑒於太多學生因為智力跟不上而厭棄逃離學習,鑒於人民還要脫困,鑒於各級智囊團要擺脫國際矛盾重圍,我們要研究思維,學習、訓練智力。我們的教育不要光是狹隘的教知識,要教思維,提升智力。
智力提升才是最具爆破力的國力!
推薦閱讀:
※變得非常討厭人群怎麼辦?
※徐曉冬將重出江湖打假比武:閆芳、王林大師等武林敗類,早應清除
※兒童性教育應遵循什麼原則? 十大誤區要避開
※像什麼天才,速算神童,他們主要是靠什麼?
※五到十年後,北京或上海的小孩會不會考大學比外地更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