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水利為中國糧食安全破題
中新社南京12月25日電 全國水利工作會議於24日在南京召開,圍繞如何做好明年乃至今後五年水利工作這一命題,與會官員及代表各抒己見。但對於水利工作將成為下一階段中國糧食安全後盾這一認識,已幾無爭議。
「巧合」的是,本月22日在京閉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將「大興水力強基礎」置於2011年農業農村工作的總體要求之首,明確傳遞出決策層大興水利工作、護駕糧食安全的決心。
一個不可忽視的事實是,上世紀90年代中期起,在種種因素的驅動下,中國的糧食生產重心出現北移趨勢,糧食主產區集中於北方,北糧南運格局基本形成。眾所周知,糧食生產是一種高耗水產業,而相較於南方,北方的水資源相對匱乏,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相對脆弱,上述糧食生產區域的不平衡現象加劇了糧食生產與水資源及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矛盾。要解決這一問題,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建設無可迴避。
其次,須看到,中國糧食生產品種結構並不平衡。糧食生產不能滿足日益明顯的多樣化需求。以大豆為例,2009年中國進口大豆4255萬噸,相當於同期國內大豆產量的3倍左右,2010年的大豆進口量更有望突破5000萬噸。自給率的過低給中國造成了極大的風險,一旦國際大豆價格大幅漲價,中國不但難以抵抗,更有通過價格傳導帶動肉禽蛋奶價格上漲的危險。而由於中國可供利用的耕地資源有限,不可能再拿出足夠耕地大面積種植大豆。這便要求中國設法提高大豆等作物的單產。而此時,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環。
上述因素的存在,使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必要性凸顯。此外,2010年頻頻發生的自然災害,特別是年初發生的西南大旱,更是為決策者敲響了警鐘。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農業的軟肋便在於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嚴重不足。這促使當局高度重視水利工作,不出意料的話,水利工作的加強,還將在2010年「一號文件」中有所體現。
糧食生產靠什麼?簡言之,無外於政策、科技和投入。進入新世紀,中共中央、國務院的農村政策基本框架已基本形成,自2004年至今,「一號文件」專屬三農已成慣例,其對於農村的扶持力度不斷加大,從政策、科技及投入方面不斷向「三農」傾斜,從而創造了農業總產「七連增」的佳績。當下,中國官方察覺水利這一「短板」並迅速行動,有望大興水利,並為中國糧食生產打造一個全新局面。(石岩)
推薦閱讀:
※埃及為何暴恐事件頻發原因及其對中國啟示
※中國古都
※中國女人到底要找什麼樣的男人?
※中國菜譜242
※李開盛:後奧運時代:中國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