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唐長安城佛寺建築特點初探

  摘要:唐代是佛教發展的鼎盛時期,佛教宗派有十個之多。唐長安城是當時的佛教文化中心。長安城中佛寺林立,幾乎每個裡坊中都有佛寺。唐代佛寺規模大,布局已經形成比較確定的模式。當時佛寺多為院落式布局,有的數院左右前後相連。研究唐代佛寺建築對於研究唐代佛教文化,深入了解唐代建築特點具有重要的意義。 中國論文網 http://www.xzbu.com/2/view-4189500.htm  關鍵詞:唐長安 佛寺建築 多院式   中圖分類號:F40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佛教自西漢末年傳入中國,經魏晉南北朝的迅速發展。到隋唐完成了自身的中國化。形成了天台、華嚴、法相、禪、凈等宗派。呈現出了一副「欣欣向榮,百花齊放」的局面。長安是當時的佛教文化中心。各方佛徒不遠萬里來此譯經弘教。真可謂是「名僧雲集,寺院林立」。   1唐長安城佛寺發展概況及特點總述   唐代佛寺建設沿襲隋代的傳統。雖後面有所變化,但是一直保持在一定的規模。中唐舒元輿曾道:「十族之鄉,百家之閭,必有浮圖。[ 全唐文﹒卷727﹒舒元輿﹒唐鄂州永興縣重嚴寺碑銘﹒7498]」日本僧人圓仁在唐武宗的時候到長安,記錄到:「長安城裡坊內佛堂三百餘所」。當時全國358州(648平均每州10.4寺。唐寺基本恢復到隋代規模。直到開元末,全國佛寺達到了5358所之多。   在唐代初期,佛寺建築大多仍舊沿襲隋代的舊制。隋代繞塔禮拜是佛教儀軌的主要模式,佛塔仍然是主要建築。至唐代佛塔地位不如從前,其位置也從佛寺中院開始向兩邊,甚至後院移動。   2佛寺中主要建築的特點分述如下:   2.1寺門   一般佛寺前面有總入口,在《戒台圖經》中將之描述為「外門」,外門兩邊各有東門與西門。而院內的中院大門多稱之為三門。稱呼「三門」有的是真的有左中右三個門,有的是直接稱呼中門為三門。   2. 2 中院(即佛寺中軸線上的院落)   中院是寺院中最重要的部分,中院中有佛殿、佛塔、戒壇,佛閣等比較重要的建築物。隨著佛寺的發展,朝著院落組群的方向發展,終於形成了隋唐時期這種多院落組合,以中院為核心的布局模式,這也是佛寺布局發展的成熟時期。   2. 3別院   初唐之時,別院逐漸形成了城內佛寺中的基本單元之一,這個在《關中創立戒壇圖經》(見圖1.1)和《袛洹寺經圖》中有所體現,別院是整個佛寺的一部分,而且種類比較多,其設立於佛寺的性質和佛教宗派有很大的關係。   文獻資料中有很多關於別院的記載:有供養諸佛菩薩等的別院,等級較高,如毗盧遮那院、文殊院、觀音院等等;次等級的有如塔院;宗派院落如:凈土院,三階院,灌頂院、禪院等等,都是佛寺中數派共處時,單獨設立的一個院子,以利不同宗派弘法。還有一類僧院,是為高僧大德所居住而設立的別院,如不空三藏院,西明寺中的永忠法師古院等。   2. 4閣   在《關中創立戒壇圖經》和《袛園寺經圖》兩個圖所繪的佛寺平面圖中佛寺中院後面都有重閣。這是初唐時期的做法。佛寺中建立重閣的做法開始於南北朝後期。   唐代佛閣延續了隋代的做法,重閣在佛寺內也較為多見。如五台山佛光寺中,有「三層七間彌勒大閣,高九十五尺。又日本僧人圓仁,在太原開元寺:「上閣觀望,閣內有彌勒佛像,以鐵鑄造,上金色。佛身三丈余,坐寶座上」。唐代一丈相當於現在的3米多,這座佛像當在9米以上。   關於閣在佛寺中的位置,如前所述,兩部「圖經」中都有佛閣出現。「圖經」中初唐時的「三重閣」都位於中院最後面,並且左右都通過廊子與重樓連接。   2. 5大殿   唐代是中國建築發展的成熟期。宮殿建築在此時已經發展至高峰。此時宮殿建築規模宏大,氣勢宏偉。唐代的里坊、街道、和單體殿堂尺度一般都比較大,相應的一般寺廟的尺度也較大,尤其是一些大寺。作為寺廟建築群的主體,其大殿規模也最大。《歷代名畫記》中出現了所謂的「東殿」,「西殿」,「小殿」,「大佛殿」,「大殿」,「小佛殿」,等稱謂。可見當時的佛殿種類比較多,而且按重要性有所分類。從資料上可以看出,一般佛殿主要部分呈中軸對稱。主要殿堂必然是在中軸線上的。   2.6佛塔   佛塔傳自域外,源自窣堵坡。是供奉高僧大德靈骨的所在。佛塔傳入中國之後逐漸中國化,木塔出現,早期中心有柱,底層可以設置佛像,繞佛禮拜。後面隨著佛閣的發展,木塔吸收其特點,外觀上也開始模仿樓閣的造型。結構技術的進步,塔開始向高層發展。甚至出現了像佛宮寺釋迦塔那樣大體量殿閣類的高塔。   2.7鐘樓與經藏   佛寺中一般建有鐘樓,鳴鐘有集會、報時、報警等作用。在隋代就有記載。   從《戒壇圖經》上可以看出,鐘樓和經樓一般成對出現於大殿前面兩端。日本大安寺仿唐長安西明寺而建,從其平面圖上可以看出其大殿前方鐘樓、經樓是按「東鍾西經」模式布置的。則有可能西明寺鐘樓經樓的布置與之相類似。唐代已經有了藏經閣與藏經院的稱呼。   2.8配殿   佛寺大殿左右建築配殿的做法在唐代以前就已經出現了。《歷代名畫記》、有:「東閣……置……碑」(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三)可知左右配殿的做法是唐宋時比較普遍的做法。配殿與東、西廊有的相連,有的則在廊前。從「圖經」中可以看到:中院大殿左右各有對稱的兩座五重樓,並以弧廊與中央主殿相連通。這是唐代佛寺大殿兩邊配殿設置的主要模式之一。   2.9戒壇   戒壇為僧徒受戒的地方。戒壇在漢地出現的較早。漢地佛教最初沒有完備的戒法。曹魏嘉平正元年間(249—256),天竺高僧昊摩迦羅與曇帝,在洛陽出《僧袛戒心》,立大僧羯磨法,被視為漢地立壇受戒之始。唐高宗乾封二年(667),道宣師在南山清官村精舍立靈感戒壇。又撰《關中戒壇圖經》,將戒壇法式具體確定下來併流傳後世。鑒真和尚(公元688—763年)把戒律傳到日本之後,東大寺的修建就是以道宣師所創的戒壇式樣為原型的。[1][[1] 大宋僧史略·卷下·方等戒壇,卷250.]   2.10建築小品   唐代寺院建築小品豐富,有較明顯的特色。是寺院空間中宗教氛圍塑造不可或缺的元素.小品中有石幢、石燈等。石幢(圖見侯幼彬 建築史圖說 p76)始見於唐代,或起源於立於佛前的、以木杆柱扎絲織物做成的「幢」。後來的石幢主要是幢身上刻經文,在盤狀寶蓋刻垂幔、飄帶、花繩,並在其他部位雕刻佛、菩薩等題材。    3 小結   佛教自西漢末年傳入中國之後,隨著佛教文化的傳入,印度的佛教建築也傳入了中國,並隨著中國文化的發展,與中國本土文化與建築形式互相融合交融影響最終形成了中國化的佛教建築。佛教建築的中國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其最終形成的中國化的寺院。唐代的佛寺在形制上已經基本定型,形成多院式布局的模式。佛教文化與中國文化結合,完全融入了中國建築體系之中,以這樣一種群體組合的方式展現了出來。其中處處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的觀念和特點,又形成了具有傳統形式的屬於佛教自己獨特的宗教空間。同時也成為唐代長安城中建築與人居環境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參考文獻   [1]魏承思.唐代長安和佛教 [J].法音.1982.02   [2]吳敏霞.從唐墓誌看唐代世俗佛教信仰 [J].佛學研究.1996年00期   [3]宿白.試論唐長安佛教寺院的等級問題 [J].文物.2009年第1期   [4]孫宗文.我國佛寺平面布局沿革考.   [5]孫昌武.唐長安佛寺考 唐研究第2卷 [J].北京大學.1996   [6]龔國強.隋唐長安城佛寺研究 [D].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   [7][唐]道宣 貞觀年間[654] 《續高僧傳》   [8][唐]道世 總章元年[668] 《法苑珠林》.上海古籍出版社   [9[清]王昶 嘉慶十年[1085]《金石萃編》   [10[唐]韋述 《兩京新記》   [11[清]徐松 嘉慶庚午[1810] 《唐兩京城坊考》      【作者簡介】   姓名:唐浩川; 出生年月:1984年03月03日;   性別:男 學歷:碩士研究生;   學習單位: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籍貫:陝西 西安   研究方向:大遺址保護
推薦閱讀:

建築藝術奇葩
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漫步
日本旅記
設計思考(1)
他相機里的貝爾格萊德,是一座看似怪誕的科幻之城

TAG:建築 | 長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