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賞讀十一蘇軾3《水調歌頭》
水調歌頭 蘇 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注釋:
(1)把酒問青天。把酒:端起酒杯。(2)不知天上宮闕,宮闕:宮殿。(3)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話傳說,天上只三日,世間已千年。古人認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編排與人間是不相同的。所以作者有此一問。(4)我欲乘風歸去乘風歸去:駕著風,回到天上去。作者在這裡浪漫地認為自己是下凡的神仙。(5)又恐瓊樓玉宇 瓊樓玉宇:白玉砌成的樓閣,相傳月亮上有這樣美麗建築。(6)高處不勝寒。不勝:忍受不住。(7)起舞弄清影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自己的影子也翻動不已,彷佛自己和影子一起嬉戲。(8)轉朱閣朱閣:硃紅色的樓閣。(9)低綺戶 綺戶:刻有紋飾門窗。(10)照無眠:照著有心事睡不著人。(11)千里共嬋娟。嬋娟:月里的嫦娥,代指月亮。
(12)丙辰:宋神宗趙頊(xū須)熙寧九年(1076)。蘇軾這一年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做地方長官。
(13)飲達旦:酒喝得很暢快,一直喝到天亮。
(14)子由:蘇軾的弟弟蘇轍(zhé哲)的字。
譯文明月從何時才有?手持酒杯來詢問青天。不知道天上宮殿,今年是哪年。我想要乘御清風歸返,又恐怕返回月宮的瓊樓玉宇,挨不住高聳九天的冷落、風寒。起舞翩翩玩賞著月下清影,歸返月殿怎比得上在人間!轉過朱紅樓閣,月光低灑在綺窗前,照到床上人惆悵無眠。明月不該有什麼怨恨,卻為何總在親人離別時候才圓?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但願離人能平安康健,遠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ThinkingofYou"Whenwillthemoonbeclearandbright?Withacupofwineinmyhand,Iaskthebluesky.Idon"tknowwhatseasonitwouldbeintheheavensonthisnight.I"dliketoridethewindtoflyhome.YetIfearthecrystalandjademansionsaremuchtoohighandcoldforme.Dancingwithmymoon-litshadowItdoesnotseemlikethehumanworldThemoonroundstheredmansionStoopstosilk-paddoorsShinesuponthesleeplessBearingnogrudgeWhydoesthemoontendtobefullwhenpeopleareapart?Peoplemayhavesorroworjoy,benearorfarapartThemoonmaybedimorbright,waxorwaneThishasbeengoingonsincethebeginningoftimeMayweallbeblessedwithlongevityThoughfarapart,wearestillabletosharethebeautyofthemoontogether.
詞牌《水調歌頭》又名《花犯念奴》。
雙調九十五字,前後闋各四平韻,一韻到底。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父蘇洵,弟蘇轍都是著名的散文家。蘇軾政治上幾經挫折,始終對人生和美好事物有著執著的追求。他的思想主體是儒家思想,又吸收釋家思想中與儒家相通的部分,保持達觀的處世態度。文學主張與歐陽修相近。要求有意而言,文以致用。重視文學的藝術價值。 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文學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蘇軾的《水調歌頭》,是中秋詞中最著名的一首,向來膾炙人口。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歷代選蘇軾詞的也總選到這一首。
如題所示,這首詞是神宗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中秋節寫的。那時,作者正任密州(今山東高密)太守,他的弟弟蘇轍(子由)則在濟南,不見已經七年。歡度佳節的愉快和牽掛愛弟的情懷,乃是這首詞的基調。但是,由於他高曠的胸襟、豐富的想像和奇妙的藝術構思,卻使得它所展示的形象更為廣闊、深刻。它反映了作者所體驗到的天上和人間、自然景物和社會生活之間的矛盾。曠達的個性和政治上的失意使他面對著神奇的、永恆的宇宙,很自然地產生了出世思想,而現實生活的魅力又強烈地吸引著他,使他不能不得出人間更為可愛,不忍離開的結論來。這樣,他就進一步地借自然界的現象來寬解其離愁別恨,並寄託了自己對於生活的美好祝願。
賞月詩詞往往清逸孤寒,東坡這首詞直如縹緲於雲端,掩映於清輝之間。抒酒問月,有李太白酒仙遺風,一片奇趣橫生。明月皎皎照徹天上人間,天上是孤寒一片,人間是相思無眠。中秋,皓月當空,銀光瀉地,蘇軾想起了分別七年的蘇轍。詞人舉杯望月,心中生起無限遐思「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出照人」張若虛痴情的追問,在蘇軾心中迴響。不禁觸景生情,睹物思人。「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圓缺,此事古難全」,已是豁達,但「但願人長久,千里其嬋娟」更至樂觀誠摯,種種感情交融於月光之下,頓成千古絕唱。胡仔評道:「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出,余詞盡廢。」
上片寫對月飲酒。起句明月幾時有?陡然發問,真是奇思妙語,破空而來。雖然在蘇軾以前,李白在《對月飲酒》中已有「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的句子,但李語舒緩,蘇語峭拔,風格自別。「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兩句,繼續發疑。唐韋瓘所撰而託名於牛僧孺的小說《周秦行紀》載詩云:「香風引到大羅天,月地雲階拜洞仙。共道人間惆悵事,不知今夕是何年。」這是其用語所自出,但經過改組,已於起首二句緊密結合。「天上宮闕」 「今夕是何年」,承上「幾時有」來,針線很密。兩句體現了作者對於理解自然現象的追求,同時也體現了他不願局促於現實社會的豪邁性格。
人間今夕,天上何年?天上是否勝似人間呢?那只有上了天才知道,所以接以「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一句。上天而稱「歸去」,是因為古人迷信有才學的人都是天上的星宿謫降凡塵的,上天有同歸家。「乘風」兩字出《列子》,就是後來小說中所說的騰雲駕霧,這裡則反映了蘇軾飄然若仙的精神狀態。(蘇軾這種精神狀態當時很突出,所以人們都稱之為坡仙。)「又恐」兩句一轉,月宮雖然是「瓊樓玉宇,皎潔空明,但位置既高,氣候必冷,去了恐怕受不了吧。鄭處誨《明皇雜錄》曾載有方士葉靜能邀唐玄宗游月宮,玄宗到了那裡,非常寒冷,禁受不住的傳說。這裡正是暗用此事。這兩句的妙處不在於虛摹了天上的廣寒宮闕,而在於通過這種描寫,暗示了中秋之夕月色的明麗,夜氣的清寒,同時又強烈地抒發了作者對人間的熱愛。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兩句再轉,仍從李白詩中得到啟發。李白《月下獨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亂」,也是寫酒後月下獨自起舞,情景略同。「何似」句與上「我欲」句對照,既然天上是「高處不勝寒」,那還不如在人間對月起舞呢?雖然只是一個人,可是總還有個影兒伴著。這樣,思想感情又從幻境回到了現實。兩次轉折,而一氣貫注,顯示了作者筆力的雄健。
下片寫對月懷人。仍然承上寫月,並由月而及月下的人。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夜,漸漸地深了。月光移動著,轉過了硃紅色的閣樓,低低地穿過了雕花的窗戶,照到了房中遲遲未能入睡的人。住在「朱閣」、「綺戶」中的人,當然不愁衣食,可為什麼也失眠呢?不外是為了傷離怨別,對月懷人。這個「無眠」的人,乃是泛指,以見這種社會現象的普遍存在。
花好月圓,是幸福的象徵。月圓而人不圓,自然不免令人感到惆悵,因此接下來便有「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兩句。月是自然之物,不該有什麼愁恨,但偏偏老是在人離別的時候圓了起來這就使人在相形之下,更加重自己的離恨了。用「何事」作問句,言外有埋怨明月無情之意。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三句,又推開一層說。人事固然多變化,月輪也有虧盈。人有恨,月難道就沒有?這原是從古以來就難得完全的事啊!這樣,又變為對月同情,為月開脫,終於達到人月同其遭遇,同其感受,顯見得這是個長久以來就存在的、難以圓滿解決的問題了。這三句寫了人與月、古與今、人間與天上,將物理與人事等量齊觀,實質上還是為了強調對於人事的達觀,同時寄託了對將來的希望,所以結以「但願」兩句。
儘管悲歡離合之事,自古難全,可是總希望人能夠長久而健康地生活著。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古難全」,是事實;「人長久」,是希望。兩相對立,而統一於作者的感情中。若是能夠如願,那麼,即使相隔千里,也就能夠共賞明月,不敢因離別而憂傷了。謝庄《月賦》「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是這兩句所本。「嬋娟」,指嫦娥,用作月的代語。沒有出場的「美人」則指子由。很顯然,作者這種美好的祝願,已經不只是對他弟弟一人而發,而是變為一切熱愛幸福美好生活的人的共同希望了。
本詞開篇,豪邁的意氣,在「把酒問天」中排空直入,似乎瀟洒的帶走了一些作者的鬱憤。「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將天上與人間作對比,突出了他當時「仕」與「隱」的矛盾心理,詞人不滿現實,企望天上的純潔。但天上恰如人間,同樣不能圓滿,同樣一種缺陷的美好。蘇軾遙望月宮,似與嫦娥共舞,身處瑤池仙境,起舞弄影的飄逸中帶著幾分酒後的輕狂。隨著月光的移動,低照在門窗上,照的屋裡的詞人難以入眠。無眠的孤清與親人分離的悲涼只能唯圓月是問。但作者知道人之離合與月之圓卻是自右而然。既知此理便「不應有恨」,從而感情轉入理智,化悲怨而為曠達。「但願人長久,千里共蟬娟」表達了作者樂觀的態度:既只要人常在,縱然千里阻隔,也能同賞一輪明月,恍如咫尺相依。本詞通篇詠月,月是詞的中心形象,卻處處契合人事。在月的陰晴圓缺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本詞意境虛虛實實:文字在幻想與現實中穿梭『思緒在天上與人間中徘徊。孤獨的作者終於求得出路:離合的悲歡,政途的苦悶,只可借自寬自慰來消解,只能曠達的一笑而過。
參考資料:http://shuyanxiang.bokee.com/5420553.html
http://hi.baidu.com/wyj63/blog/item/4bfe90199af4864643a9adbb.html
http://tieba.baidu.com/f?kz=222463689
推薦閱讀:
※『古詩詞欣賞』東魯見狄博通 ▏李白
※古代董氏詩詞名人大全
※【詩詞歌賦文】七律 馬上話福(二)
※董卿「強力推」: 把85個古詩詞「貼牆上」, 讓孩子背熟, 保語文上135!
※詩詞楹聯入門之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