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如何跨過2025?

中國製造,如何跨過2025?

從工業4.0到互聯網+,近一年來關於製造業變革升級的議題非常之多。就在上周,國務院牽頭正式推出《中國製造2025》規劃。伴隨著製造業智能製造的浪潮,新一輪創業和創新的浪潮也已經展開,A股創業板不斷走高,帶動了證券市場的繁榮。那麼中國製造的2025展望是什麼,國際視野的工業4.0又有哪些內容,對於世界工廠的中國而言,如何跨越2025實現產業升級?南都特別專訪了明匠智能創始人陳俊,上海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邵鵬,民生證券研究院執行院長管清友,作為智能製造行業的領先者,工業經濟研究,資本市場的研究者,他們分別對中國製造2025進行了詮釋。

工業4.0就是第四次工業革命

南方都市報(以下簡稱南都):《中國製造2025》這個規劃被認為是中國的工業4.0計劃,那麼所謂的工業4.0具體的內涵是什麼?

陳俊:媒體喜歡使用工業4.0,其實這僅僅是一個工業分期的另一種說法。工業製造的發展不是突變式,而是一個漸進式的發展。但有幾個標誌性的發展階段,1.0時代就是蒸汽時代,蒸汽動力全面取代了人力畜力,2.0時代就是電力取代蒸汽動力,完全可控的動力出現了,3.0就是指電子和信息系統廣泛運用,實現了自動化生產。我們通常說三次工業革命,工業4.0也就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意思。第四次工業革命也就是基於CPS的信息與物理系統的構架,不再是單一的一台設備的工人流水線操作,而是信息和物理相結合,把分散化的生產集中處理。所謂分散化也就是個性化處理,比如汽車,考慮客戶的個性化需求,不同人群對汽車的偏好不同。

邵鵬:第四次工業革命不是直接的動力替代,而是精益化管理。蒸汽機取代牛馬,動力直接提升,電動機取代蒸汽機,也是動力的直接提升。但是第四次工業革命不是動力替代,而是信息化革命。通過信息收集,對每個環節開始進行智能化改造,具體是需要人的效率提高,還是原材料的問題,從產品的標準,到生產線的所有流程都做全面的精益化處理。通過信息平台對信息的處理,能夠發現你的產品未來的方向,這是智能製造的優勢。

南都:精益化管理,滿足不同人群的個性化需求,而工業化大生產又是機器大生產,這樣才能降低成本。個性化和流水線大生產的矛盾如何解決?

陳俊:這裡最為關鍵的就是智能排程的管控流程,正因為有著這樣的程序管理,所以分散化的生產,就能更為系統地開展,並且按更嚴格的標準生產。工業產品如果一件件地分別做設計,那麼成本會高得不可想像。過去作坊式的手工業才能做這樣的產品,大工業生產是不能滿足個性化需求的。那麼智能工業化時代,個性化需求就可以解決了。舉個例子講,目前的中國生產的路虎極光,有5227萬種配置,一共二十一條流水線,靠人做成品,基本無法完成。奧秘就在所謂的智能化流程上,首先會對訂單拆包做分析,將具體的訂單的個性化需求,具體化為工序流程的一個環節。流水線上,工人在具體的環節完成個性化配置,通過智能反饋系統,完成檢驗並傳遞到下一個流程。從下訂單到完成,整個產品可以在4小時內完成,並送到客戶手上。

南都:那麼產品多樣化設計又是怎麼開始的?同時生產過程是如何監控的呢?

陳俊:從一開始就有模塊化的設計,整個產品都會有各種模塊組合,不同客戶的不同需求模塊通過智能排程,具體下單到每一個流程。通過這樣一個嚴密的工序流程的管控,不僅能完成個性化生產,還能保證不出錯。傳統流水線都是靠人來排定工序,並靠人來做流水線檢查,人的誤差率大概是3%到5%,一旦錯了就必須要返工。但是智能排程就能保證每一件產品配件的精確性,大大提高工作效能。所有的生產記錄都會有信息化保存,哪個流程哪個人打了多少螺釘,都一一做信息化保存。中國傳統的工業流水線,一條流水線,一排人,一個拉長。現在的工業生產,則是一個個生產平台,通過裝車單把每個生產平台連為一個完整的工序流程。

中國製造開始參與標準的競爭

南都:那麼以新工業革命的眼光來審視中國製造,當前中國製造升級換代,提高品質這些套話之外,從製造業本身看最主要的問題是哪些?

陳俊:可以說,這樣一個新階段,中國製造還沒有確立任何比較優勢。我們首先要在自動化方面補課,自動化方面我們的底子比較弱。比較經濟的方式就是,首先完成工藝流程的信息化管控。一流企業賣標準,我們過去長期是人力操作,工藝標準化程度低,這是中國製造的最大劣勢。中國企業的工藝標準水平很大程度上是由客戶訂單決定的,比如蘋果公司,他們的生產工藝標準很高,企業就按照他們的要求來就行了。但是大量的沒有這麼強產品標準能力的客戶,他們就給不出這麼強的工藝標準。這時候就需要企業通過自身工藝標準水平來提高產品層次,而這些恰恰就是中國企業的短板。中國企業的議價能力弱,根本的原因就在於你必須要接受對方的標準,而無法提出自己的標準。現在崛起了華為等一些企業,他們的強就強在敢到海外去競爭,參與標準的競爭。

邵鵬:中國製造產品質量不穩定是非常突出的問題。根本還是因為過去都是靠人。互聯網化之後,我們可以把大量的數據集中起來,傳導到工業雲上。工業雲有很多演算法,這些演算法就可以排除人的主觀不確定因素。確定了基本的計算公式,輸入採集的數據,計算結果出來,再根據這個計算結果,這就排除了人為錯誤,確保了質量的穩定。工業雲的演算法以及具體的流程軟體設計方面,中國還是很有比較優勢的。

南都:對中國製造而言,能做到在新一輪工業革命中繼續並提升中國製造的地位嗎?

邵鵬:我們應該問為什麼做不到?《中國製造2025》這個規劃,就是針對問題做的發展方案。知道了自己的問題所在,就有了明確的努力方向,缺什麼補什麼。所謂的製造業的互聯網+,就是把互聯網融到製造業生產中。過去都是單個的生產單元,現在要把工業製造從生產線,到工人,再到設備都嵌入互聯網,每個生產單元都是一個互聯網節點。把製造業的實體和互聯網信息聯繫到一起。從國際競爭來看,德國的工業4.0,中國的智能製造2025,美國的工業互聯網,主旨相同,但是側重有所不同。德國的優勢在於製造業,美國的互聯網方面比較強。中國的互聯網不弱,但是我們的工業工藝要差很多。德國的互聯網能力很差,但是它的工業技術,材料,精度水平都很強。中國介於德國和美國之間,互聯網比美國差,製造業工藝水平也比德國差,趕超還是有機會的。揚長避短,先把我們強的一方面,也就是互聯網融入工業生產中去,然後把弱的方面提高。目前最大的問題就是材料,需要大力提高。通過十年努力,將中國的製造業提高到德國和美國的層次,這是沒有問題的。

陳俊:中國是一個製造業大國,正在向製造業強國轉型。美國和德國是製造業強國,那麼強在哪裡,就強在自動化。過去勞動力是中國的比較優勢,所以我們的工業自動化發展並不充分,缺乏高品質工業所需要的基礎要求。應該說目前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起步階段,也是中國製造業升級的良機。比較而言,德國、美國起步略早,他們的實現方式和我們的實現方式會略有不同。中國提出的智能製造2025,和德國工業4 .0,美國的物聯網是異曲同工。我們大概七八年前正式提出了智能化信息化的兩化融合,德國和美國的智能化從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了,正式開始信息化,則是寬頻網全面使用的時候。所以我們開始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時間,並不比德國、美國晚,可以說差不多是一個時間段開始的。中國過去的工業製造業發展主要靠人力,未來必須要加強智能化,信息化,提高產品的層次,建立自己的製造品牌。

邵鵬:現在國內已經出現了一批智能化水平比較高的行業,像汽車行業,現在很多大的汽車製造商已經完全引入了智能製造。還有一些大型央企,比如寶鋼,中建鋼構都是行動比較快的企業。還有很多上市企業,美的,長虹等等都在積极參与。可以說,製造業企業多在嘗試與信息化智能化相結合。傳統上製造業分兩類,一種是流程製造,一種是離散製造。一般使用的消費品都是離散製造,流程製造主要是化纖、鋼鐵,進行智能工業化都沒有問題,只是側重不同。

資本市場對實體經濟的助推

南都:從資本市場角度來看,資本市場的活躍和第四次工業革命有什麼關係?

管清友:當前資本市場的活躍和第四次工業革命也有相關性,因為資本市場看到了智能製造的機會,企業可以通過上市併購重組等方式,通過資本市場融資,資本市場對實體經濟的助推作用就能真正發揮。有泡沫是很正常的,沒有泡沫企業哪裡去融資呢?《中國製造2025》戰略的推出時間,和資本市場再次繁榮同步,和間接融資走向直接融資同步,和註冊制改革同步。特別是新三板和創業板,這幾個板塊的推出對這些新型製造業企業融資有極大的幫助。我們最近發現很多創投資本,前幾年都已經停掉了,現在又開始找項目了。

南都:那麼反過來看,現在的融資體系對製造業升級的金融壓抑也就非常明顯了?

管清友:我們是傳統的銀行間接融資方式為主,同時中國的銀行體系又是以國有銀行為主體,這對於比較有創新動力的中小企業而言,融資門檻非常高。可以說這些企業是金融壓抑的直接承擔者,而股票市場,債券市場的活躍,對於這些企業而言有了融資門檻的降低。對於二級市場的投資者而言,有風險有泡沫,但是也意味著機會,能夠通過資本市場的投資有機會獲得更多的回報,享受創新帶來的發展紅利。所以目前而言,要想更有效地推動智能製造2025,金融改革深化是必要條件。

南都:金融改革應該往哪些方向深化?

管清友:具體的改革要有針對性,進一步降低上市門檻,加快註冊制,讓企業能更直接方便地通過市場去融資。我們過去都是靠產業政策,做具體的融資支持。工信部制定一個規劃,然後發改委和政策性銀行再搞一個具體的方案,也就是產業鼓勵,產業配套支持資金之類的。就根本而言,企業應該去市場融資。股票市場活躍起來,企業只要搞得好,資本市場上願意給錢的多了去了。對於中小企業而言,如果創新有更好的市場前景,那麼就會有更高的PE,資本市場上就能更方便地融資。所謂的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氣氛,可能是這屆政府最重要的政治貢獻。創業板不斷翻高,這裡的泡沫不會少。但正是因為資本市場帶來的激勵,打破了之前的企業邊際,最大程度上激勵了企業創新,最後才能沉澱下的就是真正推動社會進步的技術產品。股市目前的財富效應非常明顯,我判斷中國將從房產造富轉向股權造富,這會是一個很大的激勵變化。

南都:新的工業革命需要具有新型人才,最近中央也一直在鼓勵科技人員創業,那麼是否需要專門的政策進行專項激勵呢?

管清友:資本市場的造富能力,這是一種正向激勵因素。正是因為這樣的激勵因素,科技人員才願意下海。對於科研機構,必須要解放思想。我們此前有過兩次科研人員下海的浪潮,當時都有很直接的正向激勵因素。現在是第三次下海浪潮,大量的海外科技人員歸國創業,本土的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員也開始創業,這種社會氛圍已經形成。未來的培訓,專項的人力資本投資都是小問題。市場建立較好的示範效應,這是最為重要的,比任何專門教育投資都有效。


推薦閱讀:

什麼是「宗教中國化」_肖仲華博士
水墨中國之潔白誘惑【19】
東盟峰會奧巴馬又輸一局,盟友紛紛來抱中國大腿!
【一點資訊】老祖宗留下的那些中國俗語!很珍貴快收藏
猴票:中國郵票的神話

TAG:中國 | 中國製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