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學指導投資的修鍊

首先回顧一下,心學的基本要旨是「心即理,事上練,知行合一,致良知」。

投資的五重境界是「不知其不可」→「知其不可」→「頓悟」→「知其可為」→「止於至善」。

心即理:人人其實都有投資成功的法門,這是一種堅韌的「心性之刀」,與生俱來,不必外求。自然地迴避損失、自然地追求贏利,人之本性。關鍵在於不斷修鍊自己與生俱來的投資本能,即「只做風險極低、極可能贏利的機會,看準一波搞一波,看準一單搞一單」。

投資「止於至善」的境界是單調的、枯燥的、極其簡單的重複,至善的境界已經完全不必思考,靠的是一種本能,或者說直覺。追求聖人的精神境界是已經超越了生死,投資領域追求至聖的境界則是超越盈虧。

心外無物、心外無理。一切皆在我心。看漲、看跌,都是我心中所想,並非市場實際可能的走勢,漲多了要跌,跌多了要漲,此理存於我心,並不在我心之外。什麼時候真正不預測市場了,才是「頓悟」的那一剎那。漲總要漲過頭,跌總要跌過頭,此理同樣存於我心,並不在我心之外。

事上練:心學與禪學的區別就在於實踐。每個人的心像一面鏡子,需要時刻保持它的一塵不染。禪宗說要勤擦,也就是在心上擦,六祖慧能甚至連這面鏡子也沒了。王陽明也說要勤擦,但要去實踐,不能枯坐那裡。內心是否有雜念、內心是否強大,非得到實踐中去檢驗。如果不去實踐,就流入枯禪的境地。王陽明還說,佛道之學與聖學只有一張紙的厚度,這張紙的厚度就是責任心和使命感。心學是一門要人去外面建功立業的學說,而佛道是避世的學說。理都在我心,那麼事上練什麼呢?市場眾人的智慧其實並非天差地別,勝負之決只在此心動與不動。不動心豈是輕易能做到的?非要在平時有克制能力,在自己的良知上用功,把自己鍛造成泰山崩於前而色不改的人,才能不動心。

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就是一件事的開始和終結,任何時候,知行都是合一的,沒有主次先後之分。實踐出真知,並非王陽明「知行合一」思想的精華,它只是一個常識。心中的良知是無所不知的,它知道屎難吃,不需要實踐。知行合一是從「心即理」的心學磐石衍生來的。

致良知:你的那點良知,正是你自己的行為準則。你的意念所到之處,正確的就知道正確,錯誤的就知道錯誤,不可能有絲毫隱瞞。良知剎那間一發作,那就是正確答案。但千萬不能有第二次發作,也就是在一件事上不要反覆思考,記住你面對事情時的第一反應,那就是最佳方案,這也就是真正的致良知。聽上去簡潔明快的「致良知」真有如此神奇?王陽明說,就因為致良知如此簡捷,很多人不太重視,容易走上歧途。心中最簡單直接的聲音就是良知的聲音,人人都明白,但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到。致良知看似簡單其實艱難的原因就是「知行不一」。良知其實就是判斷力,分清是非善惡,處事對錯。良知是直覺,聽從第一感覺,聽從內心的聲音。由於良知知道是非善惡,所以它能第一時間做出迅疾的判斷,而這種判斷正如直覺那樣:比以語言要素通過邏輯關係構建的反應系統要更加高效、更具準確性。王陽明說,只要良知判定是非善惡,你照著去做就是了。實際上,就是這麼簡單,人類歷史上真正做到的人屈指可數。


推薦閱讀:

CSC2015|中國腦卒中血糖管理指導規範
傷口護理指導
(1)2010前舞友指導筆記
葛洛夫給你的一對一指導
給家長的八個關鍵教育指導

TAG:投資 | 心學 | 修鍊 | 指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