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撈爆出安全危機,但距離它倒閉至少還有十年!
上周五,有記者爆料了海底撈北京勁松店、太陽宮店的食品安全問題。
老鼠在後廚亂竄,打掃衛生的簸箕和餐具同地混洗,用火鍋勺掏下水道......消息一出,在微博上迅速發酵。
要知道,海底撈(點擊查看企業詳情)一向是中國餐飲界的行業標杆,在國內外擁有200家直營餐廳。
海底撈也隨即發布了致歉信和聲明。
無口厚非,錯了就是錯了。食品安全重中之重,即使是擁有再多支持的海底撈,也將遭受前所未有的重創。這次,海底撈被一隻老鼠打敗了。
不過,如果這樣你就覺得海底撈會被絆倒,那還為時尚早。海底撈公司的態度和管理模式,至少能讓它推遲十年倒閉。
創業者們可以花時間好好研究下了。
敢於直面問題
至今,海底撈官網有這麼一句話:
海底撈可能有兩種死法:一種是管理出問題,如果發生,死亡過程可能持續數月乃至上年;第二種是食品安全出問題,一旦發生,海底撈可能明天就會關門,生死攸關。
我們明白,抓好食品安全這條路雖然曲折而艱辛,但不會白走。
這句話不只是說說而已。名片君點擊官網「食品安全」這一欄,看到的是每個月食品安全檢查處理報告的列表。
隨便點開今年5月份的處理公告,就能看到非常詳細的時間、地點、行為:
「南京3店調取監控發現4月18日14:13員工使用自來水配製西瓜汁,納入門店食品安全考核,已培訓門店整改」
「22:06水果房一名員工換完垃圾袋後未洗手直接上崗操作」
看起來是不是也很噁心?
名片君反正是驚呆了。有心人完全可以從中選幾條,大作文章黑海底撈啊。掛出自己的負面新聞,海底撈到底是圖個什麼呢?
如今,一提到餐飲透明化,許多人便談虎色變,避而遠之。用餐環境光鮮亮麗、後廚又臟又亂的餐廳我們見得太多了。
而海底撈主動曬出處理報告,就是想告訴所有人:海底撈也不是百分之百沒有問題,我們敢於曬出來,正是為了表明我們自查自糾的決心,同一個問題,我們不會再犯第二次。歡迎隨時打臉。
員工管理:雙手改變命運
海底撈以服務品質而聞名,但老闆張勇卻將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歸於了員工管理。
這位以在路邊擺四張桌子賣麻辣燙髮家的老總,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
「海底撈所有的東西都可以動,都可以去改變,但是有一樣東西不能變,就是雙手改變命運的價值觀。」
這一價值觀在員工發展規劃制度里得以發揮。海底撈很少空降高管,大部分的區域經理、副董,在最開始都是基層。
張勇制定的員工職業發展路徑是:從基層一級一級往上走。發展線路有3條:管理線、技術線和後勤線。
管理線會從二級員工、一級員工、主管、小區經理、大區經理一層層發展;
如果員工只想當服務員,那麼他也會從一級服務員、二級服務員、標兵服務員、模範服務員、功勛服務員一層層往上走,改變自己的工資和待遇。
藉此,海底撈其實一直在給員工做功課:只要遵循勤奮、敬業、誠信的信條,你自己的雙手是可以改變一些東西的。切記,千萬不要腳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
用雙手改變命運,大有人在,其中最令人津津樂道的,就是如今的海底撈副總裁袁華強。
這個不善表達的人在中專畢業後就來到了海底撈,從傳菜員做起,硬是從門童、會計、領班、大堂經理一步步做到片區經理,最終坐上了總裁的位置,在北京紮根,買房買車。
——這與電影《布達佩斯大飯店》里,從門童干到繼承者的Zero在某種軌跡上相似。
有人曾透露,海底撈和富士康一樣,員工大多是80後、90後的農民工,出生於農村,背井離鄉來城市工作。
不過現在,文化程度不高、沒有家庭背景,已經不會再讓人一直窮下去了。海底撈的「進階制度」之於員工,是激勵、動力和機遇,讓他們更熱愛公司,賣力工作。
考核指標只有2項
海底撈的商業哲學是:顧客是上帝,但在上帝高興之前,要先讓員工滿意。
因此,它對店長的考核指標不是利潤率、翻台率等硬性KPI,而是員工滿意度、顧客滿意度。
顧客滿意度指的不是顧客投訴的數量,而是是否敢於暴露顧客投訴的問題、仔細分析問題、及時解決問題,讓投訴的客人最終滿意。
在一些人眼裡,這多少有些不切實際,難道不考核利潤嗎?沒有利潤的公司離倒閉也不遠了。
事實是,海底撈也會考核利潤,只不過不是短期的利潤。張勇的「賺錢觀」是:做生意肯定是要賺錢的,但如果只在乎某一單,或者某個月賺了多少錢,這未免太過於短視。
讓投訴的顧客滿意了,如果他幫助打廣告,那就賺了。口碑就是這樣上去的。
海底撈沒有被消費者或同行噴慘,沒有被群起攻之,另一個最有可能的原因,就是平時積攢的消費者、業界的口碑。這也是它的最大資產。
作為海底撈老闆,張勇曾說,「我相信這個世界上80%的人都是好人,所以我會去考慮怎麼激勵這80%的人,而不是因為那20%的人,投入更多的管理、監控成本。」
這道管理哲學題看起來很簡單,但真正做起來卻太難。
推薦閱讀:
※倒閉潮中,我的鋼鐵女戰士母親
※易到為何成「難到」? 是不是公司已倒閉? 每日商報
※匯才倒閉是因為觸了「高壓線」
※很多門店倒閉,無數商店賠血本,就因這三條風水!
※東芝、索尼、夏普等日企被「破產」多年為何就不倒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