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不要讓養育孩子的壓力偷走你的幸福~
文 - 節選自《正念10分鐘》
作者:戈爾迪·霍恩 & 溫迪·霍爾登
譯:黃鈺蘋 & 胡曉旭
圖文編輯 - 叮噹(對原文略有刪改)
和孩子一起積累幸福感
寫關於幸福的文字總是讓我感到很快樂。幸福不是一個無足輕重的追求,它是能夠透露出我們生命軌跡的情感。生活可能很艱難,而且隨著時間的流逝,它可能會變得更加艱難。在人的一生中,幸福感遭到巨大挑戰的時期之一是養育孩子的時期。我還記得那時總感到疲憊,懷疑自己是否還能回到生孩子之前那種性感而充滿活力的狀態。為人父母是沒有一刻停歇的事業。但除非你允許,否則養育孩子的壓力也不能偷走你的幸福。留心你的情緒狀況:
不要被憤怒綁架
活在當下
保持樂觀,看到事情好的一面
感恩
寬恕
不管用什麼正念工具,一定要讓你的精神振作起來,讓笑容重新回到你的臉上,改變你的大腦。每當產生一個消極念頭時,你所要做的就是發現它並在生活中尋找相反的證據。這樣你不僅為了樂觀而樂觀,而且找到了樂觀的現實基礎。
我們也可以幫助孩子擁有類似的思維模式。
無論每天有多忙碌,我們都應該抽時間和孩子一起安靜地坐下來交談。談一談你們一起經歷的快樂時光,比如在海灘漫步、全家去度假,或者慶祝生日。你會吃驚地發現,只是坐在門廊上閑聊,你們就能回想起那麼多快樂的往事,而且他們能夠那麼鮮活地重現出來。談論那些事件能讓我們找回當初快樂的感覺,就好像他們發生在此時此刻。
幸福牆
和孩子一起坐下來,拿出一些蠟筆或者彩色鉛筆,畫出他們記憶中快樂的場景。創建一面幸福牆,把這些畫貼在上面。最好選擇你每天都會經過的一面牆。
找來一些雜誌、剪刀、紙張和膠水,創作一幅拼貼畫,可以表現一些最快樂的家庭經歷,或者隨機地把家人一起玩樂得照片貼在一起。把拼貼畫也貼在幸福牆上。要發揮創意,並享受其中的樂趣。
開心事
將能夠讓你和你的孩子感到開心的事情彙集成一個清單。清單上每句話的句式可以用「當……時,我很開心」。這些事情可以非常簡單,比如吃花生醬三明治、在噴泉下玩耍、睡覺前依偎在一起聽故事,或者在寵物店裡看狗寶寶。把你們的清單也貼在幸福牆上。
分享快樂的故事
輪流講你做過的、令自己感到驕傲的事情,也許是完成了一個任務、通過了一次考試或烤出了好吃的蛋糕。問一問孩子們,什麼時候他們感到最驕傲。再一次慶祝他們的成功,分享榮耀的時刻。
製作幸福箱子
拿一個空箱子,和你的孩子一起在家裡和後院轉一圈,收集一些能夠讓每個人都產生愉快感覺或能夠喚起快樂記憶的小東西。它們可能是貝殼、照片、貼紙或心形的石頭。把這些東西放進幸福箱,存放在一個特殊的地方。提醒孩子們,如果他們想要高興起來,便可以打開箱子,回憶那些快樂時光。
體味每一天的幸福
或許樂觀和品位幸福最重要的作用就是預防抑鬱,因為它們可以鍛煉大腦中相應的腦區,使我們不太可能變得抑鬱,哪怕在面臨困難的時候。
媽媽去世後,爸爸和我把她的微笑的照片集成了一個相冊,每當我們有誰感到悲傷時,就會一起坐著翻看這本相冊,回憶起和媽媽度過的那些快樂時光。我愛這本相冊。
——凱爾,9歲
幫孩子培養樂觀思維
悲觀與抑鬱之間不僅存在著緊密的聯繫,而且悲觀者變得抑鬱的可能性是樂觀者的8倍。在一項跨度長達30年的研究中,賓夕法尼亞大學的馬丁塞利斯曼博士探究了抑鬱症在最近十幾年為什麼變得如此普遍。他證明:通過讓10歲的孩子學會樂觀思維的技能,我們能夠將他們在青春期時患抑鬱症的可能性降低一半。青春期對孩子們來說是最難應對的時期。在這個時期,荷爾蒙以及未被馴服的杏仁核會給他們帶來麻煩,他們需要平衡與洞察力。
每當孩子們感到悲觀時,尤其在他們十幾歲的時候,他們會將別人的負面評價當成自己沒有價值的證據,而不只是他人的觀點。樂觀可以防止這類嘲笑產生重大的傷害。悲觀的孩子還傾向於逃避付出努力,因為他們認為失敗是難免的。多少次我們聽到孩子們說出這樣的話:「我做不到」、「太難了」或者「我永遠也完成不了」。事實上,他們把自己說失敗了。面對這樣的評價,孩子們很容易感到無助。幸運的是,樂觀同樣可以對孩子們的自我認知產生積極的影響,使他們樂於接受挑戰。
最大的好消息是,每個人都可以學會樂觀。塞利格曼博士還發現,當我們理解了自己對好事和壞事的解釋方式時,改變才會開始。當壞事發生時,悲觀者會用三個「P」來解釋:
個人化(personal)的解釋:「都是我的錯。」
永久性(permanent)的解釋:「事情總是如此。」
普遍性(pervasive)的解釋:「所有事情都很糟糕。」
樂觀者的理解正相反。他們一開始先去個人化:「這是由於我無法控制的事情造成的。」他們不會認為它是永久性的:「我正身處逆境,但我知道一切都會好起來的,有時候事情就是很難辦」。最後他們認為壞事是特定的:「這件事對我很不利,但我生活的其他方面依然很好。」
想一想,你天生是個樂觀者,還是個悲觀者。當壞事發生時,你會怎麼對自己解釋?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對父母們尤其重要,因為正如塞利斯曼博士在《教出樂觀的孩子》中所寫的,我們的孩子正在關注我們的反應,尤其是我們的情緒性反應。
「當你心煩意亂的時候,」他寫道,「你會對周圍人解釋這個令人煩惱的事件:車身之所以出現凹坑,是因為那個粗心的混蛋擋住了我;爸爸摔門是因為他心情不好;你找不到工作是因為經濟低迷;奶奶生病了是因為她太老了。你的解釋風格一覽無餘,孩子們在用心地聽著……他們也會採用你的風格。」
當然,其他因素,比如老師、教練以及創傷性事件也會影響孩子的情緒,但作為他們學習的榜樣,父母承擔著重大的責任。了解自己是非常必要的,因為了解自己是成為正念父母的第一步。
推薦閱讀:
※中俄由於壓力越走越近!
※紀念黛安娜逝世十周年 卡米拉迫於壓力宣布不露面
※壓力山大的香港人,男女平均壽命又是全球第一!
※銀行一線櫃員「壓力山大」期盼理解
※婦女節特輯丨魅力女性應對心理壓力10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