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沒危機 父權莫焦慮(論落後性別觀與急功近利心態)

導語:華東師範大學日前擬建「男子中學」以期解決男生在學業、體質、心理等多方面落後女生的現狀。男孩危機的爭論由來已久,但本質上危機只是家長、學校刻板化的性別角色標準與社會現實矛盾的產物。好像30歲的男光棍讓父母焦慮,但這只是觀念的危機,與男孩無關。 [詳細]男孩的變化並不等於危機

女孩與男孩對比只是揭示男孩群體的變化,但變化被認定為危機的標準並不明確男孩危機在公眾討論中被集中描述為男生在各級各類教育中的學習成績正在漸漸落後於女生;身體素質不如以前好;身陷心理危機,在諮詢機構中尋求幫助的男孩多於女孩;男孩的社會適應能力不容樂觀,更容易捲入暴力和犯罪群體。2010年暢銷一時的圖書《拯救男孩》以大量驚人的數據敲響了男孩危機的警鐘。但事實上,這份建立在男孩與女孩的比較基礎上的鑒定僅僅呈現了一種變化,而變化的發生是否能證明危機存在,並未有明確標準,所謂男孩危機的結論言之過早。[詳細]女狀元增多是教育公平的進步,大學擴招強化記憶性和基礎性內容本就是女生長項男孩危機首要表現是研究者注意到中小學男生的學習成績一直落後於女生,中小學的班幹部、三好學生也以女生居多。被引用最多的數據是1999-2008年間,高考狀元中男生的比例由66.2%下降至39.7%,「狀元郎」已成過去式,「狀元花」則更為貼切。但僅憑數據就應該為男生學業落後乃至失敗感到擔憂么?完全沒必要,在成績以及獎學金的較量上,女生的進步其實是社會進步、教育公平的結果。要知道,在十幾年前,名牌大學尤其是理工科名校,仍然是男生的天。另一個事實是,1999年之後中國大學擴招,大學教育從精英教育轉為大眾教育,考試難度降低,記憶性和基礎性內容得到強化,這一點是女生擅長的領域,恰恰是男生的短板。 [詳細]

人大代表在兩會上針對中小學生「陰盛陽衰」現狀提出「因性施教」,讓有關男孩危機的討論升級。調查顯示中國大、中、小學生體育水平均低於日本,體能素質下降是男女生通病全國性兒童青少年體質質監測工作表明,20多年來,中國男孩的體質在肺活量、速度和力量,以及視力指標上連連下降,男孩的體質為未來的國民素質埋下了隱患。但究竟是否有數據明確證明,在男生體制變弱的同時女生的身體素質指標連年上升,甚至同期比男生體制究竟如何?一個明顯的變化是中國青少年生長發育比20年前有大幅提高,身體性徵比父母輩早熟。但同期,柔韌性、爆發力、肌力、耐力、肺活量的下降趨勢是男女生都有的。2009年的調查顯示,中國大、中、小學生的握力和50米跑成績均低於近鄰日本。所以,不僅僅是男孩體能素質出現問題,女生同樣如此。 [詳細]男孩多動、自閉、智力障礙等問題多是生理原因,男女生心理和社會性差異一直在縮小研究表明男性青少年比女性青少年更易於沉溺於網路,在多動症、學習障礙、智力障礙、自閉症等兒童青少年階段常見的心理疾病上,男孩的發病率遠遠高於女孩。但據此推斷的男孩危機也不合理。多動、自閉、智力障礙等更多由生物遺傳特徵所決定,並不是男生因為心理脆弱而產生的問題。後工業化社會到來和性別意識主流化進程加快,其實男女生心理和社會性差異在逐步縮小,而不是相反。以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2009年完成的「青少年發展指數研究」為例,心理發展指標一項,該市中小學男生平均分值為67.58分、女生為65.22分,男生略高於女生。 [詳細]

在中國從義務教育到高等教育,女孩的總體教育機會仍少於男孩,農村地區更是如此。男強女弱的控制性假設偽造危機

「生理決定論」為男性定製了性別模式,在中國典型的男權社會裡有著廣泛的認同基礎男孩危機論中可以看出,社會評判標準仍然是傳統的性別規範,即對「男孩應當如何」的規定。比如男人當領導是很自然的,男孩更應該去學校讀書,男孩的體格應該比女孩強壯,心理應該比女該更堅強……相當多的人持有這種觀念就形成了「控制性假設」。這類假設與上世紀60至70年代產生的「生理決定論」類似,該觀點從男女兩性的生理結構如染色體、荷爾蒙以及大腦結構來證明性別差異的客觀存在,從而以此為據為男性確定了性別模式,如必須有強壯的身體、統治欲、責任感,等等,尤其是在社會生存及適應能力上必須強於女性。當社會中的男性和女性都習慣按照生理決定論所預判的那樣認同各自的性別的時候,是不會對性別差異和既有的性別秩序有任何質疑的。尤其在中國這個典型的男權社會裡,生理決定論顯然有著廣泛的認同基礎和影響力。[詳細]

性別之間的新變化違背長期認同的男強女弱的性別秩序,難免讓人謹慎和緊張。但男孩特點並非由生理決定,原本就不存規定男孩必須如何的模式,又何來「危機」?20世紀興起的女性主義運動幫人們撕開了籠罩在性別差異之上的神秘面紗。人們逐漸意識到性別差異或許並沒有「被知道」的那樣懸殊。生理原因決定的人類行為局限於生育或者身體結構的不同,只對少數活動有影響,如打籃球,鑽一個狹窄的洞等等,對於絕大多數的人類活動並無任何影響。也就是說,男孩的特點並非是由生理原因決定的,男孩並非必須要有著強壯的身體和堅毅的品格,也不是必須比女孩強才能確立男性自身的主體地位。但是,在習慣為一切領域制定規範並樂於被動接受的社會裡,生理決定論擁有廣泛市場。僵化的性別規範製造了涇渭分明的性別差異,也製造了一代代必須合乎規範的男孩,如果有一天突然男孩不再比女孩強,比如體育或數學不好,就會遭受性別否定,不被認可為正常男性,被認為是「危機」。但是正如批判者所言,原本就不存在既定的性別差異,不存在規定男孩必須如何的模式,又何來「危機」呢?[詳細]兩性界限日益模糊並不危險

性別認同來源於社會建構,生產方式的差異導致社會期待個體向「女性」或「男性」那樣行動曾經佔盡優勢的男孩為何在今天在與女孩競爭的各個領域顯得「力不從心」?這類變化被認為是社會建構的結果和社會發展的必然,並且無需擔心。社會建構的觀念指出男女並沒有天然的性別認同,而是在經過社會建構之後才成長為男人和女人。傳統社會性別規範的形成就是很好的證明。男耕女織的生產方式凸顯了男性優勢,加上社會對女性的束縛,因此形成了典型的男女有別的性別差異。男性傾向於扮演更為積極、更具冒險性、更有力量的工具取向的角色,而女性則傾向於扮演被動的、穩定的、溫柔的和表意取向的角色,一旦性別被「指定」了,社會就會期待個體向「女性」或「男性」那樣行動。久而久之,人們也認為男孩在身體乃至心理上強於女性是男性這一性別中理所應當的成分。[詳細]

男女兩性在社會性別的機制中都受到規訓,受 壓迫的不僅僅只是女人。消費社會中男性傳統優勢逐漸喪失,個體特徵不應該僅僅是男性或女性的兩級對立正因為上述差異的形成是社會建構的結果,差異的逐漸縮小甚至女性對男性的超越也就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工業化大生產帶來消費市場的擴張,男性在傳統生產社會中的優勢逐漸喪失,社會文化呈現出多元化,加在性別之上的束縛日益鬆綁,個體的氣質特徵不再僅僅是男性氣質或女性氣質這樣一維對立的兩級。女性既然可以中性形象出現,如「超女」中誕生的偶像李宇春,男性也必然會出現中性化的特點。有數據證明,女性的身體正在變得越來越強壯,犯罪率也在增加。兩性之間因差異而形成的界限在社會變遷的大背景下日益模糊含混。[詳細]用傳統「綁架」男孩才是危機

將一切不符合傳統規範的性別角色降格和矮化,其實是男權社會身體、權力秩序的內在焦慮「男孩危機」的焦慮很大程度上來自於性別觀念依然牢固地被「男強女弱」、「男高女低」這樣一些思想佔據著,真正的危機是在變遷的社會中繼續用傳統性別規範來要求男孩,而這種要求又是男權社會所建立的身體、權力秩序內在焦慮的反映。中國漫長的男權社會製造了男女之間的性別差異,對男性氣質、男性體貌特徵、男性社會角色的一系列規範使男人獲得更多的性別發展空間,同時也束縛了兩個性別自由發展的可能———女性受到壓迫的同時,男性也受到了束縛。當社會發生變遷,日益多元化的男性身體衝破原有的性別規範,開始撼動男權社會中已確立的秩序,例如男性的中性化趨勢。 [詳細]

社會僵硬的性別文化體系已經開始鬆動,男性在某些方面吸納一點女性的行為模式,遠不至於導致危機。社會不再將男孩的變化定義為「女性化」、「娘娘腔」,這才是豐富個體真正的解放在上述權力秩序的衝突中,外顯的表現就是將一切不符合傳統規範的性別角色降格和矮化,女性再中性化,也不及「男孩不男孩」那麼讓男權社會的捍衛者們焦慮。殊不知,身體的自由表達是男性擺脫傳統性別規範的束縛的開始,在變遷的環境中繼續用傳統性別規範來要求男孩,並將男孩的變化「危機化」,恐怕才是男孩們真正面臨的危險。當社會能夠不再將男孩的變化定義為「女性化」、「娘娘腔」,不再把男孩的易裝斥為異類並進行惡俗的模仿以取悅獵奇的目光,能夠用平常而不是喧嘩之聲迎接男孩的變化,那麼,包括男孩在內的豐富個體才算是獲得了真正的解放。 [詳細]本專題參考《被建構的「男孩」》 作者 馬姝 (《青年研究》2010年第04期)

性別趨同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客觀結果,人們一貫的「男子漢」情結和對「男子漢精神」的眷戀早就過時了,男孩和女孩都會在新的環境中做出選擇和調整,不同和差異無需彌補,更應當被尊重。真正要改變的不是男女之間力量的抗衡,而是我們的性別觀念。
推薦閱讀:

矢野浩二道歉:網民炸鍋,反映了正在成熟的大國心態
古人傳你六種網戀心態
心態好,活得好。
心態決定財富
心態決定你的人生

TAG:焦慮 | 性別 | 心態 | 危機 | 男孩 | 落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