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好:一雙好眼睛,一雙好耳朵,一副好肚皮
人這一輩子,難免會遇到困境,忠奸善惡,是非情仇,成敗得失。面對這紛紛擾擾的世界,我們雖無法完全掌握未來走向,但可以選擇一個待人處世的正確態度。
正如虛雲老和尚認為的,人生在世,要有三好:要有一對好眼睛,一雙好耳朵,一副好肚皮。以一顆恬然淡定的心,泰然處之。若能把這三者融會貫通,思想就能達到很高境界,這樣的人不但能生活的很好,而且能擔當大任。
1、一雙好眼睛:金剛正眼
好眼睛就是金剛正眼,凡見一切事物,能分是非、辨邪正、識好歹、別凡聖。要達到這種境界,必須有一定的眼界。
一生忠於清王朝的國學大師王國維,有一回請被迫退位的末代皇帝溥儀,到家中做客,並向小皇帝秀自己淘來的古董,又是字畫又是金石,溥儀看了兩眼卻沒有什麼興趣,並隨手指了幾件,說:
「這些東西全部都不是真的,全是假的,並且我可以用我的人格保證」。
王國維愣住了,並表示不服,憑藉自己的美學史學造詣,這些精挑細選的古董怎麼會是假貨,這小皇帝都沒怎麼仔細看,這真偽又何以如此快辨別出來呢?礙於面子,於是王國維悄悄找來同行幫忙鑒別,又去古玩店找行家套話。果然,溥儀指出的那幾件都是贗品。
大師對這位年紀輕輕,卻見識如此之廣的溥儀佩服得五體投地,溥儀卻說:
「我也不懂你們那些個鑒別的方法、技術,我就是看你那幾件玩意和我家裡的那些個不太一樣罷了。」
如此霸氣的回應,不得不感嘆他的見識。
顯然,如此眼界並非天生,一個人的眼界,來自周邊環境的影響和人生經歷。如果沒有環境熏陶,沒有長時間的接觸,溥儀是不可能憑藉眼力辨別出真偽的。
除去外部環境對一個人眼界產生作用,擁有一雙好眼睛,更重要的是要正心,欲養其眼,先正其心。
唐太宗曾經得到十幾把好弓,得意地請製作弓箭的工匠師傅欣賞。弓箭師傅看過以後,卻說都不是好弓。
唐太宗追問原因,弓箭師傅回答,「木心不正,則脈理皆邪」,木紋的心都不在正中,使得木料上的紋理脈絡都是歪斜的,這樣的弓就算剛勁有力,射出去的箭不直,也就射不準,所以「非良弓也」。
做人做事也是這樣,做事先做人,做人先正心。
正心即除去各種不安情緒,不為物慾所蔽,保持心靈的安靜。使得心態安定祥和,行事圓融自如。用中醫養生的理論講,心正則形正,形正則氣正,氣正則扶正祛邪、固本培元,百病自消,益壽延年。
正心使人有了覺悟的慧眼,即以慧眼觀紅塵,看清人間一切真相。
2、一雙好耳朵:順風耳
好耳朵就是順風耳,話一聽就能明白這裡面說的什麼門堂。
以前看過這樣一個小故事:曾經有個小國到中國來,進貢了三個一模一樣的金人,把皇帝高興壞了。可是這小國不厚道,同時出一道題目:這三個金人哪個最有價值?
皇帝思來想去的想了無數的辦法,請來珠寶匠檢查,稱重量,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樣的。到底哪個最有價值呢?使者還等著回去彙報呢。泱泱大國,不會連這個小事都不懂吧?說出去豈不讓人家笑掉大牙。
最後,有一位退位的老大臣說他有辦法。
老臣胸有成竹地拿著三根稻草,插入第一個金人的耳朵里,這稻草從另一邊耳朵出來了。第二個金人的稻草從嘴巴里直接掉出來,而第三個金人,稻草進去後掉進了肚子,什麼響動也沒有。
老臣說:第三個金人最有價值!使者默默無語,答案正確。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最有價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說的人。我們之所以有兩隻耳朵而只有一張嘴,是為了讓我們多聽少說。善於傾聽,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質。
鬼谷子言:「人言者,動也;己默者,靜也。因其言,聽其辭。」意即讓別人說話,要始終處於一種動態之中;自己閉口傾聽,是處於靜態之中。聽別人說話,不能被對方的表面內容所迷惑,要注意仔細體會說話人的言外之意。
話中有話,話外有話。俗話說:「聽話聽聲,鑼鼓聽音。」聆聽別人說話時,一定要去領會對方的「話外音」。如果領悟不到對方的「話外音」,聽不出話中的真實意思,要麼會誤會對方,要麼是自己被譏諷了還不知道,就會給交際帶來麻煩。
3、一副好肚皮:容天下難容之事,笑世間可笑之人
好肚皮就是和彌勒菩薩的布袋一樣,能把世間一切好好醜丑所見所聞,全都裝進袋裡。以和為貴,寬容大度。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潭柘寺有副對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我們常見佛家的彌勒菩薩,碘著大肚子,笑口常開。肚量即心量,得饒人處且饒人,多個朋友多條路。當你包容別人時,也就為自己積累了人情。
星雲大師說的好,「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一個有修養的人。什麼是最大的修養呢?就是寬容。所謂 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我們待人要寬厚、要包容,不管別人待你好與不好,都能諒解,都能包容,這才是人生最大的修養。」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人有包容,謀事易成。
本文系京博國學原創文章
轉載須註明來源出處
圖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