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化的面孔看起來更像白人?

我的名字叫Sharken 發表於 昨天15:06

想像你站在學校留學生最密集的一條街上,面對迎面而來的各種面孔,你試著辨認他們的種族。「這是黑人,這是白人,呃……那應該是個亞裔?」很好,看起來你的辨認能力不錯。可是,當你面前走過一個有著小麥色皮膚,或者有著混血兒面孔的人時,估計你就該犯難了。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克里·約翰遜(Kerri Johnson)教授研究發現,識別一個人的種族身份時,會受到這個人性別的影響。論文[1]於1月14日發表在期刊《人格與社會心理學公告》(Personality and SocialPsychology Bulletin)上。

約翰遜及其合作者發現,當種族特徵不明顯而一個人又很男性化時,他就容易被認成黑人;而當這個人女性化程度偏高時,他就容易被認成白人。除此之外,約翰遜還提到,種族識別的效率也受性別影響——當你面前坐著一個白人女性,你就能很快認出她是白人;但如果把「她」換成「他」,恐怕你就沒那麼快認出他是個白人了。然而,這一現象在黑人和亞裔身上卻正相反——人們會更快地判斷出黑人和亞裔男性的種族身份。

為了驗證這些,研究者用電腦合成出3類種族特徵模糊的人工面孔,它們分別具有「亞裔—黑人」「黑人—白人」和「亞裔—白人」的特徵。每類面孔都衍化出15個不同的樣子,每個樣子上再設計出從高到低五種性別化程度(很男性化—男性化—中性—女性化—很女性化)。這樣,研究者共得到225個(3×15×5)擁有不同種族特徵和性別化程度的面孔。之後將這些面孔隨機呈現給被試,要求他們判斷所看到的照片是黑人、白人還是亞裔。

研究中使用的由軟體生成的人臉,每組人臉從很男性化(最左側)到很女性化(最右側)。其中第一排為亞裔-黑人臉孔,第二排為黑人-白人臉孔,第三排為亞裔-白人面孔。研究發現,在識別黑人和白人時,面孔女性化程度越高,越容易被識別為白人,反之則容易被識別為黑人。圖片來源:研究論文

研究結果表明,當「黑人—白人」類面孔的女性化程度偏高時,這些面孔容易被認為是白人;而當其男性化程度偏高時,則多被認為是黑人。在另外兩組面孔中也有相同的結果——女性化程度上升,面孔更容易被識別為白人,男性化程度上升,面孔則更容易被識別為黑人。但在識別亞裔面孔上,這一性別效應卻沒那麼明確:混合了黑人和亞裔特徵的面孔,女性化程度越高越容易被當成亞洲人;而混合了白人和亞亞裔特徵的面孔卻表現出相反的效應——男性化程度越高,越容易被當成亞裔。

那麼,性別程度是否也會影響認臉的效率呢?研究者對原有實驗進行了改進,他們放棄了原先種族特徵模糊的人工面孔,改用三類種族特徵突出的人工面孔:黑人、白人、亞裔。研究者以被試看到照片到他們做出判斷的時間間隔(反應時)作為種族識別效率的指標,反應時越短效率越高。結果發現,當識別白人面孔時,其女性化程度越高,判定她為白人所需的反應時就越短,也即效率越高。不過,該效應在黑人和亞裔身上恰恰相反:提高男性化程度才能縮短種族識別所需的反應時。

每組人臉從很男性化(最左側)到很女性化(最右側)。第一排為亞裔面孔,第二排為黑人面孔,第三排為白人面孔。亞裔和黑人的面部特徵越男性化,越容易被識別出來;而對於白人,則是面部特徵越女性化,越容易被識別出來。圖片來源:研究論文。

這些研究結果意味著,一個人的性別會影響人們對他種族身份的判斷,就像研究者在論文中總結得那樣:當面孔從男性化向女性化漸變時,人們傾向於認為這是個白人。同時,性別還會影響我們種族識別的效率。在識別白人時,我們很容易判斷一位女士是白人,而在判斷男士時則需要花點時間。而在識別黑人和亞裔時,面孔的男性化程度越高,人們就越能快速地識別出他們的種族身份。

以往有關人們種族識別的研究,大多隻改變種族這一個特徵,而保持其他特徵不變。然而在社會心理學中,不同特徵經常相互干擾。想要研究人如何「認臉」,卻忽視其他特徵的潛在影響,這麼做很可能會遺漏許多有用的信息。約翰遜認為,他們這項研究的意義就在於,討論了性別這種表面上看起來和種族無關的特徵在種族識別中的潛在影響,為先前的種族識別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編輯:球藻怪)

參考文獻:

  1. "Gendered Facial Cues Influence Race Categorizations"Colleen M. Carpinella,Jacqueline M. Chen,David L. Hamilton,Kerri L. JohnsonPers Soc Psychol BullJanuary 14, 2015

文章題圖:wesa.fm
推薦閱讀:

鬥士魯迅換張面孔去戀愛:發誓不看女生自窗潑尿
第36張面孔 武則天
秋季水果當道「新面孔」紛紛上市「新面孔」
最好看的面孔,其實是「大眾臉」
天使面孔 魔鬼身材

TAG:女性 | 白人 | 面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