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萬事的生成與演化規律
萬物萬事的生成與演化規律——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遵道而貴德道之生,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蓄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長而弗宰,是謂玄德。」白話譯文:自然大道,創生天地,內具本性,蓄涵其中,存在事物,形著其體,事物相接,造成時勢。如此說來,存在萬物沒有不遵從自然大道,而以內具德性為貴的。自然大道的創生,內具德性的蓄涵,不經賦予與命令,就只是自然無為而已!正因自然大道,創生天地,內具本性,蓄涵其中,就如此生長、如此發育,如此結籽,如此成熟,就如此養育萬物,懷養萬物。自然大道生育萬物,而不據為己有;自然大道助成萬物,而不矜恃其功;自然大道成長萬物,而不主宰控制;這就叫做玄遠幽妙之德啊!藥方:存在的事物必有其根源,必有其本性,根源叫「道」,本性叫「德」,如其根源、本性,就叫「道德」。不要在末端的事勢用工夫,而要在根源的本性上好好生長。道理、道理,因道成理事勢、事勢,因事成勢!道理優先,事勢在後!用認知去定住,用智慧去觀照,用德性去成全,用大道去銷融!《道德經》及其相關評論: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天道(也可以說是自然規律)使他們生(出生、生存),德行撫養了他們,外物使他們成長,形勢使他們有成就。因此天下蒼生沒有不尊奉天道和德行的。大概是說 「道」 「德」是創造生命和教養生命的東西,有了「道」和「德」才能有生命,這時再加上「物」和「勢」就會有所成就。而「道」「德」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老子在這裡說的,是萬物萬事的生成與演化。宇宙間的事物,老子認為事物是一步步地演化的,最起始時是從無到有。他把這過程歸納為四個步驟:道、德、形、勢。這裡面,道與德,是精神的範疇;形與勢,是物質的範疇。道,是宇宙間最根本的原則,道是不斷地變化。宇宙萬物不斷地變化,所以不斷地生出新的事物(如果沒有不斷的變化,那就是永遠的靜止,永遠的「無」,但有變化發展,就由無生有)。這是「道生」。道的具體表現是「德」。德性,說的是事物的特質。在事物的變化中,某一方面蓄聚了某方面的特質,這就是「德蓄」。再進一步,成為有物質的形體,「物形」。具備了成為形體的條件,還要有時與勢的種種客觀條件,遇上了時與勢,一宗新的事物就誕生了,這是「勢成」。老子這些話,是在作非常抽象概括的思考,思考最根本的規律.說起來有點玄,玄之又玄。但是這樣的四個層次,也可以應用到具體的事件上。當我們分析一件事情的時候,可以看看這件事情的來龍去脈,怎樣發生,怎樣發展。從縱向去尋求事物發生的因由,從橫向去察看事物出現的形勢。聯繫到具體事物。小的來說,如股票,你不能只抓住一條有關的訊息,就斷定這股票會升或會降。那條具體的訊息,只是「勢成之」中的一個小因素,整個股票的形成因素是一條長鏈;大的來說,像一場戰爭的勝負,你不能只看到戰場上的某一個具體因素,就說是找到了勝負的關鍵。這個因素即使確是起了關鍵性的作用也要看戰役之前怎樣發展蓄聚,形成了某一形勢,「勢成之」,這時個別的關鍵因素才呈現了威力。道生之,德畜之①,物形之,勢成之②。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③。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④。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⑤;亭之毒之⑥;養之覆之⑦。生而不有⑧,為而不恃⑨,長而不宰⑩。是謂「玄德」⑾。注釋:①生:化生。畜:養育。之:指具體事物。②物:各種區別。形:顯現。勢:情勢。③尊、貴:都指尊重、敬重之意。④莫之命而常自然:不加干涉,而讓萬物順任自然。⑤長、育:在此都是撫養、撫育的意思。⑥亭、毒:在此都是安定的意思。⑦養:保養。覆:保護。⑧有:佔有。⑨為:給予。恃:矜恃。⑩長:撫育。宰:宰治、主宰。⑾玄德:變幻莫測、最深遠的德。意譯:講「道」,說的是生;講「德」,說的是容;講「物」,說的是外形;講「勢」,說的是所成。因此萬物沒有不以道為尊而以德為貴的。道之為尊,德之為貴,並不是出於誰的封贈而一向是自己形成的。所以,道就是說生,德就是說容;容其生長,容其繁育,容其安分,容其兇惡,容其天年,容其傾覆。生養萬物卻不佔有它們,做了事情卻不倚仗它們,統領萬物卻不主宰它們,這就是最基本的德。點題:老子在這一章中主要說明大道生育了萬物而不佔有,締造了萬物而不依賴,成就了萬物而不主宰,自然而然的最基本的、深遠的德行。
天地有規律 宇宙有道理天地有規律,萬物有道理,宇宙奧秘盡在如此。思考宇宙的奧秘,必須跳出自我,克服人類固有的思維定勢。沒有上帝,但宇宙的規律就是神聖的上帝,是這些規律主宰著萬物有序的運行; 沒有神靈,生命現象只是億萬個無數的巧合,在宇宙中發生的概率極小。精神不能脫離物質而存在,所以生命的個體消失後,只能參加物質的循環而不能有靈魂。但宇宙中的星球的數量比地球上的沙子還要多,所以地球上的生命絕不是唯一肯定有智慧的甚至比我們高級太多的地外文明。他們其實就是神靈。我們的宇宙不是永恆的,宇宙有誕生髮展消亡的過程。無數個宇宙周而復始地循環著,每一個循環周期都在數百億至上千億年。就整個宇宙來說,沒有開端也沒有結束。我們的宇宙大爆炸的奇點,就來自上一個宇宙最後坍塌所形成的黑洞。宇宙的演化過程是:奇點的大爆炸;宇宙不斷加速的膨脹;膨脹到極限;坍塌成超級黑洞,這表示這個宇宙的壽終正寢。這個超級黑洞生成奇點後再重新爆炸噴發,這是下一個新的宇宙的開端宇宙不管是橫向看和縱向看,都是多重的。從縱向看,永無休止地循環往複,沒有開始,沒有結束。從橫向看,宇宙中有億萬個黑洞,每個黑洞都構成了自己的獨立的宇宙,有自己的獨立時空。宇宙是多重的,也就是多元的。「膜」理論,就是探討研究這個問題的。宇宙、天體和大型的恆星,其演化的最終結果都是黑洞。任何黑洞在其形成時,都必然同時生成奇點,也就是當黑洞生成時,同時也就生成了蟲洞和白洞。黑洞、蟲洞和白洞是宇宙中的一組不可分割的共生體。黑洞是物質轉化為能量的機器,黑洞的物質轉化為能量後,經過蟲洞,由白洞噴發出來。由於能量無窮大,所以蟲洞和白洞的能量運行方向是不可逆的。黑洞是一個宇宙或一個天體的終極階段,是物質演化的終極結果;白洞是一個新的宇宙的開端,是能量噴發的埠;蟲洞是連接兩個宇宙的橋樑,是物質轉化為能量的橋樑。物質和能量是相互轉化的。在這個轉化中,溫度起到絕對的作用。宇宙太初的奇點的大爆炸,也就是白洞的噴發,在極高的甚至達到攝氏幾萬億億度的溫度下進行的,物質獲得無窮大的能量,從而產生極高的震動頻率,極高的震動頻率使一切物質的粒子都徹底分解,形成「能量子」。這些能量經白洞爆炸噴發出來由於宇宙的體積急劇擴大,溫度也急劇降低,又使能量子的震動頻率降低,結果能量又相互結合,形成了亞粒子,直到粒子和電子質子中子的出現、氫元素的合成。光速是速度的極限,這是對物質世界而言的。在宇宙奇點的大爆炸時,沒有物質只有能量。那時能量的噴發是超光速的。物質不是無限可分的。物質分割的最終結果就是物質消失了,量變產生質變,轉化為能量。物質不滅定律是錯誤的,只適合常規的狀態。能量不是物質,它沒有任何物質的屬性,沒有位置沒有質量沒有幾何尺寸,並以超光速的速度擴張。使物質徹底分割的武器就是極高的溫度,是數萬億億度的高溫使物質產生極限的震動頻率,而徹底粉碎。要把物質徹底粉碎為能量,就必須先讓物質生成黑洞,使物質經蟲洞由白洞噴發出來。也就是說,要使物質能夠全部徹底分解,轉化為能量,只有經過黑洞、蟲洞、白洞這個超級機器。為了便於敘述,也可以說,能量是由「能量子」組成的。任何物質都是由「能量子」合成的,宇宙的奇點大爆炸之後,由於宇宙體積的急劇擴張,使宇宙的溫度也急劇下降,從而使能量的震動頻率降低,能量子得以相互結合,構成了物質。當然,這是個漸進的過程。「弦」、「波色子」等也許就是能量轉化為物質的中間環節。反物質,也就是電子和質子所帶的電荷的極性相反,電子的旋轉方向相反的原子。產生於宇宙大爆炸之初。是因為那時的溫度極高,宇宙處於無序的狀態而產生的。由於反物質極少,大多數都被湮滅了,所以現在很少有反物質。反物質是宇宙大爆炸之初時的超級高溫使能量劇烈無序碰撞的產物。暗物質和暗能量也產生於宇宙大爆炸之初,奇點的爆炸不是一蹴而就的,會留下大量的奇點殘骸,也就是延遲核。由於溫度的急劇降低,延遲核已失去了急劇爆炸的條件,只能在今後的漫長時間裡持續噴發。延遲核沒有具體位置,遍布整個宇宙。所噴發的仍然是能量,構成另外的宇宙時空,所以我們無法感知。暗物質和暗能量組成了暗宇宙。是與我們的宇宙平行的宇宙。暗宇宙不斷為我們的宇宙提供能量,所以,我們的宇宙的膨脹不斷加速。當暗能量消耗殆盡的時候,宇宙的膨脹就會減速,直到膨脹停滯。這時,宇宙的體積達到極限,進入大寒時期,宇宙的背景溫度將趨近於絕對零度,進入「熱寂」狀態。然後宇宙將開始坍塌最後,會成為一個超級黑洞。並經奇點向外噴發,製造並形成了下一個宇宙。時間、空間和物質是另一組共生的不可分割的緊密相連的整體。時間和空間都是物質的根本屬性,是物質的參數。時間是物質運動變化的參數;空間是物質存在的參數。沒有物質就沒有時間和空間。這點是特別重要的,也是一般人很難理解的。時空告訴物質如何運動;物質告訴時空如何彎曲。沒有物質就沒有時空。所以,你絕對不可以這樣想:當宇宙中沒有任何星辰物質時,空蕩蕩的宇宙還會照樣存在。因為宇宙是大爆炸而產生的,所以,不管什麼時候,都必然存在物質所能到達的範圍,都會有物質沒有到達的「地方」。所以,從這個角度說,宇宙是有限的。又因為沒有物質,就沒有時空,所以,在宇宙的物質所沒有達到的「地方 」,是沒有時空的,也就是,那種「地方」實際是不存在的,所以,從這個角度說,宇宙又是無限的。概括地說:宇宙即是有限的,也是無限的。也就是,宇宙是有限而無界的。宇宙是多重的。從宇宙的構成材料看:有物質構成的宇宙和能量構成的宇宙,我們現在所處在的宇宙就是由物質構成的宇宙,當然,在物質構成的宇宙中,也有由物質衍生的能量。另外,凡是由奇點爆炸噴發所形成的宇宙的初始階段,都是能量構成的宇宙;從宇宙構成材料的運動速度來看:有快宇宙和慢宇宙。由物質構成的宇宙是慢宇宙,光速是速度的極限。由能量構成的宇宙是快宇宙,其能量的擴張速度是超光速的;從宇宙的溫度來看:有高溫宇宙和低溫宇宙,凡是由物質構成的宇宙都是低溫宇宙,其最高溫度就是使物質達到核聚變反應的溫度或超新星爆發的溫度。凡是由能量構成的宇宙都是高溫宇宙,在那裡,溫度可達幾萬億億度。任何事物,不管是具體的還是抽象的,不管的局部的還是整體的,都是循環往複的。即便是不斷從低級向高級發展演變的,也只是參入的循環過程的長短周期層次不同而已。日往月來,寒往暑來。是自然界的這種循環規律的體現;星球是循環的,不管是行星、恆星,原本都是來自星雲,爆炸後仍將形成星雲;宇宙是循環的:宇宙有奇點的噴發爆炸、膨脹擴張、坍塌收縮為黑洞,再重新噴發爆炸的過程;時間和空間是循環的:時空起始於奇點的爆炸,結束於宇宙坍塌成黑洞的時刻;物質也是循環的,黑洞是物質演變的最終結果,然後,黑洞的物質會經過白洞噴發出來,極高的溫度使物質因為極高的振動頻率而徹底分解形成能量,形成新的時空,這時物質消失。由於宇宙的急劇擴張是溫度降低,又使能量的振動頻率降低,能量又重新合成物質。溫度是衡量原子及粒子振動頻率的尺寸,宇宙中有最低溫度,那就是絕對零度――273.15°C。人們認為,宇宙的高溫沒有上限,這是錯誤的,宇宙奇點大爆炸的溫度,就是最高溫度的上限。這個溫度能把物質轉化為能量,使物質發生質變。量變的結果必然導致質變。這是人們認識客觀世界時常常忽視的。任何元素都是有氫元素組成,也可以說是由電子、中子、質子組成的。僅僅是數量上的差別,就出現各種迥然不同的大相徑庭的各自特性;太空的星星紛紜繁雜,然而這一切都是因為組成這些星球的原始星雲的質量不同:質量小的達不到核反應的溫度,成為行星;質量大的能集聚較高的內核溫度,引起熱核反應,成為恆星。恆星死亡坍塌後,也根據其質量的大小,演變為白矮星、中子星、黑洞。自然界的一切,不管是怎樣的複雜,其實都是來源於簡單。任何元素,都是由電子、質子、中子組成;一切生命,除了病毒等低級生命之外,都是又細胞組成……宇宙的背景溫度和體積成反比,宇宙的體積越大溫度就越低,溫度最低的極限是絕對零度。宇宙的體積擴張到極限趨近於無窮大時,其背景溫度就趨近於絕對零度,但永遠不可能達到絕對零度。宇宙奇點大爆炸時,其體積無窮小,溫度是宇宙最高溫度的極限。宇宙的溫度和體檢成反比,我們甚至可以根據宇宙的溫度計算推導宇宙的體積和時間、壽命。宇宙有規律,天地有道理。一切盡在其中。
宇宙的演化[內容提示]:這是一個與「宇宙大爆炸學說」相對的宇宙演化(星系演化)學說,認為宇宙之初應該從絕對0度開始的一個升溫過程,其間經歷了「混沌時代」--寒冷黑暗時代(行星時代,這個時期宇宙沒有現在所謂的恆星,只有各類的低密度的天體)--大行星爆炸恆星誕生,進入恆星和行星並存的「星系時代」--恆星演化為各類恆星,如白矮星,中子星--最後進入大黑洞誕生,接近一個循環周期,黑洞中心接近宇宙之初的真空狀態。文章最後附有《宇宙演化時鐘》[正文]說起宇宙的演化,我暫不用「起源」二字,如果說起源,如同承認宇宙有始有終,也就承認了宇宙的有限,有頭有尾。那麼這個宇宙肯定不是整個宇宙,只能是整體宇宙的一個局部或一個過程只能是一個「 子宇宙」 。由於宇宙的演化是周期性循環往複的,是一個無限循環的系統。即便是說起源,也只能是一個周期的起點而已。我們一般意義上的起源,也應該是一個最大限度的 「始祖宇宙」的起點。在《序》里已經說明,無論以後提及的起源也好,初始也好,都是這個意義上的起源。至於除此以外的是什麼?人們喜歡追根問底的宇宙之外是什麼,回答只能是「無」,什麼也沒有,或者要什麼有什麼,隨你任意的想像,或者說宇宙就沒有內外,沒有起止,沒有未來和過去,我們所謂的未來,起止,內外,前後等,無非是觀察方向和角度不同在此為內,在彼則為外,在此為起點,在彼則為終點,在此為未來,在彼則是過去。歸根到底,還是一個「宇宙坐標」的參照問題。所以,我們談論宇宙也好,談論自然也好,談論萬事萬物都必需在一個坐標系的前提之下,才能確定時間的方向,運動的方向,才能談論先後起止。為了便於說明,我們可用時鐘的運動來說明,稱為「宇宙時鐘」來代表「宇宙時空坐標」,在統一的參照系統之中,來談宇宙的起源與演化。一、關於「宇宙時鐘」和「宇宙時空坐標」要了解宇宙的演化,其基本思路是:首先把我們可見的「現在宇宙」的層次認清。之後,根據宇宙現在的層次,去尋找宇宙的所謂的過去和將來,從中會發現未來現在和過去之間的聯繫,於是就會發現:宇宙空間意義上的層次性,在時間意義上則相應顯示為階段性。在時空坐標中,縱向的空間「 層次性 」和橫向時間「 階段性 」是對應的,在空間層次意義上的根基「基點」,在時間意義上則就是「起點」,(有點象時空轉換)。如果說基本粒子是宇宙物質的最基本的「基點」粒子,那麼就可以認為宇宙的起源的初始態就是「基本的粒子」狀態,那麼,基本的粒子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了解基本粒子的形成,或者說,基本粒子從何而來?也就等同解開宇宙的起源之謎。宇宙《時空坐標圖》由於製圖不便,在此略,用圖示描述:橫坐標表示時間,縱坐標表示空間,兩坐標軸的交點是時空坐標原點每一個存在個體,在時空坐標系中,宇宙之中的所有天體萬物,包括後來的生命都有自己各自的坐標點,由坐標原點0沿縱軸向上,層次越來越高,0點則是「基點」,沿橫坐標原點0向右(未來方向,向左則是指向過去的方向),向右一個周期一個周期的循環,由小到大,由近及遠,如同一秒、一分、時間遞增。假如移動時間軸,向空間軸靠攏,當時間軸和空間軸重合時,你會發現,時間的階段性和空間的層次性是對應的,即時間的起點和空間的「基點」都是原點0,都是「無」,此時的坐標原點0,就是我們要尋找的「宇宙起點」,「有」產生於「無」或「無中生有」就是這個含義。有和無,或正和負,或明和暗,其實就是由坐標系參照系的選定而導致。在這個坐標系裡為「無」,在另一個坐標系裡就是有,在此為正,在另一個坐標內也許就是負。用《宇宙時鐘》描述,(參看時鐘圖示)從0點開始為起點,沿順時針的方向為宇宙演化的方向。到達12點時,為一個極限的至高點,也既是上升階段,宇宙的第一代恆星形成開始發光,之前,宇宙沒有恆星,是一片黑暗的時代。整個宇宙天體系統處於聚能階段。之後,進入恆星和行星並存的時期,恆星自發光開始進入釋放能量的階段(或釋能階段)。於是,恆星的聚能和釋能同時進行,聚能呈現遞減趨勢,釋能呈現遞增趨勢。最後,經過13點......18點......20點.....到達24點,與0點的初始狀態重合。這一過程,為宇宙演化的一個總周期。這個演化的時序性,同宇宙的層次是一致的,有就處在0點的狀態基本粒子,有處在3點狀態的有的處在9點的狀態,有的處在12點的狀態。於是,就有了粒子、原子、分之、天體、行星的各個形態(12點之前的各個階段),恆星(12點的狀態),恆星的各個層次(天文學稱之為矮星、中子星等各級別的恆星12點之後的狀態),最後是接近24點狀態的「黑洞」。由此可見,我們可以從研究「黑洞」入手,便了解了宇宙的初始狀態。於是,我們可以說,宇宙的初始狀態,就是一個巨大的黑洞,就是接近「真空」的宇宙空間,接近「無」的狀態,接近「0」的狀態。宇宙的起源與演化,就是從0點到1點,「由無到有」,再從1到2到3.....由小到大、由低級到高級、由微觀到宏觀的演化過程。從本質上講,宇宙無始無終,但是,宇宙的演化有著周期性,這一周期的起點往往又是上一周期的終點,各周期演化程序和規則是相似的。研究表明:假如周期的「基點」振動頻率是Nhz,那麼下一個周期的「基點」頻率便是N的2被或平方。在音律中研究物體的振動時明顯的顯示出這個規律,如標準音A的振動頻率是440赫茲,而其上方高八度的音則是880赫茲下方低八度則是220赫茲物體振動的周期應該服從這個規律。我們講的時間周期方向,也就是從一個時間軸的周期起點「0」原點開始,到這個周期的結束。如同時鐘的走動方向,只能從0點開始計時,儘管0點和24點是重合的一點,(理論上還應該有25點26點.......)但,與我們時間觀念以至的方向,則是從0-1-2-3........24(0)的演化方向,即從0從無、起點「奇點」開始。宇宙的起源與演化的起點,也既是從「無」開始,從「無極」到「太極」,之後,由小到大,即「道生一,一生二,而生三,三生萬物」的演化順序。宇宙的周期循環性,決定了我們的宇宙只能是總宇宙的一個周期一個有限的過程、一個有限的區域。這就說明總宇宙,包涵無數的子宇宙。而我們所在的這個宇宙,就只能是其中的一個。或者說,我們的「現在宇宙」,是宇宙演化歷史其中的極其平常一個階段。從整體上宇宙沒有過去和未來,只有現在,現在就是此時此刻此分次秒........那麼,我們所看到的宇宙就是現在的宇宙,向過去反方向看,就是宇宙的過去或宇宙的歷史,向未來方向看,就是宇宙的未來,你會驚人的發現,過去和未來是重合的,時間方向和我們的記憶有關,我們把存入腦海的發生過的就視為過去,沒有發生的或即將發生的則為將來或未來。就像我們的前後並不是固定的一樣,你面向哪個方向,那個方向就是前方,當你轉換站立的角度,前方則可能成為你的後方。那麼,時間是不是也是這樣的呢?當我們轉動方向時,未來和過去交換位置呢?是的,在大的尺度上,未來和過去是重合的。同樣是觀察方向決定的。那麼現代科學的「宇宙大爆炸學說」所說的宇宙產生在200億年之前的狀態,實際上是我們藉助現在的望遠鏡,看到了200億光年(距離)之外的宇宙深處,於是,推理認為,只有200億年前的光發出(大爆炸時),經過200億年的時間到達我們這裡,光走過這一段路程所需要的時間,就是宇宙的年齡。於是,認為宇宙的年齡是200億年左右。其實,這種推理只是遊戲性的或理論性的計算而已。我們把我們的這個星球作為觀察點,就是現在,所以,「對面的」就是過去,假如我們轉換一下角度,我們也可以認為宇宙的未來只有200億年,或者說我們就是(200億光年之外)「對面的」的未來或過去。所以說關於「宇宙大爆炸」的學說只是一個階段的站在不同方向的關於宇宙起源的一個結論。如同站在0點和站在12點的位置,看待未來和過去是不一樣的。站在12點時,看0點、1點....11點之前都是過去,而看待13點、15點.....23點都是未來。假如站在24點(0點)的位置,順時針看都是未來,逆時針看都是過去。這就是有關「宇宙時空坐標」和「宇宙時鐘」的含義。因此,我們談宇宙的起源與演化只能約定按照順時針的方向,在宇宙總的時空坐標系中談宇宙的演化。宇宙的演化並非是直線性的,而是分裂或爆炸性的,就是說從「無極」到「太極」之後,即從0到1之後,便向兩極分化、或向多級輻射的趨勢。可稱為「分裂式」、「爆炸式」的演化生成。即1生2,2生4,4生8......即一分為二的「偶數式」或「平方式」分裂膨脹,(易經描述的生成方式)。另一種則是:1生2-生3-生5-生9......即:1——(1+2)——(1+4)——(1+8)..的「奇數式」生成法則,(與道德經中描述的生成方式一致)。後者「奇數式」的生成法則實際上是在前者「偶數式」的基礎上,演化的高級階段,即保留主幹或原「太極1」為中軸的延續,又「平方式」的分裂生長,子代產生之後,母代繼續保留。而前者「偶數式」的生成方式,是「分裂」「爆炸」後,母體便消失。關於演化總周期及其演化的程序,可以總結為:發生-上升-達到極限-衰變-轉化-消失,演化是由「進化」到「退化」。即演化的兩極性,同時決定了物質形態的多樣性和複雜性。、對於一個具體的物質個體, 「進化」和 「退化」是兩個階段,兩個「半周期」,如從0點到12點是前半周期是進化階段,從12點到24點是後半周期的退化階段。上升進化階段以吸收或吞併為主,則呈現遞增的分裂式膨脹;消亡退化階段以釋放能量為主,呈現遞減是的衍生。假如生物處於進化階段,其繁殖的子代數量一定要多於母代數量。退化時則相反,繁殖的後代少於母代,最後滅亡消失。
一二、宇宙的「質能結構」和「質能坐標」我們知道,宇宙是由運動的物質構成的。由於物質的形態千差萬別,宇宙才表現出千姿百態的多樣性,物質形態之所以千差萬別其實是物質的「質能結構」所決定的。如同我們聽到的無數的美妙動聽的音樂一樣,其基本的音符也無非是「多來米」等七個基本音有機的組合而成。宇宙也是由基本的物質粒子和能量粒子有機的組合而成,宇宙萬物就是基本的「物質粒子」和「能量粒子」有機組合而成的,這就是「質能結構」。組合各層次物質形態的基本要素就是基本粒子,基本粒子組成的個體又是下一更高層次的「基本粒子」,由低級向高級一級一級的重疊,形成一個「寶塔式」的結構。在物質世界裡,構成塔基的基本粒子,可以說「永生」的長命的個體存在物。那麼物質粒子和能量粒子,又是由「真空」狀態的「暗物質」和「負能量」中產生,(或者說從「炁」態,西方的「以太」也許也是這個狀態)。真空狀態則是「無」態,從真空的 「無態」產生的物質, 也就是 「無」中生「有」的含義。所以,解開宇宙的起源之謎,就是要了解物質粒子和能量粒子的產生原因。「基本粒子」就是宇宙的「根基」的基點,我們稱其為「物質」。從廣義上講,物質粒子和能量粒子可以統稱物質(哲學的物質),物質和能量為了區分,同樣我們建立一個坐標,這一坐標的原點在總的「宇宙時空坐標」或「宇宙時鐘」的12點之上的坐標原點。按現代物理學意義,「光」為原點物質,「光速」為極限速度。橫軸為「質」軸,縱軸為「能」軸,(稱質能坐標)所有物質個體,在這裡都有其坐標點。原點0,這就是「質能坐標」的光物質,凡是低於光速都稱為物質粒子,超光速物質的則稱為能量粒子。那麼是否存在超光速呢?這是問題的關鍵。我認為,超光速肯定存在,或者理論上可以認為超光速存在,問題是坐標的參照原點的選定。關於超光速以下會講到,我認為超光速的粒子就是「能量粒子」,能量粒子和物質粒子的各種屬性都是相對的,在「質能坐標」中的任意點,就是一個物質形態的坐標點,坐標點的兩極是相對的正負粒子,所謂的物質和反物質,能量和負能量則是宇宙坐標的0點為原點的坐標系統。根據宇宙的質能結構,製圖如下,供參考【圖一】宇宙結構四象圖示第二象( 陰 象限)宏觀:受光物體-行星類天體第一象( 陽 象限)宏觀:發光物體-恆星類天體第三象(少陰象限)微觀:物質元素,原子、分子、物質粒子第四象( 少陽 象限)微觀:能量粒子,可見光子第二象( 陰 象限)微觀:物質元素,原子、分子、物質粒子第一象( 陽 象限)微觀:能量粒子,可見光子、第三象( 少陰 象限)超微觀:暗物質第四象( 少陽 象限)超微觀:暗能量或負能量通過以上討論,下面按照演化的幾個階段,分別說明宇宙的演化:第一階段:宇宙的初始狀態宇宙的初始狀態,可以表述為「無」或「0」態,也可以說是「絕對空間」的真空狀態;用易學術語描述為混沌、無極;所謂無,就是無高低、無大小、無明暗、無快慢、無參照、無比較、無陰陽的混沌狀態。處於「極點」的狀態。用「時空坐標」表示,處於坐標「原點」,「宇宙時鐘」的0點狀態。此時的空間處於無窮大、時間處於無窮小,時空坐標的Y軸(空間軸)上的任意點,既是時間的X軸的端點或原點「0」,時間為0態。當時間處於「0」態時,運動處於相對的靜止狀態,或處於運動的周期性起點。其溫度為絕對0度。相對於現在,感覺上應該是寒冷、黑暗、死寂的狀態。假如用現代科學術語表述,根據「能量守恆」,「物質不滅」以及「質能等式」的基本規律,宇宙的初始狀態只有物質和能量的「混合狀態」。或者說物質與能量幾乎是等同的,「大爆炸」理論的表述可以理解為:物質、能量,暗物質、負能量(宇宙的象限性源於陰陽兩極性)的四個象限的存在於中心坐標「0」點的數學表達式。「0」可以理解為「無窮大」和「無窮小」,其實宇宙不可能集中在一個緻密的「奇點」上,當無窮大和無窮小融為一體時,無窮大中是由每一個無窮小的點(無數量的積累)。這些點可以看作是時空坐標系中的每一個點,產生物質的「點」,是由宇宙之中縱橫交錯的「高能射線」能量粒子和和物質粒子的碰撞,射線不同方向的相互阻力,交叉的「點」,便產生一個「質能結構」點,形成一個超微觀的「點狀粒子」,每撞擊一次、自由無序的粒子速度就會降低一個級別,粒子體積則會變大一個級別。最後形成各級各類的微觀粒子,之後就是所謂的物質粒子和能量粒子。剛才所說的「死寂的」,相對靜止的、寒冷的絕對0度,是否矛盾呢?這一點需要說明,「大爆炸」認為超高溫的「緻密熾熱」的「奇點」以及說的高溫上億度,其實數學表達的參照系引起的,以及物質和暗物質,能量和負能量,這只是用坐標表達引起的,正負的界定在於坐標系的選擇或者坐標原點的確定。如攝氏表述的-3度,用絕對溫度表示則是+270度。攝氏的-270度,則是絕對溫度的+3K。在我們沒有認識到物質的最小極限時,所定位的坐標點,隨著認識的深度,原來認為無的0點,後來並非無,如空氣組成的空間,在很久以前的原始時期,人們把我們身邊的空間認為是什麼也沒有的空間,後來發現了空間不空,現在已經認識到「真空」還不空呢?所以,超高速的狀態和超高溫的狀態可以歸「0」。並非牽強。理想試驗如下:甲、以光速為30萬公里/秒,乙、速度是60萬/秒丙、速度是31萬公里/秒,丁、個速度為1公里/秒,一個速度為0(靜止)的五個速度進行繞行地球的比賽,從一點出發,沿著一個方向,結果會是怎樣?你會發現只有丙排在第一名,其次是丁排第二名,而甲、乙會和那個數度為0原地不動的相同,也就是說,此時的速度30萬和60萬或者120萬......240萬的速度,都只能為「0」,這就是相對的靜止。所以說宇宙的原始狀態的「超光速」、「高超導」、「高超流」的狀態,也既是「現代科學的」真空狀態。整個宇宙間處於這種狀態,和剛才在上面說的「死寂狀」寒冷狀態、黑暗狀態,無極狀態並非矛盾。此時,所謂的基本粒子的基本單元,能量無窮大,質量和體積無窮小几乎為0,或者說,所有的物質已經轉化為一個巨大的「能量場」「信息場」現代意義的「暗物質」,「負能量」。能量處於無窮大。物質和能量已經混為一體,無法區別。此時的宇宙就是質能的「混合體」,所以易學表述為「混沌體」圖示如同「土豆片」,沒有顆粒狀態,初始狀態的宇宙就是一個無限巨大的「黑洞」,或者說是無窮多的微小「黑洞」的集合體,是無窮多的「奇點」。用數表示,如果把整個宇宙看作一個整體「1」,那這個整體「1」就是由無數層次的「0.1、0.01、0.001、0.0......1的集合。宇宙初始的基本粒子元素可以用「0.00......1」表示,每演化上升一個級別就等於小數點後邊的0減少一個。那麼宇宙演化到了現在已知的基本粒子層次應該用什麼表示呢?當然,為了便於說明,我們也可以假定一個定量,如果把原子定義在0小數點後邊跟2的n次方個0後邊的「1」(可以寫作0.0.....2的8次方64.....1,那麼,分子可以寫成0.0.....32....1,原子核則是在0.0.....128.....1的層次上,初始態的質能基本粒子元素則為0.0....2的64次方個0.....1),這樣說明只是表述宇宙之間各個層次之間的關係,不是確切的量。宇宙初始態的所謂靜止其實是相對,如同在整個宇宙這個無限的巨大空間中,到處懸掛的鐘,時針、分針、秒針都同時重合在一個相同的0點之上,所有懸掛的溫度計也都指向0度。沒有快慢、高低、明暗的感覺。所謂的「混沌態」,就如同在我們的太陽系把太陽和所有的行星包括小型的天體在內的總的質量加在一起。與太陽的引力或輻射半徑的一個大的球體空間體積之比,其平均質量一定很低。(可以計算)或者說,把這些所有的天體「粉碎」成比中微子還小億萬倍的「微粒」然後均勻的攪拌在太陽系的空間內,這個時候的太陽系,就是一個混沌的狀態。按照質能的表示符號,二者相混合,就是一個灰色的混沌體(如同那個「土豆切片」)。如果用0表示能量,1表示質量,宇宙初始狀態的「質能配方」則是由無數的0和無數的1組成,可以簡化為「01」或「10」表示,如同一個無極的「混沌球」。第二階段、「無」中生「有」的階段「無」與「有」是相對的,「有」的含義就是有區別的,相對的顯示出明暗、間隙、具有對比的高低、運動速度的變化開始出現從「無」到「有」的時間過程可以說是極其極其漫長的過程,因為那時的時間概念是無法和現在的太陽時間系統相比較的。也可以說是極其極其快的萬分之一、千萬分之一秒的時間。也就是說宇宙間的物質合成從「能量因子」就是剛才說的那個0點後邊若干位的1進化一個位次,最後合成現在的中微子的過程。由超光速的運動降低到「亞光速」、由能量因子(超光速射線粒子)降低到光速時稱為光子,低於光速稱為物質的基本粒子,從「能量粒子」到「光子」再到「物質粒子」等各個獨立的個體單元。所說的高能射線是指超光速的紫外的各級射線,從理論上講,這些紫外的越遠離紫外的射線「黑色射線」速度越快。但是向剛才所說的,超過一定的極限,物極必反,則顯示為負,正是這些超光速的負的射線粒子和低於光速的物質粒子的碰撞,相互產生阻力,摩擦使高能射線降低速度,凝結成為能量粒子和物質粒子升高速度向能量粒子轉化,二者顯示相對的「陰陽性」,假如亞光速的低能物質粒子如電子為負,那麼高能射線粒子則相對的顯示為正,二者在相遇時,既是速度的平均速度光速,正負粒子合成為中性光子。現在科學發現的微觀粒子夸克等顯示的正負不同,就是由此產生。所以,現在把光速確立為極限速度,既是這個道理。兩個速度相同的粒子,自旋和能量,正負不同,就是因為一個在極點的這端,一個在極點的那端,一個為正,一個為負。速度31萬和速度29萬顯示的都是1萬,不過一個是「+1」(31)、一個是「-1」(29)。速度30萬的則為「0」。此時可以看出31顯示+1是超光速的高能粒子,29顯示-1的低於光速的物質粒子如電子。粒子之間的相互區別就是運動的速度、方向、能量、體積、電荷、頻率等物理特性的差別。其本質上都是相同的宇宙基本個體單元,或構成宇宙萬物的基本元素。然後,再由這些基本單元按照不同的結構組合成為後來的質子、中子、電子等現在物理學所稱的基本粒子,在組成粒子時,正的高能粒子總是居於中心,是構成原子核的粒子,周圍的負粒子則環繞內核旋轉,兩個接近平衡的正負粒子則相互環繞,形成 「雙子」型的轉動方式。關於「無中生有」的實例可觀察水是如何結冰的,水相對於冰是「無態」,同樣,水又是怎樣揮發變為水氣的,有從「有」變「無」的。我們所,一個容器的水不存在了,為無,為0態了,但水變化為氣體轉化了,此時,水氣或氫氣和氧氣已經不是水的含義了。物質的轉化道理與此相同。無中生有,和有消失為無,是從一個時空坐標系轉化到另一個時空坐標系的過程。所以說,「有」和「無」是相對的。第三階段、宇宙塵埃及星雲的形成這些處於穩定態的最基本的微粒子凝結成電子、質子、中子、中微子等物質粒子後,經過碰撞、凝結、組合成新的穩定結構個體單元,便形成塵埃顆粒,其形狀有點象用顯微鏡看那個「土豆切片」,顆粒之間已經出現相對的間隙。之後,凝結碰撞形成粒子「雲霧」,瀰漫整個宇宙。經過漫長的相互碰撞、凝結、組合,漸漸的由小到大,宇宙演化出可以測量的諸多「基本粒子」。此時,宇宙間的高能射線粒子,由於相互間的碰撞,使無序的自由的能射線,高超導、高超流狀態得以相對的穩固,超光速的高能粒子間運動速度產生的差異開始產生摩擦,絕對溫度開始上升,超高能粒子間的溫度在0至3K左右,瀰漫整個宇宙,這就是現在所說的背景輻射,這些超光速、超高能的輻射,既是合成物質的元素,也是促使物質形成的原動力、原能量、由於合成的結構不同稱其為「質能結構」不同,形成的物質元素之間產生差異,結構差異導致能量差異、速度差異、形態差異,差異的出現,使得宇宙出現「陰陽」兩極分化。「質能結構」決定了物質的特性。當能量大於質量的一定「配比」時,顯示「陽性」,反之顯示「陰性」,處於穩定態時顯示「中性」,於是就出現所謂的「正」「負」及中性。宇宙從「無」極的混沌狀態,到演化陰陽兩極再到「正」「負」和中性的過程,就是所謂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過程。於是,宇宙出現了「濃淡」不同(密度不同)的塵埃雲霧,瀰漫在宇宙空間。這就是後來形成星體的物質材料。宇宙物質元素的生成的順序,是由低溫到高溫的過程。即最早形成的是現在發現的所謂的惰性氣體,按照元素周期熔點最低的物質,從絕對的0度漸漸升高,速度漸漸加快。又漸漸形成現在發現的氫氦等輕元素。之後形成較大一些的顆粒,如碳化物及氫化物然後再凝結成超巨大的「雲團」,此時宇宙接近一個類似「石榴切片」或「橘子切片」的模型。一個個的超大「雲團」,最後旋集(如同漩渦)成無數的星體,星體之間的差異漸漸拉大,參差不齊。第四階段、行星雲團及行星的形成——行星時期巨大的雲團再經過碰撞、凝結、旋集組合(旋渦式的凝結)形成具有中心的核心。這些中心有核心的雲團,逐漸形成的後來的鬆散的行星雛形再形成巨大的行星。之後再形成無數的大行星。行星之間弱肉強食,相互吞併由弱變強,內部能力積聚,密度漸漸增高,個體能量漸漸強大。這個過程形成的核的密度仍然較低。宇宙不同的區域形成無數的巨大的類似行星的「雲團」,這個過程,又將合成一些物質元素。「螺旋行星團」的凝集收縮過程中,輕浮濁淀,物以類聚,較重的物質向核心凝集,較輕的物質懸浮在周圍或表面,層層疊疊。隨著星體收縮,核心部位壓力增高,溫度升高,產生大量的重元素及放射性的元素,並聚集在核心部位,從星體的內部向外依次為:放射物體——硬固體——軟固體——流體——液體——氣體,各種氫化物、碳化物、有機物、無機物、逐漸形成,按照物以類聚的聚合,層層交錯。星體的內部能量積聚,大量的放射性物質聚集,在運轉過程中,星體形成核心,外層類似地殼的地層。宇宙就形成無數的「雞蛋」似的星體,形成無數的第一代行星(不發光的星體)比現在的地球要大十幾倍或幾十倍。這是的宇宙仍然是一片漆黑、寒冷。第五階段、第一代恆星形成,宇宙時間為12點,行星爆炸、標誌著行星成熟當大量的高能有機物、氫化物、和大量的放射性物質聚集到一定的極限、溫度升高到極限,一部分處於優勢地域的大行星成熟,隨著地殼的運動,放射性元素髮出射線,點燃星體內部大量的氫化物及碳化物開始燃燒,即聚核反應,引起星體「大爆炸」。至此,行星成熟,開始燃燒發光,開始輻射大量的能量。行星由此晉陞為恆星。有幸成為附近一個區域的統治者,隨之,宇宙間成熟的行星相繼爆發,第一代恆星便相繼產生。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宇宙大爆炸」時期。宇宙空間就象鮮花盛開的季節,一個個的爆炸之後,便產生一個個的原始恆星(或稱第一代的恆星。恆星的形成,標誌著宇宙演化到一個新時期。到處是一片光明、一片熾熱。宇宙出現不平衡性和兩極性。溫度由原來的平衡的接近絕對0度,開始分化為從絕對0度到現在物質的最高熔點之間。宇宙黑暗寒冷的混沌時代結束。第六階段,恆星系統、及行星的繼續產生現在的行星形成,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1、那些和恆星一起凝集過程中具有同源性的較弱的個體,或「殘次」「病變」的原始星體。和原始的恆星屬於「同源姐妹」。就是處於宇宙時間11點之前的各個周期的天體。在天體或物質的的形成過程中,由於質能結構的不同,就形成了不同層次的天體星系和衛星。2、由「恆星」爆炸時拋出的碎片和原始的物質「塵埃」之間相互凝結而成。3、是恆星系與恆星系的引力邊緣的交叉地帶。這個區域是後來行星產生的主要的「生殖區域」。我們太陽系的第九大行星冥王星就屬於此類。行星由於自身的能量和質量的差別,在相互的吸引過程中,遵循下級服從上級的原則。總是螺旋式的圍繞其中心的高能區域的核心旋轉。形成一個個的下級圍繞上級,上級統治著下級的層層疊疊的系統,即星系、星系在漫長的旋集凝結過程中螺旋式的凝結成為星系團。第七階段,恆星系統的形成及恆星個體的衰變在宇宙中,恆星形成之後,在更高的層次上,恆星就像一個個的粒子一樣,在相互凝集,同行星的形成過程相似,形成恆星系團星系團,按照螺旋式的生成方式,中心形成更高能量級的超大的超高能的天體。星系團按照不同的階段,由低級到高級,依次為:不規則星系、透鏡星系、棒旋星系、旋渦星系和橢圓星系。也就是說,越接近圓球體,越高級。即:點(小球體)、線(柱體)、圓面(扁圓盤)、大的球體。第八階段,恆星的最後命運(黑洞的形成)發光體恆星形成之後,總趨勢由原來的以吸收物質為主的階段,開始轉化為以釋放能量為主的階段,(即由原來的吸收能量大於釋放能量轉化為釋放能量大於吸收的衰變過程),在長期燃燒消耗大量的物質、釋放大量的能量,恆星外部的紅外及紅色熱球漸漸失去,恆星體收縮體積變小,亮度變高,從外層依次層層消失,也就依次顯示為橙色-黃色-藍色-紫色-黑色(即黑洞),這個過程對應現在天文學恆星從誕生,到中年,再到了年的過程,即紅極星—白矮星—中子星最後形成黑洞,在黑洞中心應該是「白洞」,白洞的中心質點也是該星體的質點,溫度是真正意義的絕對0度,「真空」的區域,一切光在被黑洞吸收至白洞後,經過質點的轉換被反射出去,白洞的組成可以暫時稱作「信息素」是各色光子的絕對純度的精華的結集,具有記載各種信息的功能在黑洞附近,隨著白洞反射出去帶有信息的各色光子,使得黑洞由內向外漸漸明亮(可稱作灰色),形成類似原始宇宙混沌態的黑色區域,星體一生結束,形成一個周期。恆星由生成到鼎盛再到死亡。宇宙的第一代恆星退位。宇宙經過粒子—原子——塵埃雲團—旋渦雲團—行星(成熟爆炸)—恆星—超新星—紅極星—白矮星—中子星—黑洞—白洞—奇點(原始宇宙態)形成一個周期。經過的階段,其圖示如同類太陽的演化圖示。宇宙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現在這樣的今天看到的宇宙結構。也就是「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易、兩易生四象;以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宇宙演化法則。星雲、星體、星系及星團,越接近圓球體,越接近高級。中心的能量也就越高。輻射越強、引力越大、統治能力也就越大。所吸引在周圍的星系星體也就越多。星體、星系向其中心的進行速度也就越快。最後沿著螺旋線的方向,向其中心收縮,以至於下級被上級吞沒、燃燒同時又以高能的射線速度再向四周輻射釋放能量。回報其下級各個子系統,並維持相對的平衡。這樣的由凝集、合併、吞併、吸收、生長、上升,收縮、爆炸、再釋放,形成宇宙的大循環,使宇宙的萬物生生不息,流動不止的延續循環。【圖二】《宇宙演化坐標圖示》並參看圖一以上的0點可以看作是宇宙時鐘的零點,O1是宇宙時鐘的12點,O2是宇宙時鐘的24點。以0為原點的為宇宙時空坐標,以O1為原點的坐標可以看作是質能坐標,恰好的四個象限同開始的宇宙層次的圖示類似。O1也是行星晉陞為恆星的交點;沿Z軸是天體的層次性,沿X軸是時間的周期性。根據以上資料,假如我們把「大爆炸的起點時間」確定在以上建立的「宇宙時空坐標」23點59分59秒以後的那一點開始,為宇宙的0點起始點,溫度歸為0度。最後的30萬年由於是我們的太陽時的計時標準,相對於宇宙時,也許不到0.001秒。於是,就會得到一個新的時間表:(供參考)宇宙時間只是類比性的描述,不是精確的科學意義的時間。【宇宙時鐘】(由於製成圓形圖不方便,在此以表格的方式描述宇宙時鐘)
宇宙時的0點 絕對0度,絕對真空或接近真空,溫度逐漸升高,呈上升趨勢,約1點之前混沌狀態:溫度1K左右,超微觀白洞(陽粒子)和超微觀黑洞(陰粒子)的混合狀態;暗物質和負能量填充宇宙空間.1-3點1、紫外各光子(能量粒子,現代科學稱的中微子)形成;2、可見光子(中性粒子)3、紅外光子既電子(物質粒子)的形成;溫度3K左右。3-5點低溫等離子狀態,中子質子相繼形成,穩定原子核形成及氘、氦類物質.6-8點氫元素及一些輕物質元素相繼形成.9-11點1、氫氦及輕物質凝集的大行星雲團(類行星);2、有核行星;3、大行星(內核巨大)的行星相繼形成。4、化學元素全部形成11-12點內核巨大的大行星內部發生核聚變,12點左右爆炸,開始發光,輻射,第一代恆星形成,以上各級以發出紅外光為主,以亞光速為主的運動.12-13點第一代恆星相繼形成(居於優勢位置的大行星爆炸晉陞為恆星)從此之後,溫度呈下降趨勢.高溫極限應該是熔化最高熔點金屬的溫度,亮度同溫度成反比.溫度指恆星核心溫度.以可見光為主,以光速為主的運動.13-15點 太陽類各級恆星,以發出可見光為主,紅外光逐漸凝結新一代的電子,開始出現紫外光但較弱,隨著紫外各級光子的產生,新一代物質相繼產生,如氦,氫,進入化學元素的又一周期。16-18點各類矮星形成,以發紫外光和各級射線為主,以超光速運動為主。在恆星周圍近距離為不可見光,當不可見的紫外各級黑色光以超光許向外行駛至後期便擴散減速為可見光19-21點以各級類中子星為中心的大星系形成,中子星以發出各類射線為主,我們看到的中子星由於距離我們遙遠,當哪裡的紫外各級射線來到我們這裡便擴散為可見光。21-23點各級黑洞相繼形成,黑洞中心的白洞隨之漸漸增大,原來所組織的星系出現中空的的真空中心,星系逐步擴散以致解體24點前黑洞中心的白洞擴散,黑白相互滲透,形成混沌的宇宙空間,接近原始狀態,最後循環一個周期,24同0點在更高一個層次上重合。
推薦閱讀:
※為何會拿好人卡(三) 最佳演化策略、篩選、與門檻模型
※「運」與「氣」的搭配情況及演化規律
※「消極自由」與「積極自由」的演化經濟學
※地球的形成和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