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看待引進國外學前教育模式
(一)引進的背景
1、世界學前教育發展潮流的影響
2、「改革開放」戰略決策的實施
3、「三個面向」教育發展方針的提出
4、「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型
1、世界學前教育發展潮流的影響
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世界幼兒教育進入一個迅速發展的時期。各國重視程度空前提高,各種兒童福利政策、學前教育政策紛紛出台,早期教育成為一個熱門話題。發達國家採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增加教育經費投入,推行早期補償教育;利用大眾傳媒傳播早期教育知識,擴大受益面;降低義務教育年齡等。美國政府在1965年通過了一項國家政策,要求實施「提前開端計劃」(Head Start Program),為社會處境不利的6歲以下兒童提供補償教育,並開始投入巨資實施這一計劃。日本從1964年開始,投入巨資共3次啟動了為期27年的幼兒園振興計劃,使3歲至6歲兒童的人園率處於世界領先的水平。1972年,英國教育科學大臣發表了《教育白皮書》,制定了10年內實現幼兒教育免費,並擴大5歲以下幼兒教育的計劃。發展中國家印度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把滿足農村和城市貧苦兒童的生存和受教育需求作為政府發展幼兒教育的重點,採取靈活多樣的方式擴大受教育兒童數。這種背景使20世紀80年代剛剛打開國門的中國學前教育倍感變革的迫切性。
2、「改革開放」戰略決策的實施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了將全黨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決策,我國進入全面「改革開放」新時期。教育作為社會領域的一個組成部分,經歷了從單項改革到全面改革再到深化發展這三個階段。此時期黨和國家陸續頒布的《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198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1986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1993年)、《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1999年)、《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2001年)等我國教育改革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文件,對幼兒教育改革和發展起著重要指導作用。
3、「三個面向」教育發展方針的提出
1983年,鄧小平為北京景山學校題詞:「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成為指引新時期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的基本方針。在當時的背景下,「三個面向」的現實性和基礎性問題就是要面向世界。一方面要廣泛了解、吸收世界上一切對我們有益的、先進的科學技術、經營管理知識、教育理論和教育經驗;另一方面要求教育所培養的人探索創新、胸懷寬闊、走向世界。「三個面向」為新時期為學前教育發展和改革指出了方向和目標要求。
4、「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型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提出,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1999年全國教育會議提出並通過了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應試教育向索質教育的轉變,是一種教育價值觀的轉變。前者以應付考試、社會選拔為價值取向,後者則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兒童的全面素質為價值取向。素質教育的特徵是「兩全」:一是面向全體學生,二是讓學生能夠全面發展,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素質教育的實施對於長期以來形成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模式是一個嚴峻的挑戰和衝擊,成為這次學前教育變革的指導思想。
(三)20世紀下半期引進外國學前教育與中國學前教育變革的啟示
1、變革是學前教育發展的永恆主題2、借鑒外國先進經驗是學前教育變革的必然選擇
1、變革是學前教育發展的永恆主題
至少有三種基本因素對教育發展產生著不同程度的影響。這三種基本因素是:同別國文化的接觸、傳統的信念和制度以及本地的革新和實驗嘗試。因而,變革是教育發展的永恆主題,教育變革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每種社會、每個時代,都有與之相適應的教育變革。20世紀50年代的變革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要求,走出了一條窮國學前教育普及和發展之路,奠定了新中國學前教育發展的基礎。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學前教育變革是在世界學前教育發展的大潮衝擊之下,為改變我國學前教育長期停滯不前的局面下展開的,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大大提升了學前教育質量,促進了我國學前教育質的飛躍。時代的變化和社會的發展,必然對學前教育發展提出新的要求,學前教育也必然面臨新的挑戰。因此,中國學前教育只有緊跟時代的脈搏,關注世界的變化,不斷改革進取,才能勇立潮頭。
2、借鑒外國先進經驗是學前教育變革的必然選擇
從比較教育學的角度看,學校化社會化學前教育制度的產生,西方領先於中國近一個世紀。進入20世紀特別下半葉以來,歐美學前教育制度發展更是呈現出制度多元並存、理論五彩繽紛的趨勢。作為後發生性現代化國家的教育發展,外國先進教育制度的引進與理論的輸入是學前教育發展變革的必要選擇。一方面可以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一方面借鑒他國經驗,避免少走彎路,擺脫一切從頭做起、亦步亦趨的現象。從而實現教育包括學前教育由傳統向現代的跨越式轉變。今後,在世界全球化浪潮的趨勢下,要努力實現學前教育現代化,也必須面向世界,充分引進和吸收外國先進模式及其理論,借它山之石以攻己之玉,才能不斷提高質量和水平。
當前蒙台梭利教學熱產生的原因:
1、蒙台梭利以其獨特的教育法和富有成效的教育魅力,吸引了眾多管理者2、追趕時代潮流,盲目崇拜蒙台梭利3、以追求經濟利益為目的
二、我國學前教育存在盲目照搬國外教育模式現象
(一)盲目趕潮流,捨棄中國幼教傳統的精華(二)以蒙台梭利幼兒園為例
1、蒙氏教育成為貴族教育蒙氏教育誕生於羅馬貧民窟的「兒童之家」,如今卻演變為面高收入家庭的貴族教育,這應該是蒙台梭利沒有預料到的。據筆者了解,某市一家省級蒙氏示範幼兒園,均每月收費千元,而其它普通幼兒園的最高收費標準不超過400元。其原因在於昂貴的玩具,上萬元的教具,教師人均千元的培訓費,再加上每個班增加1~2名保教人員的開支。許多幼教工作者誤認為沒有經濟實力就無法搞蒙氏教育,這樣就異化了蒙台梭利教育法,將平民教育變成了貴族教育,使幼兒教育走進了誤區。蒙台梭利教育法真正具有的價值應該是它對兒童的看法以及兒童發展與環境的關係,其核心在於觀察、了解兒童發展的內在需求,以確定其個別化教學的目標,而後提供適宜的環境,滿足不同兒童的需要。但是,我們許多幼兒園在「引進」蒙台梭利教育法的時候,常常以為擁有一整套蒙式教具,建立起蒙式教室就可以實施蒙台梭利教育法了。而且,受功利主義的影響,一些幼兒園在引進和使用蒙台梭利教育法的時候,更多地是把它作為一個「旗號」和「賣點」向家長推介的,並以此為名辦起了「蒙式興趣班」.向家長額外收取高額費用。一些父母受宣傳誤導的影響及教育子女觀念上的偏差,亦對這樣的教育津津樂道。
2、只重形式,沒有領會精髓。蒙台梭利的教育成為一種顯示幼兒園檔次的招牌,而其教具就被等同於蒙台梭利教育法。一些幼兒園誤認為只要在教室里擺放上一套上萬元的蒙台梭利教具,只要按「兒童之家」的樣子布置環境,甚至只要按混齡編班就是蒙台梭利教育了。孰不知,蒙台梭利教育的真正精髓在於其優秀的教育理念。我國不少幼兒園對蒙台梭利教育法抱有極大的熱情,但它們在運用蒙台梭利教育法的過程中存在著生搬硬套等現象,形式主義較為嚴重在為數不少的幼兒園,兒童在擺弄了一個學期或者兩個學期之後就對價值不菲的蒙台梭利教具失去了興趣,有時甚至會把教具當成武器玩遊戲;兒童操作的教具有時並不符合他們的年齡特徵,而教師常常把這些教具當作是進行教學示範時的輔助材料;教具成了蒙台梭利教育的中心,兒童則在教師的教導下成了教具的奴隸。
3、「導師」難尋,掌握蒙台梭利教育精髓的教師非常缺乏。蒙台梭利教師在蒙台梭利教育實踐中扮演著環境提供者、探究支持者和發展引導者等重要角色,發揮著「導師」作用。蒙台梭利教師應該深刻理解蒙台梭利教育的內涵,並在此基礎上把握其精髓,把蒙台梭利教育理念真正滲透到教育實踐之中。然而,當我們用蒙台梭利教師的標準來評價我國從事蒙台梭利教育的教師時,又有多少教師是合格的呢?得到國際認證機構專業認證的蒙台梭利教師恐怕更是屈指可數。在合格的蒙台梭利教師不到位的情況下,蒙台梭利教育法中的一些根本性要求很難在教育實踐中得到落實。比如,很多教師不會為兒童提供系列的「有準備的環境」,而只是把「買來的環境」擺在活動室里,更不會引導兒童在「有準備的環境」中通過活動進行學習;很多教師只是把蒙台梭利教具當作自己的教學工具和輔助材料,他們只是在拿著教具進行直接的教學示範,並不把教具看作是教師為兒童提供的、讓兒童與之互動的學習材料。
三、對外國學前教育模式的理性看待
(一)歷史觀察:曲折前行和漸進發展的有機統一(二)客觀思考:時代特徵和民族特色缺一不可
(三)理性選擇:走向全球化時代的民族化道路 (四)三種熱門國外學前教育模式的「中國化」
1、蒙台梭利的「中國化」2、瑞吉歐的「本土化」3、華德福教育
在2004 年的夏天,從美國回來的黃曉星、張俐和英國回來的李澤武等人發起,由十幾位包括大學生、學者、工人和商人(其中包括外籍人士)等共同參於,在成都建立了國內第一所華德福幼兒園和學校。以在中國廣西進行華德福教育實驗的盧安克為例,他認為,我們現在所強調的「素質教育就是把學習跟生活聯繫起來,自己創造出來需要的東西。」雖然,許多人嘲諷他不成熟,說他在中國進行的教育實踐不現實,但他依然表示,我追求我的理想,如果放棄理想就是成熟,那我不願意成熟,我願活在理想里。中國的素質教育和華德福教育不矛盾,中國的教育改革需要我。當然,華德福教育也不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就像一位讓自己的孩子接受華德福教育的家長所說的「我們不能像期待靈芝草一樣指望華德福教育來解決所有的問題。但我相信,有疑問是對一種新生事物更認真的對待,以及今後更誠摯的接受。畢竟,有了華德福教育,就像打開窗戶,讓房子里多了一股新鮮空氣一般,至少我們又多了一個選擇,又多了一層觸動,隨之,便是可能的一點改變。」
四、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學前教育理論
(一)怎樣理解有中國特色的學前教育理論
我們所謂有中國特色的學前教育理論,是從兩個方面理解的:一是符合中國國情的學前教育理論,另一是由中國人提出的、沒有國界的、符合普遍規律的學前教育理論。當然,這兩個方面是不能截然分開的。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學前教育理論這個問題,主要是針對當代我國學前教育理論研究的情況而言的。我國蒙學的歷史很長,內容十分豐富。古代中國對兒童的教育主要由家庭進行,啟蒙教育的年齡從現在所稱的學前期開始。但是,在我國,專門的學前教育研究的歷史並不長。本世紀前半葉,陳鶴琴、張雪門等是我國學前教育研究的先驅。新中國成立以後,建立了專門的學前教育研究機構和高等學校的學前教育專業。數十年來,我國的學前教育事業有其光輝的歷史,但就理論研究來說,較多偏重引進外國的東西。目前,仍有不少人在中國的土地上移植外國的學前教育模式,當然大都或多或少作了本土化的修訂。這些工作是必要的,也是有意義的。然而,隨著我國學前教育事業的發展、我國學前教育專業隊伍的擴大,特別是近十幾年改革開放以來年輕的學前教育理論工作者和實踐工作者的成長,人們已經不能滿足於「介紹外國」,而迫切要求建立中國自己的學前教育理論。
(二)堅守傳統與堅持變革是發展之本
學者陳旭麓曾說:「中國不是走出中世紀而是被轟出中世紀的。」同樣的,中國傳統的學前教育雖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留下了許多寶貴的遺產,但是我國幼教機構的產生卻是靠外力引發的,學前教育的近代化歷程也是一個「勢迫如此」的過程。在21 世紀的今天,隨著傳統社會的衰落,中國傳統文化的缺陷也日益顯露,中國傳統幼兒教育的弊端也更加突出。但是,我們是否就因為傳統教育有弊端就忽視其有益成分呢?有學者指出,堅守傳統就是最好的創新。「我們要認識中國過去的兒童教育,才能更好地理解現代的兒童教育。我們要認識過去的兒童教育的利弊得失,才能更好地理解當前兒童教育某些問題的根源。」因此,在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上,我們一方面要挖掘其中的優秀成分,一方面隨著時代的進步做一些適當的調整與改進。因此,我國引進基於歐美文化的學前教育理論和實踐的同時,更應該想到如何傳承我國優秀的文化傳統。在對待傳統學前教育思想的時候,我們當然應該摒棄其腐朽陳舊的一面,但我們也應當認真整理其中一些到現在為止仍不過時的、依然有生命力的有益成分,並且在時代的進步中更新其內涵從而更有利於現代幼兒教育的發展。
(三)中國化與世界化相互統一是必然選擇
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任何事物的發展已不可能僅僅依靠自己內部的力量而獨立完成。凱末爾·阿塔圖爾克曾說:「對文明洪流的抵抗是徒然的;文明對那些忽視或違抗它的人極為冷酷無情。」台灣學者李敖也指出:「當一種弱勢文化面臨一種強勢文化的衝擊時,它是沒有選擇的餘地的,只能和血吞沒。」當然,我們現在已經是有足夠的能力吸收與選擇的,但是在這種取捨之間也存在著許多的實際問題。其中一個主要問題便是「很多人熱衷於引進國外的理論和經驗,卻沒有思考怎樣腳踏實地地做些適合中國國情的研究,造成業內嚴重的跟風炒作現象」。因此,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怎樣把「中國化」與「世界化」統一起來是一個挑戰。
(四)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是永恆主題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理論與實踐的關係問題,以及理論如何指導實踐和轉化為能力,實踐如何驗證理論和升華為理論的問題。在我們的幼兒教育領域內,始終沒有得到妥善的解決。在我們的研究中,始終存在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現象。一方面,高校的理論研究對實踐層面的關注度不夠。另一方面,我國處於一線的「幼兒教師的科研意識和能力尚顯薄弱,缺乏對兒童行為、心理發展需要及其問題的觀察與分析能力,也尚缺乏運用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缺乏分析、總結、提升自身教育經驗的能力。
推薦閱讀:
※乾貨-----西班牙移民遞交資料圖文詳解!
※夢想學院
※如果讓你推舉一篇當代文學作品作為現在語文教材的課文,你會選擇哪一篇呢?
※孩子青春期叛逆心理,怎麼去管教
※免費師範生政策到底什麼時候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