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是市場經濟嗎

中國經濟是市場經濟嗎?

文 周興維

儘管中國1992年就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目標,儘管中國加入WTO已經十五年,但中國經濟是市場經濟嗎?暫且不論美日歐因何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不認可,僅我的看法,中國經濟也還不是市場經濟。

第一,國資委下令央企「保增長」。

不說央企存在合理與否。就國資委1下令央企「保增長」而言,即無疑不是市場管理。典型的如2013年全國「兩會」後國務院提出「穩增長,控通脹,防風險」經濟方針,國資委跟進要「保增長」,於四月中旬成立「保增長工作小組」,強調「保增長」是國資委和央企的「共同責任」,要求央企增加值要達到8%以上,利潤增長要達到10%以上;否則就不是堅決「保增長」。企業的營收和利潤指標要政府機構下令,這很可怕。央企控制著國民經濟命脈和咽喉,其增加利潤的手段從來不出擴張和加價。如要其利潤增長10%以上,其價格就會更高,並推高整個價格水平。央企進一步擴張也會壓縮非央企特別是民企的空間。國資委,可能是中國經濟體制中最具「負能量」的機構之一。

第二,發改委管價格管計劃管審批。

一個計劃、一種價格、一批工程(當然都是「規模」及「規模以上」的)能否入列、立項,取決於發改委。這多少有些荒唐。且不說「跑部錢進」「吃裡爬外」「低進高出」「市場煤計劃電」之類的腐敗。單就這些計劃、價格、工程本身的經濟性、合理性、科學性、可行性等看,高高在上的發改委就必然失誤、犯錯,甚至南轅北轍。比如壓縮過剩產能、淘汰落後產能,本質是市場的競爭、測度和選擇問題,但卻成了政府心頭大事,隔三差五就會提上中央和地方議事日程。看似滑稽,其實是發改委代政府在演「捉放曹」。脫胎於「國家計劃委員會」的「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雖然整合了原「國家體制改革委員會」職能,2但其發揮的卻仍然是原計委的職能。發改委,可能是中國經濟體制中最最具「負能量」的機構之一。

第三,行政區劃表徵經濟區域。

郡縣制以降,央地關係就一直是中國最難理順的關係之一。以行政區劃表徵經濟區域,是中國一大特色。所以中國的區域發展,實際上是行政區劃發展而非經濟區域發展。在這種體制下,所謂「區域均衡發展」,就是中央統率、安撫地方,地方對策、影響中央。目前,全國三十一個省市自治區中,沒有「國家級區域發展戰略」項目的,僅浙江、黑龍江等。中央批複,地方整錢。一個若隱若顯的「區域均衡發展陷阱」就發生了:以犧牲「人的均衡發展」為代價,實現一級地方的發展和官員升遷。3所謂「人的均衡發展」,就是作為國民的個人,無論走到哪裡都能享受到大體一致的「國民待遇」。但政府自上而下推動的「東部騰飛,西部開發,振興東北,中部崛起」,以及其他林林總總的「區域均衡發展」規劃項目,都忽視甚或抹煞了「人的均衡發展」。國民不爽,區域也未見均衡。

第四,宏觀調控屢屢錯位。

什麼叫「宏觀調控」?貨幣供給、利率、稅收、匯率、貿易、政府開支等方面的因時制宜、因勢制宜、因事制宜,能治理經濟生活的「未病」,就是宏觀調控。如果此言不差,那末宏調就不該對「微觀」下手。可此間的宏調,往往是管制商品價格、數量,往往是「拉閘限電」,甚至往往是「關停並轉」,而且一宏調,民企往往最受傷。是不是錯位了?深究一下,中國經濟問題有不少都出在微觀,比如:產權模糊,行業禁入,競爭扭曲,法度鬆弛,明規則說話,潛規則辦事,市場通行官場原則,官場通行市場原則,等等。哪一樣不是微觀?你去限量限價限電甚至關別人的張,還叫宏調?與發改委並列,央行可能也是最最具「負能量」的機構之一;而作為錢袋子,央行可能還是最最無奈的機構之一。

第五,「規劃」城市、城市群,「統籌」城鄉發展。

城市、城市群和城鄉發展,是政府可以規劃、政府可以統籌的嗎?平心而論,城市、城市群,城鄉發展,都是技術力量、產業力量、市場力量推動形成的。政府在其中當然可以發揮積極作用,但這種積極作用必須建立在「順勢而為」的基礎上,且必須小心謹慎。用行政手段推行「三集中」(人口向城鎮集中,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產業向園區集中),劃定城市的行政級別,實在有違技術規律、產業規律、市場規律和城市發展規律。但狂熱的「新型城鎮化」令人神往、魂牽夢繞。於是上行下效「攤大餅」,縣改區、改市,小市改大市;轟轟烈烈的新型城鎮化鋪天蓋地,「陳煥生」4們想不進城都難!但「播下龍種,收穫跳蚤」。1950年代的「大躍進」,1960年代的「三線建設」,1990年代的「造城」,2010年代的「鬼城」,都是「殷鑒」。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可能是中國經濟體制中最搞笑最悲摧的一個機構了。

…………

結果是,去庫存,去產能,去槓桿,鼓吹「雙創」,鼓吹「互聯網+」,甚至總理「兩會」報告宣布在2017年內取消手機漫遊費……凡此種種,都說明,政府不僅已經成為經濟活動主體,而且政府的經濟職能還在不斷自我強化,所以中國經濟還不是市場經濟。

--------------

1作為國務院直屬唯一正部級特設機構,國資委全稱「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成立於2003年4月,十多年來,雖然號稱「監管國有資產」,但歸國資委監管的央企僅百餘家;多個中 央部委的六千多家國企、實行企業化經營的事業單位的國有資產,特別是中央所屬金融類資產,迄今並不在國資委「監管」之列。

2國家計劃委員會1952年成立,因襲蘇聯「斯大林範式」,秉持「鳥籠經濟」思想,視經濟主體為若干「飛鳥」,視國家計劃為足夠大的「鳥籠」。計委的職能就是把這些「飛鳥」關進「鳥籠」。「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1982年5月成立,計委職能有所調減,「國家調控市場,市場形成價格,價格引導企業」取向明顯。1998年3月體改委撤銷,其職能歸入國務院「體改辦」,從政府序列消失;同年,國家計委改名「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2003年併入體改辦和原國家經貿委職能,是謂「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

3「區域均衡發展陷阱」的危害還有很多,比如「GDP虛高」、「政令難出中南海」、拼環境拼資源等問題。分省GDP增速高於全國GDP增速,無關計算技術,而是「政績」制度使然。至於「政令難出中南海」,實際是「權力和稅利上收,責任和成本下放」,使中央與地方的財權事權不對等,地方不得不「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4陳奐生,亦作陳煥生,作家高曉聲(1928~1999)「陳奐生系列小說」主角,包括《「漏斗戶」主》、《陳奐生進城》、《陳奐生轉業》、《陳奐生包產》、《陳奐生戰術》、《種田大戶》、《陳奐生出國》等,講述改革進程中農民陳奐生的人生歷程。陳奐生式的滿足類乎阿Q,你或可「酸楚微笑」看陳奐生。

相關文章:

干預主義(救市之時亟需重溫此文)

削減政府開支如何終結瑞典大蕭條

市場與經濟學思想


推薦閱讀:

中國有嘻哈帶動了什麼產業?
中國經濟求自保 恐難救世界於水火 | cn.reuters.com
經濟活動里的羊群效應--人的有限理性分析
自由的阿甘 2017 年 01 月 07 日的文章
台灣經濟日報:美遭信用降級催動四大政經效應——中新網

TAG:中國 | 市場 | 經濟 | 中國經濟 | 市場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