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是良醫——怎麼運動才更健康?
《中國成人身體活動指南》提出的5項身體活動建議為:
① 每日進行6~10千步當量身體活動;
② 經常進行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
③ 積极參加各種體育和娛樂活動;
④ 維持和提高肌肉關節功能;
⑤ 日常生活「少靜多動」。
什麼是有益健康的身體活動?
身體活動的名稱源於英文physical activity,定義為增加能量消耗的肌肉活動。這裡的「身體活動」不宜理解為動動手指、扭扭脖頸這樣的活動,而應強調大肌群參與、能量消耗明顯增加的活動,後者促進健康的作用已得到確定的證據支持,有助於疾病的預防、治療和康復。確切地講,醫學關注的身體活動並不是所有增加能量消耗的肌肉活動,而是可以增加循環和呼吸系統的負荷、調動體內物質代謝、改善神經內分泌調節的活動,體現在適宜的身體活動形式、強度、時間、頻度和總量上。例如,日常生活中的身體活動可以是拖地板或上下班途中的步行,也可以、但不必須是特定的體育鍛煉。
什麼是有益健康的運動強度?
運動強度指身體在指定時間內承受的物理或體力負荷大小,例如步行或跑步速度的快慢。不同強度的運動產生的生理反應不同,健康效應也不同。既往的科學證據和運動指南均強調中等運動強度,常用快走作為代表;隨著新證據的累積,有益健康的運動強度範圍進一步擴展。中等強度的下限降低到中速(4 km/h)步行的強度,而像中速跑步這樣的「大強度」運動,因其對呼吸、循環系統和代謝的促進作用較中等強度活動更大,也被納為有益健康的身體活動。當然,這裡的「大強度」並不意味著身體所能承受的極限體力負荷,而是針對個體,在適度量力前提下,鼓勵多動。
只有有氧運動才有益健康嗎?
有氧和無氧運動的區分基於運動中能量的來源的差別,前者主要依靠三羧酸循環,後者主要依靠磷酸原系統和糖酵解。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天都在進行步行這樣的有氧運動,同時,也離不開爬樓梯這樣的無氧運動。無氧運動的獨特價值在於其可以更有效地促進肌肉健康。肌肉作為身體最大的糖儲存、脂肪和糖的分解器官,其功能狀態影響著身體代謝功能的正常,因此其與代謝綜合征、糖尿病、心血管病的發生、發展和預後都有關聯。肌肉在承擔較大體力負荷、主要靠無氧途徑供應能量時,能更有效地改善和增加其力量與功能,有助於預防或緩解增齡性肌肉萎縮。
動則有益健康,久坐有害健康
不論強度大小、時間長短,應該利用一切機會讓身體動,同時盡量避免久坐。這是因為一方面,「動」可以增加能量消耗,有助於保持健康的體重;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即使堅持每周150分鐘中等強度鍛煉,久坐不動的時間與慢性病和過早死亡的風險仍有明確的聯繫。
因此,我們鼓勵大家養成「少靜多動」的習慣,不要忽略幾步路、幾層樓梯對健康的潛在益處。
關節柔韌性練習不一定有益健康
國際學術界通過身體活動健康效益的系統綜述,肯定了有氧運動和肌肉力量練習的作用,但沒有確定關節柔韌性練習具有預防慢性病和過早死亡的作用。
目前社會上流行著很多以關節活動為主、沒有大肌肉群參與、達不到中等強度的運動項目,其心血管負荷和能量消耗都很小,如果沒有結合步行或其他大肌肉群參與的中等強度活動,健康效益很有限。
然而,一些關節活動簡便易行,對於久坐或其他靜態活動產生的關節僵澀癥狀有明顯的改善作用。雖然多數研究沒有證實其對關節疾患的預防和治療作用,但有助於維持和改善關節功能,對老年人具有獨特意義。
益害相權,量力而行
進行有益身體健康的活動的同時,還應考慮盡量減少運動引起的意外傷害,包括急性心血管事件和運動創傷。這裡需要注意兩點:第一,根據個人的運動能力選擇運動內容、強度、時間和頻度,例如體質差或年齡大者適合的中等運動強度低於體質好或年齡小者;第二,運動量的改變應循序漸進,以給身體一個適應過程。雖然運動是急性心血管事件的誘因之一,運動猝死的發生也常常被媒體報道所誇大,而其實際發生率約在幾十萬分之一。
然而,經常鍛煉可以明顯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總發病率,因此,適度運動,利大於弊。此外,學會辨別心血管意外發生的先兆癥狀,預先做出更安全的安排和選擇,如鞋襪、道路等,都有助於預防運動意外傷害的發生。
相當於千步當量的身體活動
熨燙衣物15 min
照看孩子11 min
拖地吸塵8 min
中速騎車7 min
健身操6 min
負重快走5 min
慢跑3 min
中速游泳3 min
1千步當量相當於普通人中等速度(4 km/h)步行1000 步(約10 分鐘)。《指南》推薦成人每日應進行6~10千步當量身體活動。
(來自《全科醫學周刊》2013.02.19。轉載請註明作者及出處)
推薦閱讀:
※床上運動 一周做幾次才算正常
※健康,從簡單伸展運動做起
※不能一直坐著, 生命在於運動, 做操啊!
※如何準確地了解自己的心率?
※快時尚是要把運動品牌逼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