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辯證之八(外感病辯證)
六經辯證
六經辯證,是東漢醫聖張仲景在內經《素問.熱論篇》的基礎上,結合傷寒病證的病變特點而總結出來的,是《傷寒論》辯證論治的綱領,主要用於外感病的一種辯證方法。
六經辯證,是將外感病發生、發展過程中所表現的各種證候,以陰陽為綱,分為三陽病證和三陰病證兩大類:三陽病證為太陽病證、陽明病證、少陽病證;三陰病證為太陰病證、少陰病證、厥陰病證。六經病證是經絡、臟腑病理變化的反映,三陽病證以陽經和六腑病變為基礎,三陰病證以陰經和五臟病變為基礎。以病變部位分,則太陽主表,陽明主里,少陽主半表半里,三陰均屬於里。從邪正盛衰及病變性質分,凡正盛邪實,抗病力強,病勢亢奮,表現為熱為實的,多屬三陽病證;凡抗病力不足,病勢衰減,表現為虛為寒的多屬三陰病證。
六經病證既有嚴格的區別,而彼此又是相互聯繫的。若兩經或三經病證同時出現,稱為合病。一經病證未罷,而又出現另一經病證,稱為並病。若病情由一經傳變到另一經,稱為傳經。傳經有循經傳、越經傳和表裡傳的不同形式,但只要掌握循經傳就行了。循經傳是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相傳。
太陽病
太陽病就是外感病的初期階段,正氣和邪氣的鬥爭部位是在體表。所謂體表,就是皮毛、腠理、肌肉,這些都叫表。邪氣客於體表,正氣抗邪也在體表,所以一般把它叫做表證。主管體表這一範圍的是太陽經。太陽有它的經,有它的腑。經就是足太陽經,腑就是膀胱。這個經為陽經之長,和足少陰腎為表裡。太陽之氣能衛外而為固,所以邪氣客於體表的時候先傷太陽之經。另外,太陽之氣作為膀胱的腑氣來說,有氣化津液的作用。經和腑是互相聯繫、互相溝通的。太陽的生理有經、腑之分,所以發病的時候就有兩種情況,一個叫做經證,一個叫做腑證。經證就是邪在體表發生的一些病變;腑證就是太陽之邪不解,隨經入腑,使膀胱氣化不利發生病變。經證就是太陽的表證,腑證就是太陽的里證;經、腑是相聯繫的,所以太陽經之邪往裡就能傳到太陽之腑。
太陽經的陽氣虛了,邪氣就可以內傳於少陰,這是因為少陰和太陽是表裡關係,這兩經互相支援和互相溝通。正因為太陽和少陰有聯繫,所以在發病過程中有這麼兩種情況,一種情況就是太陽和少陰兩經同時為病,這叫兩感,就是陰陽兩感。第二種情況,太陽是人身體表的第一道防錢,是抗邪的最表層,如果太陽氣衰,邪氣可以飛渡少陰。
太陽病的經證,最為顯著的特點是「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這不僅是一切太陽表證的共同證候,而且還是表證的總綱,包括中風、傷寒,也包括其他外感病在內的表證總綱。在這總綱下又分為兩條:一個叫太陽中風,另一個叫太陽傷寒。太陽中風用桂枝湯,太陽傷寒用麻黃湯。
太陽腑證也有兩個:一個是氣分的蓄水證。邪氣傳到下焦,影響氣分,膀胱的氣化不利,會出現小便不利,這叫蓄水證。另外一個就是血分的蓄血證。表邪入里化熱,熱瘀血結,這叫蓄血證,也叫熱結膀胱。熱邪一入里就容易和體內的一些物質凝結,包括水、血、痰、食物等等,如果凝結就變成致病的因素,發生一系列的證候。
太陽,就是太陽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太陽膀胱腑是相連的,太陽之腑居於下焦,但是它的氣是通過太陽之經外行於體表,溫暖肌膚,抗禦外邪,保護體表。因為有這樣的生理功能,因此就把它叫做衛氣。不要把衛氣和太陽之氣分開。衛氣是中醫特色性的概念,古代的醫學家對於營氣、衛氣是非常重視的。衛氣在人體的運行有一個規律,白天和夜晚加在一起,衛氣在人體運行五十周,就是五十圈。這五十圈裡,衛氣在白天行於陽二十五周,夜晚行於陰二十五周,然後天就亮了,就到了「平旦」了,人就醒了,所以說「開目為陽,閉目為陰」。陽氣一活動,衛氣就上頭循項而下於太陽,就是說衛氣這時候就要交於太陽經了。這時候由陰轉陽,衛氣行於陽道,就先從太陽經開始。從這個角度講,太陽之氣就是衛氣。因為太陽之氣有這麼重要的作用,所以叫做巨陽或太陽。太者,大也,太陽就是很大的一個陽氣。周身體表的陽氣都受其所轄。正因為太重要了,我才用大量的篇幅加以說明。下面開始歸納。
1. 太陽經證
太陽中風證
臨床表現:惡風,發熱,汗出,頭項強痛,脈浮緩。
辯證要點:(1)本證常由腠理不固,風邪襲於肌表,營衛不和所致。(2)以惡風、發熱、汗出、頭項強痛、脈浮緩為主要表現。
太陽傷寒證
臨床表現:惡寒發熱,無汗而喘,頭項強痛,身疼腰痛,骨節疼痛,脈浮緊。
辯證要點:(1)本證多由寒邪侵襲體表,衛陽被遏,營陰鬱滯所致。(2)以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頭項強痛,身疼,骨節痛,脈浮緊為主要表現,或兼見氣喘等癥狀。(3)太陽中風證與太陽傷寒證的鑒別要點:前者以汗出,脈浮緩為主證,又稱表虛證;後者以無汗,脈浮緊為主證,又稱表實證。
2. 太陽腑證
太陽蓄水證
臨床表現:小便不利,小腹脹滿,發熱,惡風,自汗,心煩口渴,飲入即吐,脈浮。
辯證要點:(1)本證多由太陽經證不解,病邪循經入腑,膀胱氣化失司,水氣停留所致。(2)以水氣停蓄為主要表現:如小便不利,小腹脹滿,口渴不欲飲,飲入則吐等。(3)兼有太陽經證未解的癥狀:如發熱,惡風,汗發,脈浮。
太陽蓄血證
臨床表現:少腹急結或硬滿,神志錯亂如狂,小便自利,脈沉澀或沉結。
辯證要點:(1)本證多因太陽經證未解,邪熱隨經深入下焦,與瘀血結於少腹部位所致。(2)以少腹急結或硬滿,神志錯亂如狂,小便自利為主要表現。(3)太陽蓄水證與太陽蓄血證鑒別要點:前者以小便不利為主症;後者則小便自利,神志錯亂如狂。
陽明病
陽明,指足陽明胃和手陽明大腸,這叫病位;病理就是病所,病的處所,在胃和大腸。陽明叫兩陽合明,兩陽就是太陽和少陽,中間是陽明。什麼叫明?明就是陽氣很昌盛、陽氣很強的意思。太陽叫巨陽,言其大也,太陽之氣布護全身,面積很大;陽明,言其強也,陽明之氣是最強盛的。它夾於太陽和少陽的中間,以它的陽氣最旺。
陽明病是外感熱病過程中正邪劇爭的極期階段,其特點是陽熱熾盛,性質屬里實熱。陽明病發病原因,多由太陽病失治、誤治,傷津化燥,邪熱內傳入里所致;亦有津液虧而陽氣偏盛之人,感受外邪化熱入里而成。其主要脈症是身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脈大。陽明病以「胃家實」為提綱,就是指胃腸的實證、熱證。根據病變部位和證候特點的不同,可分為經證和腑證兩大類型。
陽明經證
臨床表現:身大熱,汗大出,煩渴引飲,面赤氣粗,心煩,舌苔黃燥,脈洪大。
辯證要點:(1)本證有邪熱瀰漫全身,充斥陽明之經,而腸道尚無燥屎內結的病機。(2)以身大熱、大汗出、大渴、脈洪大為主要表現。(3)有實熱的一般表現:如面赤氣粗,心煩,舌紅苔黃燥。
陽明腑證
臨床表現:身熱,日晡潮熱(下午3-5點為申時),手足汗出,腹部脹滿硬痛而拒按,便秘,煩躁,譫語,甚則循衣摸床,直視而喘,舌苔黃燥或焦黃,舌起芒剌,脈搏沉實有力或滑數。
辯證要點:(1)本證有邪熱傳里,與腸中糟粕相搏而成燥屎內結,腑氣不通的病機。(2)以便秘、腹脹滿硬痛、拒按、脈沉實等為主症。(3)實熱瀰漫於經仍然存在,如身熱日晡尤甚,口渴,汗出,舌紅苔黃燥等;燥熱之邪挾濁氣上擾神明,則見煩躁,譫語,循衣摸床等癥狀。推薦閱讀:
※三焦濕熱症的中醫辯證分析與治療,清涼一夏一身輕鬆
※執簡馭繁的中醫辯證體系(4)
※黃煌:我用經方:「體質辯證」效如神——大柴胡湯
※百草方和 辯證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