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鐵性貧血的癥狀、缺鐵性貧血的預防保健

疾病 缺鐵性貧血(別名:痿黃)
概述 缺鐵性貧血是由於體內缺少鐵質而影響血紅蛋白合成所引起的一種常見貧血。
癥狀 耳鳴食慾異常頭暈乏力面色蒼白頭髮淡黃色眼前發黑指甲易碎
檢查 血常規 骨髓象檢查 必需微量元素檢測

缺鐵性貧血概述概述

  缺鐵性貧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 IDA)是由於體內缺少鐵質而影響血紅蛋白合成所引起的一種常見貧血。在紅細胞的產生受到限制之前,體內的鐵貯存已耗盡,此時稱為缺鐵。這種貧血特點是骨髓、肝、脾及其他組織中缺乏可染色鐵,血清鐵濃度和血清轉鐵蛋白飽和度均降低。典型病例貧血是屬於小細胞低色素型。本病是貧血中常見類型,普遍存在於世界各地。

  缺鐵性貧血的原因:

  1、是鐵的需要量增加而攝入不足;

  2、是鐵的吸收不良;

  3、是失血過多等,均會影響血紅蛋白和紅細胞生存而發生貧血。

病因

 

 

  肝、脾、骨髓等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含鐵量約1000mg左右,可供人體製造1/3 血容量的血紅蛋白之用,而且血紅蛋白分解釋放的鐵也幾乎全部為人體所重複利用。短時性食物鐵的缺乏或缺鐵增多,一般都很少缺鐵。下列各種因素就容易產生缺鐵性貧血。

  1、需鐵量增加而攝入量不足兒童在生長期和嬰兒哺乳期需鐵量增加,尤其是早產兒、孿生兒或母親原有貧血者。嬰兒原來鐵貯量已不足,如果僅以含鐵較少的人乳餵養,出牙後又不及時補給蛋類、青菜類、肉類和動物肝等含鐵較多的副食品,即可導致缺鐵性貧血。妊娠和哺乳期中需鐵量增加,加之妊娠期胃腸功能紊亂,胃酸缺乏,影響鐵吸睡,尤其是在多次妊娠後,很容易引起缺鐵性貧血。青少年因生長迅速,需鐵量增加,尤以青年婦女,由於月經失血,若長期所食食物含鐵不足,也可發生缺鐵。最常見的原因是食物中鐵的含量不足、偏食或吸收不良。食物中的血紅素鐵容易被吸收,且不受食物組成及胃酸的影響。非血紅素鐵則需要先變成Fe2 才能被吸收。蔬菜、穀類、茶葉中的磷酸鹽、植酸、丹寧酸等可影響鐵的吸收。成年人每天鐵的需要量約為1~2mg。男性1mg/d即夠,生育年齡的婦女及生長發育的青少年鐵的需要增多,應為1.5~2mg/d。如膳食中鐵含量豐富而體內貯存鐵量充足,一般極少會發生缺鐵。造成鐵攝入不足的其他原因是藥物或胃腸疾患影響了鐵的吸收,某些金屬如鎵、鎂的攝入,制酸劑中的碳酸鈣和硫酸鎂,潰瘍病時服用的H2抑製劑等,均可抑制鐵的吸收。萎縮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手術後胃酸減少影響鐵的吸收等,均是造成鐵攝入不足的原因。此外,妊娠期平均失血1300ml(約680mg鐵)需每天補鐵2.5mg。在妊娠的後6個月,每天需要補鐵3~7mg。哺乳期鐵的需要量增加0.5~1mg/d。如補充不足均會導致鐵的負平衡。如多次妊娠則鐵的需要量更要增加。獻血員每次獻血400ml約相當於丟失鐵200mg。約8%的男性獻血員及23%女性獻血員的血清鐵蛋白降低。如在短期內多次獻血,情況會加重。

  2、貯存鐵消耗過多由於體內總鐵量的2/3存在於紅細胞內,因此反覆、多量失血可顯著消耗體內鐵貯量。鉤蟲病引起慢性少量腸道出血、上消化道潰瘍反覆多次出血、多年肛腸出血或婦女月經量過多等長期的損失,最終導致體內鐵貯量不足,以致發生缺鐵性貧血。此外,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人造機械心瓣膜引起的機械性溶血,以及特發性肺含鐵血黃素沉著症,均可因長期尿內失鐵而致貧血。正常人每天從胃腸道、泌尿道及皮膚上皮細胞中丟失的鐵約為1mg。婦女在月經期、分娩和哺乳時有較多的鐵丟失。臨床上鐵丟失過多在男性常是由於胃腸道出血,而女性則常是由於月經過多。

  3、遊離鐵喪失過多激離鐵可隨胃腸道上皮細胞衰老和不斷脫落而喪失。在萎縮性胃炎、胃大部切除以及脂肪瀉時,上皮細胞更新率加愉,所以遊離鐵喪失也增多。缺鐵不僅引起血紅素合成減少,而且由於紅細胞內含鐵酶(如細胞色素氧化酶等)活性降低,影響電子傳遞系統,可相起脂質、蛋白質及糖代謝異常,導致紅細胞異常,易於在脾內破壞而縮短其生命期。

癥狀

  臨床表現的輕重主要決定於貧血程度及其發生速度。急性失血由病迅速,即使貧血程度不重,也會引起明顯的臨床癥狀,而慢性貧血由於發病緩慢,人體通過調節能逐步適應而不出現癥狀。

  1、癥狀面色萎黃或蒼白,倦怠乏力,食慾減退,噁心噯氣,腹脹腹瀉,吞咽困難。頭暈耳鳴,甚則暈厥,稍活動即感氣急,心悸不適。在伴有冠狀動脈硬化患者,可促發心絞痛。婦女可有月經不調、閉經等。

  特殊表現 缺鐵的特殊表現有:口角炎、舌乳突萎縮、舌炎,嚴重的缺鐵可有匙狀指甲(反甲),食慾減退、噁心及便秘。歐洲的患者常有吞咽困難、口角炎和舌異常,稱為Plummer-Vinson或Paterson-Kelly綜合征,這種綜合征可能與環境及基因有關。吞咽困難是由於在下咽部和食管交界處有黏膜網形成,偶可圍繞管腔形成袖口樣的結構,束縛著食管的開口。常需要手術破除這些網或擴張狹窄,單靠鐵劑的補充無濟於事。

  非貧血癥狀 缺鐵的非貧血癥狀表現:兒童生長發育遲緩或行為異常,表現為煩躁、易怒、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及學習成績下降。異食癖是缺鐵的特殊表現,也可能是缺鐵的原因,其發生的機制不清楚。患者常控制不住地僅進食一種「食物」,如冰塊、黏土、澱粉等。鐵劑治療後可消失。

  2、體征久病者可有指甲皺縮、不光滑、反甲,皮膚黏膜蒼白、皮膚乾枯,毛髮乾燥脫落。心動過速,心臟強烈搏動,心尖部或肺動瓣區可聽到收縮期雜音。出現嚴重貧血可導致充血性心力衰竭,也可發生浮腫。約10%缺鐵性貧血患者脾臟輕度腫大,其原因不清楚,患者脾內未發現特殊的病理改變,在缺鐵糾正後可消失。少數嚴重貧血患者可見視網膜出血及滲出。

  3、常見併發症嚴重持久的貧血可導致貧血性心臟病,甚至心衰。

  

檢查診斷

  一、血象

  呈現典型的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MCV<80fl、MCH<27pg、MCHC<30%)。紅細胞指數改變的程度與貧血的時間和程度相關。紅細胞寬度分布(RDW)在缺鐵性貧血的診斷中意義很難定,正常為(13.4±1.2)%,缺鐵性貧血為16.3%(或>14.5%)特殊性僅為50%~70%。血片中可見紅細胞染色淺淡,中心淡染區擴大,大小不一。網織紅細胞大多正常或輕度增多。白細胞計數正常或輕度減少,分類正常。血小板計數在有出血者常偏高,在嬰兒及兒童中多偏低。

  二、骨髓象

  骨髓檢查不一定需要,除非是需要與其他疾患的貧血相鑒別時。骨髓塗片表現增生活躍,幼紅細胞明顯增生。早幼紅及中幼紅細胞比例增高,染色質顆粒緻密,細胞質少,血紅蛋白形成差。粒系和巨核細胞系正常。鐵粒幼細胞極少或消失。細胞外鐵缺如。

  三、生化檢查

  1、血清鐵測定:血清鐵降低<8.95μmol/L(50μg/dl),總鐵結合力增高>64.44μmol/L(360μg/dl),故轉鐵蛋白飽和度降低。由於血清鐵的測定波動大,影響因素較多,在判斷結果時,應結合臨床考慮。在婦女月經前2~3天、妊娠的後3個月,血清鐵和總鐵結合力均會降低,但不一定表示缺鐵。

  2、血清鐵蛋白測定:血清鐵蛋白低於14μg/L。但在伴有炎症、腫瘤及感染時可以增高,應結合臨床或骨髓鐵染色加以判斷。缺鐵性貧血患者骨髓紅系細胞內及細胞外鐵染色均減少或缺如。

  3、紅細胞遊離原卟啉(FEP)測定:FEP增高表示血紅素合成有障礙,用它反映缺鐵的存在,是較為敏感的方法。但在非缺鐵的情況如鉛中毒及鐵粒幼細胞貧血時,FEP亦會增高。應結合臨床及其他生化檢查考慮。

  4、紅細胞鐵蛋白測定:用放射免疫法或酶聯免疫法可以測定紅細胞鹼性鐵蛋白,可反映體內鐵貯存的狀況,如<6.5μg/紅細胞,表示鐵缺乏。此結果與血清鐵蛋白相平行,受炎症、腫瘤及肝病的影響較小是其優點。但操作較複雜,尚不能作為常規使用。

  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男性血紅蛋白<120g/L,女性血紅蛋白<110g/L,孕婦血紅蛋白<100g/L;MCV<80fl,MCH<26pg,MCHC<0.31;形態可有明顯低色素表現。血清鐵<10.7mmol/L,總鐵結合力>64.44mmol/L,運鐵蛋白飽和度<0.15。血清鐵蛋白<14mg/L。骨髓鐵染色顯示骨髓小粒可染鐵消失,鐵粒幼紅細胞<15%。

  為明確貧血的病因或原發病,尚需進行:多次大便潛血、尿常規檢查,必要時還應進一步查肝腎功能,胃腸X線檢查、胃鏡檢查及相應的生化、免疫學檢查等。

治療護理

  一般來說缺鐵性貧下用中醫治療效果較好,但當病人Hb小於60g/L,並有繼續出血, 單獨中藥治療無效時可考慮用西藥鐵劑治療,必要時可用肌內注射補鐵。

  1、病因治療應儘可能地去除導致缺鐵的病因。單純的鐵劑補充只能使血象恢復。如對原發病忽視,不能使貧血得到徹底的治療。

  2、鐵劑的補充鐵劑的補充治療以口服為宜,每天元素鐵150~200mg即可。常用的是亞鐵製劑(琥珀酸亞鐵或富馬酸亞鐵)。於進餐時或餐後服用,以減少藥物對胃腸道的刺激。鐵劑忌與茶同服,否則易與茶葉中的鞣酸結合成不溶解的沉澱,不易被吸收。鈣鹽及鎂鹽亦可抑制鐵的吸收,應避免同時服用。患者服鐵劑後,自覺癥狀可以很快地恢復。網織紅細胞一般於服後3~4天上升,7天左右達高峰。血紅蛋白於2周后明顯上升,1~2個月後達正常水平。在血紅蛋白恢復正常後,鐵劑治療仍需繼續服用,待血清鐵蛋白恢復到50μg/L再停葯。如果無法用血清鐵蛋白監測,則應在血紅蛋白恢復正常後,繼續服用鐵劑3個月,以補充體內應有的貯存鐵量。

  如果患者對口服鐵劑不能耐受,不能吸收或失血速度快須及時補充者,可改用胃腸外給葯。常用的是右旋醣酐鐵或山梨醇鐵肌內注射。治療總劑量的計算方法是:所需補充鐵(mg)=(150-患者Hb g/L)×3.4(按每1000gHb中含鐵3.4g)×體重(kg)×0.065(正常人每kg體重的血量約為65m1)×1.5存鐵)。公式可簡化為:所需補充鐵(mg)=(150-患者Hb g/L)×體重(kg)×0.33。首次給注射量應為50mg,如無不良反應,第2次可增加到100mg,以後每周注射2~3次,直到總劑量用完。約有5%~13%的患者於注射鐵劑後可發生局部肌肉疼痛、淋巴結炎、頭痛、頭暈、發熱、蕁麻疹及關節痛等,多為輕度及暫時的。偶爾(約2.6%)可出現過敏性休克,會有生命危險,故注射時應有急救的設備(腎上腺素、氧氣及復甦設備等)。

預防保健

  1、做好餵養指導:提倡母乳餵養,及時添加含鐵豐富且鐵吸收率高的輔食品,如肝、瘦肉、魚等,並注意膳食的合理搭配。妊娠及哺乳期婦女適當補充鐵劑。

  2、嬰幼兒食品加入適量鐵劑進行強化。

  3、對早產兒、低體重兒應及早給予鐵劑預防。

  4、在鉤蟲流行區應進行大規模的寄生蟲防治工作。

  5、及時根治各種慢性消化道出血的疾病等。


推薦閱讀:

調理缺鐵性貧血 先從飲食下手
這個食材很多人都瞧不上, 這樣燒保證你吃過還惦記著吃, 不僅美味還能改善缺鐵性貧血!
別讓缺鐵性貧血毀了孩子的一生
缺鐵性貧血的飲食治療
【缺鐵性貧血吃什麼】

TAG:保健 | 貧血 | 癥狀 | 缺鐵性貧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