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朱熹都曾在此講學,《資治通鑒》10餘卷在這裡完成
嵩山風光
嵩陽書院位於河南登封,它背依嵩山主峰峻極峰,面對流水潺潺的雙溪河,兩側峰巒環拱,院內古柏參天,環境古幽,清雅靜謐。書院因地處中嶽嵩山之陽而得名,是中國古代高等學府,宋代程朱理學的發源地之一。嵩陽書院與江西廬山白鹿洞書院、湖南長沙嶽麓書院、河南商丘應天府書院並稱中國古代四大書院。
嵩陽書院始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北宋年間,朝廷賜給嵩陽書院學田10頃。從此,嵩陽書院步入興盛時期。宋熙寧、元豐年間(1068-1085年),程顥、程頤、司馬光等人先後到嵩陽書院講學,程顥親自為嵩陽書院制定學制、教養、考察等條規,吸引了全國各地許多讀書士子、授業生徒,雲集者達數百人之多。從嵩陽書院走出的張載、范純仁、楊時、邵伯溫、崔鶠、呂大臨等人頗有政績。
元明時期,書院幾經盛衰,明末毀於戰亂。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知縣葉封於故址東南處重建書院。康熙十六年(1677年),登封名儒耿介致力興學、擴建學舍,據記載,書院「有祠、有堂、有居、有齋、有房舍、有義田、有庖湢之所,有麗牲之碑,繚以周垣、翼以廊廡,而規制始大備」。
俯瞰嵩陽書院
嵩陽書院佔地面積9984平方米,為中軸建築,共分五進院落,由南向北,依次為大門,先聖殿,講堂,道統祠和藏書樓,中軸線兩側配房相連,保存清代建築26座108間。書院青磚灰瓦,古樸典雅,具有濃厚的地方建築風格,是研究中國古代書院建築、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的「標本」。
嵩陽書院大門
「近四旁、惟中央,統泰華恆衡,四塞關河拱神岳;歷九朝,為都會,包伊廛洛澗,三颱風雨作高山。」大門兩側的對聯描繪了中嶽嵩山及嵩陽書院所處的地理位置及四周形勝。
先聖殿
先聖殿大門兩側懸掛對聯「至聖無域渾天下,盛極有范垂人間」,系1989年河南著名書法家王澄題寫,意指至聖孔子的思想影響了天下人,其道德品行做到了極致,是人們學習效仿的榜樣。
先聖殿里立有孔子站像,左右兩側為顏子、子思、曾子、孟子,殿內還陳列懸掛孔子弟子72賢人傳略和12先哲畫像,是當年學生拜謁儒家始祖孔子的地方。
講堂
講堂為一座面闊三間、硬山卷棚式建築,是宋代理學家程顥、程頤當年給學生授課的地方。宋代洛派理學大師程顥、程頤、司馬光、范仲淹、朱熹均在此講學,盛極一時,史學家司馬光的《資治通鑒》有10餘卷在此完成。
講堂內景
儀門
儀門為牌坊式建築,上書「高山仰止」。「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於《詩經·小雅·車轄》,比喻崇高的品行。儀門旨在提醒學子注意言行舉止、不要失禮。
泮池
相傳孔子家居泮水之濱,少年時常在泮水邊讀書。後人為紀念孔子,就在學宮或書院里修建泮池,以表不忘先師之意。凡嵩陽書院科舉金榜題名的學子,都會來這裡舉行繞池三周的儀式,表示不忘先師教導,永效先師博學品德,安邦治國益於天下。
道統祠
古代儒家倡導有道統就有治統,因為「治統得道統而盛,道統賴治統而光」,祠堂內祭祀有道統三聖人帝堯、大禹和周公。
藏書樓
藏書樓為嵩陽書院現存最後一進建築,是一座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卷棚硬山頂閣樓式建築,是書院珍藏書籍之所。
書院碑林
清代末年,科舉制度廢除,學堂興起。1904年前後,書院均改為學堂。至此,歷經千餘年的嵩陽書院完成了它的教育使命。但是,作為中國古代文化耀眼奪目的重要組成部分,嵩陽書院將永載史冊。
1982年,當代詩人聞山來此遊覽訪古後,曾作詩《嵩陽書院》,高度評價了嵩陽書院的過去和現在:
嵩陽書院名天下,
司馬范程亦大家。
周柏唐碑稀世寶,
頹垣依舊有光華。
(河南省紀委)
推薦閱讀:
※被毛主席批註十七次並大讚的《資治通鑒》,為何會被人說成是講帝王之術的書?
※一起讀資治通鑒 / 小飛象9 / 第41頁
※《資治通鑒》第十四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