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紅軍一詞源於黃麻起義

(2010-12-28 14:40:43)標籤:旅遊分類:鄂東北(孝感、黃岡市)

資料圖片相對於中共黨史上的南昌起義、秋收起義,湖北的黃麻起義的知名度似乎遜色許多。黃麻起義是湖北乃至鄂豫皖地區唯一在中國革命歷史上叫得響的重大歷史事件。1927年(民國十六年)9月,中共黃安(今紅安)、麻城兩縣委員會,為貫徹中共「八七」會議關於武裝起義的總方針和中共湖北省委「秋收暴動計劃」,發動黃麻兩縣貧苦農民舉行起義,未獲成功。10月中旬,中共湖北省委派符向一巡視黃麻區,不久又派劉鎮一、黃赤光前去指揮(黃赤光未到)。同年11月3日,中共湖北省委派來的代表在七里坪文昌宮召開了黃麻兩縣黨團活動分子會議,成立了中共黃麻區特委和鄂東革命委員會,符向一任特委書記,劉鎮一為革命委員會負責人。同時改組了黃安縣委。隨後,成立黃麻起義總指揮部,潘忠汝任總指揮,吳光浩任副總指揮,統一領導起義的準備工作。會後,黃麻兩縣分別發動群眾,準備組織更大規模武裝暴動。11月10日,國民黨第三十軍魏益三部一個營由黃安城進犯七里坪,黃麻兩縣縣委決定由麻城調一部分快槍,幫助黃安農民自衛軍去繳該營的槍。因走漏消息,該營逃去。11月11日,農民自衛軍進駐七里坪,並召開了兩萬多人的慶祝大會,接著,黃麻特委在文昌宮召開了第二次會議,認為暴動工作已準備就緒,決定奪取縣城,成立黃麻暴動行動指揮部,由潘忠汝、吳光浩、戴季英、曹學楷、戴克敏、吳煥先,劉文蔚等組成,潘忠汝為總指揮,吳光浩為副總指揮。11月13日,黃麻起義爆發。黃麻特委調集黃安農民自衛軍全部,麻城農民自衛軍兩個排及黃安七里、紫雲等區千餘精銳義勇隊,組成攻城部隊,與先期打進黃安城內的12名農民自衛軍隊員裡應外合。在農民群眾的積極配合下,當夜10時,起義隊伍自七里坪向黃安縣城進發。麻城農民自衛軍另一個排留在黃安、光山與麻城交界的北界河負責警戒,以防河南紅槍會的進犯。李先念、詹才芳、王樹聲、陳再道分別率領農民武裝參加了暴動。11月14日凌晨4時,起義武裝攻入城內,全殲縣警備隊,活捉縣長等官吏,打開監獄,釋放被捕群眾和農會幹部。18日,宣布成立黃安縣農民政府,曹學楷為主席。當地著名書法家吳蘭階興緻勃勃,揮毫疾書一副對聯:「痛恨綠林,假稱白日青天,黑夜沉沉埋赤子;光復黃安,試看碧雲紫氣,蒼生濟濟擁紅軍。」橫批為「實行土地革命」。這副對聯貼在縣衙大門兩旁,這是目前所了解到的最早將工農革命軍稱為「紅軍」的民間「文本」,其中表示顏色的10個詞巧妙地鑲嵌在對聯里,唯獨用紅色象徵革命部隊農民自衛軍。換言之「紅軍」一語也源於黃麻起義勝利之時。從此,「紅軍」的稱號開始使用。之後,黃麻特委又將參加暴動的黃麻兩縣農民自衛軍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鄂東軍,潘忠汝任總指揮,吳光浩任副總指揮,戴克敏任黨代表,汪奠川任參謀長,全軍300餘人。12月5日,國民黨軍第12軍任應岐部1個師夜襲黃安,中共黃安縣委書記王仁志犧牲。鄂東軍遭受重大損失,潘忠汝陣亡。突圍後的鄂東軍除部分人員留在當地堅持鬥爭外,72人於12月29日轉移到黃陂縣境內的木蘭山區開展游擊戰爭。1928年1月1日,工農革命軍鄂東軍改編為第七軍,吳光浩任軍長,戴克敏為黨代表,汪奠川為參謀長。同年春,返回黃麻地區,不久,進入河南光山縣柴山堡地區。7月,第七軍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第三十一師。吳光浩任軍長兼師長,戴克敏任黨代表。1929年5月建立了鄂豫邊革命根據地,後來發展成為強大的紅四方面軍;起義區域後來也擴展為全國第二大蘇區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先後走出了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和新四軍五師等主力部隊。作為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中心,黃安縣(今紅安縣)走出了陳錫聯、韓先楚、秦基偉等223位開國將領,是名副其實的「中國第一將軍縣」。麻城市乘馬崗鎮就走出了王樹聲大將和陳再道、許世友、王宏坤上將等26位將軍,被稱為「全國將軍第一鄉」。值得一提的是,1928年5月,中共中央發布的《中央通告第五十一號――軍事工作大綱》,才指出:在割據區域所建立之軍隊,「可正式定名為紅軍,取消以前工農革命軍的名義」。此後,在整個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人民軍隊都叫紅軍,直至抗戰爆發後實行第二次國共合作,才改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和新編第四軍等。為紀念在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鬥爭中犧牲的革命烈士,1956年在紅安縣城東北稞子山上興建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陵園,佔地面積342畝。現有紀念建築群:「一碑(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紀念碑)、兩場(紀念碑廣場、下沉紀念廣場)、兩園(將軍墓園、紅軍墓園)、五館(革命歷史紀念館、烈士紀念館、董必武紀念館、李先念紀念館、紅安將軍館)和一廳(革命傳統教育報告廳)。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百家示範基地」、「全國紅色旅遊百家經典景區」、「湖北省反腐倡廉傳統教育基地」。附: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陵園位於湖北省紅安縣稞子山,是為了紀念在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鬥爭中犧牲的先烈們而於1990年在原紅安烈士陵園的基礎上擴建而成。大門牌坊牌坊坐北朝南,鋼筋水泥結構,高11.15米,寬17米,門額行書「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陵園」為漢白玉鐫刻塗金。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紀念碑及廣場紀念碑建於1977年,2004年改建。今紀念碑及廣場面積3000平方米,廣場中央的五角星,覆蓋的是紅安地圖的全貌。紀念碑高27.11米,這個數字是為了紀念黃麻起義的爆發日(1927年11月13日)。碑名是1978年4月26日時任黨中央主席的華國鋒同志題寫的。碑的兩側是兩尊巨大的銅像,左塑武裝農民身背大刀,高舉銅鑼;右塑紅軍戰士高擎鋼槍,奮勇向前。碑座前方是漢白玉雕成的黨徽。碑身兩側分別是董必武、葉劍英、徐向前、李先念的題詞。碑座兩側是巨幅浮雕,展現的是蘇區人民在黃麻起義和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鬥爭中英勇奮鬥,前仆後繼的壯麗畫卷。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歷史紀念館及下沉廣場2006年5月28日興建的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歷史紀念館及下沉廣場位於烈士陵園中軸線上,紀念館於1987年11月13日興建,1990年11月13日建成開放,佔地面積4670平方米,建築面積2460平方米,館舍為庭院式結構。館名由徐向前元帥題寫。2006年改建。館內設一個序廳和六個單元,以序廳大型雕塑《大別山雄風》開篇,以尾廳大型組合照片《將軍搖籃》結束,以《黃麻驚雷》、《商南烽火》、《皖西烈焰》、《赤區新貌》、《鏖兵大別》、《浴血孤旅》六個單元展出,生動再現263名革命先烈的的英雄氣概和人格魅力。董必武紀念館坐落於陵園東側稞子山山腰,全館佔地面積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370平方米,為中式傳統的庭院結構。初建於1985年,2005年改建,2006年對外開放。徐向前元帥題寫館名。紀念館由主展廳、東西展廳、電影電視報告室和庭院組成。正院中央安放著董老半身銅像,基座上「董必武紀念像」六字由鄧小平同志題寫;基座後有董老和夫人何連芝骨灰合葬墓;正院屏風上「董必武同志生平」由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書寫。李先念紀念館1995年建成,1997年對外開放。佔地面積5500平方米,建築面積2227平方米,陳雲同志題寫了館名。紀念館由序廳和四個陳列室及文物庫房,還有李先念辦公室復原陳列室幾個部分組成。有館藏文物500餘件及李先念的半身銅像、全身蠟像等。紅安將軍館位於陵園東側,建築面積2379平方米。該館分二層,中間為序廳,圍繞序廳上下共設有五個展廳,以豐富的史料、照片、實物等,展示了從土地革命戰爭中成長起來的紅安將軍們的光輝戰鬥的革命歷程。著名烈士、將軍墓園位於董必武紀念館和李先念紀念館之間,有吳煥先、沈澤民、蔡申熙三位著名烈士墓以及鄭位三、上將韓先楚、上將秦基偉墓,還有王建安、劉昌毅將軍墓等。紅軍墓園在紅安將軍館的後側。墓園安放的是1937年之前參加革命,解放後病故的紅安籍老紅軍。麻城市烈士陵園位於麻城市城西牛坡山。始建於1977年,1979年落成。佔地面積114600平方米,建築面積84600平方米,革命烈士紀念建築物面積51570平方米,園內主要標誌性建築有革命烈士紀念碑、紀念堂、博物館、王樹聲大將墓、六角長廊等,園外門前廣場建有黃麻起義雕塑像,2007年改擴建。新建了王樹聲紀念館、李碩勛烈士紀念廣場、服務中心、紅色中國音樂噴泉、將軍廣場等。為湖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紅色旅遊100個精品點之一。
推薦閱讀:

it』s raining cats and dogs——天上下貓下狗背後的黑暗故事
大清國號詞源詞義試探
詞學基礎講座手記(十三)——賞詞/《詞源》
「破鞋」一詞源於哪兒?

TAG:詞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