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近期將換展 哪些精彩展品不容忽視呢?

  2017年10月27日訊,從9月15日起,「千里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在故宮午門雁翅樓展廳亮相,「明星展品」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圖》一度引發觀眾排長隊觀展的熱潮。此次展覽將持續至12月14日,近期,包括《千里江山圖》、《游春圖》在內的多幅「重量級」文物將「回庫休養」,代之而來的是一批新的展品。那麼,換展之後,又有哪些精彩展品不容忽視呢?本報記者就此採訪了本次展覽策展人、故宮博物院書畫部副研究館員王中旭。

  

  展子虔《游春圖卷》(局部)9件宋元國寶級書畫全部「休養」

  王中旭介紹,本次「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的換展替換的是在展的宋元展品的部分,「由於故宮博物院有規定,宋元及以前的書畫展出時間不能超過2個月,而本次展覽整個在展時間為3個月,因此,我們決定在一個半月的時間節點,將在展的宋元書畫全部替換。」記者了解到,目前展廳內「重量級」展品——《千里江山圖》、《游春圖》將按要求全部被換下,「換下9件,換上11件。」

  王中旭介紹,「青綠山水」是一種以繪畫技法來命名的山水畫,即用礦物質石青、石綠作為主色的山水畫。本次展覽的設計初衷主要是為了表現青綠山水畫的發展歷程,「其中很重要的部分是表現山水畫發展過程中,前後時代之間的演進,及其中體現的趣味變化。」

  王中旭表示,換展的主要思路是保證展覽的完整性,原則就是基本保證「宋元換宋元」,以保持展覽水準不被降低。「唯一沒法被替換的是位於正殿展廳核心的長卷《千里江山圖》,因為整個展覽都圍繞著這一件作品展開。我們想出的辦法是找到宮藏的一件乾隆時期宮廷畫家仿製的《千里江山圖》摹本,以保證整個展覽的完整性。」

  此外,本次展覽的二期展品中,還有不少重要作品首次展出。「故宮博物院的古代書畫藏品卷帙浩繁,本次為了籌備青綠山水畫展,我們特意依照主題清點、梳引了相關的作品。許多之前未曾有機會面世的國寶級文物,都在這個主題展覽中一併露面。」

  《千里江山圖》「姊妹卷」亮相

  換展之後,人們爭相觀看的展子虔《游春圖》、王希孟《千里江山圖》、趙伯驌《萬松金闕圖》等重要作品,悉將回庫房「休養」,那麼觀眾來到「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還有什麼值得期待的經典之作呢?王中旭介紹,本次展覽二期展品中,最值得一看的,要數宋人的《江山秋色圖》。

  這幅作品繪就了千里江山壯闊之景,山勢陡峭變化,連綿不絕,山間有村落寺廟、車輿舟棹、行人商旅、文人墨客等。山石以細線勾勒輪廓,內部結構輔以少量側筆皴法,設色以石青、石綠、赭黃為主,體現了秋山明凈兼肅殺之氣。

  「它與《千里江山圖》都屬於青綠山水長卷,圖中表現的場景、主題與《千里江山圖》非常相似,被稱為《千里江山圖》的『姊妹卷』。」不過,與《千里江山圖》不同的是,這幅作品除了石青、石綠的設色外,摻雜了更多水墨、皴法的元素,透露出了蕭瑟的秋意。因此,它在顏色塑造上沒有《千里江山圖》那麼顯麗,但「筆墨」上更加豐富,可以說是「各有所長」。

  這件畫作曾經明內府收藏,原題為趙伯駒《江山圖》,尾紙有明太祖朱元璋長子朱標書朱元璋跋,經梁清標及清內府收藏,《石渠寶笈》著其貯重華宮,更名為《江山秋色圖》。「根據我們的研究,它與南宋趙伯駒的風格有別,推測它的年代不會到南宋,應該與《千里江山圖》年代相仿,為北宋徽宗前後宮廷畫家之作。」

  多幅宋元名作首次對外展出

  除此之外,本次展覽的二期展品中,還有不少重要作品是此前從未公開展示過的。比如南宋名作《宮苑圖卷》,又如元代作品《東山絲竹圖》等。

  王中旭介紹,《宮苑圖卷》以青綠和金線勾勒法繪出了江山間宮苑樓閣之景。構圖繁密,山石輪廓以墨筆勾斫,石青、石綠敷色,並多以泥金勾勒山水、殿堂、橋樑等,富有裝飾趣味。尾紙有民國吳景洲題跋,認為此卷為唐李思訓的《御苑採蓮圖》。「不過後經傅熹年先生考證,此卷並不是李思訓的作品,而是南宋『臨安以外地區或民間畫家所繪的裝飾畫』。」

  王中旭認為,該作相比《千里江山圖》更為繁複、雅緻的宮廷趣味來說,要更顯「通俗」一些,民間趣味更濃一些,「將它與《千里江山圖》、《江山秋色圖》比肩展出,可以對比表現出當時民間畫家對於青碧山水的理解。」

  

  傳趙伯駒《江山秋色圖卷》(局部)另一幅首次展出的作品是元代的《東山絲竹圖》,它要替換的是元代胡廷暉《春山泛艇圖》。這幅作品非常舒展,畫心縱長187.5厘米,橫寬43.7厘米,為清宮舊藏。途中表現的主題是東晉謝安早年隱居浙江會稽東山時縱情聲色的故事。謝安後出仕為宰相,因指揮「淝水之戰」以少勝多,大敗前秦而名垂青史。圖中繪崇山峻岭,先以墨筆勾皴,再染以石綠、赭石等色,山間雲霧繚繞,宛若仙境,山腳有庭院屋舍、賓客往來及奏樂女伎。畫法近於元末盛懋一路。

  王中旭點評,「山水畫在元代的發展過程中,元四家崛起,文人畫盛極一時,水墨元素在但是非常流行,青綠山水畫在元後期幾乎銷聲匿跡。而《東山絲竹圖》則為當時的職業畫家在文人畫風靡之勢時,探索水墨與青綠融合的作品,以宏大的篇幅體現了宮廷青綠山水畫與文人畫、民間繪畫合流之後的面貌。」

  不要忽略「明星」之外的展品

  兩年前,十年一現的《清明上河圖》曾引發「故宮跑」和大眾自帶板凳乾糧排隊6小時一睹名畫風采的盛況。本次展覽中,《千里江山圖》再次引發了觀眾排隊觀展的熱潮。那麼,從本次展覽策展人的角度,王中旭是怎麼看待「明星展品」效應的呢?

  王中旭認為,觀眾對這兩件作品的熱烈反響,一方面反映出人們物質豐富之後,對提升精神文化水平上的熱烈渴求,「這是好事」。但理性思考不難發現,許多人的觀展目的還停留在「看看國寶」的獵奇心態上。「由於恢弘的氣勢、顯麗的色彩、前期的媒體報道加上『少年天才』畫家的傳奇故事,讓絕大部分人進入展廳都是為了觀看《千里江山圖》長卷。事實上,展子虔的《游春圖》在藝術史上的地位和價值甚至要比《千里江山圖》還高,但並未引起過多的關注。」

  王中旭說,本次展覽的策展思路在於系統展示中國古代青綠山水畫的發展脈絡,有助於更全面地理解山水畫的概念,以及中國藝術的精神。「青綠山水是中國山水畫的一個重要門類,但是由於元及以後文人畫的迅速發展並佔據畫壇主流,導致通常我們對中國山水畫的印象主要是水墨山水,忽略了青綠山水在畫史上的地位和價值。」整個青綠山水畫發展的歷程才是題中之義。

  「事實上,排隊看『明星』、看『國寶』並不是故宮辦展的初衷。每件作品都具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魅力,找到自己的興趣點,並從中形成感悟和與作品的心靈交流,才是真正的提升。」王中旭認為,為提高觀眾的審美趣味,博物館還需要在多層面進行進一步的引導,「比如舉辦更多的展覽相關講座,及出版更多的文化普及類書籍等。」


推薦閱讀:

國立故宮博物院 木竹漆器四
故宮,你在「撼」動什麼?
台北故宮的明清木雕筆筒
傅申:我不僅在故宮看書畫,也看來了姻緣丨畫事
台北故宮藏玉器精品欣賞(五)

TAG:故宮 | 山水畫 | 山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