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專訪饒毅:做科學史評價 不是諾獎推手
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發給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後,一些人認為《知識分子》主編、北京大學講席教授饒毅是屠呦呦獲獎的推手,《知識分子》就此專訪饒教授。他特別聲明:「對於青蒿素和屠呦呦,我和研究生、同事是科學史的研究者,可以說是科學史家,但不是屠呦呦個人獲得諾貝爾獎的推手。以下是訪談實錄。
知識分子:饒教授,您於2002年發布您認為《值得獲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的文章,列舉了二十多項國外值得獲獎的工作和科學家,其後在2010年您再有補充。十幾年來,這些項目大多數都已經獲獎,有人認為您很能預計諾貝爾獎。
饒毅:不是預計得獎,是評價哪些是優秀的科學工作,是科學評價。預計得獎含有對諾貝爾委員會判斷力和決策的估計,而評價是否值得得獎,是我對科學優秀程度的判斷。
知識分子:您對國外的科學研究判斷準確率很高,而對屠呦呦這樣國內幾十年前的工作判斷力也很強,為什麼?
饒毅:在你對科學有比較深、而且比較廣的理解後,兩者結合自然應該有比較好的判斷。
知識分子:您是否很高興實際「預計」成功率很高?
饒毅:我不以預計誰得獎為榮。我是科學家,評價其他人的工作有一些意義,也可以好玩,而不是科學家的主業。
知識分子:評價其他人的科學工作有什麼意義?
饒毅:科學評價是我們的日常工作,無論是給科學刊物審稿、給其他人晉陞進行評審、決定研究經費,都需要很多科學評價。思考科學的優秀與否,也有助於自己看科學的全貌,也有助於了解科學進展、科學家。還有助於日常與其他老師和學生的交流,能否提出合適的建議。
知識分子:您的文章為什麼用諾獎作為尺度?
饒毅:因為容易比較,也比較值得一般讀者注意。至於我認為值得得獎的後來確實得了獎,不過是大家意見相同,我說值得得獎而沒有得的,一般是因為委員會水平很次。
知識分子:屠呦呦得諾獎有推手嗎?
饒毅:如果有,肯定不是我。我在2000年代初,曾帶一個科學史的研究生,我建議他研究青蒿素的科學史。他後來去做記者去了,沒有安心研究科學史。我回國後,與北大醫學部的張大慶合帶黎潤紅為研究生,我再次提出應該研究青蒿素。我提出課題,掌握方向和質量。國內很容易把科學史變成宣傳,我們一開始就明確,我們只重事實,不重任何個人,要以事實理清中國科學的一個經典。青蒿素有很多爭議,我們不在乎、也不擔心,而是收集材料、多聽多記,以事實為準。
知識分子:您知道一些情況嗎?
饒毅:國際大獎的情況是保密的。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屠呦呦的工作,很長時間在中國得不到清晰的認可,1990年代,近幾十年來我最尊重的中國科學家、當時的科學院院長周光召先生曾力圖獎勵青蒿素有功的科學家,並不容易,後來好像是給了十個人以「求是科研成就集體獎」,那是香港的基金,周光召先生起了很大作用。周光召先生後來在知道我帶研究生研究青蒿素歷史時,也告訴過我一些他遇到的問題。
所以青蒿素的工作長期是集體得獎,而個人難以得到認可。我曾和其他人於2011年9月在北大生命科學學院給屠呦呦和張亭棟爭頒發GSK藥廠給的傑出科學獎,但它既不是國內獎項、也不是國際大獎,而是我們一些人試圖給他們公正的一個結果。而美國的拉斯卡獎,是國際大獎。屠呦呦獲得是國外的科學家推動,特別是美國國立健康研究院的蘇新專和米勒。拉斯卡獎委員會在獲得推薦後,諮詢了一些科學家,當然都是幕後諮詢不會公布。拉斯卡獎之前之後,一些國外科學家也看過一些中文翻譯成為英文的資料。這些都與諾貝爾委員會有關,只是不會現在公布。
知識分子:「求是科研成就集體獎」的材料可以公布嗎?
饒毅:可以。我們徵得了求是基金會同意,獲得他們1996年的資料,在此公布。可以看到,周光召先生當年的努力。
周光召1996年提名信
(點擊查看大圖)
查濟民致屠呦呦信及獲獎通知書
(點擊查看大圖)
青蒿素集體獎合影
1996年《求是》年刊序言/周光召
1996年求是獎於8月30日在新落成的中國科技會堂舉行。
由於在白血病治療原則和白血病發病基理的研究上作出了突出貢獻,求是個人傑出獎頒給了王振義教授。
中國的生物資源十分豐富,在世界上佔有獨特的位置。為了保護中國的種質資源,加以合理的開發利用,一批生物分類學家,進行了幾十年報深入研究,在集體努力下,從事中國生物志的編輯和發行工作。他們是中國當代的李時珍。他們的工作將造福子孫後代。為了鼓勵把這項工作進行到底,求是基金會授予吳征鎰等八人求是集體成就獎。
中藥是中國醫學的寶庫,70年代中,在國家統一組織下,開展大協作,尋找新的抗瘧藥物。大量科技人員對多種中草藥進行了節選,尋找其結構,進行人工合成和改性,終於找到了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並實現了規模生產,成為當今世界最好的抗瘧藥物。為了表彰科技人員的功績,求是基金會授予屠呦呦等十人求是集體成就獎。
本年度還繼續向數學、物化、化學和生產醫學領域的二十位青年科學家頒發了傑出青年學者獎金,以鼓勵他們在中國土地上為攀登世界科學高峰而努力奮鬥。
尚不為人知的是,1994年求是獎第一次發獎大會選在鄧小平先生九十壽辰的那一天,這是查濟民先生一家和求是基金會全體同仁對鄧小平這位偉大的政治家所表示的由衷的敬佩。鄧小平一生致力於中國的繁榮富強,致力於發展中國的科學教育,實事求是,無私無畏,帶領中國走上現代化的道路。在寫這篇序言的時候,鄧小平先生已經不幸與世長辭,離我們而去。他未能親臨香港,共享回歸的歡欣,不能不使我們感到非常的遺憾。偉人已去,事業長存。求是基金會將繼續按照原定的宗旨,在中國提倡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促進中國科學教育事業的發展,以此來寄託我們的哀思。
基金會的頒獎活動已持續了三年,在中國社會中已經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不過我想頒獎僅僅是建立一種激勵機制而已,目的是藉此來促動全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願我們與過去的、將來的所有獲將者共勉。謹以此記作序。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識生活。
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刊物和機構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事宜:zizaifenxiang@163.com。
《知識分子》由饒毅、魯白、謝宇三位學者創辦並擔任主編。關注請加微信號:the-intellectual 或掃描下方二維碼。
推薦閱讀:
※知識領域的公共悖論與學術期刊評價
※MOODLE評價
※世人對周恩來評價
※課堂教學中如何評價學生
※【轉載】潘鳴嘯:「上山下鄉」運動再評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