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蘇軾的爺爺是誰

蘇軾的爺爺是誰

導語:蘇軾的爺爺是誰?蘇軾的爺爺是蘇序。蘇軾出生的時候,他爺爺蘇序已六十三歲。傳說中的蘇序爺爺是一位有主意沉默寡言的老農,如果不是蘇序爺爺的壓力和督促,很難想像蘇洵能夠從二十多歲開始參加科舉考試,考不上,復讀,再考不上,再復讀,足足考了二十多年。直到四十八歲,才和兩個兒子一起出名。

蘇軾的爺爺是誰

蘇東坡的祖父叫蘇序,健壯而好酒,豪放而野逸,聰明而怪誕。當別人囤積白米時,他卻以米換谷,使人不解。待到災荒來臨,開倉放谷,先親朋後窮人,原來穀子可以保存多年不會腐爛,足見他足智多謀。當他的二兒子——蘇東坡的叔父考中進士時,他將送來的告示、官帽、官袍、手笏一併包在包袱里,讓人背在身上跟著,自己騎驢進城,惹得路人皆笑。雖然他的有錢有勢的貴族親家看不慣,而蘇東坡卻以為這個整天和朋友一起喝酒寒暄的「自由思想家」的純真,只有真正的文人才能欣賞得了。蘇東坡很尊重他的祖父,後來給人書籍寫「序」時,都改為「引」字.

蘇軾和蘇轍是蘇洵的兒子,蘇洵是蘇軾和蘇轍的爸爸。三人佔了「唐宋八大家」中的三個位置。

八大家中蘇家父子兄弟有三人,人稱「三蘇」,分別為蘇洵、蘇軾、蘇轍,又有「一門三學士」之譽。故可用「唐有韓柳,宋為歐陽、三蘇和曾王」概括。

蘇軾的爺爺是誰

蘇東坡原來的名字叫蘇軾,東坡只是他人到中年被貶謫到黃州時自己起的號——「東坡居士」的簡稱。蘇軾這個名字實際上很土。軾的意思是「古代車廂前面用於扶手的橫木」,就是「車扶手」、「車把」的意思。你想,一個人叫「蘇扶手」、「蘇車把」不是很土嗎?他弟弟蘇轍的名字更慘——轍,就是「車輪壓出的痕迹」,就是車轍,車軲轆印,比如「重蹈覆轍」,延伸為「方向」的意思,蘇轍實際上叫「蘇車軲轆印」。

我們猜想這兩個名字是他們的爸爸蘇洵給他們起的,因為他們的爺爺不識字,目不識丁。這兩個名字起得很大膽,很具想像力。說明蘇洵這個人很有創意。我們現在沒有父母給孩子起名叫「張方向盤」、「李雨刷」、「王車燈」的。

我們知道,中國古代人一般都有名、字、號。蘇東坡的字叫子瞻,還有一個字叫和仲,蘇轍的字叫子由。瞻的意思是往前或往上看,比如高瞻遠矚;和仲的意義就非常厚重了,既有「致中和」的意思,又表明他在家排行老二。「致中和」是中國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簡單地說,就是恰到好處。這就頗有境界了。子由的由是緣由、由於、經過的意思。古代人的名和字一般有聯繫,蘇軾的名、字聯繫起來就是「扶著車扶手往前看」,蘇轍的名、字聯繫起來就是「沿著車子經過的地方向前走」。

中國古代就把車子作為身份的象徵,車子的質量越好,越氣派,乘車人的身份就越高。

蘇軾對車子的崇拜來自於他的老爸蘇洵,而蘇洵對車子的崇拜來自於他的爸爸蘇序。

如果不是蘇序爺爺的壓力和督促,很難想像蘇洵能夠從二十多歲開始參加科舉考試,考不上,復讀,再考不上,再復讀,足足考了二十多年。直到四十八歲,才和兩個兒子一起出名。這期間,他還寫了大量當時還不能面世的文章,後來有二十集文集存世。這種堅持和毅力在古今中外都是罕見的,他所忍受的壓力和痛苦也是常人難以理解的。那麼,蘇洵吃得了苦學之苦,經得住一次又一次考場失敗的打擊,他的精神支撐是什麼?他如不成名誓不為人的勁頭從何而來?

蘇軾的祖上都是種地的農民,直到他爺爺蘇序,家裡積累了一定的財富。我們根據史料和蘇軾後來的情況判斷,蘇序一家在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一帶屬於中產偏上階層,但蘇家到底有多少土地,因為沒有明確的記載不得而知。由於蘇家以土地為生,並沒有經商,在蘇家老二蘇渙做官之前也沒有一人做官,所以,蘇家即使富足,也富不到哪裡去。

蘇軾出生的時候,他爺爺蘇序已六十三歲。傳說中的蘇序爺爺是一位有主意沉默寡言的老農,他喜歡喝酒,常常在自家的院子里躺在藤椅上曬太陽。有兩件體現這位不識字的農民沉穩、英明的故事流傳了下來。一件是,他的二兒子,也就是蘇洵的二哥、蘇軾的二伯蘇渙中了進士,官家歡天喜地地前來報信,正趕上蘇序爺爺在鄉間的田埂上喝酒。有人告訴他喜訊,他一句話沒說,頭也不抬地繼續喝酒。後來,居然醉醺醺地把官家的喜報和下酒的牛肉裝在一個大口袋裡背著回家了。另一件,有一年,蘇序爺爺預測可能要發生自然災害,就大量地儲藏稻穀而不是稻米。當別人對他的這一「異常舉動」不解的時候,果然,這一年遇到了大災,別人家的米都吃光了,他家倉庫里的二三萬石稻穀派上了用場。

從能夠儲藏「二三萬石」稻穀看,蘇序爺爺擁有的田地還真不少。一個農民,積累了那麼多財富,一方面說明蘇序爺爺是個了不起的人,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北宋一朝到了仁宗時期已是一派太平景象。

正是因為有了蘇序爺爺創造的財富,蘇軾的童年和少年時期才能夠在愉快的讀書生活中度過,蘇軾的老爸蘇洵才能夠年年進京趕考,成了職業趕考者。在二三十年的時間裡,蘇洵是只花錢,不掙錢。是蘇序爺爺為蘇洵,包括蘇軾、蘇轍走向仕途,走向成功,走向文豪之路打下了經濟基礎,做好了物質準備,為蘇洵帶著兩個兒子在京城一舉成名,提供了物質支撐和精神支撐。

蘇序有三個兒子,長子蘇澹,次子蘇渙,小兒子蘇洵。致富以後的蘇序,並沒有讓孩子們子承父業,管理和經營那大片的土地,或者倒騰糧食買賣,也沒有讓孩子們外出打工,或者做一些其他的掙錢的營生,而是不遺餘力地供他們讀書,培養他們從小立志科舉,幫助他們選擇了一條考取功名、升官發財、光宗耀祖的人生道路。這對於一個目不識丁的老農來說,既是一種甩掉文盲帽子的強勁反彈,也是一種高瞻遠矚的戰略選擇、戰略投資。

三個兒子中除了小兒子蘇洵調皮搗蛋、不喜歡讀書外,老大、老二學習都非常好。老大蘇澹被舉為進士,可惜身體多病,在三十多歲的時候去世(景佑四年,1037年);老二蘇渙在仁宗天聖二年(1024年)二十三歲的時候,就一舉考取進士,到京城做官去了。

蘇渙是蘇家第一個做官的,這在當時的眉山是一個很重大的事件,引起了很大的轟動。蘇軾後來說:「天聖中,伯父解褐西歸,鄉人嘆嗟,觀者塞途。」所謂「解褐西歸」,就是脫掉了老百姓的衣服(身穿官服)回家了。蘇轍在《伯父墓表》中說:「(伯父)登科,鄉人皆喜之,迎者百里不絕。」

蘇渙的成功對蘇家影響巨大。不僅對蘇軾、蘇轍兄弟倆產生了「榜樣的力量」,而且對蘇洵也是標杆和壓力。蘇洵比二哥蘇渙小八歲,在蘇渙考上進士不久,十九歲的蘇洵娶老家在眉山的大理寺卿程文應的女兒程氏為妻。結婚以後,蘇洵雖然也參加過一系列科舉考試,但由於貪玩等原因,成績一直不理想。蘇洵後來在《上歐陽內翰第一書》中說:「洵少不喜學,生二十五歲始知讀書,從士君子游。」就是說,蘇洵從二十五歲以後,才正式向功名發起衝擊,才別的什麼都不幹,專門以考試為業。歐陽修在《蘇明允墓志銘》中說:「(蘇洵)年二十七始大發憤,謝其素所往來少年,閉戶讀書為文辭。歲余,舉進士再不中。」《三字經》中有「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就是根據歐陽修的說法來的。

蘇洵二十八歲的時候生蘇軾,再三年後,生蘇轍。兄弟倆之前,還有一個哥哥蘇景先,大約三四歲就死了。蘇洵雖然總是考不上,但他在長期的極端艱苦的考取功名的過程中,為他的兩個兒子日後考取進士並一舉成名,積累了豐富的科舉考試經驗。

蘇渙六十二歲時「無疾暴卒」,死在「提點利州刑獄」(從六品,和蘇軾當時的品級相當)的任上。當時,蘇洵和蘇轍父子在京城都是從七品官,蘇軾在鳳翔府當判官(副市長)。由於蘇洵、蘇軾、蘇轍「三蘇」聲名大噪,蘇渙被湮沒在他們的光環中,在當朝和後來,很少有人提起他。

蘇軾的奶奶史氏在蘇軾出生前就去世了,他是在爺爺和父母的疼愛、呵護中長大的。蘇軾有個奶媽叫任採蓮,餵養了大他一歲的姐姐八娘和他。蘇軾為奶媽任採蓮寫過墓志銘。

蘇軾小時候的學習環境非常優美。他後來寫過這樣一個故事:

吾昔少年時,所居書室前,有竹柏雜花,叢生滿庭,眾鳥巢其上……數年間,皆巢於低枝,其可俯而窺也。又有桐花鳳四五,日翔集其間。此鳥羽毛,至為珍異難見,而能馴擾,殊不畏人。閭裡間見之,以為異事。此無他,不忮之誠,信於異類也。

我們從這個故事中可以了解到,蘇軾家的院落比較大,綠蔭滿庭,鳥語花香。蘇軾還在另一篇文章中寫道:

吾八歲入小學,以道士張易簡為師。童子幾百人,師獨稱吾與陳太初者。太初,眉山市井人子也。余稍長,學日益,遂第進士制策,而太初乃為郡小吏。其後余謫居黃州,有眉山道士陸惟忠自蜀來,云:太初已屍解矣。蜀人吳師道為漢州太守,太初往客焉。正歲日,見師道求衣食錢物,且告別。持所得盡與市人貧者,反坐於戟門下,遂卒。師道使卒舁往野外焚之,卒罵曰:「何物道士,使吾正旦舁死人!」太初微笑開目曰:「不復煩汝。」步自戟門至金雁橋下,趺(fū)坐而逝。焚之,舉城人見煙焰上眇眇焉有一陳道人也。

這篇文章的題目叫《道士張易簡》,說的是蘇軾的「小學」老師和同學的故事。他說,他八歲開始進入「小學」讀書,老師是一個道士,叫張易簡。幾百個孩子在一起讀書,張老師經常表揚他和一個叫陳太初的同學。後來,他考進士做官去了,他的同學陳太初在郡縣當了個小吏。蘇軾被貶謫黃州時,有一個道士從老家眉山來黃州看他,告訴他,陳太初已經死了。有一個叫吳師道的人在當漢州太守時,跟陳太初很談得來,經常有來往。有一次,陳太初在吳太守那裡做客,向吳太守要了很多衣食錢物,出門就把這些衣食錢物全都分發給了窮人,然後自己一直坐在「戟門下」,直到死去。吳太守叫士卒來把他的屍體運到野外焚燒了,士卒們不高興,罵道:「什麼狗屁道士,讓我們在過新年的時候搬運他的屍體。」這時,已經「死」了好久的陳太初微笑著睜開眼睛說:「就不麻煩你們了。」說著,自己站起身來走到一座橋下,盤腿端坐在那裡逝世了。

這個故事寫於「烏台詩案」蘇軾蒙難之後,蘇軾顯然是拿自己和「小學」同學作比較來說明人生的無常,安慰遇到難處的自己。陳太初「趺坐而逝」的故事是別人轉述的,並不可信。但我們從中可以知道,蘇軾小時候是同學中學習最好的,經常受到老師的表揚。

大約十一歲以後,蘇軾和蘇轍都被送到眉山城西的壽昌書院讀書。這個書院可能是當時眉山一帶最好的官辦學校,有點類似今天一個城市的重點中學。學校里有一個很有名望的老師叫劉微之,是蘇洵的好朋友。蘇軾的媽媽曾讓蘇洵拜託劉微之老師,請他對兩個孩子給予關照。

蘇軾在這個學校不僅成績拔尖,還留下了給他的老師劉微之改詩的美談。有一次,劉老師寫了兩句詩,「漁人忽驚起,雪片逐風斜」,然後自鳴得意地給同學們朗讀。大家都在讚揚老師的詩寫得好的時候,蘇軾卻默不作聲。劉老師就問蘇軾:蘇軾同學,你看了這兩句詩有何見解?蘇軾站起來回答:劉老師的詩寫得非常好,只是「雪片逐風斜」顯得雪片沒有歸宿感,能不能改為「漁人忽驚起,雪片落蒹葭」?劉老師非常驚訝,佩服蘇軾改過的詩比自己的詩更好、更有神韻,讚歎蘇軾才華橫溢,前途無量。

蘇洵後來修過《蘇氏族譜》,他在《蘇氏族譜》中說,蘇序晚年不但能夠識字讀書,還喜歡寫詩。他說,蘇序寫詩就像記日記,「上自朝廷郡邑之事,下至鄉閭子孫畋漁治生之意,皆見於詩」。這大概是為了做個榜樣讓子孫好好讀書吧。

《蘇氏族譜》中還說,眉山蘇家的祖先是唐代武則天時期的著名宰相蘇味道。雖然蘇味道確實在唐中宗李顯複位以後被貶為眉州刺史,但是,他是不是「三蘇」的祖宗也很難說,即便是,除了說明「三蘇」的血管里流著高貴的血,並沒有實際意義。因為,那是近三百年前的事了。

官場的誘惑對於人類可能是不可戰勝、不可抵禦的。即使是在當今的歐美,競選,也是全社會最熱的熱點,平民、窮人夢想做官,貴族、富人同樣做夢都想做官。而在中國,古往今來,做官都是人們最優先的選擇。蘇序爺爺雖然是個農民,但他深知,做官,做更大的官才是人生的正確方向;做官是風光的,是光宗耀祖的,有官就有一切,有官才不會被人欺負,官越大就越成功。在蘇序積累了一定的家產之後,他急切地盼望著兒子能夠弄個官噹噹。他的這種想法很強烈,他甚至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子孫有朝一日能夠金榜題名、步入官場,他從來就沒有想過官場上的艱辛和風險,只知道做官是農民的唯一出路,是農民永遠的光榮和夢想。

按說,當時的成都已非常繁華,商業氣象已跟東京汴梁差不多。眉山蘇家離成都很近,蘇家又有錢,他們完全可以選擇經商這條路。但是,他們沒有。

蘇序爺爺雖然不像「三蘇」那樣有那麼好的詩文,有那麼多的故事,但僅此就給後人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我們想,蘇序爺爺的從容和淡定,深刻地影響了蘇軾的一生,無論蘇軾身在何處,他都會不時地想起爺爺喝酒時的暢快和躺在藤椅上的愜意以及總是不慌不忙的身影。在他居廟堂之高、春風得意的時候,他會想起他的爺爺;在他處江湖之遠、倒霉鬱悶的時候,他同樣會想起他的爺爺。

遺憾的是,蘇序爺爺並沒有看到他的小兒子蘇洵和孫子一舉成名的這一天,他在仁宗慶曆七年(1047年)五月十一日去世,享年七十四歲。這一年,蘇軾十一歲。

引導蘇軾走上仕途的是他的爺爺蘇序,是他的家庭出身。蘇軾既不是「官二代」,也不能算「富二代」,貼切地說,他是草根出身、農民出身。而作為農民的蘇序爺爺,之所以能夠產生強烈的把子孫推向做官道路的願望,是當時的科考制度點燃了他心中的希望之火。如果沒有科考制度,蘇家爺仨再聰明、再勤奮,恐怕也只能在眉山老家種地,頂多跑去成都做做生意。


推薦閱讀:

凡塵故事 ? 中國歷史上少見的全才——蘇軾
東坡詞【宋·蘇軾】
蘇軾與王朝雲
秋雨秋風秋連綿,很多人傷秋,但蘇軾告訴你,這是一年最好的時候
看蘇軾感嘆「天涯何處無芳草!」

TAG:蘇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