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中醫患者都應知道的排病反應

祛病欲求盡,服藥欲求效,效起欲求速,然欲速不達反諸證加重,醫之過?葯之錯?我們在用中醫治療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病情加重的情況,那到底是治療有效產生的排病反應,還是治療不當導致病情加重?這個會讓患者糾結,糾結就容易失去信任,沒有信任何談治療?今天我們就撥開迷霧,教你看清什麼是中醫的排病反應。

服藥的過程中,病人可能會出現不少反應。特別是服補充陽氣的中藥,當人體陽氣充足了,就會不斷地輸向全身經絡、臟腑。但是各人經絡暢通程序不同,經絡內正邪相爭激化,元氣不斷衝擊病氣,並使病人驅逐出體外,這時就會出現一些排出邪氣,恢復健康的反應。以至於有很多患者對此難以理解,甚至誤認為是治療不當引起的。其實,這些反應是治療反應,是體內元氣得到補充,其抗病排病功能增強了,進而對病邪進行消滅和向體外清除,所表現出一些特殊的機體反應現象。以下列出數種情況,患者一定要配合醫生的治療,從而改善或修復病體。當病氣完全排出體外後,相應的自覺癥狀立即減輕或消失。

排邪途徑各有不同

四肢末端:

一般來說,邪氣的來路亦即邪氣的出路。邪氣多數是從四肢,從肌表向軀幹,向內臟侵入的。而排邪時,又會從來的路徑排出去。臨床我觀察,侵入人體的病氣常呈冷風(風)、冷汗(寒)、粘汗(濕)等形式從手足的八邪、十宣、八風、氣端和勞宮、湧泉等穴位排出體外。

皮膚:

皮膚排寒時,渾身冒冷汗,皮膚排濕時,大汗淋漓,甚至出粘汗。還有的人出疹子,足底湧泉穴處出疹子,那是少陰經的毒邪出來了,如果是足背部,那是陽明經的毒排出的部位。再有就是手腳的蛻皮反應。

尿液:

飲症患者,身有水腫。待任脈暢通後,水飲會從大小便中排出。暑火也從尿中排出,暑火者,尿色極黃,排尿時會有尿道刺痛感,排尿後尿道刺痛感消失.

消化道:

不少病人服藥後出現便秘與腹瀉交替。但不會特別難受,腹瀉時,一天之中甚至會泄5-10次,但與痢疾不同,不會有疲勞感,大量地腹瀉病人反而覺得異常輕鬆,一點兒也不累。繼續服藥,五六天即通,便秘、腹瀉即可自然消失。臨床常見不少陽虛患者服四逆湯後,出現腹瀉,這些都是邪氣排出的反應。有的病人服藥後會出現腹中有氣體竄動,或覺脹滿,或覺疼痛,或者放屁多,或者打嗝多。

呼吸道:

臨床上經常見到病人出現乾咳或痰多,日夜不停;或忽然怕冷、怕風,大量地流鼻涕,鼻塞,打噴嚏,極像感冒。這是太陽經正氣在攻邪的反應。邪氣曾經由太陽經進入體內,現在邪氣排出時又經過太陽經了.

經絡肌表:

有時病人會出現周身肌肉、骨節劇烈疼痛,或者腹痛,甚至疼痛難忍。極個別的患者會出現昏迷一兩小時的情況,這是陽氣在經絡中運行,把潛伏的陰邪驅逐出來的反應。如深伏於少陰經以及心腎等處的病氣經心包經,由勞宮穴排出。如勞宮穴關閉,病氣排泄受阻,留住心包經,則會致胃、心臟、頭部等部位不適。

孔竅:

孔竅是邪氣容易侵入的途徑,亦是邪氣排出的途徑之一。我們周身有不少孔竅,如眼耳鼻口下陰肛門尿道等。如忽然出現火牙痛,或耳內疼痛,或流鼻血,或舌尖、嘴唇上火起泡,或喉嚨又干又痛,或早晨醒來時發現眼屎很多,或腹瀉等等。腹瀉是一般是六腑的邪氣排出的必經過程。

人體突出部位:

人身除軀幹外,其他部位都屬突出部位,如四肢、頭、鼻等。機體陽氣一旦充足了,就會從軀幹向突出部位輸送陽氣,邪氣則在這些部位被驅趕出體外。

感情反應:

排邪時可能產生自發性的哭、笑、呼喊、呻吟、歌唱和言語等感情反應。比如,一般女性鬱氣郁滯患者,包括子宮肌瘤、卵巢囊腫、乳腺增生等病人經治療後,常出現不明原因的煩躁、悲傷、委屈欲哭等情況,數日後自然消失,疾病亦隨之顯著緩解或痊癒。

言語:

發生率極低。病人先自發性轉動舌頭,相繼出聲。這是心氣充足後,心開竅於舌,心主言語功能的自然體現。

六經順序排邪反應

一般來說,邪氣的排出順序是自陰而陽。具體來說,自厥陰、少陰,至太陰。自陽明、少陰而至太陽。太陰的排出途徑往往是陽明胃腸道,而太陽的排出途徑則是肌表。但也有從少陰直接至太陽排出體外的。因為少陰與太陽互為表裡,二者互根互轉。如果少陰陽氣不足之體質,一感邪氣則會經常自太陽直入少陰。比如感冒掛水後淬死,或者從感冒、咳嗽變成心肌炎、急性腎炎的患者,都是少陰陽虛體質。

排病反應經歷時間因人而異。一般病在經絡歷時最短;病在六腑歷時稍長,病在五臟歷時最久。排病反應亦與病人體質相關,陽盛體質最易排毒,陽虛體質最難排邪。

邪氣性質亦決定排邪方式

風邪:

單純的風邪致病,多導致感冒、頭痛、身痛、四肢痛等,其排邪包括打噴涕、發燒、出汗以及四肢周身部位的酸痛癢麻脹等方式排出。

寒邪:

臟腑寒邪較重的病人,如四肢痿痹不用等病,服藥後可能會出現非常明顯的渾身怕冷,覺得病似加重,且有冷氣從身體裡面向外透出的感覺。

濕邪:

濕邪排出時,移至手足,手足除有上述的痛、酸、麻、脹、癢等感覺外,還可能起水泡、發濕疹、蛻皮等。還有一種情況,病人忽然眼瞼、面部、小腿和腳面局部浮腫,乃至全身浮腫,甚至會有排尿困難的情況,或者全身出粘汗。

火邪:

患者常常出現不明原因的發熱發燒現象,也可能會出現類似實火的反應,如忽然煩躁不安,或面部發紅髮熱。

痰邪:

一般痰濕邪氣所致的疾病,多以大量咳痰、無誘因的尿頻、腹瀉、大量排汗等方式排出。

瘀邪:

因為瘀血內伏所致的疾病,在陽氣得到補充的情況下多以皮下瘀斑、便血,咳血,月經等排出。

燥邪:

燥邪為陽邪,其重者會影響心神,導致狂躁症,這類患者近於康復時則可能出現手指乾裂。象秋季的燥咳亦是燥邪所致,燥邪排出機會時往往會出現面紅、舌紅、小便黃、大便黑臭而稀等反應。邪氣的性質也會影響排病反應的持續時間。風性輕,易動,極易排出;濕性粘,排出較慢;寒散入肌肉,又較濕慢;痰性滯,需體內津液溶化,排出最慢。

作者:董洪濤

版權聲明:本文轉載自「中醫董洪濤」博客,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上醫網尊重版權人知識與勞動,轉載旨在分享。

推薦閱讀:

胃癌吃什麼?患者應注意什麼?
癌症患者怎樣才能活下來(一):拒絕「嚴苛」治療
高血糖患者要適宜運動 每天4杯水明顯降糖
乳癌患者術後重建

TAG:中醫 | 患者 | 反應 | 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