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流社會未必「上流」
- 2011年5月31日,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路易威登藝術時空之旅」展覽。
【財新網】(記者 徐超)究竟哪一個社會階層更有可能作出違反倫理的行為?一項研究給出了答案:上流社會。
較低社會階層的人們,往往生活在社會資源更少、風險更高和不確定性更大的環境里,因此,他們一直被認為更可能通過違反倫理的行為,來獲得更多的資源和安全感。但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心理系Paul Piff教授及其團隊的研究顯示,實際上並不是這麼回事。
他們在多項調查實驗的基礎上得出結論,上流階層可能正是因為自由度更大、擁有更多社會資源和財富而加重了自我為中心的認知,從而更容易違反倫理。相關論文發表在2月27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
研究人員首先選擇美國加州舊金山灣區一個繁忙的十字路口進行了兩項實驗。在這兩項實驗中,研究人員沒有干涉研究對象的行為,研究對象也未被告知其研究實驗。
車輛往往和一個人的社會階層有直接關係,而駕駛行為是很好的衡量倫理行為的指標。基於這樣的認識,研究人員記錄下車輛的類型、年限和外觀,以評估駕駛人的社會階層。他們還根據車輛是否搶道超車,是否與行走在人行橫道的路人搶路,來評估駕駛者所在階層違反倫理的情況。
這些研究對象依據其所駕車輛體現出的社會階層,被分為五組。在第一次較低的社會階層中,只有8%左右的駕駛者選擇超車。隨著社會階層的逐漸升高,在代表最高的社會階層里,超車發生的比例上升到四倍。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和路人搶路的實驗中。最低的社會階層那一組,沒有一個人會搶路;而在最高的社會階層中,這一比例達到了45%。
論文據此認為,很大一部分來自上層社會而非下層社會的駕駛者,會搶道超越其他車輛和行人。
第三項實驗則在前兩項實驗的基礎上,讓參與者閱讀8個不同場景後所給出的答案,來判斷不同社會階層做出違反倫理行為的可能性。第四項實驗則是在第三項實驗的基礎上設計的。
問卷項目完成後,研究人員會拿出一袋糖果說,如果願意,可以拿走這袋糖果中的一部分,這些糖果本來是要分給隔壁孩子的。實際上,拿走糖果的多少正是第四項實驗的研究內容。
結果顯示,在第四項實中,來自上層社會的參與者拿走了更多的糖果。
第五項實驗和第六項實驗則分別從貪婪及欺詐的角度,對不同社會階層的人進行調查。結果也顯示,較高社會階層的人更偏向於認為貪婪並非一種不好的行為,並且更容易拿走其他人的貴重物品,在談判中說謊或者用欺騙的方法增加獲得獎金的機會,以及在工作中認可不符合倫理的行為。
推薦閱讀:
※社會處處有心計,教你如何看透他人偽裝! 【轉】
※對不起孩子,你的父母是垃圾,因為我們沒有當選家長委員會會長
※女友北京有房,我可能奮鬥一輩子也在北京買不起房,我該和她結婚嗎
※社會中的女人
※我是個缺愛的人,別人對我稍微好點,我就忍不住對他掏心掏肺,我該如何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