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矛盾正變得激烈 信息時代怎樣做父母
家長們正在就孩子教育問題向心理學專家應力教授(中)尋計問策。劉玲玲攝
「現在有叛逆心理和患孤獨症、自閉症等心理疾病的孩子越來越多,加上應試教育、網路遊戲等外部因素的推動,親子矛盾正變得越來越激烈」——
9月8日,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對霍煒殺子一案作出一審判決,判處霍煒無期徒刑。這場由於兒子沉迷網路遊戲、父母屢次規勸失敗、親子之間矛盾極端惡化而引發的血案,終以悲愴之局收場。
「現在有叛逆心理和患孤獨症、自閉症等心理疾病的孩子越來越多,加上應試教育、網路遊戲等外部因素的推動,親子矛盾正變得越來越激烈。」深圳市現代家庭教育交流中心主任吳清雲說:「幾乎每個雙休日都會有許多對夫妻到我們這兒來求助,這些家庭情況各不相同,但目的幾乎一樣:希望專家能教教他們如何教育好孩子,當好父母。」
親子關係緊張不能只怪網癮
孩子上網成癮是造成當前親子矛盾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國青少年網路協會發布的《2005年中國青少年網癮數據報告》顯示,青少年中有網癮的比例高達13.2%,另外,有13%的青少年有網癮傾向。2005年北京市團市委和中科院心理所對北京市城八區中學生所作的調查報告則顯示,中學生有網路依賴傾向者高達13.65萬人,平均每周使用時間約為9個小時,假期則超過21個小時。
網癮在孩子中的泛濫直接導致了親子矛盾激化。華中師範大學素質教育專家陶宏開教授指出:上網成癮者主要集中於11至25歲這一年齡段。他們的共同特徵是「沒有理想、敵視父母、不愛學習」。
家住深圳蛇口的劉女士事業上一帆風順,而孩子的教育卻成了她的一塊心病:「我認為只要讓孩子上最好的學校,請最好的家教,就盡到做家長的責任了。但我的孩子並不愛學習,上網成癮,甚至說她是我們的『垃圾桶』,連『寵物』都不如,現在的孩子心理怎麼這麼畸形?」
家住深圳市福田區的14歲孩子明明,由於長期迷戀網路遊戲,學習成績直線下降。一天,憤怒的父親把網線扯斷了。明明就像瘋了一樣,將電腦屏幕砸了個粉碎。事後,明明還以「離家出走」來威脅父母不得「干涉」他的愛好。記者見到明明的父母時,父親已經病倒在床,母親聲淚俱下地說:「救救我們的孩子吧,孩子要毀了。」
但是,被父母視若寇讎的電腦,當初卻是他們主動為明明買的。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認為,未成年人在網上出現了問題,和他們在其他領域出現的問題是一樣的,只是藉助了互聯網這種形式。他認為,歸根結底,未成年人的問題是教育的問題,是環境的問題,家長不應過多地責備未成年人。
吳清雲說:「現在的社會環境在變。孩子的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精神生活卻沒有跟上。他們這一代是伴著電視機和網路遊戲長大的一代,越來越不願意與父母溝通,家長不能理解,一味責罵,從而產生了兩代人之間的矛盾。」
上海電影藝術學院心理諮詢中心主任應力認為,孩子患上網癮與家長不能正確地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引導孩子有很大關係。目前城市中獨生子女家庭較多,許多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對孩子的學習成績過分關注,而對其他方面則缺乏足夠關心。當孩子在心理方面出現波動時,家長又常常通過簡單粗暴的方式解決,如此一來,直接導致親子關係惡化。
別把孩子視為自己的「另一張臉」
深夜,檯燈下,12歲的曉曉仍伏在寫字檯前「奮筆疾書」。曉曉母親手裡有一本厚厚的「監督日記」,記錄著孩子每天的學習、生活狀況。
「這一代孩子身上背負著父母一代很多未競的夢想,父母對他們的期望值很高。」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沈綺雲表示。
對孩子設定目標,期望過高,是目前絕大多數家長的心態。有時由於孩子達不到家長的既定目標,不僅孩子會產生逆反心理,家長也會出現較大的心理落差。
「前段時間,我的英語成績下降了,爸爸狠狠地罵了我。他說在我身上花了那麼多錢,但我沒為他爭氣,不如把那些錢捐給『希望工程』,還能落個好名聲。我真不知道欠父母的這些錢怎樣才能還清?」曉曉憂心忡忡地說。
陶宏開教授表示,現在很多家長「怕」孩子:怕孩子不上學,怕孩子不成才。由怕生怨、由怨生恨,親子之間產生了對立情緒。這樣對解決問題沒有任何好處,因為父母對孩子有情緒的傳染。如果家長焦慮,孩子會更焦慮。
吳清雲說,現在的孩子出生在可以自由選擇願望的時代,但很多父母卻剝奪了他們選擇的權利,往往把孩子視為自己的「另一張臉」,為了「那張臉」,他們給了孩子過分的關心,過高的期望,導致孩子容易出現叛逆心理。
有專家進一步提出疑問:孩子的知識體系有限,往往缺乏自我規劃未來的能力,但是家長是否就能以此為理由大包大攬為孩子畫一個未來?這是不是另一種形式的武斷?
要與孩子一起成長
吳清雲認為,目前孩子身上出現的許多問題,大多是由父母造成的,病根在家長。要治孩子的「病」,父母得先「吃藥」。
一位家長告訴記者,現在的孩子知識接觸面廣,家長懂的東西不一定就比孩子多。「對電腦和其他電子產品,孩子的理解和運用能力比我強太多了。」這位家長表示。
與孩子相比,父母在知識、觀念的更新上顯得相對滯後,因此,他們在與孩子交流時很不適應。孩子們喜歡什麼、欣賞什麼,在不涉及到基本的社會道德前提下,家長們因為不具備相關的知識背景和生活體驗,往往不能用「孩子能接受的語言」去和孩子溝通,自然也就無法將普遍性的道德觀念和自律意識有效地傳送到孩子那裡,從而導致親子關係的惡化。
難怪有的家長感嘆:「我們真的需要向孩子學點東西了,要不然,跟不上這個時代,更教育不好孩子。」
在採訪中,記者也接觸到了不少從教育孩子身上體驗到了無窮快樂和幸福的父母,他們的經驗或許可以給那些教育孩子失敗的父母以啟迪。
在深圳某單位擔任高級工程師的胡艷玲就是其中一位。她的19歲兒子胡君,與許多獨生子女一樣,也是個網路遊戲迷。但不同的是,痴迷網路帶給胡君的是健康成長。
當發現胡君對電腦的痴迷程度和電腦操作技術一同增長時,母親想了個辦法,鼓勵他去參加計算機比賽。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胡君開始努力學習計算機基礎知識。比賽結束後,胡君捧回了一個二等獎。
胡艷玲認為,痴迷一件事情有時也是一個優點,關鍵是要引導得當。在兒子參加高考時,胡艷玲根據兒子的興趣和專長鼓勵兒子報考計算機專業,兒子非常高興。因勢利導的結果,胡君以優異成績順利考取。
孫雲曉認為,家長要改變有問題的孩子,一定要注意以一種成功的體驗代替失敗的體驗;以豐富的生活代替單調的生活,要讓孩子們覺得:「生活和學習原來很有意思,我也是有希望的。」這是根本方法。
還有專家建議,家長應該而且可以與孩子平等對話,用不同年齡的經驗,共同去感受這個時代的變化。正如一位家長所言:「我不懂的東西很多,希望能與孩子一起成長!」
推薦閱讀:
※不懂構建知識體系,你遲早被信息洪水淹死
※監察委到底如何運行?(信息量巨大)
※政府信息公開目錄
※精品訪友留言信息 (2)
※東南巽位的風水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