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千年端陽——蘇州端午節「申遺」後話

千年端陽——蘇州端午節「申遺」後話蔡利民

端陽即端午,是中國的民間傳統節日。「端」是開始的意思,農曆五月的第一個五號,就稱之為「五月端五」,端五又叫做「重五」,因為農曆五月又有「午月」的稱呼,因此端五又被稱作「端午」。

端午節被「搶注」

2004年5月,即將在蘇州召開的第28屆世界遺產大會,已經進入了倒計時的最後時段。

幾乎就在蘇州人民為會議的各項籌備工作作最後衝刺之時,遠在千里之外的北京,卻發生了這麼一件事:

文化部收到了東北一位老教授發來的急件:據可靠消息,亞洲某國正準備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端午節為本國的文化遺產,目前已將其列入國家遺產名錄,很快將向聯合國申報「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後來得悉,這個「某國」,就是我們的近鄰韓國。

這事一經媒體報道,立刻引起軒然大波。讀到這條消息的所有中國人都感到震驚。消息傳到蘇州,更使蘇州市民及我們這些研究蘇州地方文化的學人感到震驚。

2005年11月,韓國的江陵端午祭經由18名專家組成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審查委員團審核,最終被選入2005年43項「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

民俗所謂「四時八節」,端午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八節」之一。每到端午這一天,各地有划龍舟、吃粽子等重大節慶活動。中國人都知道,這起源於戰國時期的屈原。而蘇州和端午則有著更深遠的淵源。

如此的一個中國傳統節日,怎麼倒成了他國的文化遺產了呢?英特網上,有人就用「搶注」這樣一個頗為時髦的詞,來稱謂這一事件。

划龍舟、拋粽子與端午習俗

龍舟競渡是端午節最重要的民俗活動。

所謂「龍舟」,實為裝飾成龍形的船隻,它「龍頭」高昂,「龍尾」翹起,船體上畫有龍的鱗甲,並塗上各種色彩。

蘇州的龍舟競渡與其他地方有所不同,它不是源於戰國的屈原,而是為了紀念春秋吳國的伍子胥。

伍子胥原是楚國大臣伍奢的兒子,因為父兄遭楚平王殺害而逃到吳國。伍子胥去楚奔吳的情景,《史記》上多有記述,傳統京劇《文昭關》更將它作了戲劇化的描繪。伍子胥剛從楚奔吳時,吳還是個僻處東南一隅的小國,他「相土嘗水,象天法地」,在公元前514年造起了著名的闔閭大城,奠定了吳國強盛的基礎。夫差即位以後,伍子胥又輔佐他實現了爭雄東南、稱霸中原的偉業。這樣一個有功之臣,就因為敢於提出不同政見,加上佞臣的讒言,失去了吳王夫差的歡心,最後竟派人送「屬鏤」之劍,命他「自裁」。

伍子胥臨死前吩咐侍從,說我死之後,務必要挖出我的眼珠,掛在吳城東門,我將看越寇入城滅吳!這些話傳到夫差耳中,夫差不禁大怒,令人將伍子胥屍體拋浮江中。對於這一段故事,蘇州老百姓幾乎是家喻戶曉,司馬遷也在他的《史記》中作了詳細記述,並說「吳人憐之,為立祠於江上,因命曰胥山。」

據說,伍子胥被拋屍入江後陰魂不散,「乃有遺響,發憤馳騰,氣若奔馬,威凌萬物,歸神大海」,「子胥恚恨,驅水為濤」,「因隨流揚波,依潮來往,盪激崩岸」。(見《吳越春秋》、《越絕書》、《論衡》等)從此,伍子胥被吳越民間當成了潮神、濤神、江神。吳越故地每到端午也就有了龍舟競渡、「迎伍君」等習俗。

到了東漢,浙江上虞有個年僅十四歲的女子曹娥,她父親就在端午「迎伍君」時不慎被水淹死。曹娥得到父親溺水身亡的消息後,號哭不絕,緣江尋父,七天未找到父親的屍體,最後不勝悲痛,也投身於江中了。曹娥成了當地的孝女,縣令還請邯鄲淳寫了篇誄文刻石立碑,在這塊《曹娥碑》中,就作了「五月五日迎伍君,逆濤而上,為水所淹」的記載。

在清康熙時人朱彝尊的《午日吳門觀競渡》詩中可知,直到清代端午競渡還被看作是紀念「伍相」的一項民俗活動。1986年蘇州民俗博物館建館之初,即將端午作為蘇州地方節日介紹給了觀眾。

而蘇州划龍舟的習俗,要比春秋戰國還要源遠得多。

按常理而言,總是先有了某種器物,才會將其用於祭祀或紀念活動之中。很難設想,為了紀念某人,才去發明出某物來。龍舟也是如此。

筆者認為,龍舟競渡和向江湖之中投扔粽子之類的端午習俗,應是吳越故地龍圖騰崇拜的產物。

古代,吳越故地是一片水鄉澤國,人們以漁獵為生。在水中捕撈,蛇蟲之害最甚,因此對蛇產生出了一種敬畏的心理。「龍」便是對蛇神化的產物。《論衡》說:「禹時,吳為裸國,斷髮文身。」所謂「文身斷髮」,應劭曾作注說:「常在水中,故斷其發,文其身,以象龍子,故不見傷害。」將舟船打造、裝飾得像龍而不是其他,也是出於這種龍圖騰崇拜和船在水中「不見傷害」的良好祈願。

圖騰崇拜意識漸趨淡化以後,龍舟也就成了一種造型別緻的舟船。據古書記載:「吳王夫差作天池,造龍舟,與西施為水嬉。」龍舟曾成了夫差與西施水上作樂的器具。

說到粽子,筆者認為它和龍舟一樣,絕不可能是為了紀念某人才發明出來的食品。儘管民間流傳著許多關於粽子起源的傳說,聽起來還十分動人,但恐怕都和粽子的真正起源無關。

一種食品的產生,特別是在人類社會早期,恐怕更多是決定於當時的生產水平和生活條件的。粽子的起源和吳地的稻作生產有關。在陶制盛器和炊具發明之前,「石烹法」,即將燒燙的石塊投於盛有米和水的坑內來燒煮食物,或將水和米盛於竹筒之內、包裹於箬、筍等植物葉子里,然後放在火上燒烤,這是古人最可能的煮飯方法。因此以米為原料的粽子,很可能正是這種古代飲食習俗的遺存。

如此說來,當伍子胥被拋屍江中時,老百姓希望龍蛇不要傷害屈死的伍相,因此在江河中划龍舟、拋粽子也就順理成章了。

蘇州民間端午盛況

端午節在蘇州,曾經是民間最為隆盛的傳統節日之一。

五月五日天未燠,南門城外龍船作。

龍船作,人頭簇,衣香扇影搖波綠。

龍船之高高於谷,龍船之長長十拓。

船頭船尾台高矗,俊兒上駕青絲絡。

…………

清人石方洛這首題為《龍船》的詩,生動地描寫了吳地端午龍舟競渡的盛況。

蘇州的龍舟競渡,主要集中在胥江。此外,山塘、楓橋水濱及太湖等地也是競渡的好地方。

競渡時,船上結綵張旗,勇士們奮力划船。這時,鑼鼓喧天,鞭炮齊鳴,河邊觀者如雲,萬人喝彩,氣氛熱烈,如痴如醉。龍舟競渡的沿岸,常紮起許多牌樓,搭起許多涼棚,還有人設了酒席,坐在那兒邊吃邊看。龍舟過牌樓時,便燃放鞭炮,這時龍舟又會起勁地表演一番。

蘇州的競渡,還頗有特色。據《乾隆吳縣誌》記載:「端午為龍舟競渡,遊船聚集,男女喧嘩,管弦雜沓。投鴨於河,龍舟之人爭入水相奪以為娛樂。」將鵝、鴨之屬引入競渡之中,是蘇州人的創舉。在商品經濟特別發達的蘇州,竟還發展成了「放標」之嬉。即商家們叫人在稻草或蛋殼裡放上彩券擲於水面,龍舟上的健兒們見了便跳入水中去爭奪——在龍舟競渡的同時又展開了一場游泳比賽,頓時浪花四濺,觀眾及同舟夥伴齊聲呼喊,促其加勁,鼓勵他奪標而返。彩券上寫有獎品名稱,奪得者即可到指定商號領獎。獎品大多是糕餅、糖果、粽子等吃食或摺扇、毛巾等日常用品。這也可謂是商家參與賽事、利用賽事做商業廣告的最早嘗試。

粽子,是蘇州人端午不可或缺的食品。蘇州人端午節非但自己要吃粽子,還要用它來祭祀祖先並互相饋贈。端午節一早,家家戶戶的廚房裡就飄出了粽子箬葉的陣陣清香。真如蘇州俗語所謂:「端午不吃粽,死了沒人送。」

但儘管五月有端午划龍舟這樣熱鬧的民間慶典,以前五月卻被人們視為「毒月」或「惡月」,是個不吉祥的月份,而五月五日更被看作是五月中最不吉利的一天。

這一天過去蘇州人有很多禁忌,如忌曬床上的席子,忌用茅草蓋房子。為了禳解這一天的不吉利,人們想出了不少辦法。過去未滿周歲的孩子,端午這一天都要到外婆家去過,稱為「躲午」。端午節,家長還要給孩子戴老虎頭帽子,穿老虎頭鞋子。端午節,家家還都要掛出鍾馗像來。據說他有捉鬼的本領,掛上了鍾馗像自然就能夠驅鬼避邪了。相信佛、道的人家,還會通過做佛事、用朱墨畫韋陀像,或到道觀去請一張「天師符」貼到廳堂里等方法,來達到所謂「鎮惡」的目的。

禳解端午之毒的方法還有好多。人們將艾葉做成人形,將菖蒲做成寶劍的樣子,把蓬條做成鞭子,雜以蒜頭,掛於門首。以為這些東西能夠避邪驅鬼。同時,人們點燃蒼朮、白芷等中草藥,煙熏室內,並用艾葉、菖蒲燒湯沐浴。還有的人家以「五色桃印為門戶飾,以止惡氣。」

飲雄黃酒、帶香包也是端午驅毒習俗。據說,雄黃酒具有消百病,驅蛇蟲的功效。著名的民間故事《白蛇傳》中,就有化為人形的白娘子,因為端午多喝了幾口雄黃酒,結果顯出了蛇身原形的情節。

端午這一天,人們還會佩帶一種由蒼朮、白芷、大黃、芸香等中草藥製成的「避瘟丹」,或將其在室內燃點,以此來避疫祛毒。還有人將五色絲線纏在孩子的手臂上,叫作朱索或長命縷,據說也可以降伏鬼怪。真所謂「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細纏五色臂絲長……」

端午節民間還有「采百草」的習俗。過去療疾大多靠民間驗方,老百姓也大多能識好些草藥,因此每到端午節時,便採集許多草藥,以備不時之需。人們還常以癩蛤蟆的唾沫,煎湯過午給小兒洗澡,據說可以減輕痘瘡的發病。

端午這一天,人們還在門、窗上貼上紙剪的「五毒」圖像。「五毒」是指蠍子、蜈蚣、毒蛇、蛤蟆、壁虎五種毒蟲。人們把「五毒」圖像貼在牆上,是表示要把它們釘死在牆上,以為這樣做了,「五毒」就不會為害了。端午的午時,人們還在室內點起蚊煙,據說,這樣就能保證夏夜無蚊蚋騷擾了。蔡雲《吳歈》詩道:「蒲蓬卵蒜掛床前,芷術香芸地下燃。還怕夜來眠不穩,碧紗帳外點蚊煙。」

這種種習俗看來十分有趣,又好像非常可笑,其實只要聯繫五月的氣象、物候,就可以發現,還是有一定道理的。特別是在水鄉澤國的吳越之地,地勢低下潮濕,五月變得更為濕熱,疫情頻發,蛇蟲的活動也變得活躍起來。過去人們不懂科學,不知道疾病發生的原因,把生病看成是鬼怪作祟。他們就以掛鐘馗像、在孩子額上用雄黃寫「王」字,給孩子穿虎頭鞋等方法來求安寧。而雄黃酒、艾葉、菖蒲等也確有殺菌解毒的作用,儘管這些習俗穿著迷信的外衣,卻是古代人民在長期和疾病作鬥爭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

蘇州女子,心靈手巧,端午節令,更是她們「露一手」的難得機會。端午前數日,她們就開始縫製一種形似荷包的繡花袋,裡面放上雄黃、蒼朮、香草等中草藥,小巧可愛,香氣撲鼻,所以稱為「香包」,或稱「雄黃荷包」,帶在身上,可以驅瘟散毒。袋子外面用絲線綉上花卉、鳥獸等圖案,十分漂亮,惹人喜愛。

她們還有用彩絨裊在銅線上,作成五色符的,叫做「裊線銅錢」;或編錢成虎頭形,戴孩童胸前;或結網路,盛整隻蒜頭,掛胸前。也有人以彩絨布帛,剪成人形,坐虎背,或剪成仙佛、禽鳥、百獸、小蟲、八寶群花等形,串成一串,名叫「健人」,婦女插於鬢髻,用以裝飾。有錢人家,往往還用金銀絲或銅絲、金箔等編織成大蒜、老虎或小孩騎虎背等形的,極其精巧。

這些東西,既有避瘟散毒的功效,又是極可愛的小工藝品,成了端午節間相互贈送的節物,展示著吳中女子的精巧手藝,也傳遞了相互的篤厚友情與衷心祝願。

蘇州的端午曾經生動而輝煌!

尋回失落的魂魄

包括民俗文化在內的中華文化,燦爛輝煌,曾經深刻影響過周邊許多國家。端午節就曾傳到過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現在,這個源自於中國,中國人已經過了幾千年的端午節,卻由其他國家作為文化遺產向聯合國申報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確使我們感到震驚和尷尬。或許,我們更應該進行深刻的反思。

百多年來,列強的巧取豪奪不去說,我們自己對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也太不當一回事了。最瘋狂的時候,甚至提出了「橫掃一切」、「打倒一切」的口號,幾乎將所有的文化遺產都貼上了「封、資、修」的標籤,欲掃進所謂「歷史的垃圾堆」。我們做了多少「焚琴煮鶴」的事?近些年來,又有多少地方為眼前利益所動,將多少古村、古鎮、古城夷為平地?連外國人看了都心疼!除了春節以外,我們又對多少傳統節日予以重視?使這些傳承了千百年的節日失去了生存的空間和時間。而就在我們「大革文化之命」的1967年,韓國卻將端午慶典列為了他們的「第十三號國家重要文化遺產」,每年舉行盛大活動,國際間數以百萬計的遊人被吸引去參與和觀光。

人家有權利申報,我們有理由尷尬!

2005年,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蘇州論壇》上,文化部的一位領導曾經沉痛地說過,幾十年來,我們一直在挖呀挖,挖的都是我們的根呀!到最後,我們連自己是誰都不知道了!

包括端午節等民間傳統節日在內的民族民間文化,可以說是我們民族的魂之所系,根之所在,也是我們創造社會主義新文化的基礎。一個強大的民族,不僅應有強大的經濟實力,還應是具有充分文化自信的民族。只有中華民族在經濟崛起的同時,也能做到文化振興,在經濟與文化兩方面都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振興中華才不是一句空話。

一段時間以來,我們確實迷失了自己。值得欣喜的是,我們已經認識到了保護民族民間文化的重要。進入新世紀以來,全國展開了各地特色文化和民間藝術資源的普查工作,實施了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我們蘇州市更是一馬當先,成了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的試點城市。

去年七月,國家啟動申報國家級非物質遺產工作後,蘇州專家提議,將蘇州端午節申報上去。滄浪區委、區政府得到消息,馬上行動了起來。滄浪區正在傾力打造「文化滄浪」,千年古城蘇州的許多史跡也多在滄浪,當年划龍舟、迎伍君的胥江也在滄浪,滄浪區義不容辭地承擔起了項目的申報工作。

時值盛夏,蘇州的夏日又悶又熱,申報時間又十分緊迫。其時承擔申報文本撰寫任務的王斌同志,利用雙休日,將自己關在辦公室埋頭工作,兩天兩夜沒有離開過這間不甚寬敞的屋子,連三餐也都是妻子給他送來的。當他畫上文稿的最後一個句號,試圖站起來時,竟然精疲力盡到幾乎跌倒的地步。但他的心中充滿了喜悅,因為他正在參與接續蘇州數千年文脈的工作。在市區有關領導的支持和專家們的共同努力下,蘇州端午節順利申報。

2006年,新年鐘聲剛剛響過,從文化部傳來了好消息:從全國1315個申報項目中,已經遴選出了第一批501項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名單,蘇州申報的20多個項目中有16個入選,端午節赫然在目。

身兼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專家委員會副主任等職的烏丙安教授,在談到文化搶救時不無感慨地說:一段謬誤的歷史帶給我們太多深遠沉痛的影響,輕視自己的傳統文化,是我們腳上自己走出來的泡。他說現在搶救文化遺產,一定程度上是在替那個歷史時代所作的挽救,是在為民族贖罪,為歷史贖罪。

我要補充的是,現在搶救文化遺產,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我們在努力地尋回自己失落的魂魄!


推薦閱讀:

177個項目總投資2131億 2017年的蘇州太值得期待!
蘇州碑刻博物館新增925件三級文物
從深處看《紅樓夢》與蘇州
蘇州心理診療「航母」全新亮相

TAG:蘇州 | 端午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