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只是處在情緒的低谷,並不代表不夠堅強
文:HuanGi
我聽說認識的一個男孩去看了心理醫生,告訴我這個消息的那個朋友滿臉凈是疑惑不解,他問我,有什麼事想不通呢?換成他是絕對不會用這種方法解決問題的。再往後一些日子,我在街上看到一個中年男人,躲在街角里無助的哭著。我正在猶豫要不要上前遞一包紙,身旁就飄過了一句,這人多半是個瘋子吧。我想請大家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不良情緒的外露會讓我們這些旁觀者產生厭惡甚至鄙夷?
首先,人人都有一個隱私面和安全圈,一般來說社會鼓勵我們不要將惡劣的心情影響別人,故而我們總是傾向於隱藏自己的不良情緒。對別人暴露自己的不良情緒一般被視為不夠堅強,或者不夠包容,總之是弱者的表現。那麼就很容易理解,為什麼在當著公眾的面掉了眼淚或者發了脾氣會讓我們感到丟臉。然而,在正常心理狀態下的一些不良情緒的調節還是可控的,正如同身體健康的你總不會因為太累了而癱坐在大街上。那麼不良情緒的堆積可能會造成心理的調節不適,這時,還能不能做到自我調節呢?這是第二個問題。
人由兩個部分構成,身體和心靈,我們考慮問題也會從生理角度和心理角度來思考,那麼生理角度生病是一個很好理解的概念為什麼心理角度生病卻讓人難以接受呢?我想,是因為社會的發展。人的需求分為生理層面和心理層面,1959年至1961年三年自然災害,精神食糧喂不飽你,人為了活著最為基本的需求而努力,精神層面也被逼到了一個臨界值,充滿對死亡的焦慮,但顯然人人都怕死,這些焦慮是可以理解的。但在一個衣食住行幾乎都不需要發愁的年代剛剛起步,人們的生活水平發展最為迅速的今天,理解與生存無關而僅與生活有關的焦慮就會顯得尤為困難。實際上,這樣的痛苦和心理壓力人人皆有。當衣食住行皆有保障,人的五大需求,除去生理和安全,其餘三樣,愛、威望、自我表現的滿足就成了我們生活的動力。可以這麼說,在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無法滿足的時候,我們是可以接受自己的一切弱點的。但當這些滿足了之後,我們就會切切實實的面對自己了,這時對自己的不滿就是心理痛苦的來源。這些方面人人都一樣,但為什麼只有一部分人對外表現出來了呢?除去生理易感性這一原因,不少人的心理發展處於移情可以解決一切的問題的階段,即是說,心情不好,做點別的忘掉就可以了。遺忘,埋藏,不面對是第一選擇。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些明明看起來很不開心的人卻總把自己看得開掛在嘴邊。對於這一群人來說,在面對別人不良情緒時,自己埋藏的不良情緒會反過來給自己一種優越感,即使我不開心至少我懂得「處理」。
另一群人,這個人群的人或許自己的不良情緒也處理得非常不好,那麼對於這麼激烈的感官刺激,即別人不良情緒的釋放,第一感覺會是對他釋放的嫉妒,他或許也嘗試過對別人傾訴或者是表達自己的不良情緒然而收到了負反饋,這時他就會更加堅定自己的不良情緒應該絕對的自我消化。別人外露的不良情緒會使他產生憑什麼他可以釋放出來,而我不行,這樣把自己受到的創傷投影在外漏者身上,是對他本人的一種解放。
那麼情緒的處理我們到底應該如何看待呢?首先尊重別人的安全圈是一定的,在自己的能控範圍內盡量不要給別人帶去困擾。其次,心理出現創傷情緒無法自控,找心理醫生是最好的途徑。但是,對於負面情緒,我還是想說,我相信這個世界會好的,我希望有一天你提起傷心和提起開心一樣正常,有一天你提起痛苦和提起喜悅一樣正常,有一天你提起失意和成功一樣正常。那些走過黑暗的人,我陪著你,我理解你,我接受你,我愛你。
原題:對他人不良情緒的心理反應
題圖:123rf.com.cn正版圖片庫
責任編輯:綿羊仔
推薦閱讀:
※台代表團頻碰壁 台媒諷蔡當局在搞「踏死外交」|台灣|蔡英文|外交
※手掌有痣究竟代表什麼含義
※李連杰53歲嬌妻似30歲 曾是80年代時尚代表
※柯林頓國務卿對參加公民社會2012年峰會的代表發表講話
※以五大名窯為代表的宋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