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常用中草藥圖譜7

  • 薄荷--耳痛\搜肝氣辟邪毒,除勞弊發毒汗,卻腎氣

    金錢薄荷

    薄荷

  • 【薄荷的功效介紹】: 薄荷 (《雷公炮炙論》) 【異名】蕃荷菜(《千金·食治》),菝藺、吳菝藺(《食性本草》),南薄荷(《本草衍義》),貓兒薄苛(《履巉岩本草》),昇陽菜(《滇南本草》),薄苛(《品彙精要》),蔢荷(《本草蒙筌》),夜息花(《植物名匯》)。 【來源】為唇形科植物薄荷或家薄荷的全草或葉。 【植物形態】①薄荷多年生草本,高10~80厘米。莖方形,被逆生的長柔毛及腺點。單葉對生;葉柄長2~15毫米,密被白色短柔毛;葉片長卵形至橢圓狀披針形,長3~7厘米,先端銳尖,基部闊楔形,邊緣具細尖鋸齒,密生緣毛,上面被白色短柔毛,下面被柔毛及腺點。輪傘花序腋生;苞片1,線狀披針形,邊緣具細鋸齒及微柔毛;花萼鍾狀,5裂,裂片近三角形,具明顯的5條縱脈,外面密生白色柔毛及腺點;花冠二唇形,紫色或淡紅色,有時為白色,長3~5毫米,上唇1片,長圓形,先端微凹,下唇3裂片,較小,全緣,花冠外面光滑或上面裂片被毛,內側喉部被一圈細柔毛;雄蕊4,花藥黃色,花絲絲狀,著生於花冠筒中部,伸出花冠筒外;子房4深裂,花柱伸出花冠筒外,柱頭2歧。小堅果長1毫米,藏於宿萼內。花期8~10月。果期9~11月。 生於小溪溝邊、路旁及山野濕地,或為栽培。分布華北、華東、華南、華中及西南各地。 ②家薄荷與上種相似。葉卵形至長圓形,長2~5厘米,兩面均有腺點。萼裂片窄三角形,有緣毛。花冠淡紫色或白色。小堅果長0.7毫米。 全國各地多有栽培。 此外,興安薄荷(東北),以及江蘇(蘇州、太倉)栽培的龍腦薄荷(《本草衍義》)等,亦同供藥用。 【採集】大部分產區每年收割2次,第1次(頭刀)在小暑至大暑間。第2次(二刀)於寒露至霜降間,割取全草,晒乾。廣東,廣西溫暖地區1年可收割3次。 【藥材】乾燥全草,莖方柱形,長15~35厘米,直徑2~4毫米,黃褐色帶紫,或綠色,有節,節間長3~7厘米,上部有對生分枝,表面被白色絨毛,角棱處較密,質脆,易折斷,斷面類白色,中空。葉對生,葉片捲曲面皺縮,多破碎。上面深綠色,下面淺綠色。具有白色絨毛;質脆。枝頂常有輪傘花序,黃棕色,花冠多數存在。氣香,味辛涼。以身干、無根、葉多、色綠、氣味濃者為佳。 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主產江蘇、浙江、江西。 【化學成分】新鮮葉含揮髮油0.8~1%,干莖葉含1.3~2%。油中主成分為薄荷醇,含量約77~78%,其次為薄荷酮,含量為8~12%,,還含乙酸薄荷酯、莰烯、檸檬烯、異薄荷酮、蒎烯、薄荷烯酮、樹脂及少量鞣質、迷迭香酸。 【藥理作用】薄荷醇局部應用可治頭痛、神經痛、瘙癢等。應用於皮膚,首先有涼感,以後有輕微刺灼感。此種涼感並非皮膚溫度降低,而系刺激神經末梢之冷覺感受器所引起。 薄荷醇、薄荷酮對離體兔腸有抑制作用,後者的作用較強。用小鼠作試驗,對離體小腸,薄荷精油有解痙(抗乙醯膽鹼)作用;但對整體小鼠的小腸內容物之推進速度並無顯著影響,甚至有抑制傾向,故推測其健胃作用可能是由於其嗅、味感覺續發性引起的。薄荷醇的酒精溶液有防腐作用。它對呼吸道炎症有某些治療作用,可能是由於其促進了分泌而去除了附著於粘膜上的粘液所致。薄荷酮之刺激性強於薄荷醇。 同屬植物歐薄荷中的總黃酮類具有利膽作用。 【炮製】揀凈雜質,除去殘根,先將葉抖下另放,然後將莖噴洒清水,潤透後切段,晒乾,再與葉和勻。 【性味】辛,涼。 ①《醫學啟源》:《主治秘要》雲,性涼,辛。 ②《醫林纂要》:辛,寒。 【歸經】入肺、肝經。 ①《湯液本草》:手大陰、厥陰經葯。 ②《綱目》:入手少、太陰,足厥陰。 ③《本草新編》:入肺與包絡二經,亦能入肝、膽。 【功用主治-薄荷的功效】疏風,散熱,辟穢,解毒。治外感風熱,頭痛,目赤,咽喉腫痛,食滯氣脹,口瘡,牙痛,瘡疥,癮疹。 ①《藥性論》:去憤氣,發毒汗,破血止痢,通利關節。 ②《千金·食治》:卻腎氣,令人口氣香潔。主辟邪毒,除勞弊。 ③孫思邀:煎湯洗漆瘡。 ④《唐本草》:主賊風,發汗。(治)惡氣腹脹滿。霍亂。宿食不消,下氣。 ⑤《食療本草》:杵汁服,去心臟風熱。 ⑥《食性本草》:能引諸葯入營衛。療陰陽毒、傷寒頭痛。 ⑦《日華子本草》:治中風失音,吐痰。除賊風。療心腹脹。下氣、消宿食及頭風等。 ⑧《本草圖經》:治傷風、頭腦風,通關格,小兒風涎。 ⑨《本草衍義》:小兒驚風,壯熱,須此引葯;治骨蒸勞熱,用其汁與眾葯為膏。 ⑩李杲:主清利頭目。 ⑾王好古:能搜肝氣。又主肺盛有餘,肩背痛及風寒汗出。 ⑿《滇南本草》:治一切傷寒頭疼,霍亂吐瀉,癰、疽、疥、癲諸瘡。又:野薄荷上清頭目諸風,止頭痛、眩暈、發熱,去風痰,治傷風咳嗽、腦漏鼻流臭涕,退虛癆發熱。 ⒀《綱目》:利咽喉、口齒諸病。治瘰癧,瘡疥,風瘙癮疹。 ⒁《本草述》:治中風,癲癇,傷燥熱郁。 ⒂《醫林纂要》:愈牙痛,已熱嗽,解郁暑,止煩渴,止血痢,通小便。 ⒃《本草再新》:消目翳。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不宜久煎),0.8~2錢;或入丸、散。外用:搗汁或煎汁塗。 【宜忌】陰虛血燥,肝陽偏亢,表虛汗多者忌服。 ①《藥性論》:新病瘥人勿食,令人虛汗不止。 ②《千金·食治》:動消渴病。 ③《本經逢原》:多服久服,令人虛冷;陰虛發熱,咳嗽自汗者勿施。 ④《本草從新》:辛香伐氣,多服損肺傷心,虛者遠之。 【選方】①清上化痰,利咽膈,治風熱:薄荷末煉蜜丸,如芡子大,每噙一丸。白沙糖和之亦可。(《簡便單方》) ②治眼弦赤爛:薄荷,以生薑汁浸一宿,晒乾為末,每用一錢,沸湯泡洗。(《明目經驗方》) ③治瘰癧結成顆塊,疼痛,穿潰,膿水不絕,不計遠近:薄荷一束如碗大(陰乾),皂莢十挺(長一尺二寸不蛀者,去黑皮,塗醋,炙令焦黃)。搗碎,以酒一斛,浸經三宿,取出曝干,更浸三宿,如此取酒盡為度,焙乾,搗羅為散,以燒飯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於食前,以黃芪湯下二十丸,小兒減半服之。(《聖惠方》薄荷丸) ④治風氣瘙癢:大薄荷、蟬蛻等分為末,每溫酒調服一錢。(《永類鈐方》) ⑤治血痢:薄荷葉煎湯單服。(《普濟方》) ⑥治衄血不止:薄荷汁滴之。或以干者水煮,綿裹塞鼻。(《本事方》) ⑦治蜂蠆螫傷:薄荷按貼之。(孟詵《必效方》) ⑧治火寄生瘡如灸,火毒氣入內,兩股生瘡,汁水淋漓者:薄荷煎汁頻塗。(《醫說》) ⑨治耳痛:鮮薄荷絞汁滴入。(《閩東本草》) 【名家論述】①《綱目》:薄荷,辛能發散,涼能清利,專於消風散熱。故頭痛,頭風,眼目、咽喉、口齒諸病,小兒驚熱,及瘰癧、瘡疥為要葯。 ⑦《本草經疏》:薄荷,辛多於苦而無毒。辛合肺,肺合皮毛,苦合心而從火化,主血脈,主熱,皆陽臟也。賊風傷寒,其邪在表,故發汗則解。風藥性升,又兼辛溫,故能散邪辟惡。辛香通竅,故治腹脹滿、霍亂。《食療》引為能去心家熱,故為小兒驚風、風熱家引經要葯。辛香走散,以通關節,故逐賊風、發汗者,風從汗解也。本非脾胃家葯,安能主宿食不消?上升之性,亦難主下氣;勞乏屬虛,非散可解,三療俱非,明者當子別之。又:病人新瘥勿服,以其發汗虛表氣也。咳嗽若因肺虛寒客之而無熱症者勿服,以其當補而愈。陰虛人發熱勿服,以出汗則愈竭其津液也。腳氣類傷寒勿服,以其病主下而屬脾故也。血虛頭痛,非同諸補血藥不可用。小兒身熱由於傷食者不可用,小兒身熱因於疳積者不可用。小兒痘瘡診得氣虛者,雖身熱初起,亦不可用。 ③《藥品化義》:薄荷,味辛能散,性涼而清,通利六陽之會首,祛除諸熱之風邪。取其性銳而輕清,善行頭面,用治失音,療口齒,清咽喉。同川芎達巔頂,以導壅滯之熱。取其氣香而利竅,善走肌表,用消浮腫,散肌熱,除背痛,引表葯入營衛以疏結滯之氣。 ④《本草新編》:薄荷,不特善解風邪?尤善解憂鬱,用香附以解郁,不若用薄荷解郁之更神。薄荷入肝膽之經,善解半表半里之邪,較柴胡更為輕清。 ⑤《本草求真》:薄荷,氣味辛涼,功專入肝與肺。故書載辛能發散,而於頭痛、頭風、發熱惡寒則宜,辛能通氣,而於心腹惡氣、痰結則治:涼能清熱,而於咽喉、口齒、眼、耳、癮疹、瘡疥、驚熱,骨蒸、衄血則妙。是以古方逍遙,用此以為開郁散氣之具;小兒驚癇,用此以為宣風嚮導之能;腸風血痢,用此以為疏氣清利之法,然亦不敢多用,所用不過二、三分為止,恐其有泄真元耳。 ⑥《本經續疏》:吐下則脹滿應減,下氣則宿食應行,即不減不行,亦宜以寬中理氣消導順降為治,何取於薄荷?不知薄荷之涼,大有似乎豆蔻輩,原能寬中理氣,消導顧降者也。特其芳烈外發,不似豆蔻輩內藏,所以重在散發,而治內不專耳。設使惡氣宿食既已內擾,仍復托根於表,則非薄荷之內解其結,外劇其根,何以使表裡盡除耶。 ⑦《醫學衷中參西錄》:薄荷味辛,氣清郁香竄,性平。其力能內透筋骨,外達肌表,宣通臟腑,貫串經絡,服之能透發涼汗,為溫病宜汗解者之要葯。若少用之,亦善調和內傷,治肝氣膽火鬱結作痛,或肝風內動,忽然癇痙瘈瘲,頭疼、目疼,鼻淵、鼻塞,出疼、咽喉腫疼,肢體拘攣作疼,一切風火鬱熱之疾,皆能治之。痢疾初起挾有外感者,亦宜用之,散外感之邪即以清腸中之熱,則其痢易愈。又善消毒菌,逐除惡氣,一切霍亂痧證,亦為要葯。為其味辛而涼,又善表癮疹,愈皮膚瘙癢,為兒科常用之品。溫病發汗用薄荷,猶傷寒發汗用麻黃也,按薄荷古原名苛,以之作蔬,不以之作葯。《本經》、《別錄》皆未載之,至唐時始列於藥品,是以《傷寒論》諸方未有用薄荷者。然細審《傷寒論》之方,確有方中當用薄荷,因當時猶未列入藥品,即當用薄荷之方,不得不轉用他葯者。試取《傷寒》之方論之,如麻杏甘石湯中之麻黃,宜用薄荷代之。蓋麻杏甘石湯,原治汗出而喘無大熱,既雲無大熱,其仍有熱可知,有熱而猶用麻黃者,取其瀉肺定喘也;然麻黃能瀉肺定喘,薄荷亦能瀉肺定喘(薄荷之辛能抑肺氣之盛,又善搜肺風),用麻黃以熱治熱,何如用薄荷以涼治熱乎?又如凡有葛根諸湯中之葛根,亦可以薄荷代之;蓋葛根原所以發表陽明在經之熱,葛根之涼不如薄荷,而其發表之力又遠不如薄荷,則用葛根又何如薄荷乎?斯非背古訓也,古人當藥物未備之時,所制之方原有不能盡善盡美之處,無他,時勢限之也。 ⑧《本草正義》:孫星衍輯刻《本草經》,徑謂薄荷蘇類,確乎可信。《唐本草》謂為辛溫,亦以蘇類例之。然冷冽之氣能散風熱,決非溫葯,故潔古直謂之辛涼。其主治則《唐本》謂賊風傷寒、惡氣、心腹脹滿、霍亂、宿食不消、下氣,又皆與紫蘇大略相近,惟辛而涼降,微與溫散者不同耳。按外治風熱生瘡:煮汁和入消腫末藥敷之,涼入肌膚,立能止痛。
  • 應用進展:1、抗癌:2、抗病毒3、促進透皮吸收作用:4、抗菌抗炎5、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
  • 藥理作用刺激和抑制神經的作用:薄荷產品具有刺激中樞神經的功效,作用於皮膚有灼感和冷感同時,它對感覺神經末梢又有抑制和麻痹的作用;因此,可用作抗刺激劑和皮膚興奮劑。既對皮膚瘙癢具有抗過敏和止癢作用,又對神經痛和風濕關節痛具有明顯的緩解和鎮痛作用;消炎和抗菌的作用:薄荷產品對蚊蟲叮咬皮膚有脫敏、消炎和抗菌的作用;對上呼吸道感染亦有明顯的止咳、消炎和抑菌作用;對痔瘡、肛裂有消腫止痛、消炎抗菌的作用;健胃和祛風的作用:口含有薄荷產品的方劑,對於味覺神經和嗅覺神經有興奮的作用。它對口腔粘膜有炮熱感和刺激作用,能促進口腔流涎、增進食慾、增加胃粘膜的供血量,改進消化功能。有益於治療食積不化、解除胃脘漲滯感覺。也可治療呃逆和痙攣性胃痛。此外,薄荷在腸道內亦有較好的驅風作用,能減輕腸充氣、馳緩腸肌蠕動,具有減緩腸疝痛的作用; 芳香和調味的作用:主要利用薄荷所特有的清涼潤喉而芳香宜人的氣味來掩飾和改善一些具有異味和難以吞服的藥物的不適感。
  • 莨菪 -----突發顛狂。久咳不止(痰有膿血)。

  • 英文名:Henbane Seed  茄目(Solanales)、茄科(Solanaceae)、天仙子屬(Hyoscyamus)  形態特徵:二年生草本植物,高15至70厘米,有特殊臭味,全株被粘性腺毛。根粗壯,肉質,莖直立或斜上伸。密被柔毛。單葉互生,葉片長卵形或卵狀長圓形,頂端漸尖,基部包莖,莖下部的葉具柄。花淡黃綠色,基部帶紫色;花萼筒狀鐘形;花冠鐘形;花藥深紫色;子房略呈橢圓形。蒴果包藏於宿存萼內。種子多數,近圓盤形,淡黃棕色。  生境:生長在海拔1700-2600米的山坡,林旁和路邊。  分布:我國東北、西北及華北。主產內蒙古、河北、河南及東北、西北諸省區。青海分布在海東地區和海南、黃南、海北等藏族自治州。   化學成分:含莨菪鹼(hyoscyamine)、阿托品(atropine)、東莨菪鹼(scopolamine)、l-東莨菪鹼(atroscine)、脂肪油等。莨菪 的功效介紹】:  【釋名】 天仙子、橫唐、行唐。   【氣味】 (子)苦、寒、無毒。   【主治】   1、突發顛狂。用莨菪三升,研細,在一升酒中泡幾天。去渣,煎成濃汁。一天內分三次飲完。如覺頭中似有蟲行,額部及手腳現紅點,即是病快要好的現象。   2、風痹厥痛。和莨菪三錢(炒),大草烏頭、甘草各半兩,五靈脂一兩,共研為末。加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以螺青為衣。每服十丸,男子用菖蒲酒送下,女子用芫花湯送下。   3、久咳不止(痰有膿血)。用莨菪子五錢,先煮後炒,研細,加酥油如雞收蠣的量,大棗七枚,同煎至油盡。取棗日食三枚。又方:取莨菪子三撮吞服,一天服五、六次,極驗。   4、長期水瀉。用干棗十個,去核,填入莨菪子,扎定,燒存性。每服一錢,粟米湯送下。   5、赤白痢。用大黃(煨)半兩、莨菪子(炒黑)一撮,共研為末。每服一錢,米湯送下。   6、腸風下血。用莨菪子一升,晒乾、搗爛、篩細;生薑半斤,取汁;同入銀鍋中加二升。一起煎成濃糖稀狀,再倒入酒五升,慢火上進一步煎濃,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天早晨用酒送服三丸,視病情可增至五、七丸。安服有微熱。勿驚異,病重的人服過三日,當有下瀉病癒後,瀉亦止。   7、脫肛不收。用莨菪子炒過,研為末,敷患處。   8、風牙蟲牙。用莨菪子一撮,放在小口瓶內燒類。以小管引煙入病齒處。又方:把莨菪子裝入瓶內,熱湯淋葯得氣,吸入口中,葯冷即換。有涎出,可吐去。   9、風毒咽腫或瘰癧咽腫,吞水不下。用莨菪子研為末,每服兩小匙,水送下。極效。   10、乳癰堅硬。用新莨菪子半匙,清水一碗磅服。注意不得把葯嚼破。   11、惡瘡似癩,長期不愈。用莨菪子燒存性,研為末,敷患處。   12、跌打損傷。用莨菪子三工業區末,加羊油調塗傷處。
  • 因誤服莨菪葉、根、花、枝、種子過量出現中毒癥狀。證見面紅、煩躁、哭笑不止、譫語、幻覺、口乾膚燥、瞳孔散大、脈數等。嚴重者可致昏睡、肢強攣縮,甚至昏迷死亡。宜中西醫結合救治。《千金要方》卷二十四載解莨菪毒藥物,有薺苨、甘草、升麻、犀角、蟹等,可資參考。
  • 過塘蛇-----理酒病,敷背癰,治蛇傷,顛狗咬傷

    過塘蛇

  • 【過塘蛇的功效介紹】:過塘蛇 (《生草藥性備要》) 【異名】水蓋菜、崩草(《生草藥性備要》),水瓮菜(《本草求原》),水龍(《柳岡雜記》),過江龍(《天寶本草》),水芥菜(《嶺南採藥錄》),水菜岳(《福建民間草藥》),狗腸草(《民間常用草藥彙編》),過江藤(《四川中藥志》),枇杷菜、魚鰾草(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假蕹菜(《廣西中草藥》),水浮藤(《福建中草藥》)。 【來源】為柳葉菜科植物水龍的全草。 【植物形態】水龍浮水或匍匐狀草本,無毛,其浮水莖的每一節上常有圓柱狀的白色囊狀浮器,具多數絲狀根。葉互生,倒卵形至長圓狀倒卵形,長1.5~5厘米,寬0.5~2.5厘米,先端圓或鈍,基部漸狹;葉柄長0.3~1厘米。花單生於葉腋,具長柄;萼裂片5,披針形,長約7毫米,外面被疏長柔毛;花瓣5,白色,基部淡黃,倒卵形,長約12毫米;雄蕊10;子房下位,5室,柱頭頭狀,5淺裂。蒴果線狀圓柱形,長2~3厘米,徑約3毫米,無毛或有毛;果柄長2.5~3.5厘米。種子多數,矩形,平滑。花期夏、秋。 生於水田、水池中或溝渠中。分布我國西南部、南部至東部。 【採集】夏、秋採收,洗凈,晒乾。 【藥材】乾燥全草,莖甚長,粗3~5毫米,紅棕色,有縱直條紋,質較柔韌。節下著生多數毛髮狀鬚根,黑色,白色囊狀浮器已扁癟不明顯,或脫落。葉皺縮,倒卵形至長圓狀卵形。花果多脫落而少見。 產廣東、廣西、四川、福建等地。 【化學成分】含黃酮甙、酚類、氨基酸、糖類。 【性味】①《生草藥性備要》:味淡,性寒。 ②《福建民間草藥》:甘,寒,無毒。 【功用主治-過塘蛇的功效】清熱,利尿,消腫,解毒。治燥熱咳嗽,酒疸,淋病,麻疹,丹毒,癰腫疔瘡。 ①《生草藥性備要》:理酒病,敷背癰,治蛇傷,顛狗咬傷,利小便,搗汁飲。 ②《天寶本草》:利濕熱,行水道,治筋骨疼痛。 ③《福建民間草藥》:利尿解熱。理酒疸,治蛇傷。 ④《陸川本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治天泡瘡,血瘙。 ⑤《四川中藥志》:治各種瘡毒及淋病。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3~1兩;或搗汁。外用:搗敷或煅灰調敷。 【選方】①治酒疸:鮮過塘蛇一握。搗爛絞自然汁,和冬蜜等量調服。(《福建民間草藥》) ②治淋濁:鮮過塘蛇一兩,冰糖半兩。酌加水煎,飯前服,日兩次。(《福建民間草藥》) ③治水腫:過塘蛇、水茴香、水皂角、甘草、茯苓。水煎服。(《四川中藥志》) ④治蛇傷、瘋狗咬傷:鮮過塘蛇一至二握。洗凈搗爛,絞自然汁內服,渣敷傷處。(《福建民間草藥》) ⑤治感冒發熱,燥熱咳嗽:過塘蛇五錢至一兩,水煎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⑥治癰瘡,跌打:鮮過塘蛇搗爛敷。(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⑦治小兒膿皰瘡:過塘蛇煎水洗,另用鮮草搗爛敷。 ⑧治乳癰:過塘蛇搗爛敷。 ⑨治風火牙痛:過塘蛇二兩,水煎服。(⑦方以下出《廣西中草藥》) ⑩治實熱口渴便秘:鮮過塘蛇搗汁二至四兩,調冬蜜燉溫服。 ⑾治麻疹透後高熱不退:鮮過塘蛇一至二兩,搗汁,水燉服。 ⑿治帶狀皰疹:鮮過塘蛇搗汁,調糯米粉,塗患處。(⑩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藥》)
  • 白馬骨-------傷寒,中暑,發狂亂語,火症,肝炎,偏頭痛

    白馬骨

  • 【白馬骨的功效介紹】:

    白馬骨 (《本草拾遺》) 【異名】六月雪、路邊金(《寧鄉縣誌》),滿天星((陽春縣誌》),路邊雞(《草木便方》),六月冷、曲節草(《嶺南採藥錄》),路邊荊、魚骨刺、光骨刺、過路黃荊(《中醫藥實驗研究》),硬骨柴(《江西民間草藥》),天星木、涼粉草、細牙家、白點秤(《廣西中藥志》),雞骨頭草、雞腳骨(《浙江民間草藥》),路邊姜(《四川中藥志》),雞骨柴、千年勿大、白馬里梢、野黃楊樹、永勿大、米篩花、凍米柴、月月有、朱米雪(《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來源】為茜草科植物白馬骨或六月雪的全草。 【植物形態】①白馬骨落葉小灌木,高25~45厘米。枝粗壯,灰色。葉通常叢生,倒卵形或倒披針形,長1.5~3厘米,寬5~15毫米,先端短尖,全緣,基部漸狹而成1短柄,柄長1~15毫米;托葉對生,基部膜質,頂有錐尖狀裂片數枚,長1.2~2.5毫米。花無梗;叢生於小枝頂和近頂部的葉腋;苞片1,斜方狀橢圓形,先端針尖,長約2毫米,白色,膜質;萼5裂,裂片三角狀錐尖,長2.5毫米,革質;花冠管狀,白色,長6~8毫米。內有茸毛1簇,5裂,裂片矩圓狀披針形,長約2.5毫米;雄蕊5,花絲極短,花藥長圓形;雌蕊1,花柱長約4毫米,柱頭分叉,子房下位,5棱,圓柱狀,2室。花期4~6月。果期9~11月。 生於山坡、路邊、溪旁、灌木叢中。分布我國中部及南部。 ②六月雪,又名:噴雪花、白雪丹、日日有、白蓽蒲花。 形態與上種極相似,惟葉較小,狹橢圓形或橢圓狀倒披針形;萼裂三角形,亦較短。生態及分布均同上種。 以上兩種植物的根(白馬骨根)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藥材】乾燥枝呈深灰色,表面有縱裂隙,栓皮往往剝離。嫩枝淺灰色,節處圍有膜質的托葉,花叢生枝頂,花萼呈灰白色,5裂,膜質。枝質稍硬,折斷面帶纖維性。葉大部脫落,少數留存,綠黃色,薄革質,捲曲不平,質脆易折斷。 產廣西、廣東、四川、貴州、江西、江蘇、浙江、福建等地。 【化學成分】六月雪全草含甙類及鞣質。 【性味】苦辛,涼。 ①《本草拾遺》:無毒。 ②《生草藥性備要》:味苦,性寒。 ③《貴州民間藥物》:性涼,味微辛。 【功用主治-白馬骨的功效】祛風,利濕,清熱,解毒。治風濕腰腿痛,痢疾,水腫,目赤腫痛,喉痛,齒痛,婦女白帶,癰疽,瘰癧。 ①《本草拾遺》:止水痢。 ②《生草藥性備要》:治傷寒,中暑,發狂亂語,火症,亦退身熱。 ③《寧鄉縣誌》:節:可治小兒驚風,腹痛;枝:燒灰可點翳。 ④《植物名實圖考》:治熱證,瘡痔,婦女白帶。 ⑤《嶺南採藥錄》:解暑熱,消積滯,止痢疾;並治傷寒,時疫,發背瘡,消癰疽,拔毒。 ⑥《南京民間藥草》:止吐血。 ⑦《中醫藥實驗研究》:治目赤腫痛。 ⑧《安徽藥材》:與老母雞同煮,能治慢性腎炎水腫。 ⑨《貴州民間藥物》:清熱解毒,舒經活絡。治刀傷,癱瘓,男女弱症,飛疔。 ⑩《廣西中藥志》:治喉痛。 ⑾《四川中藥志》:清熱,除風。治頭暈目眩及胸膈邪熱。" ⑿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舒肝解郁,清熱利濕,消腫拔毒。治急、慢性肝炎,風濕腰腿痛,癰腫惡瘡,蛇傷。 ⒀《上海常用中草藥手冊》:活血,消腫,祛風,化濕,又有強壯作用。治女子經閉,白帶過多,頭暈無力。 ⒁《江蘇驗方草藥選編》:治乳糜尿。和石打穿煎服,治面神經麻痹。 ⒂《浙江民間常用草藥》:平肝,利濕,健脾,止瀉。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5錢(鮮者1~2兩)。外用:燒灰淋汁塗,煎水洗殘搗敷。 【選方】①治水痢:白馬骨莖葉煮汁服。(《本草拾遺》) ②治肝炎:六月雪二兩,過路黃一兩,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③治骨蒸勞熱,小兒疳積:六月雪一至二兩,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④治目赤腫痛:路邊荊莖葉一、二兩,煎服,渣再煎熏洗。(《中醫藥實驗研究》) ⑤治偏頭痛:鮮白馬骨一至二兩,水煎泡少許食鹽服。(《泉州本草》) ⑥治咽喉炎:六月雪三至五錢,水煎,每日一劑,分二次服。(廣西《中草藥新醫療法處方集》) ⑦治牙痛:白馬骨一兩半,合烏賊魚乾燉服。(《泉州本草》) ⑧治鵝口瘡:白馬骨葉一握,稍搗,浸米泔,取汁洗口內。(《閩東本草》) ⑨治惡瘡瘰癧,蝕息肉,白癜風:白馬骨、黃連、細辛、白調(一作"白芷")、牛膝、雞桑皮,黃荊等。燒為末,淋汁,以物揩破塗之。(《本草拾遺》)

  • -馬蘭-----急性睾丸炎腮腺癌喉痹口緊慢性氣管炎

    馬蘭

  • 【馬蘭的功效介紹】:馬蘭 (《本草拾遺》) 【異名】紫菊(《本草拾遺》),階前菊(《履巉岩本草》),雞兒腸、馬蘭頭(《救荒本草》),竹節草(《摘元方》),馬蘭菊(《醫林纂要,),蟛蜞菊(頌問本草》),魚鰍串(《草木便方》),紅梗菜(《本草正義》),田邊菊(《廣州植物志》),田菊(《福建民間草藥》),毛蜞菜(《閩南民間草藥》),紅馬蘭、馬蘭青(《浙江民間常用草藥》),路邊菊、螃蜞頭草(《上海常用中草藥》),蓑衣蓮、燈盞細辛(《雲南中草藥》)。 【來源】為菊科植物馬蘭的全草及根。 【植物形態】馬蘭多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具匍莖。基部葉花後雕落;莖中部葉互生,倒披針狀橢圓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長7~10厘米,寬15~25毫米,先端尖、漸尖或鈍,基部狹窄,下延成短柄,中部以上的邊緣具不規則的粗大鋸齒,兩面近乎光滑或少有短毛;莖上部的葉橢圓狀披針形或橢圓形,全緣。頭狀花序直徑約2.5厘米;總苞半球形,直徑6~8毫米,苞片2~3列,長圓狀線形或倒披針狀線形,先端尖或鈍,邊緣具纖毛,略帶紫色;花托突出如圓錐狀,具細凹點;周緣舌狀花1列,雌性,淡藍紫色,舌片長8~10毫米,寬1.5~2毫米;中央管狀花,兩性,黃色,長約3.5毫米,先端裂片5枚,管上有細柔毛。瘦果扁平,倒卵狀橢圓形,長1.5~2毫米,右毛;冠毛較少,長約1/4毫米。花期秋季。 生於路邊、田野、山坡上。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採集】夏、秋採收,鮮用或晒乾。 【性味】辛,涼。 ①《嘉祐本草》:辛,平,無毒。 ②《玉楸葯解》:味苦辛,氣平。 ③《隨息居飲食譜》:甘辛,涼。 【歸經】①《綱目》:入陽明血分。 ②《玉揪葯解》:入手太陰肺、足厥陰肝經。 【功用主治-馬蘭的功效】涼血,清熱,利濕,解毒。治吐血,衄血,血痢,創傷出血,瘧疾,黃疸,水腫,淋濁,咽痛,喉痹,痔瘡,癰腫,丹毒,蛇咬傷。 ①《日華子本草》:根、葉,破宿血,養新血,止鼻衄,吐血,合金瘡,斷血痢,解酒疸及諸菌毒;生搗敷蛇咬。 ②《綱目》:根、葉,主諸瘧及腹中急痛,痔瘡。 ③《本經逢原》:治婦人淋濁,痔漏。 ④《醫林纂要》:補腎命,除寒濕,暖子宮,殺蟲。治小兒疳積。 ⑤《質問本草》:搗汁塗黃水瘡及無名腫毒。用葉同冬蜜搗勻,敷陽症無名腫毒,未潰者能散。 ⑥《福建民間草藥》:活瘀止血,消癰,解毒。 ⑦《四川中藥志》:消食積飽脹及胸結氣脹,除濕熱,利小便,退熱,止咳嗽,解毒,治蛇傷。 ⑧《雲南中草藥》:根:祛風散寒,止咳平喘。治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風濕痹痛,小兒疝氣。 ⑨《廣西藥植名錄》:清熱解表。治外感風熱。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6錢(鮮者1~2兩);或搗汁。外用:搗敷、研末摻或煎水洗。 【選方】①治吐血:鮮白茅根四兩(白嫩去心),馬蘭頭四兩(連根),湘蓮子四兩,紅棗四兩。先將茅根、馬蘭頭洗凈,同入鍋內濃煎二、三次濾去渣,再加入湘蓮、紅棗入罐內,用文火燉之。晚間臨睡時取食一兩。(《集成良方三百種》) ②治衄血不止:蟛蜞菊鮮葉一握。用第二次淘米水洗凈,搗爛取自然汁,調等量冬蜜加溫內服。(《福建民間草藥》) ③治肺結核:蓑衣蓮根四錢。燉豬心肺服。(《雲南中草薊》) ④治小兒熱痢:魚鰍串二錢,仙鶴草三錢,馬鞭草三錢,木通二錢,紫蘇二錢,鐵燈草二錢。煎水服。(《貴陽民間藥草》) ⑤治打傷出血:竹節草、早蓮草、松香、皂子葉(即柜子葉,冬用皮)。為末,搽入刀口。(《摘元方》) ⑥治諸瘧寒熱:赤腳馬蘭搗汁,入水少許,發日早服,或入沙糖亦可。(《聖濟總錄》) ⑦治傳染性肝炎:雞兒腸鮮全草一兩,酢漿草、地耳草、兗州卷柏各鮮全草五錢至一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⑧治水腫尿澀:馬蘭菜一虎口,黑豆、小麥各一撮。酒、水各一盅,煎一盅,食前溫服,以利小水。(《簡便單方》) ⑨治絞腸痧痛:馬蘭根葉細嚼,咽汁。(《壽域神方》) ⑩治胃潰瘍、結膜炎:馬蘭鮮根二兩。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⑾治喉痹口緊:馬蘭根或葉搗汁,入米醋少許,滴鼻孔中,或灌喉中,取痰自開。(《孫一松試效方)) ⑿治咽喉腫痛:馬蘭全草一、二兩。水煎頻服。(《江西民間草藥》) ⒀治乳癰:毛蜞菜葉搗爛敷患處。(《閩南民間草藥》) ⒁治外耳道炎:馬蘭鮮葉搗汁滴耳。(《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⒂治急性睾丸炎:馬蘭鮮根二至三兩,荔枝核十枚。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⒃治疔瘡炎腫:蟛蜞菊鮮葉一握.洗凈和冬蜜搗勻塗貼,日換二次。(《福建民間草藥》) ⒄治纏蛇丹毒:馬蘭、甘草。擂醋搽之。(《濟急仙方》) ⒅治腮腺癌:馬蘭頭根(白),野胡蔥頭各適量搗爛外敷。(《中草藥治腫瘤資料選編》) ⒆諸瘧寒熱。用馬羊蘭搗汁,再加一點水,發病日早晨服。葯中高精亦可加沙糖。 ⒇絞腸痧。用馬蘭根葉在口中細嚼,將汁咽下。 (21)打傷出血。用馬蘭、旱蓮草、松香、皂樹葉(冬日無葉,可用樹皮)共研細,搽入傷口。 (22)喉痹口緊。用馬蘭根(或葉)搗汁,加幾滴醋滴入鼻孔中,或灌入喉中,痰郵,口自開。 (23)水腫尿澀。用馬半、黑豆、小麥,加酒、水各一杯,煎成藥一杯,飯前溫服。 (24)丹毒。用馬蘭、甘草,磨醋搽患處。 (25)痔漏。春夏取生馬蘭,秋冬取干馬蘭,白水煮食,連汁喝下。又方:馬蘭,酒煮,焙、研後加糊做成丸子。每天服適量,米湯送下。另用馬蘭煎水,加一點鹽。每天熏洗患處。 【臨床應用】治療慢性氣管炎馬蘭鮮草4兩或干品2兩,洗凈後加水200毫升,煎煮過濾,濃縮至45毫升加糖及防腐劑.日服3次,每次15毫升,6天為一療程。治療328例,痊癒5例,顯效67例,好轉167例,無效89例,總有效率為72.9%。馬蘭的鎮咳作用較好,對祛痰、平喘、消炎也有一定效果。服藥後僅極少數在1~2天內出現上腹不適、胸悶、嘔吐等副作用。
  • 葎草-------皮膚瘙癢癰毒初起

    葎草

  • 【葎草的功效介紹】:葎草 (《唐本草》) 【異名】勒草、黑草(《別錄》),葛葎蔓(《唐本草》),葛勒蔓(《蜀本草》),來莓草(《開寶本草》),葛葎草(《聖濟總錄》),葛勒子、澀蘿蔓(《救荒本草》),割人藤(《本經逢原》),假苦瓜、苦瓜蘑(《廣州植物志》),鋸鋸藤(《貴州民間方葯集》),五爪龍、牛跤跡(《福建民間草藥》),老虎藤(《安徽藥材》),拉拉藤(《江蘇野生植物志》),穿腸草、拉拉秧(《東北葯植志》),拉拉蔓(《河北藥材》),過溝龍(《江西草藥》)。 【來源】為桑科植物葎草的全草。 【植物形態】葎草一年生或多年生蔓性草本,長達數米,有倒鉤刺。葉對生,掌狀5深裂,稀有3~7裂,邊緣有鋸齒,上面生剛毛,下面有腺點,脈上有剛毛;葉柄長5~20厘米。花單性,雌雄異株;花序腋生;雄花成圓錐狀花序,有多數淡黃綠色小花;萼片5,披針形;雄蕊5,花藥大,長約2毫米,花絲甚短;雌花10餘朵集成短穗,腋生,每2雌花有1卵狀披針形、有白毛刺和黃色腺點的苞片,無花被,花柱2。果穗呈綠色,鱗狀苞花後成卵圓形,先端短尾尖,外側有暗紫斑及長白毛。瘦果卵圓形,長4~5毫米,質堅硬。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於溝邊、路旁、荒地。我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本植物的根(葎草根)、花(葎草花)、果穗(葎草果穗)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採集】夏、秋採收,晒乾。 【化學成分】全草含木犀草素、葡萄糖甙、膽鹼及天門冬醯胺,其他尚有揮髮油、鞣質及樹脂。球果含葎草酮及蛇麻酮。葉含0.015%大波斯菊甙、牡荊素。揮髮油中主要含β-葎草烯、石竹烯、α-玷巴烯、α-芹子烯、β-芹子烯和γ-畢澄茄烯等。 【藥理作用】莖、葉的乙醇浸液在試管內對革蘭氏陽性菌有顯著抑制作用。葎草酮與蛇麻酮(參見啤酒花條)相似,也有抗菌作用;對革蘭氏陽性及陰性細菌、某些真菌、酵母菌的生長有抑制作用。也有報告對革蘭氏陰性細菌、酵母菌無效者。對革蘭氏陰性細菌的作用,葎草酮為蛇麻酮的1/20,對結核桿菌的作用為蛇麻酮的1/10。葎草酮對貓有二硝基酚樣作用,靜脈注射3毫克/公斤後,可使氧耗量立即增加1倍,並出現呼吸急促,隨之體溫升高;並可因體溫過度升高(45℃)而致死,死亡迅速發生嚴重屍僵。大量注射尚可產生糖尿、血尿。對兔的作用遠較貓為差。 【性味】①《別錄》:味甘,無毒。 ②《唐本草》:味甘苦,寒,無毒。 【功用主治-葎草的功效】清熱,利尿,消淤,解毒。治淋病,小便不利,瘧疾,腹瀉,痢疾,肺結核,肺膿瘍,肺炎,癩瘡,痔瘡,癰毒,瘰癧。 ①《別錄》:主瘀血,止精溢盛氣。 ②《唐本草》:主五淋,利小便,止水痢,除瘧,虛熱渴,煮汁及生汁服之。 ③《本草衍義》:治傷寒汗後虛熱,銼研,取生汁飲一合。 ④《綱目》:潤三焦,消五穀,益五臟,除九蟲,辟溫疫,敷蛇、蠍傷。 ⑤《安徽藥材》:治失眠;洗痔瘡。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6錢(鮮者2~4兩);或搗汁。外用:搗敷或煎水熏洗。 【選方】①治膏淋:葎草搗生汁三升,酢二合。相和,空腹頓服,當溺如白汁。(《本草圖經》) ②治砂石淋:鮮葎草莖四至五兩。搗爛,酌加開水擂汁服。(江西《草藥手冊》) ③治新久瘧疾:葛葎草一握(去兩頭,秋冬用於者)、恆山末等分。以淡漿水二大盞,浸葯,星月下露一宿,五更煎一盞,分二服,以吐痰愈。(《綱目》) ④治久痢成疳:葎草干蔓搗篩,量多少,管吹穀道中。(《本草圖經》) ⑤治痢疾或小便淋瀝,尿血等:鮮葎草二至四兩。水煎,飯前服,日兩次。(《福建民間草藥》) ⑥治癱,遍體皆瘡者:葎草一擔。以水二石,煮取一石,以漬瘡。(《獨行方》) ⑦治烏癩:葛葎草二秤(銼,細淘),益母草一秤(銼,洗淘)。用水二石五斗,煮取一石五斗,漉去滓,盆瓮中浸浴一時辰久方出,用被衣覆之,又再浸浴一時辰久方出,勿令見風,明日復作。如入湯後,舉身瘙癢不可忍,令旁人捉手,不令搔動,食頃漸定。後隔三日一浴。其藥水經浴兩次即棄之。(《聖濟總錄》葛葎草浴方) ⑧治皮膚瘙癢:葎草適量,水煎熏洗。(《江西草藥》) ⑨治癰毒初起(皮色不變,硬腫不痛):葎草鮮葉一握。以冷開水洗凈,和紅糖搗爛,加熱敷貼,日換兩次。(《福建民間草藥》) ⑩治瘰癧:葎草鮮葉二兩,黃酒二兩,紅糖四兩。水煎,分三次飯後服。(《福建民間草藥》) ⑾治小兒天泡瘡:割人藤煎水洗,每日一至二次。忌魚腥發物。(《江蘇藥材志》) ⑿治蛇、蠍螫傷:葎草鮮葉一握,雄黃一錢。搗爛敷貼。(《福建民間草藥》) ⒀治痔瘡脫肛:鮮葎草三兩。煎水熏洗。(《閩東本草》) 【臨床應用】①治療肺結核以100%的葎草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日2次,每次2~4毫升。30天為一療程。觀察880例經鏈黴素、異煙肼等抗癆藥物治療效果不理想的肺結核患者,經一療程後,癥狀消失或改善者72例;痰菌陽性47例中陰轉者21例;有空洞的51例中治後縮小或閉合者36例,其中以乾酪性和薄壁空洞的療效較明顯;病灶變化情況,據79例觀察,吸收者51例(64.5%),其中以滲出性和增殖性病灶吸收較明顯。治程中部分患者經肝、腎功能檢查,未見不良影響;個別患者可能因製劑不純,用藥後出現發燒惡寒現象,停葯後即消失。 ②治療呼吸道炎症取鮮或乾的拉拉秧500克,加水約1000~1500毫升,煮沸30分鐘左右,煎至1000毫升,加調味劑,4~6次分服。臨床治療肺膿瘍4例,大葉肺炎3例,上感與扁桃體炎14例,皆獲痊癒,末發現副作用。 ③治療慢性氣管炎取拉拉藤、野利莧鮮品各1兩,洗凈,切段,水煎兩次過濾,葯汁混合濃縮成100毫升。日服1次,每次60毫升。臨床治療199例,總有效率為60.8%。 ④治療急性腎炎取新鮮葎草莖葉切碎,洗凈,混以鹽滷約5~8%,搗成泥狀,盛磁缸中備用。用時取葎草泥8~10克敷於前囟門部(剪去頭髮),用繃帶固定,3天後另換8~10克,敷於劍突下,3天後再換8~10克,敷於臍下恥骨上方。共9天為一療程,可以反覆2~3個療程。觀察7例,治療後浮腫多在2~4天內開始消退,小便量在12~24小時內增加,腰圍於第2~3天開始縮小,體重在24~72小時開始減輕,血壓自第3天開始下降,尿蛋白於第7~15天轉為陰性,血象及血液化學變化均有好轉。治療中卧床休息及低鹽飲食均按常規。 ⑤治療細菌性痢疾取五爪龍藤和葉,水煎,使每毫升含量為1錢。1~2歲每次20毫升,2歲以上每次30毫升,日服2次,4~6日為一療程。臨床觀察42例,35例治癒,4例進步,3例無效。治癒病例的平均退熱時間為1.6天;大便外觀復常時間為2.3天;大便鏡檢正常為2.6天。 ⑥治療小兒腹瀉取全草加水適量,濃煎,使每40毫升含葎草1兩。1歲以內每次20毫升,每日2次;1歲以上每次20毫升,每日3次。治療42例,39例在2天內退熱,33例在3天內停止腹瀉。 ⑦治療蛇咬傷取新鮮過溝龍(葎草)1株(小者兩株),洗凈搗爛如泥,滴入燒酒1~3毫升(以甜酒糟為最好),拌勻使成泥狀軟膏,直接貼敷於咬傷處,外加敷料包紮。每日換藥1次。臨床治療10例,一般2~4天傷口癒合,5~8天即基本消腫而恢復正常功能。 【名家論述】《本草正義》:葎草,苦寒泄降,主濕熱壅塞之實症,亦可為外瘍陽毒之外敷藥。
  • 黃精-----脾虛面黃,肺虛咳嗽,筋骨酸痹無力,及產後氣血衰弱。

    黃精【黃精的功效介紹】:黃精 (《雷公炮炙論》) 【異名】龍銜(《廣雅》),太陽草(張華《博物志》),白及、兔竹、垂珠、雞格(《抱朴子》),鹿竹、重樓(《別錄》),萎蕤、苟格、馬箭、筆菜(《本草圖經》),黃芝(《靈芝瑞草經》),筆管菜(《救荒本草》),生薑(《滇南本草》),野生薑(《本草蒙筌》),野仙姜(《廣西通志》),山生薑(《本草備要》),玉竹黃精、白芨黃精(《本草從新》),陽雀蕻(《辰溪志》),土靈芝、老虎姜(《草木便方》),山搗臼(《嶺南採藥錄》),雞頭參(《山西中藥志》),黃雞菜(《中藥志》),山姜(《湖南農村常用中草藥手冊》)。 【來源】為百合科植物黃精、囊絲黃精、熱河黃精、滇黃精、卷葉黃精等的根莖。 【植物形態】①黃精多年生草本。根莖橫走,肥大肉質,黃白色,略呈扁圓柱形。有數個莖痕,莖痕處較粗大,最粗處直徑可達2.5厘米,生少數鬚根。莖直立,圓柱形,單一,高50~80厘米,光滑無毛。葉無柄;通常4~5枚輪生;葉片線狀披針形至線形,長7~11厘米,寬5~12毫米,先端漸尖並捲曲,上面綠色,下面淡綠色。花腋生,下垂,花梗長1.5~2厘米,先端2歧,著生花2朵;苞片小,遠較花梗短;花被筒狀,長8~13毫米,白色,先端6齒裂,帶綠白色;雄蕊6,著生於花被管的中部,花絲光滑;雌蕊1,與雄蕊等長,子房上位,柱頭上有白色毛。漿果球形,直徑7~10毫米,成熟時黑色。花期5~6月。果期6~7月。 生於荒山坡及山地雜木林或灌木叢的邊緣。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東、江蘇、河南、山西、陝西、內蒙古等地。 ②囊絲黃精多年生草本。根莖橫生,肥大肉質,近圓柱形,節處較膨大,直徑釣1.5厘米。莖圓柱形,高40~80厘米,光滑無毛,有時散生鏽褐色斑點。葉無柄,互生;葉片革質,橢圓形,有時為長圓狀或卵狀橢圓形,長8~14厘米,寬3~6厘米,先端鈍尖,兩面均光滑無毛,葉脈5~7條。花腋生,總花梗下垂,長約2厘米,通常著花3~5朵或更多,略呈傘形;小花梗長約1厘米;花被綠白色,筒狀,長約2厘米,先端6齒裂;雄蕊6,花絲上有柔毛或小乳突;雌蕊1,與雄蕊等長。漿果球形,成熟時暗紫色,直徑1~1.5厘米。種子圓球形。花期4~5月。果期6~9月。 生山地。分布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湖北、江西、湖南、廣東、廣西、河南等地。 ③熱河黃精,又名:多花玉竹。 多年生草本,高30~70厘米。根莖橫生,圓柱形,有節。莖直立,單一。葉互生,生於莖中部以上的無柄或有極短的柄;葉片廣橢圓形或長卵形,長3~8厘米,寬1~3厘米,先端鈍,基部圓形,全緣,下面具灰粉狀物。花腋生,總花梗長3~6厘米,著生4~10花,成聚傘花序。花被筒狀,乳白色,先端6裂,裂片鈍三角形;雄蕊6,著生在花被筒的中央;子房卵圓形,具細長白色花柱。漿果球形,熟時黑色。花期5月。果期6~7月。 生於林下、山坡草地。分布東北及河北、山東等地。 ④滇黃精多年生草本,高可達1米。根莖橫生,有節。莖直立,單一。葉4~6片輪生,線形,長8~13厘米,寬1.5~2厘米,先端漸尖而捲曲,基部漸狹;無柄。花1~3朵腋生;花被筒狀,淡綠色,6裂。漿果球形,熟時橙紅色。花期4~5月。 多生於陰濕的山坡林下或灌木叢中。分布雲南等地。 ⑤卷葉黃精,參見老虎姜條。 同屬植物玫瑰紅黃精 (新疆)、甘肅黃精(西北,以上兩種參見羊角參條)、彎花柱黃精(寧夏)、紅果黃精(青海、甘肅)、長梗黃精(浙江、福建)、深山黃精(浙江、江西)等在少數地區亦作黃精使用。 【採集】春、秋採收,以秋采者質佳。挖取根莖,除去地上部分及鬚根,洗去泥土,置蒸籠內蒸至呈現油潤時,取出晒乾或烘乾。或置水中煮沸後,撈出晒乾或烘乾。 【藥材】乾燥根莖,呈不規則的圓錐狀,形似雞頭(習稱雞頭黃精),或呈結節塊狀似姜形(習稱姜形黃精)。分枝少而短粗,長3~10厘米,直徑1~3厘米。表面黃白色至黃棕色,半透明,全體有細皺紋及稍隆起呈波狀的環節,地上莖痕呈圓盤狀,中心常凹陷,根痕多呈點狀突起,分布全體或多集生於膨大部分。乾燥者質硬,易折斷,未完全乾燥者質柔韌;斷面淡棕色,呈半透明角質樣或蠟質狀,並有多數黃白色小點。無臭,味微甜而有粘性。以塊大、色黃、斷面透明、質潤澤、習稱冰糖渣者為佳。 主產貴州、湖南、浙江、廣西、河北、內蒙古、遼寧、山西。 【化學成分】黃精的根莖含粘液質、澱粉及糖分。 囊絲黃精的根莖含吖丁啶羧酸、天門冬氨酸、高絲氨酸、二氨基丁酸、毛地黃糖甙以及多種慧醌類化合物。葉含牡荊素木糖甙和5,4′-二羥基黃酮的糖甙。 【藥理作用】①抗菌作用黃精在試管內對抗酸菌有抑制作用,其煎劑對實驗性結核病的豚鼠,在感染結核菌同時給葯與感染後淋巴腫大再給葯,均有顯著的抑菌效果,且能改善健康狀況,其療效與異煙肼接近。對傷寒桿菌僅有微弱的抑制作用(抗菌最低濃度為500~1000毫克%),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無抑制作用(抗苗最低濃度)1000毫克%)。但也有報道黃精粗製劑及水抽出液,對上述兩種細菌均有抑制作用。其1:10濃度對腺2病毒有延緩作用,對皰疹病毒有抑制作用。 ②抗真菌作用黃精醇提水溶液2%以上濃度便開始對多種真菌有抑制作用,如堇色毛癬菌、紅色表皮癬菌等,其水抽出物對石膏樣毛癬菌及考夫曼-沃爾夫氏表皮癬菌有抑制作用,但有報道其10%煎劑儀對羊毛樣小孢子菌有輕度的抑制作用,而對其他多種真菌無效。 ③降壓作用黃精的水浸出液,乙醇-水浸出液和30%乙醇浸出液均有降低麻醉動物血壓的作用。 【炮製】黃精:洗凈泥土,略潤,切片,晒乾。酒黃精:取揀凈的黃精,洗凈,用酒拌勻,裝入容器內,密閉,坐水鍋中,隔水燉到酒吸盡,取出,切段,晾乾。(每黃精100斤,用黃酒50斤) 【性味】甘,平。 ①《別錄》:味甘,平,無毒。 ②《四聲本草》:寒。 【歸經】入脾、肺、腎經。 ①《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脾、肺二經。 ②《玉楸葯解》:入足太陰脾、足陽明胃。 ③《本草再新》:入心,脾、肺、腎。 【功用主治-黃精的功效】補中益氣,潤心肺,強筋骨。治虛損寒熱,肺癆咳血,病後體虛食少,筋骨軟弱,風濕疼痛,風癩癬疾。 ①《別錄》:主補中益氣,除風濕,安五臟。 ②《日華子本草》:補五勞七傷,助筋骨,止飢,耐寒暑,益脾胃,潤心肺。 ③《滇南本草》:補虛添精。 ④《綱目》:補諸虛,止寒熱,填精髓,下三屍蟲。 ⑤《本草從新》:平補氣血而潤。 ⑥《現代實用中藥》:用於間歇熱、痛風、骨膜炎、蛔蟲、高血壓。 ⑦《四川中藥志》:補腎潤肺,益氣滋陰。治脾虛面黃,肺虛咳嗽,筋骨酸痹無力,及產後氣血衰弱。 ⑧《湖南農村常用中草藥手冊》:補腎健脾,強筋壯骨,潤肺生津。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5錢(鮮者1~2兩);熬膏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 【宜忌】中寒泄瀉,痰濕痞滿氣滯者忌服。 ①《綱目》:忌梅實,花、葉、子並同。 ②《本經逢原》:陽衰陰盛人服之,每致泄瀉痞滿。 ③《得配本草》:氣滯者禁用。 ④《本草正義》:有濕痰者弗服。胃納不旺者,亦必避之。 【選方】①壯筋骨,益精髓,變白髮:黃精、蒼朮各四斤,枸杞根、柏葉各五斤,天門冬三斤。煮汁一石,同曲十斤,糯米一石,如常釀酒飲。(《綱目》) ②補精氣:枸杞子(冬采者佳),黃精等分。為細末,二味相和,搗成塊,捏作餅子,干復搗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溫水送下。(《奇效良方》枸杞丸) ③治脾胃虛弱,體倦無力:黃精、党參、淮山藥各一兩,蒸雞食。(《湖南農村常用中草藥手冊》) ④治肺勞咳血,赤白帶:鮮黃精根頭二兩,冰糖一兩,開水燉服。(《閩東本草》) ⑤治肺結核,病後體虛:黃精五錢至一兩。水煎服或燉豬肉食。(《湖南農村常用中草藥手冊》) ⑥治小兒下肢痿軟:黃精一兩,冬蜜一兩。開水燉服。(《閩東本草》) ⑦治胃熱口渴:黃精六錢,熟地、山藥各五錢,天花粉,麥門冬各四錢。水煎服。(《山東中草藥手冊》) ⑧治眼,補肝氣,明目:蔓菁子一斤(以水淘凈),黃精二斤(和蔓菁子水蒸九次,曝干)。上藥,搗細羅為散。每服,空心以粥飲調下二錢,日午晚食後。以溫水再調服。(《聖惠方》蔓菁子散) ⑨治榮氣不清,久風入脈,因而成癩,鼻壞色敗,皮膚癢潰:黃精根(去皮洗凈)二斤。日中曝令軟,納粟米飯甑中同蒸之,二斗米熟為度,不拘時服。(《聖濟總錄》) ⑩治蟯蟲病:黃精八錢,加冰糖二兩,燉服。(《福建中醫藥》(6):44,1965) 【臨床應用】①治療肺結核取黃精經蒸晒乾燥,洗凈,切碎,加水5倍,用文火煎熬24小時,濾去渣,再將濾液用文火煎熬,不斷攪拌,待熬成浸膏狀,冷卻,裝瓶備用。一般5斤黃精可制黃精浸膏1斤,每毫升相當於黃精5克。劑量:每日4次,每次10毫升。臨床觀察19例,均屬浸潤型肺結核。其中浸潤期9例,浸潤溶解期2例,溶解播散期及吸收好轉期各1例,靜止期6例。兩側病變者11例,有空洞者6例,經單獨內服黃精浸膏2個月後,病灶完全吸收者4例,吸收好轉者12例,無改變者3例。6例空洞,2例閉合,4例有不同程度的縮小。痰集菌檢查多數轉陰;血沉絕大部分病例均恢復正常值。體重及臨床癥狀也有所改善。 ②治療癬菌病取黃精搗碎,以95%酒精浸1~2天,蒸餾去大部分酒精,使濃縮,加3倍水,沉澱,取其濾液,蒸去其餘酒精,濃縮至稀糊狀,即成為黃精粗製液。使用時直接搽塗患處,每日2次。一般對足痹、腰癬都有一定療效,尤以對足癬的水皰型及糜爛型療效最佳。對足癬的角化型療效較差,可能是因黴菌處在角化型較厚的表皮內,而黃精無剝脫或滲透表皮能力之故。黃精粗製液搽用時無痛苦,亦未見變壞的不良反應,缺點是容易污染衣服。 【名家論述】①《本經逢原》:黃精,寬中益氣,使五藏調和,肌肉充盛,骨髓強堅,皆是補陰之功。 ②《本草便讀》):黃精,為滋膩之品,久服令人不飢,若脾虛有濕者,不宜服之,恐其膩膈也。附食療方:黃精老年人的食療佳品

    一提到老年人進補,人們總以為非人蔘、鹿茸等莫屬。其實,中藥黃精是老年人較理想的補養之品。因為老年人(特別是冬季)不僅陽氣較弱,而且陰液多有不足。黃精其性平和,作用緩慢,可作久服滋補之品,既有補脾氣,兼補脾陰,又有潤肺生津,益腎補精的作用。並且無大補溫燥之品可能帶來的副作用。現代藥理實驗顯示:黃精具有降血壓及降血糖作用,還可以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起降低血脂和延緩動脈粥樣硬化等作用。據測定,黃精含脂肪、蛋白質、多種氨基酸、澱粉等有益成分,還含天門冬氨酸、毛地黃糖甙以及蒽醌類化合物等活性成分,具有良好的補中益氣作用。適用於脾虛乏力、食慾減退、肺燥乾咳、腎虛腰膝酸軟及頭暈等證。所以,老年人服用黃精療虛大有益處,現介紹幾則食療方於下:  1、黃精燉瘦肉:黃精30克,瘦豬肉50克。加水燉熟,適量加鹽,飲湯食肉吃黃精。可治療病後體虛,四肢軟弱無力。  2、黃精玉竹豬胰湯:黃精24克,玉竹30克,豬胰1具。將三物共入砂鍋內加水慢火煮熟,入醬油和鹽適量,即可飲湯食肉。有滋養胃陰、潤肺止渴之功,宜糖尿病屬肺胃陰虛者食用。  3、黃精粥:黃精20克,粳米100克,先將黃精煮汁,去藥渣,再入粳米一起煮,粥熟後加白糖食用。對脾胃虛弱、乾咳無痰、咳血等有滋補作用。  4、黃精蒸雞:黃精、党參、懷山藥各30克,仔母雞一隻(約1公斤)。先將雞肉切成1寸見方小塊,入沸水中燙3分鐘撈出,裝入汽鍋內,加蔥、姜、花椒、食鹽等調料,再將以上三葯放入,加蓋蒸3小時即可食用。對冬季體倦乏力、腰膝酸軟、怕冷等有效。  5、黃精當歸雞蛋湯:黃精20克,當歸12克。水煎,再用兩個煮熟雞蛋去殼,放入葯湯再煮,飲湯吃蛋。對血虛、面色萎黃無光澤者有較好作用。  6、黃精蓮子薏米粥:黃精25克,蓮子30克,薏米50克。先將黃精煮汁去渣,再入蓮子薏米同煮成粥,調味服食。能補中益氣、清心健脾,對脾胃虛弱、神疲氣短、咳嗽氣促有效。  7、黃精酒:黃精20克,白酒500克。將黃精洗凈切成片,入酒中浸泡一周即可飲用。有益精補血、健骨壯陽作用,對腎虛腰痛、陽萎等有效。另:黃精酒有助提高男性性能力 中醫認為,黃精味甘性平,入脾、肺、腎經。北京大學深圳醫院主管營養師孫晶丹介紹說,黃精主要以根莖入葯,由於它的樣子很像雞頭,因此又稱為「雞頭參」,主要功效是健脾益腎、補氣養陰、潤心肺、強筋骨,可用於治療腎精虧損、精血不足、脾胃虛弱、體倦乏力、口乾食少、肺虛燥咳、內熱消渴等。

    專家建議,平時體寒、精力減退或不足的男士,可以每天喝一點黃精酒。此外,黃精中富含的多種營養物質,冬天適當飲用,還能減少細胞突變的發生,從而起到抗衰延壽的作用。

    黃精酒的製作方法:準備黃精根數條和適量35度白酒,白酒的量約為黃精根的3~4倍。首先,將黃精根洗凈,用潔凈的布擦乾,放入大口徑的玻璃瓶中,然後,倒入白酒。泡上2~3個月後,酒就變成了透明的淡琥珀色,盡量放置半年後再飲用。

  • 甘遂----瀉水飲,破積聚。通二便。

    甘遂

  • 【甘遂的功效介紹】:【中文名】甘遂(《本經》) 【類 別】根類 【異名】主田(《本經》),重澤、苦澤、甘澤、陵藁,甘藁、鬼丑(《吳普本草》),陵津(《廣雅》),腫手花根(《藥材資料彙編》)。 【來源】為大戟科檀物甘遂的根。 【植物形態】甘遂,又名:貓兒眼。 多年生肉質草本,高25~40匣米,全草含乳汁。根細長而微彎曲,部分呈連珠狀或棒狀,亦有呈長橢圓形者,外皮棕褐色。莖直立,淡紫紅色。單葉互生,狹技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3~5厘米,寬6~10毫米,先端鈍,基部闊楔形,全緣;無柄或具短柄。杯狀聚傘花序成聚傘狀排列,通常5~9枝簇生於莖端,基部輪生葉狀苞片多枚;有時從莖上部葉腋抽生1花枝,每枝頂端再生出1~2回聚傘式3分枝;苞葉對生;萼狀總苞先端4裂,腺體4枚:花單性,無花被;雄花多數和雌花1枚生於同一總苞中;雄花僅有雄蕊1;雌花位於花序中央,雌蕊1,子房三角卵形,3室,花柱3,柱頭2裂。蒴果圓形。種子卵形,棕色。花期6~9月。 生於山溝荒地。分布陝西、河南、山西、甘肅、河北等地。 【採集】春季開花前或秋末莖苗枯萎後採挖根部,除去泥土、外皮,以硫黃熏後晒乾。 【藥材】乾燥根呈連珠狀紡錘形、長橢圓形,長3~9厘米,直徑0.6~1.5厘米;亦有細長呈不規則的棒狀者,略彎曲或扭曲,長3~10厘米,直徑2~5毫米。表面白色或淺黃白色,常殘留少數淡黃色的鬚根或末去凈的赤褐色栓皮。質輕,易折斷,斷麵粉性,皮部白色,約佔半徑的1/2,本部淺黃色。氣微,味微甘而有持久的刺激性。以肥大飽滿,表面白色或黃白色,細膩,斷麵粉性足,無纖維者為佳。根細長,黃棕色,粉性少,斷面纖維性強者為次。 主產陝西、山東、甘肅、河南等地。 【化學成分】根含三萜類,中有大戟酮、大戟二烯醇、α-大戟醇、表大戟二烯醇。尚含棕櫚酸、檸檬酸、草酸、鞣質、樹脂、葡萄糖、蔗糖,澱粉、維生素B1(7O微克/克)。 【炮製】甘遂:揀去雜質,用水漂凈,撈出,晒乾。醋甘遂:取凈甘遂,用醋拌勻,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干,取出晾乾(每甘遂100斤,用醋30~50斤)。煮甘遂:取凈甘遂與豆腐同放銅鍋內,加水煮透,取出,除去豆腐,曬至八成干,切碎晒乾(每甘遂100斤,用豆腐50斤)。煨甘遂:取凈甘遂置鍋內,加入麥麩同炒至焦黃色,取出,篩去麩皮(每甘遂100斤,用麥麩30~40斤)。 ①《雷公炮炙論》:採得(甘遂)後,去莖,於槐砧上細銼,用生甘草湯,小薺苨自然汁二味,攪浸三日,其水如墨汁,更漉出,用東流水淘六,七次,令水清為度,漉出,於土器中熬令脆用之。 ②《本草匯言》:甘遂用甘草水浸三日,晒乾,再以面裹煨熟用。 【性味】苦甘,寒,有毒。 ①《本經》:味苦,寒。 ②《吳普本草》:神農、桐君:苦,有毒。 ③《別錄》:甘,大寒,有毒。 【歸經】入脾、肺、腎經。 ①《本草新編》:入胃、脾、膀胱、大、小腸五經。 ②《得配本草》:入足少陰經氣分。 【功用主治-甘遂的功效】瀉水飲,破積聚。通二便。治水腫脹滿,留飲,結胸,痢癇,噎膈,癥瘕積聚,二便不通。 ①《本經》:主大腹疝瘕,腹滿,面目浮腫,留飲宿食,破癥堅積聚,利水穀道。 ②《別錄》:下五水,散膀胱留熱,皮中痞,熱氣腫滿。 ③《藥性論》:能瀉十二種水疾,治心腹堅滿,下水,去痰水,主皮膚浮腫。 ④《綱目》:瀉腎經及隧道水濕,腳氣,陰囊腫墜,痰迷癲癇,噎膈痞塞。 【用法與用量】內腸煎湯,0.5~1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 【宜忌】氣虛、陰傷、脾胃衰弱者及孕婦忌服。 《本草經集注》:瓜蒂為之使,惡遠志,反甘草。 【選方】①治卒腫滿,身面皆洪大:甘遂一分,粉之,豬腎一枚,分為七臠,入甘遂於中,以火炙之令熟。日一食,至四,五,當覺腹脅鳴,小便利。(《補缺肘後方》) ②治水腫腹滿:牽牛子半兩(生用),甘遂(微炒)一錢。上二味粗搗篩,分作二服。每服,水一盞,煎至五分,放溫細呷,不計時。(《聖濟總錄》二氣湯) ③治卒身面浮腫,上氣喘息:甘遂半兩(煨令微黃),蒜瓣半兩(煨熟,研),黑豆半兩(炒熱)。上藥除蒜外,搗羅為末,用蒜並棗肉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木通湯下十丸,日二服。(《聖惠方》甘遂丸) ④治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里來和,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粳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芫花(熬)、甘遂、大戟。上三味,等分,各別搗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棗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納葯末。強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溫服之,平且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錢,得快下利後,糜粥自養。(《傷寒論》十棗湯) ⑤治病者脈伏,其人慾自利,利反快,雖利,心下續堅滿,此為留飲欲去故也:甘遂(大者)三枚,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芍藥五枚,甘草如指大一枚(炙)。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葯汁煎取八合,頓服之。(《金匱要略》甘遂半夏湯) ⑥治風熱喘促,悶亂不安,俗謂之馬脾風者:辰砂二錢半,輕粉半錢,甘遂一錢半(面襄煮,焙乾)。上為細末,每服一字,用溫漿水少許,上滴油一小點,抄葯在上,沉下去,卻以漿水灌之。(《田氏保嬰集》無價散) ⑦治風痰迷心癲癇,及婦人心風血邪:甘遂二錢,為末,以豬心取三管血,和葯,入豬心內,縛定,紙裹煨熟,取末,入辰砂末一錢,分作四丸。每服-丸,將心煎湯調下,大便下惡物為效,不下再服。(《濟生方》遂心丹) ⑧治膈氣哽噎:甘遂(面煨)五錢,南木香一錢,為末,壯者一錢,弱者五分,水酒調下。(《怪證奇方》) ⑨婦人少腹滿如敦狀,小便微難而不渴,生後者,此為水與血俱結在血室也:大黃四兩,甘遂二兩,阿膠二兩。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其血當下。(《金匱要略》大黃甘遂湯) ⑩治宿食結於腸間,不能下行,大便多日不通。其證或因飲食過度,或因恣食生冷,或因寒火凝結,或因吐瀉既久,胃氣沖氣,皆上逆不下降:生赭石二兩(軋細),朴硝五錢,乾薑二錢,甘遂錢半(軋細葯汁送服)。熱多者,去乾薑;寒多者,酌加乾薑數錢;嘔多者,可先用赭石一兩,乾薑半錢煎服,以止其嘔吐。嘔吐止後,再按原方煎湯,送甘遂末服之。(《醫學衷中參西錄》) ⑾治二便不通:甘遂末以生麵糊調,敷臍中及丹田內,仍艾灸三壯,飲甘草湯,以通為度。(《聖惠方》) ⑿治小便轉脬:甘遂末一錢,豬苓湯調下。(《衛生雜興》) ⑶治麻木疼痛:甘遂二兩,蓖麻仁四兩,樟腦一兩。搗作餅貼之,內飲甘草(湯)。(《摘元方》萬靈膏) ⒁治消渴:甘遂半兩(用麩炒透里黃褐色),黃連(去須)一兩。上件為細末,水漫蒸餅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二丸,薄荷湯下,不拘時候。忌甘草三日。(《楊氏家藏方》縮水丸) ⒂治偏腫:茴香、甘遂。上二味,各等分,為末。酒調二錢,食前服之。(《儒門事親》) ⒃治腳氣腫痛,腎臟風氣,攻注下部瘡癢:甘遂半兩,木鱉子四個。為末,豬腰子一個,去皮膜,切片,用藥四錢,摻在內,涅紙包,煨熟,空心食之,米飲下,服後須伸兩足,大便行後,吃白粥二、三日為妙。(《本事方》) 【臨床應用】治療小便不通甘遂1兩,研為細末,裝瓶備用。用時以甘遂末3錢,麵粉適量,麝香少許(亦可用冰片代)。加溫開水調成糊狀,外敷中極穴處(臍下4寸),方圓約2寸,一般30分鐘即見小便通利,無效時可繼續使用或加熱敷。治療不同疾病引起的小便不通患者8例,外敷1次即排尿的5例,外敷2次排尿的2例,外敷2次再加熱敷而排尿的1例。
  • 菱---健脾。蒂--皮膚疣.粉--補脾胃.莖--胃潰瘍.葉--小兒頭瘡.殼--止便血

    【菱的功效介紹】:

    菱 (《別錄》) 【異名】蕨攗(《爾雅》),水栗(《風俗通》),芰(《爾雅》郭璞注),芰實(《別錄》),菱角(《周禮義疏》),水菱(《品彙精要》),蔆、沙角(《綱目》)。 【來源】為菱科植物菱的果肉。 【植物形態】菱一年生水生草本。根二型,除吸收根外,尚有同化根;同化根含葉綠素,生自莖節,羽狀細裂。莖細長,因水之深淺不同而長短不等。葉集生莖頂,成蓮座狀,菱狀三角形,長2.5~4厘米,寬2~4.5厘米,邊緣上半部有粗鋸齒,近基部全緣,綠色,上面無毛,下面幼時有細毛,後漸脫落,沿脈有毛;葉柄長2.5~5厘米,有毛或無毛,近頂處有膨大海綿狀的氣室。花兩性,單生葉腋;萼管短,有毛,裂片引花瓣4;雄蕊4;子房半下位,2室,每室胚珠1,花柱鑽狀,柱頭頭狀,花盤雞冠狀。果實為稍扁的倒三角形,兩端有刺,兩刺間距離3~4厘米,腹背的萼裂片脫落。種子一顆。花期6~7月,果期9~10月。 生池塘河沼中。各地多有種植。 尚有一種烏菱(《綱目》),果實具兩角,平展,先端向下彎曲,兩角間直徑4~6厘米。長江以南各地均有栽培。 以上植物的莖(菱莖)、葉(菱葉),果柄(菱蒂)、果皮(菱殼)以及果肉製成的澱粉(菱粉)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採集】8~9月採收。 【化學成分】果肉略有抗腹水肝癌AH-13的作用。另含豐富的澱粉葡萄糖、蛋白質。 【藥理作用】在以艾氏腹水癌作體內抗癌的篩選試驗中,發現種子的醇浸水液有抗癌作用。 【性味】甘,涼。 ①《別錄》:味甘,平,無毒。 ②孟詵:生食性冷。 ③《滇南本草圖說》:甘淡,性平,微苦澀。 ④《隨息居飲食譜》:鮮者甘涼,熟者甘平。 【歸經】《本草求真》:入腸、胃。 【功用主治-菱的功效】生食:清暑解熱,除煩止渴;熟食:益氣,健脾。 ①《別錄》:主安中補臟。 ②《滇南本草》:治一切腰腿筋骨疼痛,周身四肢不仁,風濕入竅之症。 ③《滇南本草圖說》:醒脾,解酒,緩中。 ④《綱目》:解暑(及)傷寒積熱,止消渴,解酒毒、射罔毒。 【用法與用量】內服:生食或煮熟。

  • 【菱蒂的功效介紹】:菱蒂 (《綱目拾遺》) 【來源】為菱科植物菱或其同屬植物的果柄。植物形態詳菱條。 【功用主治-菱蒂的功效】①《綱目拾遺》:治疣子(俗名飯僖),用鮮水菱蒂搽一、二次即自落。 ②《本草推陳》:治胃潰瘍。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鮮者1~1.5兩。外用:擦拭或搗汁搽。 【臨床應用】治療皮膚疣取鮮菱蒂在患部不斷擦拭,每次約2分鐘,每天6~8次。治療青年扁平疣56例,全部治癒;尋常疣18例,17例治癒,1例無效;尖銳濕疣3例,2例治癒,1例無效;傳染性軟疣5例,4例治癒(中有1例複發),1例無效。有效病例一般在15天左右皮損完全脫落。
  • 【菱粉的功效介紹】:菱粉 (《綱目拾遺》) 【來源】為菱科植物菱或其同屬植物的果肉,搗汁澄出的澱粉。植物形態詳菱條。 【化學成分】含直鏈澱粉15%。 【功用主治-菱粉的功效】①朱權:補中。 ②《綱目拾遺》:補脾胃,強腳膝,健力益氣,行水,去暑,解毒。 【菱莖的功效介紹】:菱莖 (《本草推陳》) 【來源】為菱科植物菱或其同屬植物的莖。植物形態詳菱條。 【採集】夏季開花時採收。 【性味】甘澀,平,無毒。 【功用主治-菱莖的功效】治胃潰瘍及多發性疣贅。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鮮者1~1.5兩。
  • 【菱葉的功效介紹】:菱葉 (《滇南本草》) 【來源】為菱科植物菱或其同屬植物的葉。植物形態詳菱條。 【功用主治-菱葉的功效】①《滇南本草》:晒乾為末,搽小兒走馬疳。 ②《中國葯植圖鑑》:治小兒頭瘡及增強視力。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1.5錢。外用:研末調敷。
  • 【菱殼的功效介紹】:菱殼 (《綱目拾遺》) 【異名】菱皮(《滇南本草》),烏菱殼(《綱目》),風菱角(《醫宗彙編》)。 【來源】為菱科植物菱或其同屬植物的果皮。植物形態詳菱條。 【功用主治-菱殼的功效】治泄瀉,脫肛,痔瘡,疔腫,黃水瘡,天泡瘡。 ①《滇南本草》:燒灰為末,調菜油搽痔瘡。 ②《綱目》:止泄痢。 ③《綱目拾遺》:治頭面黃水瘡。 ④《本草推陳》:止便血。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外用:燒存性研末調敷或煎水洗。 【選方】①治脫肛:先將麻油潤濕腸上,自去浮衣,再將風菱殼水凈之。(《張氏必驗方》) ②治頭面黃水瘡:隔年老菱殼,燒存性,麻油調敷。(《醫宗彙編》) ③治無名腫毒及天泡瘡:老菱殼燒灰,香油調敷。(黃販翁《醫抄》) ④治指生天蛇:風菱角,燈火上燒灰存性,研末,香油調敷。未潰者即散,已潰者止痛。(《醫宗彙編》) 【宜忌】《本經逢原》:患瘧、痢人勿食。
  • 菝葜-----歷節痛風(類風濕性關節炎),肌肉麻痹,食道癌,牛皮癬葉(燙傷)

    菝葜-----

  • 【菝葜的功效介紹】:菝葜 (《別錄》) 【異名】金剛根、王瓜草(《日華子本草》),金剛骨(《儒門事親》),金剛藤(《履巉岩本草》),山梨兒、金剛樹、鐵刷子(《救荒本草》),鐵菱角(《綱目》),金剛刺(《醫林纂要》),金剛頭、假萆薢、山菱角、霸王引(《嶺南採藥錄》),溝谷刺、金巴斗、豺狗刺、鱟殼藤(《中國樹木分類學》),馬甲、硬飯頭、冷飯頭(《廣州植物志》),龍爪菜(《貴州民間方葯集》),普貼(《福建民間草藥》),雞肝根、路邊刷(《廣西中獸醫藥植》),鱟殼刺(《閩南民間草藥》),鐵刺苓(《浙江民間草藥》),飯巴鐸、冷飯巴(《四川中藥志》),金剛鞭(《江西民間草藥驗方》),蓬燈果、馬鞍宮(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馬加刺兜、馬加勒(江西《中草藥學》)。 【來源】為百合科植物菝葜的根莖。 【植物形態】菝葜攀緣狀灌木。根莖橫走,呈不規則的彎曲,肥厚質硬,疏生鬚根。莖硬,高0.7~2米以上,有倒生或平出的疏刺。葉互生,革質,圓形乃至廣橢圓形,長5~7厘米,寬2.5~5厘米,先端突尖或渾圓,基部渾圓或闊楔形,有時近心形,全緣,3~5脈,下面綠色;葉柄長4~5毫米,沿葉柄下部兩側有卷鬚2條。花單性,雌雄異株;傘形花序,腋生;苞片卵狀披針形;花被裂片6,2輪,矩圓形,黃綠色;雄花直徑約6毫米,雄蕊6,花絲短,長約4毫米,葯黃色;雌花較小;直徑約3毫米,退化雄蕊成絲狀,子房上位,長卵形,3室,柱頭3裂,稍反曲。漿果球形,紅色。花期4~5月。 生長於山坡、灌木叢林緣。分布我國長江以南各地。 本植物的葉(菝葜葉)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採集】2月或8月採挖根莖,除去泥土及鬚根,晒乾。 【藥材】乾燥根莖略呈圓柱形,微彎,結節狀,有不規則的凹陷。長約8~15厘米,直徑約2~4厘米。外表褐紫色,微有光澤,結節膨大處常有堅硬的鬚根殘基及芽痕,或留有堅硬彎曲的細根。質堅硬,難折斷,斷面黃棕色,平坦。產於江蘇的較細而長,俗稱金剛鞭;產於浙江的較粗壯,俗稱鐵菱角。 【化學成分】根莖含薯蕷皂甙元和多種由薯蕷皂甙元構成的皂甙。又含生物鹼、酚類、氨基酸、有機酸、糖類。種子油含粗脂肪11.2%,其脂肪酸中含油酸48.4%,亞油酸39.1%。 【藥理作用】①利尿、解毒作用煎劑對犬急性利尿實驗,不能使尿量增加,對急性汞中毒大白鼠亦無利尿作用,但能使尿中排汞量略增加,對正常家兔及急性汞中毒家兔網狀內皮系統功能均無明顯影響。 ②抗錐蟲作用 25%與50%的煎劑,不論灌胃或腹腔注射,均能暫時抑制馬疫錐蟲的繁殖,延緩小白鼠的死亡時間,但不能清除血中錐蟲使小白鼠得以治癒。不論灌胃或注射均使小白鼠出現鼓腸。前者與馬齒莧合用療效增加,副作用減少,在試管內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有抑菌作用。 【炮製】將原藥用清水漫洗,潤透,切成薄片,晒乾。 【性味】甘,溫。 ①《別錄》:味甘,平溫,無毒。 ②《救荒本草》:味甘酸。 ③《醫林纂要》:甘苦,平。" 【歸經】《綱目》:足厥陰、少陰。 【功用主治-菝葜的功效】祛風濕,利小便,消腫毒。治關節疼痛,肌肉麻木,泄瀉,痢疾,水腫,淋病,疔瘡,腫毒,瘰癧,痔瘡。 ①《別錄》:主腰背寒痛,風痹,益血氣,止小便利。 ②《日華子本草》:治時疾瘟瘴。 ③《品彙精要》:散腫毒。 ④《綱目》:治消渴,血崩,下利。 ⑤《本草原始》:利小便。 ⑥《醫林纂要》:緩肝堅腎,清小腸火,化膀胱水。治惡瘡,毒瘡,蟲毒。 ⑦《南京民間藥草》:化痰止咳。浸酒服,可治筋骨麻木。 ⑧《福建民間草藥》:治疝氣。 ⑨《江蘇植葯志》:泡酒服治心頭痛。 ⑩《浙江民間草藥》:治流火。 ⑾《四川中藥志》:清熱,除風毒。治崩、帶,血淋,瘰癧,跌打損傷。 ⑿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祛風除濕。治腰腿疼痛,風濕性關節炎,腸炎腹瀉。 ⒀江西《中草藥學》:解毒祛風,為瘡癰要葯。治歷節痛風(類風濕性關節炎),肌肉麻痹,食道癌,牛皮癬。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5錢,大劑1~3兩;浸酒或入丸、散。外用:煎水熏洗。 【選方】①治關節風濕痛:鐵刺苓、活血龍、山楂根各三錢至五錢。煎服。(《浙江民間草藥》) ②治患腳,積年不能行,腰脊攣痹及腹屈內緊急者:菝葜凈洗,銼之,一斛,以水三斛,煮取九斗,以漬曲及煮去滓,取一斛漬飯,釀之如酒法,熟即取飲,多少任意。(《補缺肘後方》) ③治筋骨麻木:菝葜浸酒服。(《南京民間藥草》) ④治消渴,飲水無休:菝葜(銼,炒),湯瓶內鹼各一兩,烏梅二個(並核捶碎,焙乾)。上粗搗篩。每服二錢,水一盞,瓦器煎七分,去滓,稍熱細呷。(《普濟方》菝葜飲) ⑤治小便多,滑數不禁:金剛骨為末,以好酒調三錢,服之。(《儒門事親》) ⑥治下痢赤白:金剛根和好臘茶等分,為末,白梅肉丸如雞頭大。每服五丸至七丸,小兒三丸。赤痢甘草湯下,白痢烏梅湯下,赤白痢烏梅甘草湯下。(《履巉岩本草》) ⑦治沙石淋:菝葜二兩。搗羅為細散。每服一錢匕,米飲調下。服畢用地椒煎湯浴,連腰浸。(《聖濟總錄》菝葜散) ⑧治乳糜尿:楤木(鳥不宿)根、菝葜根莖各一兩。水煎,分早晚二次服。(《全展選編·傳染病》) ⑨治食道癌:鮮菝葜一斤。用冷水三斤,濃縮成一斤時,去渣,加肥豬肉二兩,待肥肉熟後即可。此系一日量,分三次服完。(《中草藥治腫瘤資料選編》) ⑩治赤白帶下:菝葜半斤,搗碎煎湯,加糖二兩。每日服。(《江蘇藥材志》) ⑾治流火:鐵刺苓煎汁與豬腳煮食,或配土牛膝二錢煎服。(《浙江民間草藥》) 【臨床應用】①治療外科急性感染菝葜根1斤切碎,甘草25克,水煎兩次,濾液合併文火濃縮至1000毫升左右,菝葜根濃度相當於50%。每次50毫升,日服2次。門診治療癤癰67例,隨訪27例均獲顯效;蜂窩織炎、淋巴結炎、乳腺炎63例,隨訪48例,顯效43例,效果不明顯5例;腹部炎性包塊、闌尾膿腫8例,隨訪7例,顯效6例,效果不明顯1例。 ②治療風濕性關節炎取鮮菝葜根2斤,用乙醇提取法製成300毫升注射液,每安瓿2毫升。每次肌注2毫升,每日1次。治療52例,痊癒15例,顯效10例,好轉23例,無效4例。 ③治療牛皮癬取菝葜根20~40克,用溫開水1500毫升浸泡10小時,煮沸40~80分鐘,每日分2~3次飯後服。治療107例,痊癒(癥狀消失,皮損消失,或尚留幾小塊損害)13例,顯效(癥狀基本消失,皮損消退約60~80%)26例,有效(癥狀明顯減輕,皮損消失約30~60%,或皮損普遍變平、縮小,紅色減退,鱗屑減少)46例,無效23例。痊癒病例停葯後,部分有複發,但一般較輕,再服菝葜仍然有效。 ④治療癌腫取菝葜根塊洗凈、切片、晾乾,每日用干品0.5~1斤浸入6~7斤水中,1小時後用文火煎煮3小時去渣,加入肥肉1~2兩再煎1小時,約得煎液500毫升,於1日內多次飲服。適用於胃癌、食管癌、直腸癌、乳腺癌、宮頸癌、鼻咽癌,其中以胃癌和食管癌效果較好。具有增進食慾、減少嘔吐、疏通狹窄食管,以及利尿消腫、增強體力、提高紅細胞及血紅蛋白,和一定的止痛安眠作用。據200例(病情輕重不一)的觀察,約45%的患者可獲得近期療效,癥狀緩解;個別病例可獲得根治;有的控制1年多,沒有癥狀;少數病例腫瘤縮小,但多數未見變化。本品對脾胃虛寒體質者較為適宜;此類病人服藥後,感到胃腸舒適,脹氣減輕,食量增加,食道癌患者粘液涎沫明顯減少。反之陰虧偏熱體質者,服後常易引起口乾、煩躁、便秘、尿赤、口粘膜破潰,或便血、胃腸道出血。故對應用放射治療後引起的一系列熱性反應不宜應用。實踐中觀察到,本葯對消化道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對腸道粘膜發炎的充血、水腫有收斂作用。因此,應用於宮頸癌放射治療後的直腸結腸反應,出現粘液血便者,有良好效果。由於本品含有皂素及鞣酸等雜質,對胃腸道粘膜有一定的刺激性,所以加用豬肉同煎以中和皂素及雜質,以免刺激胃腸引起噁心、嘔吐。 【名家論述】《綱目》:菝葜,氣溫味酸,性澀而收,與萆薢彷彿。
  • 【菝葜葉的功效介紹】:菝葜葉 (《日華子本草》) 【來源】為百合科植物菝葜的葉片,植物形態詳菝葜條。 【化學成分】葉含芸香甙。 【性味】《履巉岩本草》:溫,無毒。 【功用主治-菝葜葉的功效】治風腫,瘡癤,腫毒,臁瘡,燙傷。 ①《日華子本草》:治風腫,止痛。撲損、惡瘡,以鹽塗敷。 ②《本草圖經》:釀酒,治風毒,腳弱,痹滿上氣。 ③《四川中藥志》:治臁瘡。 【用法與用量】內服:浸酒。外用:搗敷或研末調敷。 【選方】治諸般惡毒,瘡癤腫毒:金剛藤,每用一葉,貼瘡上,候清水出為度,未瘥再用。(《履巉岩本草》) 【臨床應用】治療燙傷採用新鮮菝葜葉(落地及枯死的不用),放入鍋內烘乾,研成粉末,過篩,用適量麻油調勻。每日塗傷面2~3次。治療5例,除1例因合併感染,經19天治癒出院外,其餘4例均在3~7天治癒,且不需用鎮痛藥物。另據9例治療結果,發現菝葜葉糊劑除有明顯止痛作用外,收斂作用亦較強,並能控制感染。塗藥24小時後,Ⅰ度創面紅暈消退;淺Ⅱ度和深度創面在48小時後水泡內液體逐漸吸收乾燥,水泡表皮發生皺紋,水泡下新上皮生長。9例中除1例因未清創,癒合時間較長外,其餘均在七天內痊癒,並無瘢痕。
  • 白茅根-------血熱經枯閉血尿血熱鼻衄

  • 【白茅根的功效介紹】:白茅根 (《本草經集注》) 【異名】茅根、蘭根、茹根(《本經》),地菅、地筋、兼杜(《別錄》),白花茅根(《日華子本草》),地節根(《青海藥材》),茅草根(《江蘇植葯志》),堅草根、甜草根(《河北藥材》),絲毛草根(《中藥志》),寒草根(《閩東本草》)。 【來源】為禾本科植物白茅的根莖。 【植物形態】白茅(《本草經集注》),又名:白茅菅(陶弘景),絲茅(《綱目》),萬根草(《鐵嶺縣誌》),茅草。 多年生草本。根莖密生鱗片。稈叢生,直立,高30~90厘米,具2~3節,節上有長4~10毫米的柔毛。葉多叢集基部;葉鞘無毛,或上部及邊緣和鞘口具纖毛,老時基部或破碎呈纖維狀;葉舌干膜質,鈍頭,長約1毫米;葉片線形或線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漸狹,根生葉長,幾與植株相等,莖生葉較短。圓錐花序柱狀,長5~20厘米,寬1.5~3厘米,分枝短縮密集;小穗披針形或長圓形,長3~4毫米,基部密生長10~15毫米之絲狀柔毛,具長短不等的小穗柄;兩穎相等或第一穎稍短,除背面下部略呈草質外,余均膜質,邊緣具纖毛,背面疏生絲狀柔毛,第一穎較狹,具3~4脈,第二穎較寬,具4~6脈;第一外稃卵狀長圓形,長約1.5毫米,先端鈍,內稃缺如;第二外稃披針形,長1.2毫米,先端尖,兩側略呈細齒狀;內稃長約1.2毫米,寬約1.5毫米,先端截平,具尖鈍劃、不同的數齒;雄蕊2,花藥黃色,長約3毫米;柱頭2枚,深紫色。穎果。花期夏、秋季。 多生長於路旁、山坡、草地上。分布幾遍全國。 本植物的葉(茅草葉)、初生花序(白茅針)、花穗(白茅花)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採集】春、秋採挖,除去地上部分及泥土,洗凈、晒乾後,揉去鬚根及膜質葉鞘。 【藥材】乾燥的根莖,呈細長圓柱形,有時分枝,長短不一,通常長30~60厘米,直徑約1.5毫米,表面乳白色或黃白色,有淺棕黃色、微隆起的節;節距約3厘米。質輕而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中心黃白色,並有一小孔,外圈色白,充實,或有無數空隙如車輪狀,外圈與中心極易剝離。氣微,味微甘。以粗肥、色白、無鬚根、味甜者為佳。 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 【化學成分】含多量蔗糖、葡萄糖,少量果糖、木糖及檸檬酸、草酸、蘋果酸等,又含21%的澱粉。另有報道,從本品分離出白頭翁素。 根莖含甘露醇、葡萄糖、果糖、蔗糖、檸檬酸、蘋果酸、薏苡素及蘆竹素、印白茅素等 【炮製】干茅根:揀凈雜質,洗凈,微潤,切段,晒乾,簸凈碎屑。茅根炭:取茅根段,置鍋內用武火炒至黑色,噴洒清水,取出,晒乾。 【性味】甘、寒。 ①《本經》:味甘,寒。 ②《別錄》:無毒。 ③《本草正》:甘,涼。 ④《本草再新》:味甘苦,性寒,無毒。 【歸經】入肺、胃、小腸經。 ①《滇南本草》:入胃、小腸二經。 ②《本草經疏》:入手少陰,足太陰、陽明。 ③《得配本草》:入手少陰、太陰,兼入足太陰、陽明經。 ④《本草求真》:入胃、肝。 【功用主治-白茅根的功效】涼血,止血,清熱,利尿。治熱病煩渴,吐血,衄血,肺熱喘急,胃熱噦逆,淋病,小便不利,水腫,黃疸。 ①《本經》:主勞傷虛羸,補中益氣,除瘀血、血閉寒熱,利小便。 ②《別錄》:下五淋,除客熱在腸胃,止渴,堅筋,婦人崩中。 ③《日華子本草》:主婦人月經不勻,通血脈淋瀝。 ④《滇南本草》:止吐血,衄血,治血淋,利小便,止婦人崩漏下血。 ⑤《綱目》:止吐衄諸血,傷寒噦逆,肺熱喘急,水腫,黃疸,解酒毒。 ⑥《本經逢原》:治胃反上氣,五淋疼熱及痘瘡干紫不起。 ⑦《動植物民間葯》:治腳氣。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5錢(鮮者1~2兩);搗汁或研末。 【宜忌】脾胃虛寒,溲多不渴者忌服。 ①《本草經疏》:因寒發噦,中寒嘔吐,濕痰停飲發熱,並不得服。 ②《本草從新》:吐血因於虛寒者,非所宜也。 【選方】①治吐血不止:白茅根一握。水煎服之。(《千金翼方》) ②治血熱鼻衄:白茅根汁一台。飲之。(《婦人良方》) ③治鼻衄不止:茅根為末,米泔水服二錢。《聖惠方》) ④治喘:茅根一握(生用旋采),桑白皮等分。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食後。(《聖惠方》如神湯) ⑤治溫病有熱,飲水暴冷噦者:茅根、葛根(各切)半升。以水四升,煮取二升,稍溫飲之,啘止則停。(《小品方》茅根湯) ⑥治胃反,食即吐出,上氣:蘆根、茅根各二兩。細切,以水四升,煮取二升,頓服之,得下,良。(《千金方》) ⑦治小便熱淋:白茅根四升。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適冷暖飲之,日三服。(《肘後方》) ⑧治小便出血:茅根一把。切,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溫頻服。(《聖惠方》) ⑨治勞傷溺血:茅根、乾薑等分。入蜜一匙,水二鍾,煎一鍾,日一服。(《綱目》) ⑩治血尿:白茅根,車前子各一兩,白糖五錢。水煎服。(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⑾治乳糜尿:鮮茅根半斤。加水2000毫升煎成約1200毫升,加糖適量。每日分三次內服,或代茶飲,連服五至十五天為一療程。(《江蘇省中草藥新醫療法展覽資料選編》) ⑿治腎炎:白茅根一兩,一枝黃花一兩,葫蘆殼五錢,白酒藥一錢。水煎,分二次服,每日一劑,忌鹽。(《單方驗方調查資料選編》) ⒀治陽虛不能化陰,小便不利,或有濕熱壅滯,以致小便不利,積成水腫:白茅根一斤。掘取鮮者,去凈皮與節間小根,細切,將茅根用水四大碗,煮一沸,移其鍋置爐旁,候十數分鐘,視其茅根若不沉水底,再煮一沸,移其鍋置爐旁,須臾視其根皆沉水底,其湯即成,去渣溫服,多半杯,日服五、六次,夜服兩、三次,使藥力相繼,周十二時,小便自利。(《醫學衷中參西錄》白茅根湯) ⒁治卒大腹水病:白茅根一大把,小豆三升。水三升,煮干,去茅根食豆,水隨小便下。(《補缺肘後方》) ⒂治黃疸、谷疸、酒疸、女疸、勞疸、黃汗:生茅根一把。細切,以豬肉一斤,合作羹,盡啜食之。(《補缺肘後方》) ⒃治血熱經枯而閉:茅根、牛膝、生地黃,童便。煎服。(《本草經疏》) ⒄解曼陀羅中毒:白茅根一兩,甘蔗一斤。搗爛,榨汁,用一個椰子水煎服。(《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⒅溫病熱噦(胃有伏熱,令人胸滿,引起氣逆,氣逆發聲稱為噦)。用茅根、葛根、葛根各半斤,加水三升煎成一升半。每服一杯,溫水送下。噦止即停服。 ⒆反胃,食肉即吐。用茅根、蘆根各二兩,加水四升,煮成二升,一次服下。 ⒇肺熱氣喘。用生茅根一把,口咬細,加水二碗,煮成一碗,飯後溫服。三服病癒。此方名如神湯。 (21)體虛水腫(小便不利,但飲水很多)。用白茅根一大把,小豆三升,加水三升煮干。去茅食品。水隨小便排出。 (22)五種黃病(黃疸、谷疸、酒疸、女疸、勞疸。身體微胖,汗出如黃汁)。用生茅根一把,切細,和豬肉一斤同煨湯吃。 (23)小便熱淋。用白茅根四升,加水一斗五升,煮成五升,溫服。一天服一次。 (24)勞傷尿血。用茅根、乾薑等分,加蜜一匙,水二杯,煎成一杯服下。一天服一次。 (25)鼻血不止。用茅根研細,每服二錢,淘米水送下。 (26)吐血不止。用白茅根一把,水煎服。 (27)竹木入肉。用白茅根燒過研末,調豬油塗傷處。 【臨床應用】①治療急性腎炎有較好效果,可以縮短病程。據數十例的觀察,服藥後通常在1~5天內小便即顯著增多,每日可達1500~3000毫升左右。隨之水腫即漸消失,高血壓及尿檢變化亦漸好轉而趨正常。據部分病例統計,水腫消失時間平均約4~5天或1周左右;血壓恢復正常時間在5~20天,平均7~9天;尿檢變化平均消失時間,自11天至26.4天不等。用於慢性腎炎亦有利尿消腫及一定的降壓作用。但對肝臟病引起的腹水及心力衰竭所致的水腫,則無利尿消腫作用或作用不顯著。因此有人推測,白茅根的作用主要在於緩解腎小球血管痙攣,從而使腎血流量及腎濾過率增加而產生利尿效果;同時腎缺血改善,腎素產生減少,使血壓恢復正常。故對急性腎炎療效良好,慢性腎炎療效較差,而對肝病性及心病性的水腫幾不奏效。服藥期間除個別有輕微頭暈或噁心外,未見不良反應。用法:一般以白茅根(干品)半斤,洗凈切碎,水煎,每日2~3次分服。連服1~2周或至痊癒。亦有配合大薊、小薊、生地或麻黃組成復方治療。服藥同時,須注意卧床休息,限制水、鹽的攝入,保暖。必要時可適當加用其它藥物控制併發症及感染病灶等 ②治療急性傳染性肝炎用白茅根(干品)2兩,水煎,每日兩次分服。治療28例,結果臨床治癒(45天內主要癥狀、體征消失,肝功能恢復正常)21例,好轉(臨床癥狀好轉,45天內各項肝功能的數值下降超過半數,或45天後完全恢復正常)7例。治療後,主要癥狀大多在10天內消失,肝脾腫大在20天左右消失;谷丙轉氨酶經45天後有80%的患者降至正常,黃疸指數平均20.15天全轉正常。未見副作用。 此外,白茅根曾用於治療高血壓病,配合仙鶴草治療上消化道出血,均有一定效果。
  • 盤龍參---糖尿病老人大便墜脹帶血

    盤龍參

  • 【盤龍參的功效介紹】:盤龍參 (《植物名實圖考》) 【異名】鷊(《詩經》),綬草(《毛詩傳》),一線香(《質問本草》),豬鞭草、豬潦子(《分類草藥性》),豬遼參、龍抱柱(《天寶本草》),龍纏柱(《福建民間草藥》),豬牙參(《民間常用草藥彙編》),扭蘭、勝杖草(《南寧市藥物志》),盤龍棍、過水龍、紅龍盤柱(《江西民間草藥》),小豬獠參(《四川中藥志》),盤龍箭(《陝西植葯調查》),海珠草、蛇崽草、一枝槍、一葉一枝花(《湖南藥物志》),雙瑚草(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盤龍花(《江西草藥》),鐮刀草、大葉青(《浙江民間常用草藥》),九龍蛇、笑天龍(《貴州草藥》),馬牙七(《陝西中草藥》),鯉魚草(《福建中草藥》),反皮索(江西《草藥手冊》)。 【來源】為蘭科植物盤龍參的根或全草。 【植物形態】盤龍參多年牛草本。根莖短,有簇生、粗厚的纖維根。莖高15~45厘米。葉數枚生於莖的基部,線形至線狀披針形,長度和寬度變化大,最長的可達15厘米,先端鈍尖,全緣,基部微抱莖,上部的葉退化而為鞘狀苞片。穗狀花序旋扭狀,長5~10厘米,總軸禿凈,花序密生腺毛;苞片卵狀矩圓形,比子房略長,漸尖;花白而帶粉紅;生於總軸的一側;花被線狀披針形,長3~4毫米;唇瓣矩圓形,有皺紋;花柱短,下部拱形,斜著於子房之頂,有一卵形的柱頭在前面和一直立的花藥在背面;花粉粉狀;子房下位,1室。蒴果橢圓形,有細毛。花期夏季。 生於田畔或濕潤草地。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採集】夏、秋採收。 【性味】甘苦,平。 ①《福建民間草藥》:苦平,無毒。 ②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甘淡,平。 ③《江西草藥》:甘辛,涼。 【功用主治-盤龍參的功效】益陰清熱,潤肺止咳。治病後虛弱,陰虛內熱,咳嗽吐血,頭暈,腰酸,遺精,淋濁帶下,瘡瘍癰腫。 ①《分類草藥性》:治蛇傷,腳氣。 ②《天寶本草》:添精壯陽。治頭暈、腰疼酸軟。 ③《貴州民間方葯集》:補病後虛弱。 ④《陸川本草》:解毒。治爛瘡。 ⑤《南寧市藥物志》:清熱,潤肺。治熱咳。 ⑥《湖南藥物志》:止虛熱口渴,肺勞咳血,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鮮者0.5~1兩。外用:搗敷。 【宜忌】《四川中藥志》:有濕熱瘀滯者忌服。 【選方】①治虛熱咳嗽:綬草三至五錢,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②病後虛弱滋補:盤龍參一兩,豇豆根五錢,蒸豬肉半斤或子雞一隻內服,每三日一劑,連用三劑。(《貴陽民間藥草》) ③治糖尿病:盤龍參根一兩,豬胰一個,銀杏一兩。酌加水煎服。(《福建民間草藥》) ④治淋濁帶下:盤龍參根一兩,豬小肚一至二個。水煎,加少許食鹽,分早晚二次服。(《福建民間草藥》) ⑤治老人大便墜脹帶血:小豬獠參三至五錢,鮮鯽魚二兩,煮熟,加白糖服。(《四川中藥志》) ⑥治心胃痛:綬草二錢,雄黃三分,大蒜頭二枚,共搗爛,開水沖服。(《湖南藥物志》) ⑦治癰腫:綬草根洗凈置瓶中,加入適量麻油封浸待用。用時取根杵爛,敷患處,一日一換。(《江西民間草藥》) ⑧治毒蛇咬傷:綬草根搗爛,再加入酒娘糟拌勻敷於傷處。或加雄黃末少許更好。(《江西民間草藥》) ⑨治扁桃體炎,夏季熱:盤龍參三至五錢,水煎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⑩治帶狀皰疹:綬草根適量,晒乾研末,麻油調搽。(《江西草藥》) ⑾治湯火傷:盤龍箭一兩,蚯蚓五條,白糖少量。共搗爛外敷,每日換藥一次。(《陝西中草藥》)
  • 馬纓丹----筋傷皮炎、濕疹瘙癢

    【五色梅的功效介紹】:五色梅 (《廣西中藥志》) 【異名】山大丹、大紅繡球、珊瑚球(《南越筆記》),龍船花(《植物名實圖考》),臭金鳳、如意花、昏花(《嶺南採藥錄》),七變花(《華北經濟植物志要》),如意草(《廣州植物志》),土紅花、臭牡丹、殺蟲花(《南寧市藥物志》),毛神花(《閩南民間草藥》),臭冷風(《廣西中藥志》),天蘭草(《湖南藥物志》),臭草(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五色花、五雷箭、穿牆風(《廣西中草藥》),野眼菜(江西《草藥手冊》),五彩花、紅花刺、婆姐花(《福建中草藥》)。 【來源】為馬鞭草科植物馬纓丹的葉或帶花葉的嫩枝。 【植物形態】馬纓丹(《南越筆記》) 直立或半藤狀灌木,有強烈氣味,稍被毛,高1~2米,若為藤狀時,高常倍之;莖枝無刺或有下彎鉤刺。葉對生;卵形或矩圓狀卵形,長3~9厘米,先端短漸尖,基部闊楔形,邊緣有鈍齒,上面祖糙而有短刺毛,下面被小剛毛。頭狀花序稠密,連花冠寬2-3.5厘米;花序柄腋生,粗壯,常較葉為長;苞片狹長,約為花冠的1/3~1/2;花冠粉紅色、紅色、黃色或橙紅色,長約1厘米。花冠簡細長,裂片4~5;雄蕊4,不外露;子房2室。核果球形,肉質,長約5毫米,成熟時紫黑色,有骨質的小分核2顆。花期:全年開花。 野生於村落旁或裁培於庭園。分布廣東、廣西、福建、江西、湖南等地。 本植物的根(五色梅根)、花(五色梅花)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性味】苦,寒。 ①《南寧市藥物志》:苦,平,無毒。 ②《廣西中藥志》:味苦,性寒,無毒。 ③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辛涼。 ④《廣西中草藥》:味微甘辛,性涼。 【功用主治-五色梅的功效】消腫解毒,祛風止癢。治癰腫,濕毒,疥癩,毒瘡。 ①《嶺南採藥錄》:洗濕毒疥癩。 ②《南寧市藥物志》:葉:治疥癜毒瘡,跌打止血。花:可止血。 ③《廣東中藥》:祛風止癢,消腫止痛,散毒,敷大腸瘍癰。 ④《廣西中草藥》:全草:退熱,殺蟲止癢,消瘡瘍。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5~1兩;或搗汁沖酒。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宜忌】《福建中草藥》:孕婦忌服。 【選方】①治毒核症:臭金風葉搗爛,取自然汁,用雙蒸酒沖服。又將葉搗爛,加紅糖、冰片少許,敷於核上,不時轉換,即可清涼止痛。(《嶺南採藥錄》) ②治筋傷:毛神花鮮葉搗碎,擦患處,然後以渣敷之。(《閩南民間草藥》) ③治皮炎、濕疹瘙癢:馬纓丹新鮮枝葉煎水外洗.(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④治跌打扭傷;馬纓丹鮮葉搗爛外敷。(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⑤治感冒風熱:五色花葉一兩,山芝麻五錢。水煎,日分二次服。

  • 田字草----毒蛇咬傷外傷腰痛吐血

  • 【蘋的功效介紹】:蘋 (《吳普本草》) 【異名】賓草(《山海經》),大萍(陶弘景),芣菜(《本草拾遺》),四葉菜(《卮言》),田字草、破銅錢(《綱目》),四眼菜(《分類草藥性》),四葉草(《天寶本草》),夜合草(《廣州植物志》),水對菜(《陸川本草》),夜關門(《重慶草藥》),水草頭、水金花頭、野連菜、十字草、夜裡串、夜爬山(《上海常用中草藥》),水羚羊、四瓣蓮船(《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水浮錢、四蝶草、四面金錢草(《福建中草藥》)。 【來源】為蘋科植物蘋的全草。 【植物形態】蘋多年生草本。根狀莖匍匐泥中,細長而柔軟,不實葉具長柄,長7~20厘米,葉柄頂端有小葉4片,十字形,對生,薄紙質;小葉倒三角形,長與寬1~3厘米,先端渾圓,全緣,葉脈叉狀,下面淡褐色,有腺狀鱗片。孢子果斜卵形或圓形,長2~4毫米,被毛,於葉柄基部側出,通常2、3個叢集,柄長1厘米以下,基部多少毗連;果內有孢子囊群約15個,每個孢子囊群具有少數大孢子囊,其周圍有數個小孢子囊。孢子期:夏秋。 生於靜止淺水裡。常見於水池或稻田中。溫帶及亞熱帶均有分布。 【採集】春、夏、秋均可採收。 【性味】甘,寒。 ①《綱目》:甘,寒滑,無毒。 ②《食物本草彙纂》:味辛酸,寒,無毒。 ③《醫林纂要》:甘咸,寒滑。 【功用主治-蘋的功效】清熱,利水,解毒,止血。治風熱目赤,腎炎,肝炎,瘧疾,消渴,吐血,衄血,熱淋,尿血,癰瘡,瘰癧。 ①《本草拾遺》:搗絞取汁飲,主蛇咬毒入腹,亦可敷熱瘡。 ②《醫林纂要》:除煩,解熱,消痰,行水。 ③《分類草藥性》:治婦女紅崩白帶,月經不調,退火消腫。 ④《天寶本草》:清心解熱,去火毒。治螬疳,敷瘡,撥雲散霧。 ⑤《陸川本草》:涼血,止血。治吐血,衄血,血熱。 ⑥《南寧市藥物志》:治熱淋。 ⑦《四川中藥志》:治火眼紅腫,牙齦疼痛,熱淋尿血,除瘰癧、痔瘡和癰腫。 ⑧《泉州本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退癀定痛,行氣逐瘀。治水腫腳氣,熱癤瘡毒,跌打扭傷,蟲螫咬傷及癰疔腫。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鮮者1~2兩(大劑量3~5兩);或搗汁。外用:搗敷。 【選方】①治風火赤眼,腎炎、水氣腳腫、肝炎:田字草三錢至一兩。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藥》) ②治瘧疾:鮮田字草三至五兩。發作前三小時水煎服;或用鮮全草揉細,發作前數小時塞鼻。(《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③治消渴:蘋(暴干),栝樓等分。以人乳為丸。(《本草拾遺》) ④治吐血:鮮田字草二兩,鴨肝一隻。共搗爛,開水燙熱頓服。(《陸川本草》) ⑤治熱瘡,腫毒:鮮蘋葉一握。洗凈並搗勻,敷患處,日換兩次。(《福建民間草藥》) ⑥治婦女陰道紅腫:四葉草五兩。煎水兌白糖服。(《重慶草藥》) ⑦治疔瘡:鮮田字草搗爛外敷,每日換一次。(《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⑧治毒蛇咬傷:㈠鮮田字草全草適量,加雄黃末三錢,搗敷傷口周圍。㈡田字草(鮮全草)二至三兩,搗絞汁。冷開水送服,渣敷傷處。(《福建中草藥》) ⑨治外傷腰痛:先將鮮蘋全草六錢至一兩,和醋同炒,然後酌加水煎,溫服。(《福建民間草藥》)
  • 勝紅薊----喉科專葯崩漏,鵝口瘡

    【勝紅薊的功效介紹】:勝紅薊 (《福建民間草藥》) 【異名】咸蝦花、臭壚草(《廣州植物志》),白花草、咸蝦草、路遇香(《福建民間草藥》),貓屎草(《廣東中藥》Ⅱ),膿泡草(《貴州植葯調查》),白毛苦、毛射香(《廣西民間常用草藥》),白花臭草(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綠升麻(《貴州草藥》),勝紅葯、廣馬草、水丁葯、魚眼草、油貼貼果(《雲南中草藥》),消炎草、臭草(《雲南中草藥選》),紫花毛草(《文山中草藥》)。 【來源】為菊科植物藿香薊的全草。 【植物形態】藿香薊一年生草本,被粗毛,有特殊氣味,高30~60厘米。莖直立,多分枝,綠色稍帶紫色,葉卵形,對生,上部互生,長5~13厘米,基部鈍或渾圓,罕有為心形的,邊緣有鈍齒。頭狀花序小,直徑罕有達6毫米的,為稠密、頂生的傘房花序;總苞片矩圓形,突尖,背部有疏毛;小花藍色或白色,全部管狀,先端5裂。瘦果黑色,具芒狀鱗片形冠毛。花期夏季。 野生於荒地。分布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地。 【採集】夏、秋採收,除去根部,晒乾。 【化學成分】含黃酮甙、氨基酸、有機酸、揮髮油。無羈萜、β-谷甾醇、豆甾醇、氯化鉀。 【性味】辛苦,平。 ①《福建民間草藥》:苦辛,溫。 ②《貴州植葯調查》:辛微苦,平。 ③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微苦,涼。 【歸經】《泉州本草》:入肺、心包二經。 【功用主治-勝紅薊的功效】清熱解毒,利咽消腫。治感冒發熱,咽喉腫痛,癰疽瘡癤,外傷出血。 ①《福建民間草藥》:消癰,逐瘀,解毒,殺蟲。治魚口便毒,筋骨扭傷腫痛,喉蛾。 ②《泉州本草》:清熱解毒,利咽喉,為喉科專葯。治一切咽喉證狀,癰疽腫毒。 ③《廣東中藥》Ⅱ:治子宮脫垂,子宮腫瘤。 ④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治感冒發熱,外傷出血,瘡癤,濕疹。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5~1兩(鮮者1~2兩);或搗汁。外用:搗敷或研末吹喉。 【選方】①治喉症(包括白喉):勝紅薊鮮葉一至二兩。洗凈,絞汁。調冰糖服,日服三次。或取鮮葉晒乾,研為末,作吹喉散。(《泉州本草》) ②治癰疽腫毒:勝紅薊全草洗凈,和酸飯粒、食鹽少許,共搗爛,敷患處。(《泉州本草》) ③治魚口便毒:勝紅薊鮮葉四兩,茶餅五錢。共搗爛,加熱溫敷。(《福建民間草藥》) ④治筋傷骨扭腫痛:干勝紅薊全草一握,放在爐火中燒煙熏之。(《福建民間草藥》) ⑤治感冒發熱:白花草二兩。水煎服。 ⑥治外傷出血:白花草適量,搗爛,敷患處。 ⑦治瘡癤成膿未潰:白花草、黃糖少許。搗敷患處。(⑤方以下出《廣西中草藥》) ⑧治崩漏,鵝口瘡,疔瘡紅腫:勝紅薊三至五錢。水煎服。(《雲南中草藥》) ⑨治瘧疾,感冒:廣馬草干品五錢至一兩。水煎服,日服二次。(《文山中草藥》) ⑩治風濕疼痛,骨折(複位固定後):鮮廣馬草搗爛敷於患處。

  • 黃芪---補氣固表托毒排膿

    黃芪

  • 【黃芪的功效介紹】:  黃 芪 Radix Astragali   (英) MilkvetchRoot   【別名】 綿黃芪。   【來源】 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Bge. var.mongholicus(Bge.)Hsiao的根。   【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莖直立,上部有分枝。奇數羽狀複葉互生,小葉12~18對;小葉片廣橢圓形或橢圓形,下面被柔毛;托葉披針形。總狀花序腋生;花萼鍾狀,密被短柔毛,具5萼齒;花冠黃色,旗瓣長圓狀倒卵形,翼瓣及龍骨瓣均有長爪;雄蕊10,二體;子房有長柄。莢果膜質,半卵圓形,無毛。花期6~7月,果期7~9月。   生於向陽草地及山坡。主產內蒙古、山西及黑龍江;現廣為栽培。   【採制】 春、秋季採挖,除去泥土、鬚根及根頭,曬至六七成干,理直扎捆後晒乾。   【性狀】 根圓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較粗,略扭曲,長30~90cm,直徑0.7~3.5cm。表面淡棕黃色至淡棕褐色,有不規則縱皺紋及橫長皮孔,栓皮易剝落而露出黃白色皮部,有的可見網狀纖維束。質堅韌,斷面強纖維性。氣微,味微甜,有豆腥味。   【化學成分】 含黃酮類成分毛蕊異黃酮(calycosin)、3- 羥基- 9,10- 二甲氧基紫檀烷,還含黃芪皂甙Ⅰ、Ⅴ、Ⅲ( astragalosideⅠ、Ⅴ、Ⅲ) 。   【性味】 性溫,味甘。   【功能主治】 補氣固表,托毒排膿,利尿,生肌。用於氣虛乏力、久瀉脫肛、自汗、水腫、子官脫垂、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瘡口久不癒合。 【主治】 1、小便不通。用黃芪二錢,加水二碗,煎成一碗,溫服。小兒減半。 2、酒疸黃疾(醉後感寒,身上發赤、黑、黃斑)。用黃芪二兩、木蘭一兩,共研細。每服少許。一天服三次,酒送下。 3、白濁。用鹽炒黃芪半兩、茯苓一兩,共研細。每服一錢。 4、萎黃焦渴(每與癰疽發作,先後伴隨)。用黃芪六兩,一半生焙,一半加鹽水在飯上蒸熟;另用甘草一兩,也是一半生用,一半灸黃。二葯共研細。每服二錢,一天兩次。也可以煎服。此方名「黃芪六一湯」。 5、老人便秘。用黃芪、陳皮各半兩,研細。另用大麻子一合,搗爛,加水揉出漿汁,煎至半干,調入白蜜一匙,再煮過,把黃芪、陳皮末加入調勻服下。兩服可通便。可以常服。 6、血淋。用黃芪、黃連,等分為末,加麵糊做成丸子,如綠豆大。每服三十丸。 7、少淋。用黃芪、人蔘,等分為末。另用蘿蔔四、五片,加蜜二兩,稍稍灸過後,蘸葯末吃下,以鹽水送服。 8、吐血。用黃芪二錢半、紫背浮萍五錢,共研為末。每服一錢,姜蜜水送下。 9、咳膿咳血,咽干(這是虛熱,不可吃涼葯)。用黃芪四兩、甘草一兩,共研為末。每服二錢,熱水送下。 10、肺癰。用黃芪二兩研細,每取二錢煎湯服。一天可服三、四次。 11、甲疽(趾甲邊紅肉突出成疽)。用黃芪二兩、茹一兩,醋浸一宿,加入豬油五合,微火煎成二合。去渣,取脂塗瘡上。一天三次。 12、胎動不安(腹痛,下黃汁)。用黃芪、芎各一兩,糯米一合,水一升,一起煮到半到。分次服下。 13、陰汗濕癢。用黃芪酒炒後研細,切熟豬心蘸著吃,有效。
  • 附:黃芪的妙用

    本品別名黃耆、綿黃芪等,系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黃芪Astragalus membranacens(Fisch)Bge.和內蒙黃芪A.mongholicus Bge.的根。主產於東北、華北和西北等地。

    性味與歸經:味甘,性微溫;歸脾、肺經。

    功效:生用:益衛固表,利水消腫,托毒生肌,治自汗,盜汗,血痹,浮腫,癰疽不潰或潰久不斂。炙用:補中益氣。治內傷勞倦,脾虛泄瀉,脫肛,氣虛血脫,崩帶,及一切氣衰血虛之證。

    用量與用法:15-60克水煎服。

    注意事項:凡表實邪盛氣滯濕阻食積內停陰虛陽亢及癰疽初起不宜使用。

    黃芪在癌症治療中的特殊功能

    據資料記載,黃芪有補氣健脾,昇陽固表,利尿消腫的作用,是一種常用的扶正藥物。在對癌症長期的研究中發現,它在癌症的治療中有著非常特殊的效能。

    先舉幾個例子:早年一位磨菇型皮膚癌患者,兩拳大的腫瘤長在屁股上,經放療無效,反而造成瘤體表面血水長流,西醫認為無治勸出院。筆者在使有藥粉外敷的同時,配合湯劑治療,在湯劑中用了50克黃芪,三劑葯血水止;一位鼻咽癌患者放療後胸骨多處流膿水不止,西醫診斷為骨髓炎,經幾家大醫院反覆治療,膿水有增無減,筆者在湯劑中加用60克黃芪,一周干水;一位肝癌患者手術後一年,刀口仍不癒合,長年淌血水,筆者加用50克黃芪,同樣三天干水…這樣的例子在筆者的臨床中數不勝數,這就是黃芪的昇陽固表作用。

    晚期癌症,不少病人雖無腹水,但也面浮肢腫,其實,只要能用藥控制住腫瘤,同時在湯劑中加用30-50克黃芪,亦能在3-5天內改觀。幾天前一位本省的晚期肝癌患者讓家屬幾百公里前來求診,病人也面浮肢腫,一臉病態,筆者在湯劑中用黃芪40克,僅4劑葯,病人已象換了一個人,病人和家屬都精神振奮,親自乘車前來面診。

    晚期癌症胸腹水,在湯劑中大劑量加用黃芪,同樣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這也許就是黃芪的利尿消腫作用。

    黃芪為補氣聖葯,氣行血就行,血行水也行,氣血津液都運行正常了,以上癥狀自然就會好轉,病就好了三分。

    在現代研究中發現,黃芪沒有直接的抗癌作用,也就是說,黃芪煎液在實驗容器中殺不死癌細胞,但是,研究又發現,黃芪在體內具有很好的抗癌作用。臨床發現,一些在實驗容器中具有強烈殺癌效力的藥物,進入體內反而沒有抗癌作用了,人們沒有忘記,一些國家藉助經濟優勢,對幾乎所有的天然藥物在實驗室進行了抗癌試驗,篩選出了一大堆抗癌草藥,還排列了抗癌效果順序表,但到頭來,也只能成為一種參考。傳統中醫用藥,主要為口服給葯,藥物必須經過煎煮,再進入腸胃的消化吸收,這一過程,往往是一種複雜的化學反應過程,藥物的原有成份產生了某種變化。同時,藥物還要按歸經進入某一特定部位。所以,我們不能僅憑體外實驗結果來評價一種抗癌藥物,否則就會走入歧途(現代高科技的提煉和新的給葯途徑暫不討論),筆者多年來也正在尋找這種特殊效能的抗癌藥物。黃芪在體內的特殊抗癌效能,據認為是黃芪能顯著提高人體自身免疫功能的結果。是否還有其它因素,有待進一步研究。

    中醫泰斗關幼波教授,就善用黃芪,還有廣東的鄧鐵濤教授,他們應用黃芪,都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經驗。這兩位老師在臨床中一次使用黃芪達到200-360克之多,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和學習。

    在長期的臨床應用中,黃芪幾乎成了筆者湯劑中的必用之物。

  • 珍珠草-------小兒疳積,夜盲傳染性肝炎

  • 【珍珠草的功效介紹】:珍珠草 (《生草藥性備要》) 【異名】日開夜閉、十字珍珠草(《生草藥性備要》),陰陽草、假油柑(《臨證指南》),真珠蘋(《綱目拾遺》),鯽魚草、胡羞羞(《廣州植物志》),老鴉珠(《福建民間草藥》),夜合珍珠(《民間常用草藥彙編》),落地油柑、小利柑(《陸川本草》),蓇草(《南寧市藥物志》),夜合草(《江西民間草藥》),山皂角(《貴州民間藥物》),葉後珠(《四川中藥志》),油柑草(《福建中草藥》),魚鱗草(徐州《單方驗方新醫療法選編》)。 【來源】為大戟科植物葉下珠的全草或帶根全草。 【植物形態】葉下珠(《植物名實圖考》) 一年生草本,高10~40厘米,禿凈或近禿凈。莖直立,分枝常呈赤色,具翅狀縱棱。單葉互生,排成2列,形似複葉;葉片長橢圓形,長5~15毫米,寬2~5毫米,先端尖或鈍,基部圓形,下麵灰綠色;葉柄短或近無柄;托葉小,尖三角形。花單性,雌雄同株,腋生,細小,赤褐色;無柄或具短柄;花萼6枚;花冠缺;雄花2~3朵聚生,雄蕊3,花絲基部合生,葯室縱裂;雌花在葉下2列著生,子房3室。蒴果無柄,扁圓形,徑約3毫米,赤褐色,表面有鱗狀凸起物。種子三角狀卵形,淡褐色,有橫紋。花期7~8月。 生於山坡、路旁、田邊。分布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採集】夏、秋間採收,晒乾。 【藥材】乾燥帶根全草,根莖外表淺棕色,有髓;主根不發達,鬚根多數,淺灰棕色。莖粗約2~3毫米,老莖基部灰褐色;莖枝有縱皺,灰棕色、灰褐色或棕紅色;質脆易斷,斷面中空。分枝有縱皺及不甚明顯的膜翅狀脊線。葉片薄而小,灰綠色,皺縮,易脫落。花細小,腋生於葉背之下,多已於縮。有的帶有扁圓形亦褐色的果實。氣微香,葉味微苦。 主產廣東、廣西、四川等地。 【化學成分】全草含酚性成分、三萜成分。 【性味】甘苦,涼。 ①《植物名實圖考》:性涼。 ②《福建民間草藥》:苦,寒。 ③《南寧市藥物志》:甘苦。 【歸經】《泉州本草》:入肝、肺二經。 【功用主治-珍珠草的功效】平肝清熱,利水解毒。治腸炎,痢疾,傳染性肝炎,腎炎水腫,尿路感染,小兒疳積,火眼目翳,口瘡頭瘡,無名腫毒。 ①《生草藥性備要》:治小兒疳眼,疳積,煲肉食或煎水洗。治頭上生瘡仔成堆,痛癢難抵,煎水洗,研末開油搽亦可。 ②《臨證指南》:治小兒諸疳瘦弱,眼欲盲。為末白湯下,或蒸煮魚肉食。 ③《植物名實圖考》:治瘴氣。 ④《福建民間草藥》:平肝,退火,明目,治蛇咬傷。 ⑤《貴州民間藥物》:理氣消腫。 ⑥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肝明目,滲濕利水。治腎炎水腫,尿路感染,尿路結石。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5~1兩(鮮者1~2兩);或搗汁。外用:搗敷。 【選方】①治紅白痢疾:葉下珠鮮草一至二兩。水煎,赤痢加白糖,白痢加紅糖調服。(《福建中草藥》) ②治傳染性肝炎:鮮葉下珠一至二兩。水煎服,一日一劑,連服一周。(徐州《單方驗方新醫療法選編》) ③治小兒疳積,夜盲:葉下珠五至七錢,雞、豬肝酌量。水燉服。(《福建中草藥》) 【臨床應用】①治療痢疾、腹瀉取新鮮全草2~3兩,或干品1~2兩,洗凈加水500毫升,煎至200毫升,每天1劑,早晚分服。小兒酌減;治療36例,治癒23例,顯效12例,無效1例。有的服兩次即愈。 ②治療狂犬咬傷取全草4~6株(小兒酌減)煎服。另用全草同冷飯粒搗敷受傷之處。6例受狂犬咬傷的患者用上法處理後,均安全無恙。
  • 田螺-------搽痔瘡胡臭殼(風濕性關節炎)

  • 【田螺的功效介紹】:田螺 (《藥性論》《本草經集注》原名田中螺) 【異名】黃螺(《醫林纂要》)。 【來源】為田螺科動物中國圓田螺或其同屬動物的全體。 【動物形態】中國圓田螺螺殼圓錐形,高約達5~7厘米。殼頂略尖,螺層6~7層,縫合線深,體螺層很大;殼口卵圓形,邊緣整齊;厴角質,卵圓形,褐色,上有同心環狀排列的生長紋。體柔軟,頭部呈圓柱形,前端有突出的吻;吻前端腹面有口,其基部有觸角1對,能稍作伸縮性活動。雄性的右觸角較左側的粗而短,頂端有生殖孔開口,成為交接器。靠近觸角基部外側的隆起處有眼。足位於頭部下方,形大,跖面廣闊,前端略成截狀,後端圓,足背面中央隆起呈圓柱狀,與頭、殼軸肌和內臟囊相連。頭和足能縮入螺殼,縮入後其厴即將螺殼封閉。 生活於湖泊、河流、沼澤及水田等處,平時以寬大的足在水底或水生植物上爬行。以多汁的水生植物的葉及藻類為主要食料。寒冷期鑽入泥土中休眠。全國大部地區均有分布。 本動物的殼(田螺殼)、厴(田螺厴),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採集】夏、秋捕取。 【化學成分】可食部每100克約含水分81克、蛋白質10.7克、脂肪1.2克、碳水化物4克、灰分3.3克,又含鈣1357毫克、磷19l毫克、鐵19.8毫克、硫胺素0.05毫克、核黃素0.17毫克、尼克酸2.2毫克、維生素A130國際單位。 【性味】甘咸,寒。 ①《別錄》:汁:大寒。 ②崔禹錫《食經》:味咸,小冷,無毒。 ③《品彙精要》:味甘,性寒,無毒。 【歸經】①《本草求真》:入膀胱、腸、胄。 ②《本草再新》:入肝、脾二經。 【功用主治-田螺的功效】清熱,利水。治熱結小便不通,黃疸,腳氣,水腫,消渴,痔瘡,便血,目赤腫痛,疔瘡腫毒。 ①《別錄》:汁:主目熱赤痛,止渴。 ②陶弘景:煮汁療熱,醒酒,止渴。 ③《本草拾遺》:煮食之,利大小便,去腹中結熱,目下黃,腳氣衝上,小腹結硬,小便赤澀,腳手浮腫;生浸取汁飲之,止消渴;碎其內敷熱瘡。 ④《綱目》:利濕熱,治黃疸;搗爛貼臍,引熱下行,止噤口痢,下水氣淋閉;取水搽痔瘡胡臭,燒研治瘰癧癬瘡。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取涎或煅存性研末。外用:取涎塗或搗敷。 【宜忌】①《本草經疏》:目病非關風熱者不宜用。 ②《本經逢原》:過食,令人腹痛泄瀉,急磨木香酒解之。 【選方】①治小便不通,腹脹如鼓:田螺二枚,鹽半匙。生搗敷臍下一寸三分。(《醫鈔類編》) ②治黃疸病:田螺肉一、二十個,作剁酒服之。(《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③治水氣浮腫:田螺、大蒜、車前草。研為膏,作大餅覆腹上,水從便旋而出。(《稗史》) ④治水腫:田螺不拘多少,水漂,加油一盞於水內,其涎自然吐出,取晒乾為末。每服不過三分;酒調下,水自小便下,氣自大便出,腫即消,再服養脾胃藥。(《保元方》) ⑤治酒毒腸風下血:大田螺五個,洗凈,仰頓火上燒,以殼白肉乾為度,碾為細末,只作一服,熱酒調下。(《百一選方》) ⑥治噤口痢,封臍引熱下行:田螺肉搗碎,入麝香少許,盒臍內。(《丹溪心法》) ⑦治眼痛:真珠並黃連納田螺中,良久汁出,取以注目中。(陶弘景) ⑧治內痔外痔腫痛:大田螺一個,以冰片摻靨中,仰放盞內,少頃水流出,取搽痔瘡上。(《外科十法》田螺水) ⑨治大腸脫肛,脫下三、五寸者:大田螺二、三枚,將井水養三、四日,去泥,用雞爪黃連研細末,入厴內,待化成水,以濃茶洗凈肛門,將雞翎蘸掃之,以軟帛托上。(《德生賞經驗方》) ⑩治一切疔腫:田螺一個,以好冰腦二片,放在螺內化為水,點瘡上。(《普濟方》) ⑾治瘰癧潰破:田螺連肉燒存性,香油調搽。(《醫林集要》) 【臨床應用】①治療腎臟性腹水取鮮田螺(去殼)2~3隻洗凈,和食鹽3茶匙搗爛,攤於約9x9厘米的玻璃紙上,敷於臍上,外以紗布覆蓋。每日1次,以腹水消失為止。治療4例,治前腹圍為85~94厘米,尿檢蛋白(++)~(+++),紅細胞(+),顆粒管型(+);經5~7天治療後,腹圍減至68~86厘米,尿蛋白、紅細胞等亦相繼減少或轉陰。3例顯效,1例因中途停葯未愈。 ②治療宮頸癌放療後壞死取食用田螺數只,洗凈,除去螺蓋,倒伏於清潔容器內1夜,即可得淺綠色水液,加冰片細末調成稀糊狀備用。待陰道沖洗、拭去宮頸局部壞死組織後,即將冰片田螺糊劑塗敷於坏死面,再用帶線棉球塞於陰道內。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一般需3個療程以上。治療14例,基本痊癒4例(陰道壞死組織消失,全部呈現新鮮肉芽,空洞變淺至消失);好轉8例(壞死組織減少,部分出現新鮮肉芽組織);無效2例。
  • 田螺殼
  • 【性味】《綱目》:甘,平,無毒。 【功用主治-田螺殼的功效】和胃,止瀉,止血,化痰。治反胃吐食,胃脘疼痛,滑瀉,便血,小兒驚風,膿水濕瘡。 ①《別錄》:療心腹痛,又主失精。水漬飲汁,止瀉。 ②《本草拾遺》:爛殼燒為灰,末服,主反胃、胃冷,去卒心痛。 ③《綱目》:爛殼研細末服之,止下血,小兒驚風有痰,瘡瘍膿水。 【用法與用量】內服:煅研為末,1~2錢。外用:研末調敷。 【選方】①治反胃吐食:田螺殼、黃蜆殼(皆取久在泥中者)各等分。炒成白灰,每二兩入白梅肉四個,搗和為丸,再入砂合子內蓋定泥固,煅存性,研細末。每服二錢,用人蔘縮砂湯調下,不然用陳米飲調服亦可。(《本草述》) ②治心脾痛不止者:田螺殼,溪間者亦可,以松柴片層層疊上,燒過火,吹去松灰,取殼研末,以烏沉湯、寬中散之類調服二錢。(《醫林集要》水甲散) ③治瘑瘡:螺殼二七枚(爛者),亂髮(燒灰)、龍膽末各等分。上三味合研如粉,以三年油淀和敷之,加膩粉妙。(《刪繁方》) ④治急驚風:遠年螺殼白者,燒灰,加麝香少許,水調灌之。(《普濟方》) ⑤治風濕性關節炎:大田螺殼七個,韭菜根七根,茵陳一兩。水煎,加燒酒少許沖服。每日一劑,服後蓋被令出汗。(《單方驗方調查資料選編》)
  • 栝樓莖葉----中熱傷暑皮(滌痰結,舒肝鬱)子(腸結便秘)根"天花粉"(潰瘍)

  • 【栝樓莖葉的功效介紹】:

    栝樓莖葉 (《別錄》) 【來源】為葫蘆科植物栝樓的莖葉,植物形態詳栝樓條。 【性味】《綱目》:酸,寒,無毒。 【功用主治-栝樓莖葉的功效】《別錄》:療中熱傷暑。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5錢。 【名家論述】《本草正義》:瓜蔞莖葉治中熱傷暑,以其清芬涼爽,故善滌暑。又其味微酸,自能振刷精力,以御酷暑之炎熱。亦猶孫真人所謂季夏之間,睏乏無力,宜服五味子湯以收耗散之氣,使人精神頓加也。

  • 【栝樓皮的功效介紹】:栝樓皮 (《雷公炮炙論》) 【異名】栝樓殼(《中藥形性經驗鑒別法》),瓜殼(《四川中藥志》)。 【來源】為葫蘆科植物栝樓或雙邊栝樓等的果皮。植物形態詳栝樓、栝樓子條。 【採集】9~10月採收果實。對半切開,取出果肉和種子,將果皮洗凈,先翻出裡面晾曬,後曬外面。如遇雨天,應烘乾,以免霉爛,烘時勿使火力過旺,並應依次翻動,以免烘熟。 【藥材】乾燥果皮通常捲成筒狀,長約6~10厘米;常連有果柄,長約2厘米;果皮很薄,外表面橙黃色,有鮮紅斑塊及細脈紋,內表面類白色至暗黃色,常附有未去盡的果肉。質硬而脆。芳香,帶辣味。以顏色鮮澤、無果柄者為佳。 我國大部分地區均產。 【炮製】揀凈雜質,用水洗凈,撈出,稍悶,切絲,晒乾。 【性味】甘,寒。 ①《飲片新參》:甘苦,微涼。 ②《中藥志》:甘,寒。 【歸經】入肺、胃經。 《四川中藥志》:入肺、胃、大腸三經。 【功用主治-栝樓皮的功效】潤肺化痰,利氣寬胸。治痰熱咳嗽,咽痛,胸痛,吐血,衄血,消渴,便秘,癰瘡腫毒。 ①《本草便讀》:清肺。 ②《醫學衷中參西錄》:清肺,斂肺,寧嗽,定喘。 ③《飲片新參》:寬胸痹,化熱痰,生津潤肺。 ④《中藥形性經驗鑒別法》:潤肺,止消渴,消腫瘡毒。 ⑤《中藥志》:滌痰結,舒肝鬱。治痰熱咳嗽,胸脅作痛。 ⑥《四川中藥志》:潤肺降氣,止咳祛痰。治咽喉疼痛,大便燥結及乳癰。 ⑦《廣東中藥》:治吐、衄,燥渴,咽痛,便結。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4錢;或入散劑。外用:燒存性研末調敷。 【宜忌】脾虛濕痰不宜。 《本草經集注》:枸杞為之使。惡乾薑。畏牛膝。反烏頭。 【選方】①治溫病初起,熱重咳嗽:栝樓皮、杏仁、前胡、蟬衣、大力子、甘草。煎湯服。(《四川中藥志》) ②治咽喉語聲不出:瓜蔞皮(細銼,慢火炒赤黃)、白僵蠶(去頭,微炒黃)、甘草(銼,炒黃色)各等分。上為細末。每服一、二錢,用溫酒調下,或濃生薑湯調服;更用半錢綿裹,噙化咽津亦得,並不計時侯,日三、兩服。(《御葯院方》發聲散) ③治肺熱咳嗽、咳吐黃痰或濃痰,肺癰:瓜蔞皮二至四錢,大青葉三錢,冬瓜子四錢,生苡仁五錢,前胡一錢五分。煎湯服。 ④治胸痛、肋痛:瓜蔞皮四錢(胸痛配薤白頭五錢,肋痛配絲瓜絡三錢,枳殼一錢五分)。煎湯服。 ⑤治乳癰腫痛:瓜蔞皮四錢,蒲公英五錢。煎湯服。(③方以下出《上海常用中草藥》) ⑥治牙齒痛疼:瓜蔞皮、露蜂房,燒灰擦牙;以烏臼根、荊柴根、蔥根煎湯漱之。(《世醫得效方》)
  • 【化學成分】栝樓仁含甙、皂甙、有機酸及其鹽類(如草酸鈣)、樹膠、樹脂、脂肪油及色素等。脂肪油含率約為26%,其中飽和脂肪酸佔30%,不飽和者約佔66.5%;不飽和脂肪酸以栝樓酸為主。 栝樓仁所含的蛋白質,與栝樓塊根(天花粉)的蛋白質不同。參見天花粉條。
  • 【栝樓子的功效介紹】: 【炮製】栝樓子:揀去雜質,簸除乾癟種子,搗扁。炒栝樓子:取凈栝樓子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鼓起,取出放涼,樓仁霜:取去殼栝樓仁,碾細,用吸油紙包裹,加熱微炕,壓榨去油後,再碾細,過篩。 【性味】甘,寒。 ①《日華子本草》:味苦,冷,無毒。 ②《藥品化義》:味甘,性平。 【歸經】入肺、胃、大腸經。 ①《藥品化義》:入肺、大腸二經。 ②《本草求真》:入肺,兼入脾、胃。 ③《本草再新》:入肝、肺二經。 【功用主治-栝樓子的功效】潤肺,化痰,滑腸。治痰熱咳嗽,燥結便秘,癰腫,乳少。 ①《食療本草》:下乳汁,又治癰腫。 ②《日華子本草》:補虛勞,口乾,潤心肺。療手面皺,吐血,腸風瀉血,赤白痢。 ③《本草蒙筌》:補肺下氣,滌垢開郁。治傷寒結胸,虛怯,癆嗽;解消渴,生津;止諸血。 ④《本草經疏》:主消痰。 ⑤《藥品化義》:利熱痰老痰。 ⑥《本草再新》:解郁,祛風,生津止渴,止腰腿痛。 ⑦《飲片新參》:清肺,化熱痰,潤腸,通大便。 ⑧《中藥志》:治老年或病後之腸結便秘。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4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 【宜忌】①《本草經集注》:枸杞為之使。惡乾薑。畏牛膝。反烏頭。 ②《本草匯言》:脾胃虛冷作泄者勿服。 【選方】①治痰咳不止:瓜蔞仁一兩,文蛤七分。為末,以薑汁澄濃腳,丸彈子大。噙之。(《摘元方》) ②治酒痰,救肺:青黛、瓜蔞仁。上為末,姜(汁)、蜜丸。噙化。(《丹溪心法》) ③治婦人形瘦,有時夜熱痰嗽,月經不調:青黛、瓜蔞仁、香附(童便浸、晒乾)。上為末,姜(汁)、蜜調。噙化。(《丹溪心法》) ④治熱游丹腫:栝樓子仁末二大兩,釅醋調塗。(《產乳集驗方》) 【名家論述】①《藥性類明》:栝樓仁,昔人謂通肺中鬱熱,又言其能降氣者,總由甘合於寒,能和,能降,能潤,故鬱熱自通。丹溪所謂胸中垢膩,蓋亦鬱熱之所成,熱之郁者通,氣之痹者降,何垢膩之不滌乎。 ②《本草匯言》:栝樓仁,潤肺消痰,清火止渴之葯也。其體油潤多脂。專主心肺胸胃,一切燥熱鬱熱逆於氣分,食痰積垢滯於中脘。凡屬有形無形,在上者可降,在下者可行。其甘寒而潤,寒可以下氣降痰,潤可以通便利結。 ③《本草正》:瓜蔞仁,性降而潤,能降實熱痰涎,開鬱結氣閉,解消渴,定脹喘,潤肺止嗽。但其氣味悍劣,善動噁心嘔吐,中氣虛者不宜用,《本草》言其補虛勞,殊為大謬。 ④《藥品化義》:瓜蔞仁,體潤能去燥,性滑能利竅。凡薄痰在膈,易消易清,不必用此。若郁痰濁,老痰膠,頑痰韌,食痰粘,皆滯於內.不得升降,致成氣逆胸悶,咳嗽,煩渴少津,或有痰聲不得出,借其滑潤之力,以滌膈間垢膩,則痰消氣降,胸寬嗽寧,渴止津生,無不奏效。其油大能潤肺滑腸,若邪火燥結大便,以此助苦寒之葯,則大腸自潤利矣。
  • 【天花粉的功效介紹】:天花粉 (《雷公炮炙論》) 【異名】栝樓根(《本經》),蔞根(《雷公炮炙論》),白葯(《本草圖經》),瑞雪(《綱目》),天瓜粉(《重慶堂隨筆》),花粉(《增訂偽藥條辨》),屎瓜根(《四川中藥志》),栝蔞粉、蔞粉(《藥材學》)。【來源】為葫蘆科植物栝樓的根。植物形態詳栝樓條。 【採集】春、秋均可採挖,以秋季采者為佳。挖出後,洗凈泥土,颳去粗皮,切成段,粗大者再縱切為兩,晒乾。然後撞去外表的黃色層使成白色;或用硫黃熏白。【性味】甘苦酸,涼。 ①《本經》:味苦,寒。 ②《別錄》:無毒。 ③《綱目》:甘微苦酸,微寒。 【歸經】入肺、胃經。 ①《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肺、心、脾、胃、小腸五經。 ②《本草經解》:入足少陰腎經、足太陽膀胱經,手少陰心經。 【功用主治-天花粉的功效】生津,止渴,降火,潤燥,排膿,消腫。治熱病口渴,消渴,黃疸,肺燥咳血,癰腫,痔瘺。 ①《本經》:主消渴,身熱,煩滿,大熱,補虛安中,續絕傷。 ②《別錄》:除腸胃中痼熱,八疸身面黃,唇乾,口燥,短氣。通月水,止小便利。 ③《日華子本草》:通小腸,排膿,消腫毒,生肌長肉,消撲損瘀血。治熱狂時疾,乳癰,發背,痔瘺瘡癤。 ④《滇南本草》:治癰瘡腫毒,並止咳嗽帶血。 ⑤《本草蒙筌》:治偏疝。 ⑥《本草正》:涼心肺,解熱渴。降膈上熱痰,消乳癰腫毒。 ⑦《醫林纂要》:補肺,斂氣,降火,寧心,兼瀉肝鬱,緩肝急,清膀胱熱,止熱淋小便短數,除陽明濕熱。 ⑧《現代實用中藥》:作撒布劑,治皮膚濕疹,汗斑,擦傷。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4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調敷。 【宜忌】脾胃虛寒大便滑泄者忌服。 ①《本草經集注》:枸杞為之使。惡乾薑。畏牛膝、乾漆。反烏頭。 ②《本草經疏》:脾胃虛寒作泄者勿服。 ③《本草匯言》:汗下之後,亡液而作渴者不可妄投;陰虛火動,津液不能上承而作渴者,不可概施。 ④《本經逢原》:凡痰飲色勺清稀者,忌用。 ⑤《得配本草》:胃虛濕痰,亡陽作渴,病在表者禁用。 【選方】①治百合病渴:栝蔞根、牡蠣(熬)等分。為散,飲服方寸匕。(《永類鈐方》) ②治大渴:深掘大栝蔞根,厚削皮至白處止,以寸切之,水浸一日一夜,易水經五日,取出爛舂碎研之,以絹袋濾之,如出粉法干之。水服方寸匕,日三、四,亦可作粉粥,乳酪中食之,不限多少,取差,止。(《千金方》) ③治消渴,除腸胃熱實:栝蔞根、生薑各五兩,生麥門冬(用汁)、蘆根(切)各二升,茅根(切)三升.上五味細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方》) ④治黑疸危疾:瓜蔞根一斤,搗汁六合,頓服,隨有黃水從小便出,如不出,再跟。(《簡便單方》) ⑤治小兒忽發黃,面目皮肉並黃:生栝蔞根搗取汁二合,蜜一大匙,二味暖相和,分再服。(《廣利方》) ⑥治虛熱咳嗽:天花粉一兩,人蔘三錢。為末,每服一錢,米湯下。(《瀕湖集簡方》) ⑦治癰未潰:栝樓根、赤小豆等分。為末,醋調塗之。(《證類本草》) ⑧治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天花粉一兩,貝母五錢,雞蛋殼十個。研面,每服二錢,白開水送下。(《遼寧常用中草藥手冊》) ⑨治癰腫:栝蔞根,苦酒熬燥,搗篩之。苦酒和塗紙上攤貼。(《食療本草》) ⑩治乳頭潰瘍:天花粉二兩,研末,雞蛋清調敷。(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⑾治產後吹乳,腫硬疼痛,輕則為妒乳,重則為乳癰:栝蔞根一兩,乳香一錢。為末,溫酒調下,每服二錢。(《永類鈐方》) ⑿治天泡瘡:天花粉、滑石等分。為末,水調搽。(《苷濟方》) ⒀治楊梅天泡:天花粉、川芎藭各四兩,槐花一兩。為末,米糊丸,梧子大。每空心淡薑湯下七、八十丸。(《簡便單方》) ⒁治跌打損傷,胸膛痛疼難忍,咳嗽多年不止:天花粉不拘多少,每服二錢,用石膏豆腐鹵調服。(《滇南本草》) ⒂治瘡疹入眼成翳:栝蔞根半兩,蛇皮二錢。上同為細末,用羊肝一個,批開,入葯末二錢,麻纏定,米泔煮熟,頻與食之。未能食肝,乳母多食。(《閻氏小兒方論》) 【臨床應用】用於引產對中期妊娠、死胎、過期流產的引產具有療效高、方法簡便、出血少等優點。製劑與用法:㈠注射用天花粉:注射前先用生理鹽水將天花粉稀釋至每毫升含2微克的濃度,取0.05毫升注射於前臂屈側皮內,20分鐘後觀察皮試結果,如屬陰性者可深部肌肉注射0.2毫克天花粉作試探試驗,觀察2小時如無反應,即可深部肌肉注射5~8毫克。據2000例左右中期妊娠、死胎、過期流產的引產觀察;成功率達95%左右,其中死胎引產效果更為突出。平均引產時間:中期妊娠一般在6天左右,死胎在3~5天以內。注射後通常在6~8小時出現發熱、頭痛、咽喉痛、關節酸痛、頸項活動不利等副作用,局部出現疼痛及紅斑;少數發生皮疹,噁心嘔吐;個別出現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胸悶,氣急,腹脹,肝脾腫大,甚至過敏性休克等。反應重者須及時搶救,以免造成不良後果;一般輕度反應可在2~3天後自行消失,用異丙嗪處理後能減輕。對心、肝、腎疾病伴功能不良,嚴重貧血及精神病患者慎用。㈡取天花粉1克、豬牙皂粉0.5克,加水調成糊狀,紗布包紮,放入陰道後穹窿處,經24小時能迫使中期妊娠、死胎、過期流產、葡萄狀眙塊等自然排出。一般出血不多,痛苦不大,經過順利。應用147例,成功率達93.2%。㈢取花粉素70~80毫克,牙皂素40毫克混勻裝入膠囊。用時取1粒放入陰道後穹窿。一般經12~24小時出現畏寒、發燒、關節疼痛等副作用,約持續2天左右。上藥後4小時測體溫、脈搏、血壓,如體溫超過38.5℃或血壓低於90/60毫米汞柱時,應即予脫敏、對症處理,以免意外。用藥期間宜多飲水。一般在3~6天內可自然分娩。觀察1046例;1次成功973例,成功率為93%。但㈡㈢兩法副作用嚴重,現少採用。
  • 栝樓----抗菌、抗癌冠心病消渴熱

  • 【栝樓的功效介紹】:

    栝樓 (《本經》) 【異名】果裸(《詩經》),王菩(《呂氏春秋》),地樓(《本經》),澤巨、澤冶(《吳普本草》),王白(《廣雅》),天瓜(《爾雅》郭璞注),萯(《穆天子傳》郭璞注),瓜葵(《針灸甲乙經》),澤姑、黃瓜(《別錄》),天圓子(《東醫寶鑒》),柿瓜(《醫林纂要》),野苦瓜(《貴州民間方葯集》),杜瓜、大肚瓜(《浙江中藥手冊》),葯瓜(《四川中藥志》),鴨屎瓜(《廣東中藥》)。 【來源】為葫蘆科植物栝樓的果實。 【植物形態】栝樓多年生草質藤本,長達10米。塊根肥厚。莖攀援,多分枝,表面有淺縱溝,光滑無毛;卷鬚腋生,細長,先端2歧。葉互生;葉片近圓形或近心形,長寬各8~20厘米,常為5~7淺裂或中裂,少為3裂,裂片倒卵形、矩圓形、橢圓形至矩圓狀披針形,先端急尖或短漸尖,邊緣有疏齒或再作淺裂,幼時兩面疏生柔毛,老時下面有粗糙斑點。花單性,雌雄異株;雄花3~8,排列成總狀花序,有時單生;萼筒狀,長2.5~4厘米,萼片5,線形,稍反卷,長1~1.5厘米;花冠白色,裂片5,倒卵形,先端細裂成流蘇狀;雄蕊3,花絲長4~6毫米;雌花單生,萼、瓣與雄花略同;子房下位,長卵形,花柱長,柱頭3深裂,呈絲狀。瓤果卵圓形至廣橢圓形,熟時橙黃色,光滑。種子多數,扁平,長方卵形或圓卵形,邊緣有線紋狀形成窄邊,熟時黃棕色。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長於山坡草叢、林邊、陰濕山谷中。亦有栽培。我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 本植物的根(天花粉)、莖葉(栝樓莖葉)、果皮(栝樓皮)、種子(栝樓子)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採集】霜降至立冬果實成熟,果皮表面開始有白粉並為淡黃色時,即可採收。連果柄剪下,將果柄編結成串,先堆積屋內2~3天,再掛於陰涼通風處晾乾(2個月左右);然後剪去果柄,用軟紙逐個包裹,以保持色澤。防止撞傷破裂,否則易生蟲發霉。 【藥材】乾燥果實呈長橢圓形或卵圓形,長約9厘米,直徑約6厘米。果皮橙黃色或土黃色,微有光澤,皺縮,頂端有圓形的花柱殘存,基部略尖,有果柄的殘餘,果柄部周圍的果皮上有放射狀縱溝。質重,剖開後內表面黃白色,並有纖維,肉質胎座多巳縮成粘絲狀,種子集結成團。氣如焦糖,味略甜。以個大、不破、色澄黃、糖味濃者為佳。 全國大部分地區有產。主產山東、安徽、河南等地。 同屬植物圓子栝樓、長萼栝樓的果實,在少數地區亦作栝樓入葯。 【化學成分】果實含三萜皂甙、有機酸、樹脂、糖類和色素。種子含脂肪油。果實所含的蛋白質與其塊根天花粉所含的蛋白質不同,參見天花粉條。 【藥理作用】抗菌、抗癌作用。栝樓在體外對大腸桿菌、宋內氏痢疾桿菌、變形桿菌等有某些抑制作用。水浸液(1:2)在體外對某些皮膚真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在體外試驗中,全栝樓煎劑(20%煎劑)對腹水癌細胞有致死作用。並有人認為栝樓皮、栝樓仁均有效,但前者的作用較好。種殼與脂肪油則無效。醇,醚提取物亦有效。60%醇提取物體外作用最好。但動物試驗,其作用不太顯著,也不穩定;在體內,對肉瘤的作用比對腹水癌細胞的作用強一些。 栝樓中尚含強烈的致瀉物質。 【炮製】去柄,洗凈,置蒸籠內蒸至稍軟,壓扁,切成塊。 【性味】甘苦,寒。 ①成無己:味苦,寒。 ②《日用本草》:味苦,平涼,無毒。 ③《本草衍義補遺》:甘,潤。 【歸經】入肺、胃、大腸經。 ①《本草匯言》:入手少陰、太陰經。 ②《本草新編》:入肺、胃二經。 【功用主治-栝樓的功效】潤肺,化痰,散結,滑腸。治痰熱咳嗽,胸痹,結胸,肺痿咳血,消渴,黃疸,便秘,癰腫初起。 ①《別錄》:主胸痹。 ②《本草圖經》:主消渴。 ③成無已:通胸中鬱熱。 ④《傷寒類要》:治脾癉溺赤出少,惕惕若恐。 ⑤《品彙精要》:消結痰,散癰毒。 ⑥《綱目》:潤肺燥,降火。治咳嗽,滌痰結,利咽喉,消癰腫瘡毒。 ⑦《江蘇植葯志》:治水腫。 ⑧《山西中藥志》:瓜瓤洗手,治凍裂。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4錢;搗汁或入丸、散。外用:搗敷。 【宜忌】脾胃虛寒,大便不實,有寒痰、濕痰者不宜。 ①《本草經集注》:枸杞為之使。惡乾薑。畏牛膝、乾漆。反烏頭。 ②《本經逢原》:脾胃虛及嘔吐自利者不可用。 ③《本草便讀》:冷滑大腸,脾虛無火、大便不實者不可用。 【選方】①治小兒膈熱咳嗽痰喘甚久不瘥:瓜蔞實一枚。去子,為末,以面和作餅子,炙黃為末。每服一錢,溫水化乳糖下,日三服,效乃止。(《宣明論方》潤肺散) ②治痰嗽:黃熱瓜蔞一個。取出子若干枚,照還去皮杏仁於內,火燒存性,醋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臨卧時,白蘿蔔湯送下。(《魯府禁方》) ③治喘:栝蔞二個,明礬一塊,如棗子大,入栝蔞內,燒煅存性,為末。將蘿蔔煮爛,蘸葯末服之,汁過口。(《普濟方》栝蔞散) ④治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黃連一兩,半夏(洗)半升,栝蔞實大者一枚。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蔞,取三升,去滓,內諸葯,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傷寒論》小陷胸湯) ⑤治胸痹,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栝蔞實一枚(搗),薤白半斤,白酒七升。上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溫再服。(《金匱要賂》栝蔞薤白白酒湯) ⑥治胸痹不得卧,心痛徹背者:栝蔞實一枚(搗),薤白三兩,半夏半斤,白酒一斗。上四味,同煮取四升,溫服一升,日三服。(《金匱要略》栝蔞薤白半夏湯) ⑦治肺痿咳血不止:栝蔞五十個(連瓤,瓦焙),烏梅肉五十個(焙),杏仁(去皮、尖,炒)二十一個。為末。每用一捻,以豬肺一片切薄,摻末入內,炙熱,冷嚼咽之,日二服。(《聖濟總錄》) ⑧治吐血:栝樓取端正者,紙筋和泥通裹,於頂間留一眼子,煅存性,地坑內合一宿,去泥搗羅為散。每服三錢匕,糯米飲調下。(《聖濟總錄》黑神散) ⑨治消渴熱或心神煩亂:黃肥栝蔞一顆,以酒一中盞洗,取瓤,去皮、子,煎成膏,入白礬末一兩,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下十丸。(《聖惠方》) ⑩治時疾發黃,心狂煩熱悶不認人者:大瓜蔞實一枚黃者,以新汲水九合,浸淘取汁,下蜜半大合,朴硝八分,合攪令消盡,分再服。(《海上集驗方》) ⑾治小兒黃疸,脾熱眼黃,並治酒黃:瓜蔞青者焙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臨卧服,五更瀉下黃物立可。(《普濟方》逐黃散) ⑿治肺燥熱渴,大腸秘:九月、十月間熟栝樓取瓤,以干葛粉拌,焙乾,慢火炒熟,為末。食後、夜卧,以沸湯點三錢服。(《本草衍義》) ⒀治乳腫痛:栝蔞(黃色老大者)一枚熟搗,以白酒一斗,煮取四升,去滓,溫一升,日三服。(《子母秘錄》) ⒁治乳癰及一切癰疽初起,腫痛即消,膿成即潰,膿出即愈:瓜蔞一個(研爛),生粉草、當歸(酒洗)各半兩,乳香、沒藥各一錢。上用酒煎服,良久再服。(《婦人良方》神效瓜蔞散) ⒂治酒癖,痰吐不止,兩脅脹痛,氣喘上奔,不下食飲:栝蔞瓤一兩,神曲末半兩(微炒)。上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蔥白酒調下二錢。(《聖惠方》) ⒃治腸風下血:栝樓(燒為灰)、赤小豆各半兩。上二味,杵羅為末。空心酒調下一錢匕。(《聖濟總錄》) ⒄治熱游丹赤腫:栝樓末二大兩,釅醋調敷之。(《產乳集驗方》) ⒅治便毒初發:黃瓜蔞一個,黃連五錢。水煎連服。(《永類鈐方》) ⒆痰咳不止。用栝樓仁一兩、文蛤七分,共研為末,以濃薑汁調成丸子,如彈子大,噙口中咽汁。又方:熟栝樓十個、明礬二兩,共搗成餅,陰乾,研為末,加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至七十丸,薑湯送下。 ⒇乾咳。用熟栝樓搗爛,加蜜等分,再加白礬一錢,共熬成膏,隨時口含回汁。 (21)痰喘氣急。用栝樓二個、明礬如棗大一塊,同燒存性,研細,以熟蘿蔔蘸食。葯盡病除。 (22)肺痿咳血。用栝樓五十個(連瓤瓦焙)、烏梅肉五十個(焙過)、杏仁(去皮尖,炒)二十一個,共研為末;另將豬肺一片切薄,摻末一小撮入內,炙熟,冷嚼回下。一天二次。 (23)婦女夜熱(痰嗽,月經不調,形瘦)。用栝樓仁一兩,青黛、香附(童便浸,曬)各一兩五錢,共研為末,加蜜調勻,口中噙化。 (24)黃疸。用青栝樓焙過,研為末。每取一錢,加水半碗,煎至七成,臨睡時服,五更有黃物瀉下,即為見效。此方名為逐黃散。 (25)小便不通,腹脹。用栝樓焙過,研為末。每服二錢,熱酒送下。服至病癒為止。 (26)久痢。用在熟栝樓一個,煅存性,出火毒後三工業區末。一次服完,溫酒送下。 (27)吐血。泥封栝樓,煅存性,研為末。每服三錢,糯米湯送下。一天服二次。 (28)屙血。用栝樓一個,燒灰,加赤小豆半兩,共為末。每服一錢,空心服,酒送下。 (29)咽喉腫痛,不能發聲。用栝樓皮、白僵蠶(炒)、甘草(炒)各二錢半,共研為末。每服三錢半,薑湯送下。一天服二次。或以棉裹半錢含咽亦可。此方名發聲散。 (30)諸癰發背。用栝樓搗為末,每服一匙,水送下。 (31)風瘡疥癬。用生栝樓一、二個,打碎、酒泡一日夜,取酒熱飲。 (32)消渴。取大栝樓根(天花粉),去皮,切細,水泡五天,每天換水。五天後取出搗碎,過濾,澄粉,晒乾。每服一匙,水化下。一天服三次。亦可將葯加入粥中及乳酪中吃下。又方:用栝樓根切薄,炙過,取五兩加水五升煮至四升,隨意飲服。 (33)小兒熱病。用栝樓根末半錢,乳汁調服半錢。 (34)天泡濕瘡。用天花粉、滑石,等分為末,水調搽塗。 (35)折傷腫痛。用栝樓根搗爛塗患處,厚布包住,熱除,痛即止。 【臨床應用】治療冠心病每日用瓜蔞5錢,薤白4錢,製成片劑,三次分服。治療25例,觀察2~8周,22例有不同程度癥狀改善。16例心電圖複查,14例示V5T波改善,2例惡化;12例服藥前示S-T段壓低者,10例改善,1例不變,1例惡化;服藥前平均V5T波振幅為0.96毫米,服藥後平均T波振幅增至2.7毫米;服藥前平均S-T段下降0.84毫米,服藥後S-T段平均下降0.27毫米。改變最明顯1例在服藥前二月發現有陳舊性前壁心肌梗死,心電圖V2-V4QS波,T波倒置,服藥後11月病員癥狀明顯改善,V2-V4Q波消失,V5T波向上;另1例原有心絞痛及竇性靜止,V5T波平坦,服藥四月後T波回至正常,竇性靜止消失。服藥後少數病例感胃部不適,經服氫氧化鋁後好轉。觀察中曾將瓜蔞與薤白分開服用,結果病人均反應瓜蔞片療效較薤白片為佳。此片對冠狀動脈供血作用,可能與通過放鬆動脈緊張度,減少心臟負荷有關。 【名家論述】①《本草衍義補遺》:栝樓實,《本草》言治胸痹,以味甘性潤,甘能補肺,潤能降氣。胸有痰者,以肺受火逼,失降下之令,今得甘緩潤下之助,則痰自降,宜其為治嗽之要葯也。又洗滌胸膈中垢膩,治消渴之神葯也。 ②《綱目》:張仲景治胸痹痛引心背,咳唾喘息,及結胸滿痛,皆用栝樓實,乃取其甘寒不犯胃氣,能降上焦之火,使痰氣下降也。成無己不知此意,乃雲苦寒以瀉熱,蓋不嘗其味原不苦,而隨文附會爾。 ③《本草述》:栝樓實,陰厚而脂潤,故於熱燥之痰為對待的劑,若用之於寒痰、濕痰、氣虛所結之痰,飲食積聚之痰,皆無益而有害者也。 ④《本經逢原》:栝樓實,其性較栝樓根稍平,而無寒郁之患。 ⑤《重慶堂隨筆》:栝樓實,潤燥開結,盪熱滌痰,夫人知之;而不知其舒肝鬱,潤肝燥,平肝逆,緩肝急之功有獨擅也,(魏)玉璜先生言之最詳。 ⑥《本草便讀》:瓜蔞,性味與花粉相同,惟潤降之功過之。故凡上焦鬱熱,垢膩痰火咳嗽等證,皆可用之。一切肺癰、腸癰、乳癰之屬火者,尤為相宜。 ⑦《本草思辨錄》:栝樓實之長,在導痰濁下行,故結胸胸痹,非此不治。然能導之使行,不能逐之使去,蓋其性柔,非濟之以剛,則下行不力。是故小陷胸湯則有連、夏,栝樓薤白等湯則有薤、酒、桂、朴,皆伍以苦辛迅利之品,用其所長,又補其所短也。 ⑧《醫學衷中參西錄》:栝樓,能開胸間及胃口熱痰,故仲景治結胸有小陷胸湯,栝樓與連、夏並用;治胸痹有栝樓薤白等方,栝樓與薤、酒、桂、朴諸葯並用。若與山甲同用,善治乳癰;若與赭石同用,善止吐衄;若但用其皮,最能清肺、斂肺、寧嗽、定喘;若但用其瓤,最善滋陰、潤燥、滑痰、生津;若但用其仁,其開胸降胃之力較大,且善通小便。 ⑨《本草正義》:蔞實入葯,古人本無皮及子仁分用之例,仲景書以枚計,不以分量計,是其確證。蓋蔞實能通胸膈之痹塞,而子善滌痰垢粘膩,一舉兩得。自《日華子本草》,有其子炒用一說,而景岳之《本草正》,只用其仁,張石頑之《逢原》,亦云去殼紙包壓去油,則皆不用其殼,大失古人專治胸痹之義。且諸瘍陽症,消腫散結,又皆以皮子並用為捷。觀瀕湖《綱目》附方極多,全用者十之九,古人衣缽,最不可忽。惟近今市肆,以蔞實老時,皮肉不粘,剖之不能成塊,凡用全萎者,皆乘其未老之時,摘取曝干而剖為數塊,方能皮肉粘合,以取美觀,然力量甚薄,卻無功效。所以頤欲用其全者,寧以蔞皮、蔞仁,列為二物,乃能得其老者,始有實驗,若但書全瓜蔞三字,則用如不用,此亦治醫者不可不知藥物之真性情也。即使但用其皮,亦是老而力足,疏通中滿,確有奇能。

  • 推薦閱讀:

    那些常見的「中草藥」!別再當成雜草拔掉了
    治嗓子靈藥-射干 | 本草故事 第1天
    常用養生抗衰中草藥之「補陰葯」

    TAG:中草藥 | 草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