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走馬潮汕看民居

□ 藏風聚氣「下山虎」

潮汕民居建築的發展變化自中唐開始。在人文發達的潮汕,民居往往由群體組成,互相穿構,彼此依存。居住與自然相和諧,景觀與自然共生,家居因和諧而美好。這是潮汕建築文化的核心。潮汕民居建築的精華集中在府第宅園上,用生動形象的名字命名,如「下山虎」、「四點金」、「駟馬拖車」、「百鳥朝凰」等,建築模式主要以傳統的三合院、四合院為基本格局,各種組合從簡單到複雜,最基本的形成稱「下山虎」和「四點金」。「下山虎」為三合院布局,「四點金」為四合院布局,形成有地方特色的布局手法和建築風格。「下山虎」建築在潮汕農村較為普遍,是潮汕府第最基本的構成單位,狀如下山之虎,故名;又似爬行之獅,故又稱為「爬獅」或「雙跑獅」。「下山虎」多為一廳二房二厝手(即前房,扣八尺),以大廳為嘴,2個前房為兩隻前爪,俗稱「伸手房」,後廳為肚,廳兩旁的大房為後爪。「下山虎」因為出入門路不同,有開正門和開邊門的區別。通常中間不開門,而是兩邊開門,稱為「龍虎門」,也有既開正門又開邊門的。「下山虎」還有一種形式:大門一側升高,佔去一側「伸手」位置,稱為「單跑獅」;也有因用地的限制,「二伸手」的廂房為單瀉水屋頂的廊房形式。整個結構的平面近似於北方民居中的三合院。「下山虎」減去前部兩個厝手,只剩一廳二房的,稱為「平房厝」。「下山虎」整座建筑前高後低,恰似渾身是勁、張開大口的下山猛虎,又如蓄勢待發的雄獅,藏風聚氣。為最大限度地吸納和貯藏「精氣」,大門往往建成凹斗形式,使整個建築形成一個葫蘆般的嘴闊、徑(內門框)窄、肚大的富於變化的空間,以達到藏風聚氣的風水目的。「下山虎」形制十分古老,農家小屋多建此格局,正廳牆壁和房門上常繪有壁畫,內容一般是民間廣為流傳的戲劇故事、神話傳說,如「十仙賀壽」、「仙姬送子」、「穆桂英挂帥」、「郭子儀得寶」等,猶如畫苑。還有巧奪天工的雕刻、永不褪色的嵌瓷,使得整座「下山虎」富麗堂皇、美崙美奐,簡直就是潮汕民間工藝的小型博物館。□ 同構共生「四點金」

「下山虎」加前座就成了四角各有一房的四合院。壓角的房間形如「金」字,故名「四點金」。「四點金」是潮汕獨特的民居,是一種多層次、對稱、平衡、結構完整的平房式第宅。其建築格局與北京四合院相似,構造方式是:中軸線上前廳——天井——後廳,前、後廳兩側各有一房,佔據四合院的4角。4面以房屋圍合而成的天井小院,外有圍牆,內打陽埕、鑿水井。整座建築外觀為方形,多為「日」字形結構,形體莊重,就象一個以后座廳堂為身、兩大房為兩肩、「伸手房」為兩臂、下房為交手的抱氣入懷的人體。大廳左右兩側有「壁肚」,進門為門廳,門廳下面是天井,天井4角有4條石柱,俗稱「噴水柱」,結構對稱。天井直進是後廳,也稱「大廳」或「客廳」。大廳兩側是大房,門廳兩側是下房,天井四周有迴廊、廂廳、南北廳,兩側是廂房的側門。敞開的庭院、天井是虛懷納氣的空間。「四點金」一般對外不開窗,窗只開向內庭。潮汕人把天井視為財祿,天井闊狹適中則聚財。「財氣」從大門或天上降臨,積聚於天井後再通過各房門窗「吸」進屋裡,「聚財不漏氣」。這種格局是基於「風水學」中「山凹環抱」、「含風納氣」的理念而設計的。「四點金」的構造還有多種:只有前後4個正房而4廳齊向天井的,稱「四廳金」;前後房都帶「厝手房」和「八尺房」的,變8房為10室的稱為「四噴水」。如果在「四點金」外圍建一圈房屋,就叫做「四點金加厝包」(俗稱「包屋」)。「四點金」這一基本結構還可以有很多擴展和變形,如「多壁連」是由多座「四點金」並排圍起來而成。「四點金」橫向發展,大廳、門廳兩側各有兩房或三房,形成正屋和門樓間五開間或七開間,俗稱「五間過」或「七間過」。縱向發展有「三座落」、「三串廳」。如同時向橫縱發展則形成了「駟馬拖車」、「四廳相向」、「八廳相向」、「五連壁」等格局。有的「四點金」於一側或兩側各加一細長似劍的「火巷」和「排屋」,分別稱為「單背劍」和「雙背劍」。有的「四點金」兩側和後面擴建巷厝,正門外還有庭院。潮汕「四點金」與北京四合院同為四面閉合的建築群,但二者文化底蘊不同。北京四合院由一系列房屋和聯廊圍合,院落較大但不一定在中心。潮汕「四點金」則房屋相接,左右對稱,緊湊簡潔,狹小方正的天井位於中庭,保持了唐宋四合院的形制與格局。潮汕的宗祠和家廟就是在四點金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如將迴廊兩側的「格仔」和天井後廳之間的「隔閃」(隔斷)、以及後廳和左右大房的牆統統拆去,成為以中庭為中心的上下左右四廳相聯相向的「亞」字形空間結構,就成二進祠堂;再通過四點金與下山虎之間串聯並聯,即可組成大型民居群落。□ 「駟馬拖車」與「百鳥朝凰」

潮汕最著名的大型府第式民居「駟馬拖車」和「百鳥朝凰」是由「四點金」和「下山虎」按向心圍合、中軸對稱的原則組合連結而成,都是潮汕傳統建築形式,多層次、對稱、平衡結構完整的平房式第宅。屋頂為穿斗式、架梁蓋瓦的「硬山頂結構」。以一座多進的宗祠為中心,兩邊並聯兩座小一點的「四點金」、稱為「三壁連」;五座「四點金」相連稱為「五壁連」;最多可達「七壁連」。如在「三壁連」或「五壁連」兩邊再加上兩條火巷和從厝、後包(都是有若干廳房和長方形天井的排屋),就成了「駟馬拖車」。這是形象的稱謂,有正體和變體多種形式。

「駟馬拖車」也稱「三落(進)二火巷一後包」,是「四點金」的擴充版。整個建築主體的一座三進大廳堂為中心置於中軸線,結構形式與「百鳥朝凰」近似,只有門樓間兩側的房屋較為狹小,稱為「庫房」。以三廳二天井的祠堂為「車」,以祠堂兩側各縱向並排的兩座「四點金」為「馬」,以「火巷」與主座隔開,最外側再加建「火巷」、「排屋」圍合,使之成為一座龐大的獨立單元。正門前面有「大埕」(廣場),大埕兩邊有大門,稱「龍虎門」;大埕前面均開有一座「半月池」。「駟馬拖車」的中軸是一座三進的大廳堂:走進正門是凹形的門廳,兩側各有一下房,俗稱「庫房」;門廳進去是天井及左右兩道通廊,天井進去是前廳,兩側各有一大房,這是第二進;前廳一側有門通到第三進,結構與第二進相同,只是大廳後面有一狹長暗間,稱為「後庫」,前、後廳都是三開間,寬敞明亮。「駟馬拖車」還可在後面成片擴建「下山虎」、「四點金」,門巷相通,既分又合,形成更為龐大的聚落。「駟馬拖車」的主體建筑前低後高,每一進遞增三級石階,突出主要廳堂,保證後進採光。這更是反映了潮汕地區嚴格區分尊卑上下、男女內外,又注重崇宗睦族的文化傳統。「百鳥朝凰」又稱「三座落」、「三廳亘」,更大規模的稱「八廳相向」。簡言之,「百鳥朝凰」就是以「駟馬拖車」為主體、外包「四點金」或「下山虎」,房間應達到100間以上的規模。其主體建築由兩座以上的「四點金」縱向合併與擴充,整個平面呈中軸線對稱布局,主體建築有三進三落(座)或四進四落(座),三開間平行布置,相鄰兩座中間均隔著天井,天井兩側各有廂房連接各座形成圍合;主體建築兩側各有一列或兩列排房,俗稱「從厝」,以「火巷」隔開,「從厝」排屋一般是「一廳四房五間過」,或有兩組一廳二房連成;主體建筑後面又有一列排屋,與兩側「從厝」排屋相連,與後廳以巷隔開,此為「後包」。整座的正門開於門樓間中央,兩邊圍護的「從厝」和「後包」多由一座座「下山虎」相連圍護而成,要有100間房圍繞中心廳堂的「凰」才夠規格。建於清同治年間的揭陽榕城光祿公祠曾是巡撫大使丁日昌的寓所,佔地6000多平方米,以中間一座二進祠堂為中心,上半部主體建築有房96間,下半部為東西4個齋房,合共100間,成了名副其實的「百鳥朝凰」。普寧洪陽德安里古民居群由互成犄角的老、中、新三寨組成,老寨為「百鳥朝凰」,中、新寨均為「駟馬拖車」,全寨共有樓閣、花園、包屋、庭院、書齋和廳房共773間,是廣東省乃至全國罕見的超大型的府第。宅也是潮汕民居建築形式的大全,平房厝、下山虎、四點金、五廳通,獨腳獅……在這裡都能見到。□ 土樓圍寨與「竹竿厝」

潮汕建築歷來講究風水。風水之學起源於中原,宋以後傳入嶺南。剔除風水的迷信色彩,其中也有適應自然環境、講究養生之學以及人與環境相協調的合理成分。風水之學講究建築選址要藏風得水,實際上就是慎重考慮建築外部自然環境的選擇,以後又發展成為人為創造理想的小環境。潮汕的村寨選址布局十分注重因地制宜,隨地設計,多選擇三面環山又不朝北的宅址,冬暖夏涼。宅後群山環抱且山勢宜飽滿平緩。丘陵地帶的鄉鎮住宅以山形水態為擇位首選,平原地區住宅則以「聚氣之地」為擇位首選。這都是有利於居住的氣候地理環境。潮汕建築強調通風透氣、避雨、防洪防風,如結構方式上一些大中型堂屋採用兩端山面穿斗式、中央諸間抬梁式的混合結構法,造就寬敞的室內空間,又保持了源於本土的干欄、穿斗式結構剛性大、整體性強、抗風性能好的優點。屋頂形制多採用抗風防火性能好的硬山式。人文發達的潮汕至今保留著很多典雅的府第,最有代表性的是潮州城內許駙馬府,總面積1800平方米,寬42.36米,進深48.84米,始建於北宋治平元年(1064),歷代屢有維修。總平面、基石、石地柎、地磚、牆體保留了宋代遺構,上部木構桁架、柱樑也是宋代木構件遺存。許駙馬府是大型潮汕民居「駟馬拖車」格局的早期建築,格扇裝修及建築布局具有顯著的南宋特徵,是南方府第式建築發展演變的重要實物,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果說,「駟馬拖車」與「下山虎」、「四點金」、「百鳥朝凰」等民居建築體現了潮汕文化儒雅的一面,那麼,潮汕民居的土樓圍寨則表現出粗獷剛強的另一面。由於社會動蕩,山賊海寇侵擾,鄉村建築日趨軍事化。潮汕地區土樓圍寨眾多,僅在與福建接壤的饒平一地明清以來所建土樓就有656座,其居民大致是潮人與客家人各佔一半。潮安等地也建造了一批批土樓圍寨。潮汕農村多聚族而居,濃厚的氏族觀念體現在聚落建築就是以姓氏宗祠為中心的圍寨格局。宗祠是圍寨中心,其他各種建築按次序環繞宗祠而建:左右小宗祠,「火巷」和「厝包」從三面護衛大宗祠,外圍是一座座重疊相連的「下山虎」式的三合院或「四點金」式的四合院,最後才是堅固圍合的寨牆。如不專建寨牆,則最後那首尾相接、朝向中心的圍屋就兼具寨牆的作用。這樣就形成內為府第、外有溝渠寨牆環繞的圍寨,外部封閉而內部開放。整個村寨依其宗族觀念、風水觀念、生產生活、防禦功能以及樸素的美學觀念來營建,形成潮汕村寨的大格局,更成為獨特的風水人居理想環境。潮汕村落中供大規模人群聚居的集屋式民居稱為堡寨,以灰、土、沙、石、木等材料築成的永久性建築,是清代潮汕地區鄉村居民軍事化的產物、宋代以前中原地區流行的「祠宅合一」建築體系的複製。寨子外牆厚實,可抗擊颱風和暴雨的侵襲,基本是封閉的,門窗均向內開,通過兩三個寨門與外部聯繫,既可防盜寇,又有利於防風防水。潮汕土樓圍寨大多興建於明萬曆至清乾隆年間。從平面上可分為「方寨」和「圍寨」,還有八卦形的;從外圍護方式可分為圍樓和圍牆。潮汕地區圓形的樓寨較多,「圓寨」即土樓,與閩西土樓一樣。潮汕圓寨一般規模不大,通常佔地2至3畝,由24至28套二層房間環拱圍合而成。潮安縣官塘長遠樓便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圓形土樓,直徑56米,共有28間房,分上下兩層,牆體貝灰沙夯築。樓內空地上建有兩廳兩房的族人公廳,並有兩眼水井,防盜性能極佳。民居圈以又高又厚類似城牆的圍牆構成村寨,是潮汕地區村鎮軍事化的一種民居形式,俗稱寨,有的土樓也稱寨。但村寨與土樓不同,寨內民居排列成街巷,一寨之中往往聚居著幾十戶以至百餘戶。潮安古巷象埔寨平面方形,「三街六巷七十二座厝,座座格局不相同」,全寨由一大門進出,惠來葵潭葫蘆寨以平面酷似葫蘆而得名。寨基壘石,上夯築三合土。澄海隆都前美鄉永寧寨牆高8米,寨內又有長方形內牆,四周築樓房,樓設出水窗,寨外有水渠,兼有很好的防盜、防洪能力。潮汕著名的土樓圍寨還有饒平三饒道韻樓,被認為是中國最大的圓形土樓;又有上饒鎮福樓,潮安官塘儀鳳樓、鐵鋪嘉樓和八角樓、磷溪世德寨,澄海盛安寨等。如果說,「駟馬拖車」等府第建築是大戶人家的居所,那麼「竹竿厝」便是下層人群居住的潮汕另一種傳統建築形式。這種民居平房以布局面窄而細長、猶如竹竿而得名。多間連體的房屋,客廳、住房、廚房、天井排列成狹長的空間,組合形式沒有固定格式或規則,類似廣府民居中的「竹筒屋」。「竹竿厝」可以從廚房進入天井、客廳,也可以從客廳經天井到卧室、廚房,還可以由廳、房、天井再組合變化,如「單背劍」等形式。竹竿厝佔地少,又能在狹長或臨街土地上建造,構築時由天井、客廳與偏廊靈活組合,雖有左鄰右舍,仍能解決天井採光、通風和排水等問題,因而被長期沿用。城鎮平民居屋多為這種布局狹長的「竹竿厝」,臨街則多為單間或多間連體結構,面狹而進深,往往隔成前後兩半,前面臨街作鋪面,後面作為住宅或作坊,形成前鋪後廠的格局。
推薦閱讀:

晉南民居之稷山楊趙堡——武舉人的榮耀
侗族民居
坪地客家民居「養在深閨」
「2億現金藏民居」背後浮出驚天大案!10萬人上當!
湖北通山古民居-明清民居建築奇葩(組圖)

TAG:民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