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教育為什麼能名揚全球

在德國,沒有鋪天蓋地的教育公司和補習班招生的廣告。然而,德國的教育水平卻是世界頂尖的,特別是它的職業教育和素質教育更是聞名世界。它是如何做到的呢?

政府教育立國,世界範圍內發放獎學金

在德國有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魏瑪共和國首任總統弗里德利希?艾伯特1871年出生於工人家庭。曾當過工人的他十分好學,但因家貧沒有上過大學,艾伯特以此為終身憾事,1919年出任總統後決心要讓更多的工農子女圓大學之夢。

為了實現這一夙願,艾伯特在彌留之際立下遺囑:他死後任何人不得送花圈,把節省下的錢設立一個基金會,資助家庭困難的工農子女上大學。1925年2月28日,艾伯特病逝於總統任上。3月,以他姓氏命名的基金會成立,當即籌集到4.5萬金馬克,到1933年基金會共資助了295名大學生。目前艾伯特基金會已成為德國最大的基金會,經費主要來自國家撥款,資助範圍擴大到了整個世界,每年向國內外近2000名學子發放獎學金,其中中國可得到數十個名額。

教育經費十分可觀

德國的教育經費十分可觀。早在1989年,教育經費就已佔國內生產總值的7%。這個比例即使放在今天,也是相當高的。在1990年的教育經費比1989年增加20%之後,聯邦教育與科學部長保證以後教育經費每年增長7.7%。

如今教育經費的增長超出經濟增長速度的3-4倍。目前德國實行12年義務教育制。

三項規定引人注目

德國的義務教育制內容龐雜,其中有三項重要規定最引人注目:

1.凡年滿6周歲的兒童必須上學,殘障兒童則上為他們開設的特殊學校,並進行職業培訓。否則家長要承擔法律責任,輕則罰款,重則入獄。

2.從1960年起德國的公立中小學不僅不收學費(非義務教育階段的公立大學也是免費的),而且還免費提供部分課本、文具等。在偏僻的鄉村,學校必須免費提供接送車輛,低收入家庭的學生若要住校,則享受學校的困難補助。對私立中小學,在允許學校收費的同時,國家也給予一定的資金援助。

3.德國的小學一律實行四年制,小學畢業時,根據孩子多年的學習狀況來決定孩子進入什麼樣的中學。

各類教育寬進嚴出,尊重學生個人意願

德國的學校大致可以分為三類,採取寬進嚴出的政策。只要你想讀書,總有大學上。假如你申請的大學當年沒有位置,可以等到第二年、第三年。

法律規定,無論幹什麼工作都必須經過職業培訓。當售貨員,須到商業學校培訓;當個建築工人吧,要經過建築學校培訓;連子承父業的年輕農民在家種地也得有農校畢業證書,否則,銀行不予貸款,也不能享受歐盟的農業補貼,而缺了這兩者,農民就無法維持最基本的生產。

公正的價值觀深入血脈,教育界人才薈萃

據德國政府的相關統計,德國政府支付給中小學教師的工資為人均國民收入的2倍多。德國中學教師人均年稅前收入超過45000歐元,與德國一些著名的跨國公司職員的人均年稅前收入相當,與其他一些行業相比,中小學教師屬於名副其實的「中高收入階層」。

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之間,教師的收入也有一定差異,但不會很大,因為德國社會最不能容忍的是不公正,這種價值取向已滲入他們的血脈,積澱成為一種民族文化。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小學教師職業備受尊重,基礎教育界人才薈萃。

社會教育設施發達,學習氛圍濃郁

德國人重視教育,社會教育設施十分發達。各個城市的教育設施齊全,如慕尼黑有眾多的圖書館、博物館、畫廊和歌劇院。這些設施中的多數全年都對大中小學生免費開放,有的周日免費,平時則半價優惠。這些公共設施對促進青少年的身心發展十分有益,學習氛圍濃郁。

馬丁?路德?金曾經說過說:「一個國家的繁榮,不取決於她的國庫之殷實,不取決於她的城堡之堅固,也不取決於她的公共設施之華麗;而取決於她的公民的文明素養,即在於人民所受的教育、人民的遠見卓識和品格的高下。」德國社會何以文明?德國的教育就是答案。

(本報綜合)

來源: 襄陽晚報


推薦閱讀:

德國安檬年會:來自中國的童話
請不要給慢熱的孩子貼上害羞的標籤
生活在多元價值觀的德國社會是什麼體驗?
如何正確地引導孩子玩?買的玩具孩子不愛玩怎麼辦?
讓孩子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TAG:教育 | 德國 | 德國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