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鍵教授辨治胃病學術經驗

王鍵教授辨治胃病學術經驗

王鍵,安徽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系「新安王氏醫學」第6代傳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第一批全國中醫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建設單位「新安王氏內科流派傳承工作室」負責人,從醫30餘載,長於內科雜病的診治,醫德高尚,醫術精湛,對學生更是耳提面命,諄諄教誨。筆者作為主要傳承人之一,有幸跟隨導師王鍵教授學習10餘年,導師認為學醫者必須熟讀經典、勤於臨證、潛心鑽研。茲對其治療胃病的經驗整理如下。

1

重脾胃升降,以瓜蔞薤白半夏湯通降胃氣

脾胃同居中焦,為氣機升降之樞紐。脾主升清,胃主降濁。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言:「清氣在下,則生饗泄;濁氣在上,則生月真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說明脾胃升降功能一旦失常,則諸證變生。若因飲食不節,情志失調,思慮過度,升降失司,脾胃失職,則會導致升降反從,痰濕阻滯,氣機壅塞。患者往往以痞滿、胃痛等為主訴,主要癥狀有骯腹痞滿、悶塞不舒。伴有頭重如裹、身重肢倦、噁心嘔吐、不思飲食、口淡不渴、小便不利等症,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苔白厚膩,脈見滑象。

王師認為,胃病的治療核心是恢復中焦脾胃升降之職,治療當以辛開苦降為法,方葯以瓜蔞薤白半夏湯為基本方。瓜蔞薤白半夏湯來源於《金匱要略》,方中瓜蔞苦寒,能化痰寬胸;薤白辛溫滑利,走而不守,能通胸中之陽,配瓜蔞又善治痰濁陰邪;半夏燥濕化痰、消痞散結。全方有行氣解郁、通陽散結、祛痰寬胸的功效,為張仲景治療胸痹要方。現代臨床多用此方治療心血管系統疾病,療效頗佳。然新安王氏內科醫家靈活地將本方用於脾胃病中,每獲良效。王師以此方治療中焦脾胃,也是取此方之「通」。胃以通為順,諸如脘痞脹悶、疼痛、納獃等症,其病因或為火,或為痰、瘀、濕、食等,但氣機不暢乃其基本病機,因此治療當以「通順」為第一要務。如1例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經常胃痛不適,就診時脘腹脹痛,並出現噁心、嘔吐之症,舌質偏紅、苔白而膩。王師辨證此屬濕阻中焦、胃氣失於和降使然,治以化濕和胃,藥用瓜蔞薤白半夏湯加理氣葯枳殼、厚朴、綠萼梅、青橘葉等,以理氣化濕、以通為順。疼痛明顯時可加九香蟲、炒延胡索等理氣止痛之品。

2

重肝木條達,以魏氏一貫煎疏肝和胃

肝為木,脾胃為土,木克土,肝木對脾胃有制約作用,中焦氣機的升降有賴於肝之疏泄,如《素問·寶命全形論篇》所說:「土得木而達。」因此,病理上就會出現木旺克土或土虛木乘之變。憂思惱怒、情志不遂、肝失疏泄、肝鬱氣滯、橫逆犯胃,以致胃氣失和、胃氣阻滯,即可發為胃痛。所以《雜病源流犀燭·胃病源流》謂:「胃痛,邪干胃脘病也……唯肝氣相乘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

對此類患者,王師臨證喜用名方一貫煎加減。本方出自清代名醫魏之琇的《續名醫類案》。方葯組成:北沙參、麥冬、生地黃、當歸、枸杞子、川楝子。方中重用生地黃為君,滋陰養血以補肝腎,壯水之主以滋肝木;伍枸杞子益肝陰、養肝體、益精血,當歸養血補肝,佐以北沙參、麥冬既滋脾胃之陰,又滋水之上源,肺胃津旺,共奏培土榮木、養金抑木之功效;川楝子既能疏泄肝氣,又能順肝木條達之性,且制諸葯滋膩礙胃之弊。諸葯合用,補疏兼施,寓疏於補,滋陰柔肝,條達肝氣,疏肝理氣又不耗傷陰血,肝體得以濡養,肝氣得以條暢。

王師臨證應用一貫煎疏肝和胃治療胃病療效顯著。此類患者多因肝鬱日久,化火生熱,邪熱犯胃,導致肝胃鬱熱,多有胸骯脅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紅少津、脈細弱或弦等症。如1例患者原有慢性胃炎伴隆起糜爛病史,自覺脘腹隱痛,有嘈雜感,伴暖氣、食欲不振、大便乾結、口乾思飲、夜寐欠安,舌質偏紅、苔薄白,局部有片狀斑剝,脈細弦微數。王師辨證為胃陰不足、氣失和降,以一貫煎加安神之輩收效。

3

隨證加減

上述二方為基本方,臨床病症複雜多端,往往多種病機交互存在,故臨證並不是單用一方,而是根據臨證特點靈活運用加減。

如胃骯痞滿脹悶加制川厚朴、炒積殼、制香附等;

遇陰虛不足者,用香椽皮、佛手等和緩之品,達到理氣而不傷陰;

確有陰傷而又有氣滯不通,則於方中加青橘葉、綠萼梅,以其芳香輕靈之性理氣和胃,兼舒肝氣鬱滯,體現了新安醫家用藥輕清流動的風格;

胃骯疼痛較甚加炒延胡索、炒川楝子,合為金鈴子散以行氣止痛;

對於久病入絡不通則痛的患者,加入九香蟲一味以增強理氣止痛之效,其效極佳;

燒心反酸加鍛瓦楞子以制酸和胃;

消化不良酌加雞內金、炒山楂、炒谷芽、炒麥芽以助消化;

舌苔厚膩者多有痰濕內阻,宜合用二陳湯。

此外,蒲公英也是王師在臨證中常用的一味要葯。《本草從新》雲:`蒲公英,至賤而有大功……亦瀉胃火之葯,但其氣甚平,既能瀉火,又不損土,可常服久服而無礙。」即便是脾胃虛寒者,經過合理配伍,也可使用。

4

臨床驗案

患者周某,女,46歲,2009年12月16日初診。自覺胃脘作脹,暖氣頻作,伴有隱痛,胸部偏左脹痛不適,食慾明顯減退,大便乾結,體倦乏力,兩膝酸軟。口中作干,舌淡紅、苔薄少津,脈微弦澀。

故以一貫煎加減化裁。處方:生地黃10g、北沙參10g,枸杞子10g、香椽皮10g、雞內金15g、炒山楂12g、炒谷芽20 g、炒麥芽20 g、薤白10g、全瓜蔞10g、法半夏12g、炒枳殼12g、制川厚朴10g、廣鬱金10 g、杜紅花12g、虎杖15 g、炒延胡索10g. 7劑,水煎服,每日1劑。

2010年1月2日二診:木失條達、胃失和降,前以一貫煎化裁,食慾漸復,左側胸部脹痛見緩。但胃脘仍覺脹悶,伴有隱痛,噯氣時作,口中發黏欠爽,大便乾結不暢,舌質偏紅、苔膩微黃,脈細弦。原法變通,清解鬱熱、和降胃氣,兼以化濕通腑。

處方:薤白10g、全瓜蔞10g、法半夏12g、炒枳殼12g、制川厚朴10 g、旋覆花(包)10g、蒲公英20 g、茯苓15g、制香附10g、炒延胡索10g、雞血藤12 g、炒谷芽20g、炒麥芽20 g、馬蹄決明子12g、淡竹茹10g、紫蘇梗10g。7劑,水煎服,每日1劑。

葯後大便得通,胃骯脹悶明顯減輕,療效頗佳。

按語

本例患者初來就診時,虛實錯雜,究其病機屬肝胃不和。木失條達、胃失和降,雖然患者胃脘作脹,但舌淡紅、苔薄少津,口中作干,故不可單純用理氣消脹之品,要顧護陰津,肝為剛臟,宜柔宜和,胃為陽土,宜涼宜潤。因此一診應用一貫煎合瓜蔞薤白半夏湯滋陰疏肝、和胃降氣、清熱化痰,並加雞內金、炒山楂、炒谷芽、炒麥芽消食和胃,香椽皮、枳殼、厚朴理氣消脹,久病入絡,鬱金、紅花、虎杖、炒延胡索活血止痛。7劑後,患者食慾漸振,脹痛見緩,但胃骯仍覺脹悶不舒,伴有隱痛,噯氣時作,口中發豁欠爽,大便乾結不暢。四診合參,原法變通,去滋陰之品,清、降、通為主要治法,以瓜蔞薤白半夏湯加行氣化痰藥物而收效。可見,在臨床實際中,上述二方應根據臨證特點靈活加減方可奏效。

5

討 論

辨治胃病

如何根據胃病的特點適當配伍藥物提高治療胃病的療效,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王師認為,脾胃是氣機升降的樞紐,在人體生命活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胃氣生,飲食進,氣血生。《靈樞·五味》有雲:「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於胃,五臟六腑皆享氣於胃。」胃病有虛實夾雜之別,遣方用藥也有溫清通補之分,王師臨證治療胃病在「中焦如衡」的理論指導下,貴在通降,平衡通順,開其郁滯,標本兼顧。誠如《醫學真傳·心腹痛》所言:「夫通則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調氣以和血,調血以和氣,通也;虛者助之使通,寒者溫之使通,無非通之之法也。」

除此之外,在胃病的辨證論治中,王師尤重視舌診,其認為舌苔如明鏡,舌象的客觀性變化是胃病病理性變化的重要體現,對於分清疾病本質、臨證選方用藥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章虛谷雲:「無病之人常有薄苔,是胃中之生氣,如地上之微草也。」同時王師強調飲食、情志、氣候以及體質因素對於胃病的影響,只有掌握了胃痛證候轉變規律,調升降,適寒溫,暢氣機,才有利於辨證治療和判斷預後。

參考文獻:

[1]陳業農,俞麗華,唐巍,等.辛開苦降法與臨床脾胃病證治特點辨析[J].中醫藥臨床雜誌,2007(1):70-71

[2]景衎,郜巒.王鍵教授運用瓜蔞薤白半夏湯論治慢性胃炎經驗[J].遼寧中醫學院學報,2002,6(2):18

本文原刊於甘肅中醫藥大學學報第33卷 第3期,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

【新安王氏醫學】平台編輯推送

編輯排版:周 靜

推薦閱讀:

[飲食禁忌]這些食物原來就是胃病的元兇
「十人九胃」,胃病不是小事,靠「養」不靠「治」
從臉上就能看出你有沒有胃病?!
每天花13秒按這,遠離心臟病、頸椎病、胃病.....太實用了!

TAG:學術 | 經驗 | 教授 | 胃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