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條沿著黃河走。
文字丨『誰最中國』
四五千年前
當小麥沿著最早的絲綢之路
從西亞傳入中國後
在時間的長流里
麵食以其美味
逐漸超越黃河流域的本命食小米
成為黃河流域的主食
沿著黃河
從古老厚重的黃土高原
一路東下
穿過漢的宮闕
穿過唐的盛世
穿過宋的精緻
走到平坦的華北平原
如果說
中華民族的文明是黃河的文明
那麼黃河流域的麵條
無疑是中國最豐富、最筋道、最美味的
麥子 | 香的山
麵粉 |無語宸
揉面
擀麵
做麵條
甘肅
雖不是小麥進入中國的第一站
但甘肅的麵條
最接近麵條的原始狀態
有絲綢之路一樣的氣質
| 蘭州牛肉麵
在蘭州,沒有馳名中外的蘭州拉麵,只有牛肉麵或牛大碗。
蘭州牛肉麵,講究一清二白三紅四綠五黃。一清,牛肉湯清;二白,蘿蔔片白;三紅,辣椒油紅;四綠,蒜苗香菜翠綠;五黃,用蓬灰和面的麵條有淡淡的黃色。
蘭州人說,牛肉麵出了蘭州城就不行,最好的牛肉麵店,面隨湯走,中午時分鐵定關門。所以,全國各地數不清的「正宗蘭州牛肉拉麵館」,基本都不正宗。
很多人感嘆,只有去了蘭州,才知道以前的牛肉麵都白吃了。
| 慶陽餄餎面
圖二 | 帶氧氣罩的貓
餄餎,以餄餎床子壓出,細長的圓柱形麵條,如一道道光柱,漏入滾沸的鍋中,筷子一打,蓮花般在水中散開,故又稱為河漏。
慶陽是周興之地,也是農耕文明的發源地之一,一日三餐,都以麵食為主。以前的餄餎床子是木頭所制,操作費力,故餄餎面在慶陽的地位,凌駕於一切麵條之上,只有家裡來了重要客人,或有重大事件時,才能吃一頓餄餎面。
因為莊重,所以慶陽的餄餎面,做到了極致,可澆臊子湯吃,可做酸湯麵吃,可澆素菜湯吃,可加炒菜拌吃……無論哪種吃法,其美味都饒舌三日,經久難忘。
| 天水漿水面
在天水,家家戶戶都有漿水缸,漿水面是一種最簡單最尋常的家常飯。
漿水面好不好吃,全在漿水。做漿水,要先把菜在鍋里煮一下,煮過的菜湯同時倒入漿水缸,加一些玉米面,促進發酵。最常見的漿水面做法,是韭菜、蔥花、辣椒一炒,熗上漿水,澆面即可食用,酸辣清香,別有一番風味。
因漿水面做法簡單,且在貧困時期填裹了幾代天水人的肚子,所以漿水面在天水人心中,已不僅僅是一碗面這麼簡單。若自家漿水沒了,去鄰居家隨便就能盛一大碗回來,一碗漿水面里,滿滿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溫情。
為一種麵條
專門發明一個漢字
大概也只有陝西人了
單憑這一點
陝西就可以自詡「麵條之王」了
| biangbiang面
有筆劃最多的名字,有體量最大的麵條,用最大的碗盛。biangbiang面,無疑是陝西麵條界的翹楚。
在中國漢字中,沒有發音為biang的字,吃biangbiang面長大的陝西人,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自己發明了biang字,成為筆劃最多的漢字。
關於biangbiang面之名的由來,大致有兩種。一說因做面過程中,有biangbiang之聲;一說是吃面過程中,嘴會發出biangbiang之音。好吃的學者研究後,認為這兩種說法都不對:麵條在東漢被稱為「煮餅」,魏晉時被稱為「湯餅」,而在陝西方言中,「餅」與「biang」的發音相近,所以biangbiang面,其實是沿用了麵條最古老的名字。
| 戶縣軟面
傳說,陝西的小麥,是周穆王赴西王母之宴時,從瑤池帶回的。再加上戶縣所在的關中地區,號稱八百里秦川,土地肥沃,風調雨順,產出的小麥穗大厚實,磨出的面精細白膩,是做麵條的最佳原料。
陝西八大怪中,有一怪是「麵條像褲帶」,說的即是戶縣軟面。
戶縣軟面,不同於陝西其他麵條,由於面醒的極好,故而擀時可以擀得極薄,煮出來的麵條,軟軟滑滑又筋道,尤宜兒童老人食用。
| 岐山臊子面
著名作家賈平凹說,岐山臊子面正不正宗,一看臊子二看面。
臊子面,是隴東—關中地區的一種傳統麵食,以岐山臊子面最為有名。岐山臊子面以大肉、黃花、木耳、豆腐烹湯澆面而成,講究「面白薄筋光,油旺酸辣香」,面少湯多,只吃面不喝湯,才是正宗的岐山臊子面吃法。
世界的麵食在中國
中國的麵食在山西
山西
可謂麵條的聖地
因出產各種雜糧
山西每一地的麵條都不相同
山西的麵條有多少種
山西人自己都說不清
| 刀削麵
圖一 | 唐樹龍
一葉落鍋一葉飄,一葉離面又出刀,銀魚落水翻白浪,柳葉乘風下樹梢。
這首詩,形象地說出了刀削麵的做法。刀削麵,最講究的是削,削麵的刀呈弧形,削出的麵條兩邊鋒薄,中間略厚,這樣的面煮出後,內虛外筋,柔軟光滑,形色味俱全。
單是一個刀削麵,在山西境內,都分出了兩個流派,一個是太原派,一個是大同派。如果說,牛肉麵代表了甘肅,biangbiang面代表了陝西,那麼能代表山西的,一定是刀削麵。
| 莜麵栲栳
圖一 | 艾曉魚兒
相傳李淵父子在太原起兵時,就是用這種麵食犒勞三軍的,栲栳一詞,即由犒勞一詞演變而來。
做莜麵栲栳,一定要把握好三點:一是沸水和面,二是快速搭卷,三是掌握火候。莜麵栲栳,要求成形美觀與口感筋道完美結合,故而對技術要求極高。羊肉臊子台蘑湯,一家吃著十家香。
| 揪片
圖一 |鯊魚北京
在山西,揪片是一種最尋常的家常便飯,在麵條紛紜的山西獨樹一幟。
揪片,顧名思義,就是用手揪下的面片。先將和好的面擀開,再切成長條,在鍋邊揪成一小片一小片的面片,邊揪邊煮,雖做法簡單,卻因面片容易入味而極其美味,食之爽滑筋道,是家常便飯的代表。
黃河九道彎
沿著黃河
麵條就從陝西走到了河南
河南
是麵條在黃河流域的最後一個輝煌點
過了河南
麵條就逐漸式微
| 砂鍋燴面
燴,是典型的中原烹飪方式。
河南燴面,湯與面並重。湯用上等嫩羊肉、羊骨熬五個小時以上,煲出的湯白如牛乳,輔以各種菜蔬。面和好之後,反覆揉搓,醒好的麵糰極具韌性,煮好以後勁道十足。根據地域或個人的愛好,做成葷、素不同口味,嘗過才知既有蘭州牛肉麵的湯之鮮,又有陝西泡饃的料之全。
燴面在河南,是一碗融會貫通的面。
青海尕面片
四川擔擔麵
山東熗鍋面
麵條除了在黃河的上述地域,開枝散葉,形成了不同的流派與地域風格,在黃河的其他地域,也有不同的麵條。
在黃河發源地青海,有尕面片、禿禿麻食、干拌面、羊肉炒麵片;在黃河上游地區四川,有擔擔麵、撻撻面;在黃河的最後一站山東,麵食雖比中上游而言,有式微之像,但也有熗鍋面、蓬萊小面、德州大柳面等。
這些麵條,是溶於日常生活的文化,它們用不同的形態,反映了黃河流域各省不同的風情與民俗,是黃河流域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浩蕩的時間裡,對黃河流域人們的生活,產生了不可言說的影響。
圖一 | Trowa
圖二 | 蘋果樹
一碗白皮面
通過不同的做法
加上不同的湯料
到了哪兒
便立刻融入當地人的生活
成為吃進肚中、長在身體里的文化
做一碗道地的麵條
何嘗不是對生活的柔情
又何嘗不是對地域文化的傳承
推薦閱讀:
※黃河《塞翁失馬》2017/9/15
※國標版《黃河》橫空出世,豪情壯志、耳目一新!
※從黃河文明到一帶一路(二)56.癸亥京察
※【行參菩提】白來勤丨鸛雀樓高黃河遠
※黃河邊草原風情(高清大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