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服發展的歷史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服發展的歷史沿革  新軍服—我軍又走過了一個新的里程碑 我軍第十次換裝凸現新亮點  換裝,現在對於普通百姓來說是司空見慣的事情,然而,服裝的更換對軍人來說卻有著特殊的意義。因為軍服不僅是戰士生活的必需品,也是重要的戰備物資,是構成軍隊戰鬥力的重要組成部分。2004年12月1日後,隨著新式士兵常服的下發,我軍士兵一般只在節假日和非作戰等時間穿著常服,穿常服要搭配製式皮鞋。隨著我軍軍服的多次改革,軍服的發展也經歷了一個由品種性能單一,到品種系列化、功能綜合性的演變過程。  日前,解放軍總參謀部、總後勤部對新式士兵常服換髮後,常服、作訓服的穿著方法進行了重新調整規定。按照規定,師以下作戰部隊士兵在作戰、訓練、執勤、工作和日常生活等時間與場合,應當著作訓服或工作服;常服一般只在節假日和非作戰、訓練、執勤時間和場合著穿。除師以下作戰部隊以外其他軍隊單位的士兵,在工作、日常生活等一般時間與場合,以及慶典、集會、集體學習、節假日等特殊時間與場合,應當著常服;作戰、訓練、執勤和體力勞動等時間和場合,應當著作訓服或工作服。士兵著夏常服時要戴大檐帽,穿制式皮鞋;著冬常服時要戴冬帽或大檐帽,穿制式冬鞋或皮鞋;著水兵服時戴水兵帽,穿士兵皮鞋或艦艇高腰皮鞋;著作訓服時戴作訓帽,穿作訓鞋或工作鞋,不得扎外腰帶。  軍裝既展示著軍人的儀錶,也成國人的象徵,體現了軍人的相互關係和精神風貌,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國家經濟文化發展水平和軍隊現代化正規化建設水平,是國威、軍威的具體標誌。它既是構成軍隊戰鬥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又與廣大官兵的生活息息相關。看樣式統一、質量優良、穿著舒適的軍服,對加強軍隊紀律,維護軍隊秩序,展示軍隊形象,保持軍人身體健康,提高軍隊戰鬥力等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眾所周知,不同的國家軍隊,軍裝的顏色、樣式、符號各不相同,而我軍的軍裝在世界軍服史林中顯得格外莊嚴、威武、美觀、大方、適用,更具有獨特動人之處。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部隊進駐香港,中央軍委決定「新一代服裝首先在駐香港部隊試穿」。因此,同年5月1日,駐香港部隊率先在全軍試穿新一代軍服。這是全軍新一代服裝總體設計方案的一部分,它既按照總體設計框架,又考慮到了香港的地理氣候條件、社會環境和駐香港部隊執行任務的需要。  一、第一批軍服  即民主革命時期的軍服。1927年8月,中國共產黨在南昌領導有原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2萬餘人參加的起義,起義部隊仍用原番號,著國民革命軍服裝,加系紅領巾。同年9月,湘贛邊界舉行了秋收起義,參加者大部分是農民自衛軍、工農義勇隊,穿的是農民、工人自己的便服。參加秋收起義的原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警衛團,仍著原軍裝,只是在臂上佩帶了紅布袖章,以示區別。井岡山鬥爭時期,紅軍的服裝主要靠自帶、自製、打土豪和戰場繳獲敵人軍服,沒有統一的樣式。 1929年,紅軍用2萬餘元製作紅軍制式服裝。軍裝、帽子、綁腿都選用灰粗布,上衣為中山裝,下衣為西裝褲衣領綴一付紅布製成的平行四邊形領章。之後,又在紅領章周圍鑲上了黑布邊。紅軍的帽子為八角帽,上綴紅布五角星帽徽。幹部、戰士的服裝樣式相同。之後,紅四軍指戰員穿上了嶄新的軍裝,並在長汀城南寨廣場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典禮。紅軍第一次在一個軍的範圍內有了統一的、自製的軍裝。  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國工農紅軍主力和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後改稱第十八集團軍)和新編第四軍。在服裝樣式上基本上與國民革命軍其它部隊相同,左臂佩帶長方形「八路」、「新四軍」臂章,服裝顏色為草黃色,戰士為4個貼袋,幹部為兩個貼袋、兩個吊袋。在抗日戰爭初期,國民黨政府曾給八路軍、新四軍發放過國民革命軍制式服裝。1940年,在國民黨政府連續掀起三次反共高潮之後,中共中央號召全軍「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這期間,軍服顏色以灰色為主。解放戰爭初期,我軍的服裝樣式與抗日戰爭時期相同。1947年3月,我軍正式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取消「八路」、「新四軍」臂章,各部隊分別佩帶標有番號的臂章或胸章。軍服顏色也不一致,多數是土黃色,中原部隊則是灰色。解放戰爭後期,我軍接管了一批國民黨軍隊的軍需工廠,從而初步具備了統一生產和供應服裝的條件。 1949年1月,軍委後勤部規定了全軍統一的服裝樣式。軍服為草綠色棉平布中山裝,胸前佩帶長方形布胸章,印有「中國人民解放軍」字樣,頭戴解放帽,帽徽為「八一」紅五角星,1949年10月參加開國典禮閱兵式的部隊穿的就是這種軍服。  二、第二批軍服  即社會主義時期的軍服。一個國家軍隊的服裝,既為國家經濟條件所制約,也受著民族傳統文化和政治氣候的影響。中國人民解放軍自從1950年統一軍服制式,經歷了1955年軍銜服裝和1965年的改裝,1987年形成定型系列化多功能軍服這樣幾個階段的變化。  「五O」式軍服。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人民解放軍很快由單一軍種發展為陸、海、空三大軍種。根據部隊正規化建設的要求,總後勤部組織專門人員對軍服制式進行了研究,設計出新的軍服和帽徽。經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等領導人審定,1950年1月4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批准1950年軍服(簡稱「五0」式軍服)裝備部隊,使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次在全軍範圍內統一了軍服樣式。  「五0」式軍服按陸、海、空軍幹部、戰士和女軍人區分,並有夏服和冬服之分。陸軍服裝顏色為淺黃綠色;海軍常服為藍色,禮服為白色;空軍上衣為淺黃綠色,下衣為藍色。服裝用料開始均為12磅棉平布。1950年8月,為陸軍團以上幹部,海、空軍機關營以以上幹部,空軍傘兵、海軍艦艇部隊及海校學員配發了呢制服。夏服樣式,陸、海、空三軍幹部基本相同,均為中山服,佩帶「中國人民解放軍」布胸章,戴解放大檐帽。陸軍戰士單軍服為套頭式、緊袖口,戴大檐帽;1952年改為前開襟、散袖口,戴解放帽,以利於操練、作戰。冬服樣式,陸軍幹部、戰士基本一致,為開襟式「老棉襖」,戴有檐棉帽。海軍戰士夏服為棉平布水兵服,戴無檐水兵帽,冬服為呢制水兵服,空軍戰士夏服、冬服均與幹部服裝相象。女軍人夏服為連衣裙,冬服為列寧服,帽子、服裝顏色與所在軍種男軍服相同。  「五五」式軍街服裝。1953年1月9日,中央軍委發出《關於實施軍銜制度準備工作的指示》,總後勤部擔負研製軍銜服裝的任務。軍銜服裝參照了蘇聯和東歐國家軍服樣式,結合我國服裝特點進行了設計。毛澤東、周恩來多次審查了樣品,最後經國務院批准,於1955年10月1日起實行,簡稱「五五」式軍銜服裝。當年國慶閱兵,我軍官兵身著嶄新的軍銜服裝,接受了黨和人民的檢閱,軍容軍貌顯得格外精神威武。  「五五」式軍銜服裝首次突破了單一制式軍服,分禮服和常服兩類,禮服主要配發給校級以上軍官,用於重要場合和出國訪問時穿著。同時還設有海軍艦艇尉官和士兵禮服,以及軍樂團、儀仗隊、文工團、體工隊扎服等。禮服均為西服式,配白襯衣,系藏青色領帶。禮服的顏色按不同軍種加以區別。海軍為藏青色,陸軍、空軍均為海藍色,區別在於領邊、袖頭、褲中縫的牙線,陸軍為正紅色,空軍為天藍色,海軍為白色。在用料方面,元帥和將軍的禮服系純毛華達呢。  常服分軍官常服和士兵常服兩種。男軍官常服,樣式為立翻領,佩帶軍銜肩章,夏季戴大檐帽。陸、空軍男士兵上衣為立翻領,兩個上挖袋,夏季戴船形帽。海軍男士兵為披肩領套頭式水兵服,夏季戴無檐大頂帽。除裝甲兵、騎兵、傘兵下衣著馬褲,官兵一律著西式褲。在顏色上,陸軍常服採用了棕綠色,空軍為上棕綠下藍,海軍夏服為上白下藏青色,冬服上、下均為藏青色。在用料上,校級以上軍官冬服採用了純毛料,夏服為榨蠶絲和凡爾丁織品;尉官和女士兵服為棉斜紋布,男士兵服為棉平紋布;海軍艦艇官兵冬服為純毛料。陸、海、空女官兵冬服與男官兵冬服基本相同,女夏服上衣為小翻領,兩個挖袋,下衣著裙,戴無檐軟帽。  1958年和1964年,又先後對軍服用料、領章樣式、冬服結構等作了一些變動和改進。主要有:1958年將士兵的船形帽改為解放帽,軍官平時也戴解放帽,佩帶新式領章;各級軍官的夏常服和尉官的冬常服用料,均改用棉平布。1964年,為部隊配發了由罩衣、緊身棉衣、絨衣等構成的多層次冬服,取代了以往的「老棉襖」,從此我軍軍服邁出了向系列化發展的第一步。  「六五」式軍服。60年代中期,由於黨和國家指導思想受到「左」的思想的干擾,我軍的軍銜制度也遭到了否定。1965年5月22日,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九次會議通過了《關於取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銜制度的決定》。24日,國務院公布了關於我軍新的帽徽、領章和部分軍裝樣式的決定。官兵一律戴解放帽、佩帶全紅五角星帽徽和全紅領章。海軍軍服樣式改為與陸、空軍相同,顏色為深灰色。當時,全軍幹部和戰士,男、女軍人軍服衣料、式樣基本相同,人們只能從上衣口袋區分幹部和戰士,以領子區分男服女服。這是我軍軍服發展史上的一個倒退。  1969年,隨著我國化纖工業的發展,我軍研製了三元混紡布單軍衣(滌綸佔50%,錦綸佔17%,棉花佔33%),1971年優先裝備邊防和北京衛戍區部隊,1973年裝備全軍。軍服顏色也由深棕綠改為草綠色。1978年,冬服罩衣也改用混紡布料,混紡布軍服耐磨耐用,穿著挺括平展,重量輕,開闢了提高軍服質量的一個重要途徑。在這期間,海軍的灰色軍服由於沒批准,海軍恢復了1955年的服裝樣式。  「八五」式軍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的國民經濟建設有了很大發展,我軍樣式呆板、面料落後的服裝,與社會的發展和軍隊建設的需求愈來愈不相適應。1981年,總後勤部組織力量著手進行新式軍服的研究設計。1984年1月,中央軍委批准了改革方案,1985年新式服裝裝備部隊,簡稱「八五」式軍服。  「八五」式軍服主要沿用「五五」式軍服樣式。幹部、戰士增發制式襯衣,增發大檐帽,解放帽作為工作帽予以保留;圓形「八一」徽和軍種肩章、領章取代了全紅五角星帽徽和全紅領章。師、團職幹部配發了混紡毛料夏服、冬服和大衣,軍職以上則為純毛料。營職以下幹部和戰士服裝仍有滌棉織品。  但是,「八五」式軍服無常服、禮服之分,也沒有制式的作訓服,仍是單一軍服體制,尚待進一步改進。  「八七」系列軍服。1984年1月,中央軍委在批准「八五」式服裝定型生產的同時,確定我軍服裝應逐步實行禮服、常服、作訓服系列化。1987年8月,「八七」系列服裝定型投產。 1988年4月,七屆人大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為配合軍銜制的實行,同年8月起,全軍陸續裝備新軍服。  「八七」系列服裝是在認真分析我軍服裝的歷史和現狀,總結歷次服裝改革的經驗和教訓,借鑒外軍有益經驗的基礎上,對國家資源、技術水平、設備條件、材料性能等方面進行了總體論證之後形成的。它根據經濟、適用、輕便、耐用、美觀、配套、創新的原則,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常服、禮服、作訓服系列,可以滿足軍人在平時、戰時、禮儀等不同環境、不同場合的需要。這種系列服裝,功能齊全,樣式美觀,用料講究,體現了軍隊改革和建設的新面貌,標誌著中國人民解放軍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發展到一個新水平。常服:常服是軍人在平時和一般禮儀場合穿著的制式服裝,分夏常服、制式襯衣、冬常服三種。  軍官夏常服均為小開領,配白襯衣,戴大檐帽。男軍官系藏青色領帶,制式襯衣為獵裝式短袖衫;冬常服式樣與「八五」式服裝大體相同,下衣改為西服褲。女軍官系玫瑰紅色領帶,制式襯衣為開領、短袖,配有藏藍色西服裙;冬常服改為開領口,雙排扣。  士兵夏常服採用四個貼袋,顯得美觀大方、陸、空軍為開領衣,海軍為套頭式水兵服。士兵制式襯衣只有兩個上貼袋,以區別于軍官。陸、空軍和海軍陸勤士兵的冬常服為立翻領上衣;海軍海勤士兵穿著呢料水兵服。土官和女士兵服樣式與所在軍種的尉官服相同。  軍官夏常服,陸軍為棕綠色,海軍為上白下藏青色,空軍為上棕綠下藏青色。土官、士兵夏常服:陸軍為草綠色,海軍為上漂白下藏藍色,空軍為上草綠下藏藍色。將校官冬常服,陸、空軍與本軍種軍官夏常服顏色相同,海軍為藏青色、尉官、土官、士兵冬常服,陸軍為草綠色,海軍為藏藍色,空軍為上草綠下藏藍色。夏常服用料,將官為純毛凡爾丁。將校官冬常服為毛料,尉官冬常服和士官、士兵冬夏常服仍為三元混紡布料。  禮服:禮服是軍官在重大慶典和重要外事活動時穿著的制式服裝。1988年先配發駐外武官,爾後視國家經濟情況,再逐步擴大配發範圍。禮服分夏禮服和冬禮服兩種,式樣均為西服式,配發襯衣和領帶,領邊、褲中縫有區別軍種顏色的牙線。夏禮服,陸軍為米黃色,海軍為本白色,空軍為天藍色,面料按軍官銜級分別採用純毛凡爾丁和毛滌凡爾丁。冬禮服,陸軍為海藍色,海軍為藏青色,空軍為寶藍色,面料也按銜級分別採用純毛禮服呢和毛滌禮服呢。  作訓服:作訓服是軍人在作戰、訓練、勞動和執行其它勤務任穿著的制式服裝,分普通作訓服(包括冬、夏作訓服)和迷彩作訓服兩種。軍官夏作訓服樣式、用料與士官夏常服相同,戴作訓帽、顏色,陸軍為草綠色,海軍為藏藍色,空軍為上草綠下藏藍。土官、士兵夏作訓服上衣為夾克式,加臂袋和褲腳扣絆,提高了適用性和調節功能。軍官、士官、士兵冬作訓服相同,均為開關領上衣,中腰、下擺和褲子腳口有抽帶,提高了防寒性能。迷彩作訓服主要配發作戰部隊和偵察部隊,樣式與士兵夏作訓服相同,用料為維棉或滌棉平布。迷彩圖案分為夏、冬季兩種,顏色有荒漠草原型色、林地型色、白色等多種,以適應不同環境的偽裝。  「八七」系列軍服除了以上三大類服裝,還包括大衣、風雨衣、雨衣以及同上述服裝所配套的針織衫、針織襯衣、襯褲、絨衣褲、棉衣褲、棉背心和各種特種服裝等。該系列軍服裝備部隊後,改變了我軍服裝長期以來體制單一的落後狀況,對我軍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同時也須指出,由於多種原因,「八七」系列 服裝還有許多不盡人意之處,如士官、士兵服面料仍為十幾年前的三元混紡布,軍官禮服、大衣等尚不能普遍裝備。但是,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解放軍的服裝也必將得到進一步改善,逐步跨入世界先進國家的行列。  三、第三批軍服即新時期軍服  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於1997年7月1日進駐香港,以「威武之師,文明之師」的嶄新形象展現在世界和香港人民面前。而展現新風采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駐香港部隊試穿新一代軍服。  新一代軍服的研製是面向21世紀的,設計目標是2000年開始裝備全軍。其研製主要基於以下三個方面的考慮:一是2000年全國人民生活達到了小康水平,部隊的服裝也應有所提高;二是當前各國軍隊都在研製新一代服裝,我軍的服裝應與世界軍隊服裝接軌;三是為適應我軍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的需要,我軍應以嶄新的面貌進入2l世紀。這不僅縮小與世界發達國家軍服的差距,適應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和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的需要,而且還提高我軍在世界軍事舞台上的形象和地位。  新一代軍服主要設置了禮服、常服、作訓服和工作服4個系列。具體分為禮服、春秋常服、夏常服、毛(絨)衣、大衣、作訓服、體能訓練服及其配套的軍鞋(靴)和服飾9個部分。與87系列服裝相比,新一代服裝主要有以下五個特點:一是用料有所改進。禮服用的是薄型禮服呢,春秋常服用的是薄型毛嘩嘰,夏常服用的是滌棉交織的色織布和軍港呢。還給士兵設計了一雙作戰靴。二是樣式更為美觀。禮服是西服式,夏常服是立翻領,可以扎領帶,也可以不扎領帶,並首次將夾克式和貝雷帽引進了駐港部隊服裝。三是顏色形成系列。陸軍是棕綠色,海軍是本白和藏青色,空軍是蔚藍色。在同一色調中基本遵循禮服深,常服淺;冬服深,夏服淺;外衣深,內衣淺的變化規律。四是服飾趨向配套。為彌補87系列服裝裝飾太少,胸前太空的缺陷,設計了胸標、名牌等服飾。五是軍服實現通用。首先是常禮服通用,所有常服配上服飾後都可以作為禮服穿用,提高了服裝的使用效率。其次是內外通用,毛(絨)衣等帶軍銜也可以作外衣穿。再次是官兵通用,像春秋常服、夏常服、作訓服等,官兵款式和所用材料都是一樣的,可以通用。  1988年10月,在實行新軍銜制的同時,陸軍、海軍、空軍的帽徽進行了改革,將1985年實行的小帽徽作為作訓帽和女軍人無檐軟帽帽徽;大帽徽加襯金黃色松枝葉和天安門圖案,適用於大檐帽、水兵帽、絨(皮)帽上佩帶。新的三軍大檐帽帽徽主體為「八一」紅五星,八片金黃色松枝葉環抱麥穗、齒輪和天安門。  新帽徽莊重嚴肅,美觀大方。紅五星、麥穗、齒輪和天安門,象徵中國人民解放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武裝力量,與各族人民團結一致,同心同德,肩負著保衛祖國、建設祖國的光榮使命。長青松樹具有傲風雪、抗嚴寒的性格,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浩然正氣和當代軍人的不屈風範。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也佩帶帽徽,其圖案由國徽、盾牌、長城和松枝組成。  1988年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實行新的軍銜制,全軍官兵改佩軍種(專業技術)符號或領花,軍人常服和制式襯衣綴軍種或專業技術符號,軍官禮服綴領花。  1992年5月,文職幹部統一配發服裝,佩帶文職幹部領花。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自1989年2月起,亦改佩領花,樣式為圓形,由盾牌和松枝葉組成,金屬材料製作。  2004年11月29日之後,我軍換新裝。這是我軍陸海空三軍建軍以來換上的最「靚」裝束,也是中國空軍50年來第一次更換服裝。這次戰士服裝的料子是一種化纖仿毛植物,把滌綸纖維做成五頁形的,毛感很好,在外觀上看,與毛料的衣服外觀上是一樣的,甚至手感比毛料衣服還要好一些。可以水洗,可以用洗衣機洗。洗完了以後不變形,而且洗完了掛起來,幹了以後不用熨燙,比較符合戰士的使用環境。這次換裝同時為戰士換髮了一雙皮鞋即仿牛皮皮鞋,也是採用新技術的一種材料。與地方百姓身上的時裝一樣,軍服也有它特殊的服飾。我軍除駐外武官和儀仗部隊之外,目前駐港澳部隊是唯一一支佩有服飾軍服的部隊。它之所以好看,不僅因為它在款式上進行了改變,更重要的是它佩帶了綬帶、軍種胸標、姓名牌和臂章等服飾。與駐港澳部隊相比,我軍大多數部隊的服飾只有帽徽、肩章和領章。雖然這些服飾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全軍官兵的威武形象,但隨著世界軍事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我軍單調的服飾已經遠遠落後於外國軍隊,並且滿足不了現在的審美需求。信息化條件下的作戰,由於武器裝備偵查手段的變化,對服裝的要求越來越高了,我軍未來服裝要有防護的功能,防核生化、防熱輻射等等。就是一個戰士穿上軍服以後,冬天不冷,夏天不熱,有空調系統,具有防彈的功能,防核生化的功能,可以直接和最高統帥部聯繫,和最高統帥講話。(紅心向黨 2006-01-03 01:15 )
頂端樓 主From:廣東省廣州市
小中大引用推薦編輯只看複製Posted: 2008-01-31 11:46

主題:2007新式服裝調整改革有關情況一、軍服調整改革的必要性(一)軍服調整改革是我軍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的客觀需要。胡主席指出:按照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相統一的原則加強軍隊全面建設,是軍隊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需求。軍服是一個國家和軍隊外在形象的重要體現,是軍隊和軍人的重要識別標誌,也是軍隊正規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根據不同時期我軍建設和發展的需要,我軍先後對軍服進行了十餘次調整改革。比較大的有四次:1950年,我軍首次實行軍銜制,全軍配發了軍銜服裝;1965年,我軍取消軍銜制,全軍改戴解放帽,佩帶紅五星和紅領章;1988年,我軍恢復實行軍銜制,全軍配發了87式服裝。另外,為了適應香港、澳門回歸祖國後駐軍的需要,1997年和1999年還分別為駐港、駐澳部隊配發了97式服裝。縱觀我軍軍服每次調整改革,都不同程度地發反映了國家和軍隊建設發展的形勢,促進了軍隊的正規化建設,較好地保障了官兵作戰訓練和工作生活需要。當前,我軍處於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全面加強、協調推進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需要對現行軍服的品種、樣式顏色、用料和功能等進行調整改進,使之更好地體現軍隊建設和發展的新面貌,適應加緊推進軍事鬥爭準備和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的新要求。(二)軍服調整改革反映了廣大官兵對全面提升穿著和防護水平的願望.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群眾的衣著和審美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近年來,我國公安、海關、民航、稅務、工商等行業服裝都進行了全面改革,服裝的顏色、樣式、用料和服飾逐步規範化。我軍現行的87式服裝裝備部隊已經20年,97式服裝在駐港澳部隊試穿也近10年。現行的軍服與城鎮居民衣著水平和國內行業制服質量差別比較明顯,與世界發達國家軍服存在較大差距。普遍認為:一是制式沒有理順。內地部隊穿著87式服裝,駐港澳部隊穿著97式服裝,兩種服裝制式長期並存,不利於對外展現國家和軍隊的形象,二是樣式比較落後。駐港澳部隊、駐外武官禮服樣式比較落後,官兵常服上衣腰身、褲子立襠較肥大,大衣、棉衣、絨衣較臃腫笨重,穿著不夠精神。三是顏色不夠協調。陸軍常服的棕綠色偏暖,海軍常服上衣與褲子顏色不一致,三軍服裝顏色整體上不夠協調。四是品種不夠配套。軍官沒有配發禮服、內衣、襪子等品種,官兵沒有適合外穿的毛衣,作戰部隊沒有配發作戰靴。五是部分材料質量不高,防護功能不強。廣大官兵熱切期盼全面提升穿著和防護水平,更好地展現我軍威武文明之師良好形象。(三)軍服調整改革面臨著建軍80周年和建國60周年的有利時機。2007年,我軍建軍80周年;2009年,我國建國60周年。選擇這一時間更換我軍服裝,有著特別的政治意義,將使我軍以嶄新的精神風貌展現在世人面前,顯示國威軍威,增強民族凝聚力和部隊戰鬥力。同時,按照反「台獨」應急作戰的時間節點,2008年前將全面做好應急作戰準備,屆時換髮新式作戰防護服裝有利於提高單兵防護能力,更好地滿足部隊作戰訓練需要。(四)軍服調整改革是《二0一0年前軍隊後勤建設規劃綱要》和《「十一五」時期軍隊後勤建設計劃》提出的任務要求。根據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發展戰略第一步目標的要求,中央軍委批准的《二0一0年軍隊後勤建設規劃綱要》明確提出:「2010年前,為軍官配發禮服、新式春秋常服、服飾、體能訓練服、新式大衣等,為不同類型部隊分別配發新型迷彩作戰服、防寒服、特種工作服、單兵攜行具等」,這是組織軍服調整的基本依據。二、軍服改革論證的主要情況這次軍服改革論證從去年4月開始,是在系統分析我軍軍服發展現狀,跟蹤研究外軍軍服發展趨勢的基礎上,對97式服裝的改進和完善。基本思路是:以江澤民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胡主席和中央軍委決策指示,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著眼履行新世紀新階段我軍歷史使命,抓住建軍80周年、建國60周年重要機遇,以禮、常服和作訓服為重點,總體籌劃,系統設計,研製面向小康社會、展現國威軍威的新式軍服系列,全面提陞官兵穿著和防護水平,為增強部隊戰鬥力、凝聚力,推進軍隊革命化現代化建設服務。遵循的基本原則:一是系統規劃,整體設計。充分考慮不同氣候區、不同軍種、不同軍銜級別、不同性別軍服之間的相互關係,從頭到腳,從裡到外,科學銜接,合理配套,形成完善的軍服系列。二是把握關鍵,重點突出。注重理順服裝制式,優化軍服顏色,改進樣式結構,創新服裝設計,努力在配套科學、色彩協調、結構合理、功能實用、穿著舒適、設計美觀上取得較大進步。三是統籌兼顧,注重效益。正確處理數量與質量、重點與一般、平時與戰時的關係,統一制式,合併品種。減少數量,提高質量,綜合考慮換裝安排、供應組織、著裝管理、庫存利用和經費可能,充分發揮軍事、政治、經濟和社會效益。四是與時俱進,跨越發展。在保持傳統的基礎上,積極借鑒外軍軍服有意經驗,運用現代軍服設計理念和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吸納地方科研力量協作攻關,提高軍服整體設計水平。(一)系列組成轉自1、禮服系列。設計要求是威武莊重,適合重大節日、慶典等禮儀場合穿著。分軍官禮服和「兩團一隊」禮服兩類。軍官禮服,包括禮服大檐帽。禮服上衣、禮服褲、禮服襯衣、領帶、禮服皮鞋和配套服飾。「兩團一隊」禮服,即軍樂團演奏服、文工團演出服和儀仗隊禮賓服,包括大檐帽、夏禮服、禮服大衣、禮服手套、禮服皮鞋(靴)、武裝帶和配套服飾。2、常服系列。設計要求是美觀大方,適合日常工作、學習和節假日穿著。分春秋常服、夏常服、冬常服三類。春秋常服包括(大檐帽、春秋常服上衣、春秋常服褲、襯衣、領帶、襪子、皮鞋、外腰帶和配套服飾);夏常服包括(貝雷帽、長袖夏常服、短袖夏常服、夏褲、西服裙、內腰帶和配套服飾);冬常服包括(冬帽、冬常服上衣、冬常服褲、毛衣褲、內衣褲、常服大衣、常服手套和配套服飾)。3、作訓服系列。設計要求是防護功能強,結實耐穿適合部隊作戰、訓練和執勤時穿著。包括作訓帽、夏作訓服、冬作訓服、棉衣褲、絨衣褲、作訓大衣、作戰靴和配套服飾。按使用地域背景,區分林地迷彩、荒漠迷彩、城市迷彩和海洋迷彩。軍兵種特種作戰防護服裝按第二代後勤裝備體系要求,正在組織研製。4、服飾系列。設計要求是標識鮮明,與軍服搭配協調。包括帽徽、領花、肩章、胸標、姓名牌、級別資歷章、國防服役章、臂章、綏帶等。(二)主要改進1、顏色改進一是陸軍由棕綠色改為松枝綠。我軍陸軍服裝顏色,建軍後經歷了由灰色、土黃色、黃綠色、草綠色到棕綠色,由於色調偏暖,落後於國際軍服冷色調的潮流,目前只有朝鮮、越南等少數發展中國家採用。這次選用松枝綠,是科研人員與國內色彩專家在反覆研究東方人膚色特點的基礎上,在綠色系的幾十種冷色中篩選出來的。與棕綠色、淺棕綠色相比,這種色調更顯沉穩、莊重,符合國際軍服潮流,與國內行業制服區別明顯,與海、空軍服裝顏色更為協調,容易與服飾搭配,地域和季節適應性更強。二是海軍、空軍常服顏色適當調整。海軍現行常服的上白下藏青色,調整為全白色,體現與國際海軍軍服接軌;海軍常服的藏青色和空軍常服的藍灰色,在現行顏色基礎上適當加深,使三軍常服顏色更為協調,與公安、海關、工商等行業制服顏色區別更明顯。三是夏常服、毛衣、常服大衣等服裝顏色,與新選用的軍種顏色相適應。2、樣式改進一是改進了軍帽造型。大檐帽增加了翹度,帽牆採用與服裝面料相近的顏色,軍官配金黃色飾帶,加帽檐花,顯得更加威武。為女軍人設計了卷檐帽,符合女性特點。貝雷帽作為國際軍帽通行樣式,具有佩帶簡單、攜帶方便的特點,目前已被世界大多數國家軍隊所採用。我軍現行貝雷帽採用聯合國維和部隊樣式,由於帽頂、帽口尺寸偏大,成型性不夠好,戴起來不夠美觀、方便。這次對貝雷帽進行了改進,縮小了帽頂、帽口尺寸,帽頂由平頂改為圓弧頂,預定型、加暗扣,較好地解決了存在的問題。二是改進了禮服樣式。軍官禮服採用西服式雙排6粒扣,左臂增設軍旗標識,袖口增設區分將、校、尉的金黃色裝飾條,褲側縫增設金黃色裝飾帶,典雅莊重,與春秋常服區別明顯。三是改進了常服結構。陸、空軍春秋常服加橫帶,腰身收緊,顯得體形修長;下擺開衩,解決了收腰後下擺起翹問題,適合東方人的體型特點。軍官冬常服改為開領式,與現行冬常服的關領式相比,更加美觀莊重,符合制服發展趨勢。海軍軍官藏青色春秋常服和冬常服採用西服式,男軍官雙排扣,女軍官單排扣,海軍軍銜級別在袖口表示,便於艦上識別和國際交往,軍官短袖夏常服上衣改為束腰式,穿著精幹利落,增強軍人儀錶形象意識,代表了世界軍服發展的主流,國內公安、海關、民航等行業制服,以及人民群眾的襯衣著裝,也都普遍採用束腰式。陸、空軍士官與兵的常服樣式相同,海軍男士官改穿水兵服,便於統一制式和組織供應。四是區分了大衣功能。軍官常服大衣為暗排扣開領式,腰部加束帶,配圍巾;儀仗隊和軍樂團禮賓大衣為雙排扣翻領式,配可拆卸毛領。官兵配作訓大衣,樣式為派克式活膽短大衣,配可拆卸毛領和防風帽。五是改進了作訓服結構。夏作訓服由夾克式改為散擺式,袖口可上卷,符合作戰訓練需要。3、材料改進軍官禮服,採用高支紗毛滌貢比棉,質感細膩,挺括性好。春秋常服,採用毛滌混紡嗶嘰,風格粗獷,抗鄒保型。夏常服,採用滌棉粘混紡面料,透氣性好,穿著舒適,挺括美觀。毛衣,採用防蟲防縮純毛毛紗,可外穿,可水洗。軍官大衣,將官採用羊絨大衣呢,輕薄柔軟;校、尉官採用毛滌混紡馬褲呢,防風保暖。作訓服、作訓大衣:採用耐磨斜紋布,結實耐穿。4、服飾改進一是增加了服飾品種。設置了級別資歷章、胸標、姓名牌、臂章、國防服役章,解決了現行軍服胸前較空的問題,增強了識別功能,強化了軍服美感??級別和服役年齡。胸標區分軍委總部、陸軍、海軍、空軍、二炮5種。常服臂章區分四總部、四總部直屬單位、軍區、軍兵種、軍事科學院、國防大學、國防科技大學等,共21種。二是確定了服飾風格。帽徽、領花、帽檐花、銜級標誌、紐扣、綏帶等,以金黃色為主色調,符合民族傳統,體現武裝力量威嚴。肩章底板顏色與服裝面料一致,與服裝整體風格相協調。帽徽、領花三軍一致,使服飾風格趨向統一。三是豐富了服飾內涵。服飾主體圖案,較多採用「八一」軍徽、長城、盾牌、鋼槍、飛翔、鐵錨等設計元素,象徵人民軍隊是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的鋼鐵長城,體現我軍官兵保衛祖國,獻身國防的堅強意志。四是採用先進工藝,製作精細,外形美觀,綴釘方便。軍服改革論證方案經徵求四總部、駐京大單位領導和機關有關部門的意見,得到了普遍認可,特別是國內知名美學、藝術、服裝設計等方面的專家,在軍服色彩、結構造型和整體配套等方面,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較高的評價。軍委郭副主席、曹副主席、徐副主席審查了方案,梁光烈、李繼耐、陳炳德、喬清晨、靖志遠等5位中央軍委委員審查了方案。軍委常務會議討論同意了四總部《關於「十一五」期間全軍換髮新式服裝的請示》,確定報請胡主席審批。胡主席親臨總後勤部,認真聽取了軍服調整改革情況彙報,仔細審查了新式服裝實物樣品。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討論並原則同意全軍換髮新式服裝三、新式服裝換裝安排為了貫徹厲行節約的原則,充分利用現有服裝庫存,減少損失浪費;同時綜合考慮技術準備、材料籌措、成品生產,調整發放的時間周期,新式服裝換裝安排為:2007年8月1日(建軍80周年)前,為軍官和「兩團一隊」換髮禮服;為軍官和駐港澳部隊士兵換髮春秋常服、夏常服和服飾,保證重大集會和活動著裝統一。2008年5月,為其他部隊士兵換髮春秋常服、夏常服、服飾;10月,為軍官換髮冬常服。2009年12月,為士兵換髮冬常服,為軍官換髮常服大衣。作訓服,2008年前隨發放季節逐步換髮。資料由aqswz提供(zslqlq )

頂端1 樓From:廣東省廣州市
小中大引用推薦編輯只看複製Posted: 2008-01-31 11:47鮮為人知的解放軍「五○式」軍服誕生紀實三聯生活周刊1948年12月23日,中央軍委首次下達「統一全軍軍帽式樣」的命令,根據解放軍檔案館的編檔,當時命令是根據作戰場地變化出發,「各區軍隊現已常在同一戰場作戰,為易於識別起見,明年單軍帽統一樣式,現軍委已規定樣式,交各區來開後勤會議的同志帶回,望各區即照軍委規定的新式樣製造,不再自定樣式」。這就是解放軍帽的由來。即使是目前的軍史專家也無法說清解放軍帽的具體設計者是誰,常年的作戰歷史,使當時各軍區野戰軍形成了自己的服裝供給制度,儘管各大軍區之間也互相支援,但是軍服基本上屬「各自為政」,各軍需工廠要麼就地取材。要麼收繳敵人物資,隨著戰爭的節節勝利,統一的要求才顯重要性,所以中央軍委此次特意聲明「不再自定式樣」。抗戰時期延續下來的八路軍帽就此作廢——那還是當年的德國陸軍將領西克特根據歐洲的滑雪帽,幫助中國軍隊設計的,為適合東方人特點,特意將帽檐縮進了不少。但是軍帽的統一進行得並不順利,1949年,戰爭並沒有完全結束,《軍營文化天地》的副主編余戈說,在開國大典上,戴鋼盔的部隊被稱為「萬國鋼盔」,「他們有的戴繳獲的日本鋼盔,有的戴德國鋼盔,也有許多戴的是蘇聯支援的鋼盔」。但是,這樣的瑕疵沒有讓當時參觀開國大典的人感到失望,與軍服的不夠整齊相比,軍隊的裝備和威武之姿更令人印象深刻。解放軍部隊意識到了這種缺陷,各城市入城式上「搞好個人衛生」,換掉身上臟爛的軍裝,成為各野戰軍的一項任務。1950年,「五○式」軍服開始大規模出現,它是解放後我軍第一次正式裝備的軍服,替換了以往的雜式舊軍服,全軍軍服首次統一裝備,統一制式,統一標準。一位將軍的後勤生涯2000年,蕭志賢將軍去世前,對家屬們說:「我去世後不要把骨灰運回家鄉,要撒在秦嶺的大山裡。」他的家鄉是著名的將軍之鄉,湖北紅安,小女兒蕭亞勝還記得父親始終改不掉的紅安口音。蕭志賢不肯把骨灰運回家鄉的原因是,「從大別山裡一起出來的戰友們,那麼年輕就死在秦嶺的大山裡,我想和他們做伴」。相比之下,家鄉的將軍陵園就無足輕重了。蕭亞勝回憶起父親當時的話,突然哭出聲來:「父親那時候是紅25軍75師的軍需科科長,可是他這個專門負責後勤的科長,冬天夜裡找不到被子蓋,蓋的都是樹葉和稻草。為了取暖,經常和戰友背靠背地睡覺,有一次醒過來,靠著他睡覺的戰友,在夜裡就死了。」於是蕭志賢一生中回憶起這些戰友時,最愛發的感慨就是,「他們那麼年輕就走了」。「父親從一參軍就幹上了後勤工作。」從小父母雙亡的他很小就在紅安縣城當裁縫鋪的學徒,當了兩年學徒後,跟著紅軍走了。與其說是管後勤,不如說是長期在緊張中到處給部隊找吃的和穿的,無論在紅軍中、抗戰中還是解放戰爭中,「這種緊張影響了他一生,他連片布片都捨不得隨便扔」。直到他所在部隊進東北後,情況才有所緩解,「他的裁縫手藝倒一直沒丟,我們印象中,爸爸的手可巧了」。同樣的一塊布,他能裁剪兩件衣服,「而我的母親只能裁出一件來」。蕭志賢擔任的後勤部門領導工作,其中很重要的一塊是負責軍裝供給,蕭亞勝看蕭志賢寫的一些回憶文章,才知道自己的父親當年是怎樣絞盡腦汁保證軍裝供應的。1946年6月後,各解放區部隊陸續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但所穿軍服沒有統一化,式樣、用料和顏色與八路軍、新四軍軍服基本相同,「解放戰爭開始後,他擔任西滿軍區兵部部長,當時進東北的解放軍多為土黃色軍服,為這顏色,父親就絞盡腦汁。當年外購一斤鐵盒裝的駝黃色染料,父親記載要花2000斤小米的代價,他哪裡捨得」。各部隊都無法得到充足的染料,就都採用了土辦法。當時陝甘寧邊區政府專門的染坊主任衛克誠因為當過染坊學徒,有一些經驗。「父親回憶說,當時邊區的染坊用各種植物和礦物原料發明了一種像瀝青的染料軟膏,黑糊糊的,融化後成為一種略微帶暗紅的灰色,這種原料土生土長,很節約,而且染成的軍裝和各地不一樣,所以叫邊區灰,當時只看顏色,就知道誰是邊區的。」蕭志賢他們於是也就地取材,用橡子殼和樹葉蒸煮後,撈殼留水進行染布,這樣染成的布,灰不灰,黃不黃,顏色不一致,而且一洗就褪色,「後來父親和染布師傅們進行改革,在染坊用手工做了兩個木滾筒,著色深淺不一的情況才改變」。軍服的質量、顏色,隨部隊行進路程而改變,比如進入棉花盛產地區,就不難給每個戰士做上細布衣服。在布匹來源困難的地方,則在形勢緩和時從敵占區買細布,封鎖嚴密時用老鄉紡織的土布,「土布寬窄不一,染出來不僅效果不好,而且又厚又硬,染工們剪裁時,滿手都是血泡」。進軍東北時,70%的軍服靠自給,剩下的30%就完全靠戰利品和沒收敵人的財產,「作為後勤部長,他總是在戰後的戰場上進行清理和打掃,搶救一些戰士,也收拾一些物資」。在四平大戰後,他指揮後勤部隊清理戰場,「自己坐著一輛美軍吉普車在戰場上尋找受傷的戰士,結果被上空的國民黨飛機看見了,俯衝下來扔炸彈」。車開到哪裡,炸彈扔在哪裡,「父親和車一起被炸飛了」。當時戰場邊上有兩個人堆,一堆是解放軍戰士的屍體,一堆是傷員,旁邊是簡陋的戰地醫院,「兩個戰士抬著父親往屍體堆走,因為戰場大,走到半路,有名戰士聽見父親『哼』了一聲,才趕快把他往戰地醫院那邊抬」。蕭志賢的骨頭當時全部斷成一截截,一躺就是幾年,「到南下時候才恢復,他那時擔任廣州軍區後勤部第二部長」。1955年,解放軍第一次授銜時,蕭志賢被授予少將軍銜。各大野戰軍的軍服供應瀋陽軍區中國人民解放軍後勤史陳列館是軍隊系統內少有的軍服收藏單位,陳列館徐館長說:「當時東北物資充足,和別的野戰軍不同,所以軍隊服裝基本能做到統一。」因為這樣的基礎,所以館藏服裝從剛進東北的民主聯軍開始,直到現在的「○七式」軍服,都有展示。解放戰爭期間,進東北的部隊幾次更換名稱,從東北民主聯軍到東北人民解放軍,再到中國人民解放軍,「其實只是臂章和帽徽不太一樣,服裝基本樣式沒什麼更改」。基本延續了八路軍軍服的式樣,「甚至可以說是延續了中山裝式樣」。帽子則是由開始的棉帽逐步改進到了皮帽、貼絨帽,「大量皮帽是狗皮帽,屬於就地取材」。而布料則隨著解放軍的勝利而不斷改進,「最早用家織布,更生布,後來用斜紋布」。建館之初,徐館長搜集了一些當時在軍需生產部門工作的人的回憶錄,發現東北人民解放軍軍服是逐漸成形的。「剛開始,對棉襖沒什麼規定,後來軍委專門下命令,一件棉襖按規定要絮兩公斤棉花,統一制式,顯然是針對嚴寒的條件。」更有地方特色的是鞋。剛成立的被服廠沒經驗,鞋還是按舊尺碼,「結果沒多久就接到消息,說是部隊的戰士大量凍傷手腳」。徐館長還記得,1947年佳木斯被服廠女廠長姜萬壽對他回憶說,她們立刻總結教訓,結果在棉衣關鍵部位加肥加大,鞋的號碼更要加肥加大,可以穿上厚襪子和絮上烏拉草。由於物資相對充足,一個東北解放軍戰士每年可以得到兩雙鞋,比別的地區多一雙。解放戰爭後期,東北解放軍統一為布撒鞋,「傳統的黑布面,布底,底是婦女們用針線納成的」。姜萬壽回憶,當時因為東北剛解放,有些商會和私人鞋廠交的鞋子有摻假現象,「切開一看,鞋底的新布料被換成了舊的,有的鞋底中摻雜了草紙,後來我們就拒絕收他們的鞋。當時東北的不少軍需工廠是白手起家建立的,袁德良被任命為東北民主聯軍牡丹江辦事處處長時,任務是在那裡創辦小型工廠,彌補撤離大城市後的物資不足,「可是只給我幾個人和少量物資」。到了牡丹江後,人無住房,物無庫存,只能住在火車上,「當時街上的土匪和偽滿殘餘還沒肅清,整天能聽見槍聲」。後來找到一個日軍留下的倉庫作為工廠,「我們立刻用鐵絲網圍起來,用部隊發給我們的30多支槍把自己武裝起來,就這麼安頓下來」。當時籌措材料不易,一是接收,二是採購,直到1948年下半年,「從蘇聯領事館領了一批物資,包括牛、羊、狗皮30萬張,以及少量棉花、布匹,才暫時解決燃眉之急」。http://news.phoenixtv.com/history/2/200707/0728_336_168341_3.shtml(zslqlq )
頂端2 樓From:廣東省廣州市
小中大引用推薦編輯只看複製Posted: 2008-01-31 11:47後勤史館裡儘管搜集到當時多支野戰軍的軍服,但也有許多無法收藏到,例如晉冀魯豫野戰軍的軍服,「在大別山作戰的這支部隊的軍服是戰士自己製作的,鄧小平說是徹頭徹尾、徹里徹外的中國手工藝品」。當時這支野戰軍因為遠離後方,被裝供應十分困難,儘管中央軍委多次調運軍服和被子,都因路程遠和封鎖重重而無法運到。劉伯承、鄧小平電告中央,決定自己解決這一問題。「剛開始沒有染料,做的顏色極不一致。劉伯承看見司令部參謀用花布做棉襖,當時就說,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我們都要穿一色的灰軍服,我們是軍隊,不是秧歌隊。」軍史上記載,這次制衣活動歷時24天,解決了12萬人的軍服問題。在許世友的回憶錄中,萊蕪戰役中魯中軍區被服廠趕製出來的大量「精神抖擻」的米黑色新棉軍裝在後勤史館中也沒有收藏,徐館長說:「解放戰爭年代的軍服式樣和顏色,誰也沒辦法完整地統計出來。」進入大城市:制式軍服出現的可能現年86歲的李能模是原華東軍區生產管理局101廠的車間主任,他還記得1949年5月接管原國民黨軍服廠的壯觀局面,「工廠有3000人,場面很大」。接管後,所做的第一件事是「團結教育工人」,李能模還記得當時穿新四軍軍裝的軍代表被有些人瞧不起,叫他們「土包子」,但是軍代表迅速抓了一批工廠原來的骨幹,穩定了生產,「當時總後勤部是沒有什麼文件下來的,提供給我們的只有軍服樣式,我們就照著那樣式生產軍裝,供應當時幾大軍區」。徐館長說:「1949年剛成立的總後勤部最開始提供給各家軍需工廠的都是樣式,沒有什麼詳細說明,照著做就可以了。」新成立的總後勤部開始在軍服制式上進行統一,專門研究解放軍軍服史的徐平解釋說:正是大規模生產的條件,造成了軍服制式統一的可能性。「解放戰爭中,沒有一個集中的大後方,各個野戰軍只能各自生產,各自為政,進入大城市後,接收了大量國民黨的軍工企業,掌握了大量的資源,這時候,服裝樣式能進行統一了。」解放後任總後勤部軍需生產部副部長的於華亭在回憶錄中說,進城後的制式改革是漸漸的,「服裝制式有統一的改革要求,文字資料不全,但是都有實物做樣品,這些樣品是由總後勤部制發的,參照了蘇軍的樣式,並且結合了我國國情」。他還記得山東被服總廠是由1950做夏服起開始縫製新式服裝,「幹部是大蓋帽,上衣是前開口,後邊有刀背,有兩個前胸兜,彷彿戰士服一樣,下邊沒有兜,褲子則和以前的一樣。戰士衣服是套頭的,緊袖口,開始也是大蓋帽,後來才改成船形帽,女同志是連衣裙,大蓋帽,還有一套列寧裝。取消了綁帶生產」。取消綁帶生產在當時還引起了工人們的議論,綁帶生產一直是軍服廠的加工內容,余戈說,綁帶自北伐戰爭起就成為軍隊的必備品,「平型關戰鬥時,看當時八路軍將領的回憶錄,打綁帶穿草鞋的八路軍比起穿皮靴的日本兵行動靈活多了,比日本兵先佔領制高點」。而綁帶的取消,意味著在某種程度上大規模戰爭年代的結束。「五○式」的不斷變革研究解放軍軍服的王忠東說,「五○式」是解放軍歷史上第一次分級別、軍種和用途的軍服,「現在沒有人能夠說清楚當時的設計者是誰了,因為當時屬於集體創作年代,只看見一些資料說最後由毛澤東、朱德、彭德懷等人審查通過」。「五○式」的通過過程顯然更加簡單快捷,不像「五五式」軍服出台前那樣留下了一些爭論的文字記錄。西安市的軍服收集者張皓甫對自己手中收藏的幾套「五○式」軍服讚不絕口,「主要是做工精細,肩膀前後都砸了道,雖然面料不算好」。而他手中收藏的一些需要刺繡的軍官服裝「相當精細,全部是西安市3507廠做的——當時只有這家廠的大批量刺繡工藝過關」。「五○式」軍官常服由大檐帽、布料上衣、西式軍褲和高兒牛皮靴組成,後來軍委規定,陸軍團級以上,海軍營級以上幹部,包括海校、傘校學員的軍服都改用呢子製造,師以下軍官扎牛皮腰帶,或者帆布帶。而女軍人服裝中的夏服因是布拉吉(即連衣裙的俄語音譯)式樣,被稱為「解放軍歷史上最漂亮的女軍服之一」。1950年,志願軍走上抗美援朝戰場,一開始,大批志願軍穿朝鮮人民軍軍服跨過鴨綠江,後來志願軍逐步換髮「五○式」軍服,通過1950年冬的戰鬥,「五○式」軍裝的一些問題暴露出來:士兵套頭服透氣性能不好,負傷後不容易脫卸,影響救治;棉衣容易滾花成堆,易刮破,影響保暖;頭上的栽絨帽沒有聽孔,影響防空防炮,毛皮鞋低矮,容易進去雪水……周恩來和聶榮臻聽取了彙報,責成總後勤部處理,很快,新的適合志願軍的軍服問世:戰士夏服改為前開襟,棉衣棉花縫在里子布上;軍服的肩、襠、膝等部位加一層布;棉帽加聽孔和護面,皮靴加高許多,為了作戰需要,新式的志願軍服對「五○式」做出了的重大改革。美觀和戰鬥的實際需要經過調和,在1952年又促進了志願軍軍服的一次改革,這次的新冬裝外面罩上了平紋布面,使棉服的明線不再露出來,同時不分官兵皆有4個帶蓋和銅扣的挖袋,領子改為小翻領,軍服上的紐扣改為光面銅扣。「五○式」首次增加了空軍和海軍服裝,徐平說:「海軍、空軍服裝完全國際化,和當時各國的服裝樣式沒什麼區別,只是帽徽不同。」有收藏者展示現在為數不多的「五○式」海軍和空軍帽徽,高級軍官的是銅鍍金、銀製品,而士兵的則是鍍搪瓷的製品,在目前的收藏市場上屬珍貴文物。(《三聯生活周刊》2007年第28期)http://news.phoenixtv.com/history/2/200707/0728_336_168341_6.shtml(zslqlq)
頂端3 樓From:廣東省廣州市
小中大引用推薦編輯只看複製Posted: 2008-03-20 18:22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服演進史話  軍服是軍人的外在標誌,是一個國家軍隊的獨特象徵。軍服是一種使命、一種嚮往。軍服可以振國威、壯軍威、鼓士氣,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強部隊凝聚力和戰鬥力。軍服也是一部史書、一面鏡子。它留下了歲月飛逝的腳步,也映照出絢麗的時代色彩。  一個國家軍隊服裝的變革和發展,既為國家經濟實力所制約,也受民族文化和政治環境的影響。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服發生了多次變化,經歷了曲折的發展過程,越來越實用,越來越美觀,越來越系列化。其演進過程如同一幅壯麗的歷史畫卷,在某種程度上展示了人民軍隊的成長史和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史。  土地革命時期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的槍聲向全世界宣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一支新型的人民軍隊誕生了。起義部隊穿著國民革命軍的服裝,系紅領巾以示區別。  同年9月,湖南秋收起義爆發,起義部隊人員穿著各式服裝,佩戴著紅布袖章,以此象徵是一支紅色的軍隊。當時,指戰員們的服裝主要靠打土豪和戰場繳獲解決。有什麼,穿什麼,沒有統一的式樣。就在這樣艱難困苦的環境下,1928年5月,紅軍在江西寧岡縣一座古老的祠堂里,利用極其簡陋的工具,建立起紅軍第一個被服廠――桃寮被服廠。從此,紅軍有了自己的制式服裝。  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具有代表性的紅軍服裝是灰色粗布中山裝,戴八角帽;綴布質紅五星帽徽和紅領章。  1929年5月1日,中央蘇區的紅軍為了紀念列寧逝世5周年,在紅領章和紅帽徽周圍鑲了黑邊。  抗日戰爭時期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不久,中國工農紅軍主力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南方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  紅軍改編後,服裝樣式基本上與國民黨軍隊服裝相同,僅以左臂佩戴的「八路軍」、「新四軍」布臂章來區別。幹部與戰士的衣服樣式僅在口袋上稍有區別。抗戰初期,八路軍戴的直筒加圍的圓頂帽上佩有國民黨軍隊的小帽徽,後逐步取消。  解放戰爭時期  1945年至1947年,人民軍隊的服裝樣式與抗日戰爭時期基本相同,只是不再佩戴「八路軍」、「新四軍」臂章,服裝材料有粗布,也有細布,顏色以土黃色為主,中原軍區部隊仍著灰色軍服。  在解放戰爭後期,軍需工廠已粗具規模,為全軍統一服裝樣式、統一生產、統一供應提供了物質條件。  1949年,我軍軍服顏色被確定為草綠色,材料為棉平布,胸前佩戴「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布胸章,帽子改為解放帽,佩戴「八一」紅五星金屬帽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始進入一個嶄新的建設時期,由原來的單一軍種發展為陸海空三大軍種。經毛澤東、劉少奇、朱德等親自審定,1950年1月4日,中央軍委批准實行新的軍服樣式,簡稱50式軍服。  50式軍服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最早的全軍統一的軍服。按陸、海、空三軍幹部、戰士區分。陸海空三軍幹部軍服均用棉平布製作,以服裝顏色、大檐帽帽徽圖飾區分軍種。全軍幹部、戰士均戴大檐帽。陸軍幹部軍服有兩個上挖袋,褲子為西式褲,設有後槍袋。陸軍戰士夏季服上衣為套頭式,半開口,緊袖口,兩個上挖袋,扎線腰帶。為便於著穿、訓練和作戰,1952年改為前開襟,散袖口,戴解放帽。海軍幹部軍服有四個挖袋。海軍官兵的軍服設有夏季上白下藍和冬季全藍服兩種,用料均為棉平布。空軍幹部軍服也有四個挖袋,式樣與戰士的基本相同。女式軍服有夏季連衣裙和冬季列寧服兩種。帽子、服裝顏色與所在軍種男軍服相同。  1950年8月,中央軍委批准陸軍團以上幹部和海空軍營以上幹部、空軍傘兵、海軍艦艇部隊及海校學員冬季著呢服,改善了部分軍人的軍容儀錶。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同年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組建志願軍赴朝參戰。志願軍幹部夏服與解放軍幹部夏服相同,戰士夏服在肘、肩、臀、膝部位加扎一層布,提高了軍服的耐磨程度。考慮到服裝的調節作用,志願軍冬服從結構上做了改進,上衣袖口加了袢帶,配穿馬褲,以增強保暖性,適應朝鮮的嚴冬。1953年朝鮮停戰以後,志願軍幹部戰士佩戴「中國人民志願軍」布胸章。  社會主義改造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  隨著我國經濟逐步恢復,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1954年,為了配合中國人民解放軍實行軍銜制,對軍服的樣式、用料和供應辦法進行了全面的改革。這一改革方案經毛澤東親自審查、國務院第十八次會議批准,於1955年10月1日起開始實施。這一時期的服裝簡稱55式軍銜服裝。  55式軍銜服裝分禮服和常服兩類。禮服配發校官以上軍官,在重大禮儀場合和出國訪問時穿著,同時還為外事任務較多的海軍艦艇尉官和水兵,以及軍樂團、儀仗隊、文工團、體工隊配發相應禮服。軍官禮服配白襯衣,系藏青色領帶。禮服顏色按軍兵種區分。禮服用料為純毛華達呢,禮服領邊、袖頭、褲中縫按不同銜級配有不同飾物。校官以上女軍官的禮服為裙服,裝飾、用料與男軍官禮服相同,戴無檐帽。55式軍銜禮服改善了校官以上軍官的軍容儀錶,展示了國威和軍威。  55式常服是供軍人平時穿著的服裝,分夏常服和冬常服兩種。軍官穿著常服時佩戴軍銜肩章、軍種領章,大檐帽配圓形「八一」紅五星帽徽,校、尉官扎武裝帶。常服顏色按不同軍兵種區分:陸軍為棕綠色;空軍為上棕綠下藍色;海軍夏常服為上白下藏青色,冬常服為藏青色。軍官夏常服用料按銜級區分:元帥、將軍夏常服用料為純毛嗶嘰,校官夏常服為柞蠶絲織物,尉官冬夏常服用料均為棉斜紋布。男士兵夏常服顏色與軍官夏常服相同,佩戴軍銜領章,船形帽或水兵帽,帽上綴小圓形「八一」紅五星帽徽,扎線腰帶,用料為棉斜紋布。女式夏常服為裙服,裙子為藏藍色,樣式官兵基本相同,戴無檐帽。男式冬常服的式樣、顏色與夏常服相同。戴栽絨帽或皮帽。服裝用料按銜級區分:元帥、將軍服為純毛馬褲呢;校官服為純毛麥爾登呢;尉官服為棉斜紋布。陸空軍士兵和海軍陸勤士兵冬常服顏色、用料與所在軍種尉官冬常服相同。海軍艦艇士兵冬常服為呢制水兵服。女式冬常服樣式、用料、顏色與所在軍種男式軍服相同。  軍官大衣樣式均為大翻領,雙排扣,顏色與所在軍種上衣相同。面料按銜級區分:元帥、將、校為純毛馬褲呢,尉官為棉斜紋布。元帥、將、校官並配純毛麥爾登呢夾大衣。士兵大衣樣式與軍官大衣基本相同,僅在口袋上稍有區別,為斜插袋。面料為棉平紋布。女式軍大衣與所在軍種男式軍大衣相同。  針對55式軍服在穿用中暴露的問題,1958年1月和7月,對55式軍銜服做了部分修改:平時軍官著常服時只佩帶軍銜領章,戴解放帽,便於操練和勞動。肩章和軍官大檐帽只是在節日、集會、出國和外事活動時佩戴。軍官夏常服和尉官冬常服均改為棉平布,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抗折耐磨性。陸空軍士兵的船形帽改為解放帽,上衣的緊袖口改為散袖口。  55式軍銜服裝首次突破了人民解放軍長期以來單一制式軍服的歷史局限,第一次有了常服、禮服兩大類軍服。這一服裝系列樸實大方、莊重美觀,較好地展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容,顯示了國威軍威。以後經過10年不斷改進,55式軍服日臻完善,邁出了我軍軍服向體系化、系列化發展的第一步。  從1960年開始,為了進一步改善冬季服裝的質量和適用性,進行了以冬服結構配套為主要內容的改革,以罩衣、緊身棉衣、絨衣褲、襯衣褲等組成的多層次冬服,取代了因經濟原因長期裝備部隊的「老棉襖」。此次改革,把軍服整體水平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1961年10月9日,軍委辦公會議通過配套服裝改革方案,1962年定型生產,定名為「62式」,於1964年裝備部隊。  「文化大革命」時期  進入60年代中期,由於受「左」的思想的干擾,中國人民解放軍在1965年6月1日取消了軍銜制,軍銜服裝隨即廢止,全體官兵一律戴解放帽,綴紅五星帽徽和紅領章。服裝樣式與55式常服相同。全軍幹部和戰士、男軍人和女軍人服裝和式樣基本相同,人們只能從衣服口袋來區分幹部和士兵。服裝用料全軍官兵夏服為純棉府綢布,冬服為純棉卡其布。而且陸、海、空三軍的服裝樣式和衣料完全相同,只是顏色稍有區別,海軍服裝為深灰色,空軍服裝為上綠下藍。女軍人冬服與所在軍種男軍人相同,女戰士與女幹部夏裝相同。換裝後的軍服稱為65式。  1971年,隨著我國化纖工業的發展,我軍自行研製了滌綸、錦綸、棉花三元混紡布料,這種採用合成纖維紡織品製作的軍服,定名為71式軍服,從1973年起陸續裝備部隊。71式軍服提高了軍服牢度,改善了外觀,減輕了重量,使我軍軍容得到了較大的改善。1974年又為女軍人夏季配發了裙子,1975年女軍人著夏服時戴無檐帽。1974年,經過毛澤東批准,海軍服裝又恢復到1965年以前的樣式和顏色。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改革開放以後,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高,改革我軍體制單一、樣式呆板、面料落後的服裝勢在必行。  1978年,我軍服裝在71式軍服的基礎上,以減輕重量為主要目的,進一步擴大化纖材料的使用。主要將冬服罩衣、棉衣和大衣面料改為滌卡布料,棉衣里子布改為纖維棉布,對皮帽和毛皮大衣採用新工藝生產,並對罩衣減輕了重量。改進後的服裝使單兵冬季行軍負荷得到較大幅度減少;寒區減輕15.6%、溫區減輕12.6%、熱區減輕19.2%;夏季行軍負荷減輕了19.5%。  從1981年開始,我軍著手新一輪軍服改革工作。1984年1月,中央軍委批准了改革方案,並於1985年裝備部隊,新軍服定名為85式。85式軍服仍然沿用55式軍服樣式,僅將解放帽改為大檐帽,佩帶圓形「八一」紅五星帽徽和軍種肩領章。幹部、戰士增發了制式襯衣。團以上幹部夏服面料為凡立丁毛料,冬服為馬褲呢,大衣面料按職務級別區分:軍以上幹部為純毛料,師團幹部為毛滌混紡,營以下幹部和戰鬥服裝用料為滌錦棉三元混紡布料。85式軍服用料、服飾方面雖有一定的改善,但它仍是單一的軍服體系,只有常服,沒有禮服和作訓服,不能滿足部隊作戰、訓練等不同需要,與世界先進國家的軍服相比有很大的差距。  為了提高軍服裝備水平,1984年1月,中央軍委在批准85式服裝定型生產的同時,指示我軍服裝要逐步實行禮服、常服、作訓服分類。1985年初,總後組織了服裝改革小組,開始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  軍服研究人員收集分析了27個國家的軍服樣品,吸取我軍歷次服裝改革的經驗,對涉及經費開支、國家資源、經濟水平、設備條件等問題進行了多方面的可行性研究、論證。研究人員還分別對陸、海空軍等83個團以上單位15000名幹部、戰士的體形進行實地測量,對近百萬個數據進行概率統計,制定出新的軍服號型。與此同時,製作批量樣品,在不同地區部隊中進行了服裝適應性、衛生性、保暖性試驗,廣泛聽取了部隊的意見。  1985年11月7日,全軍被裝總體論證會提出了對禮服、常服、作訓服的樣式、用料、顏色及冬服配套、供給標準和供應辦法等全面改革的方案。1987年7月,黨和國家領導人審查了服裝樣品。1987年8月,中央軍委批準定型命名為87式軍服,1988年10月1日起陸續裝備部隊。  87式系列服裝分禮服、常服、作訓服三類。禮服分夏禮服和冬禮服兩種。禮服為西服式,配白襯衣,系藏青色領帶,按不同顏色和褲中縫牙線的顏色區分軍種。用料按銜級區別。女軍官禮服樣式、用料、顏色與所在軍種男軍官相同,系玫瑰紅色領帶。87式軍服還設有文工團演出服和軍樂團、儀仗隊禮賓服。常服是軍人在平時和一般性禮儀場合穿著的服裝,分夏常服、制式襯衣和冬常服三種。軍官夏常服為翻領,兩個上貼袋,兩個下挖袋,配米黃色襯衣,系藏青色領帶,按不同衣服顏色區分軍種。夏常服用料按不同銜級區別。作訓服是軍人在作戰、訓練、勞動和執行其他勤務時穿著的制式服裝,分夏作訓服、冬作訓服和冬、夏迷彩作訓服4種。  87系列軍服裝備部隊,結束了中國軍隊官兵穿同一套軍裝訓練、值勤、受閱的歷史,徹底改變了我軍服裝長時期處於單一體制的落後狀況。系列化軍服更好地滿足了不同場合穿著的要求。從樣式和用料上區分更加細緻,樣式美觀,用料講究。87系列服裝顯著改善了我軍軍容儀錶,是我軍軍服的一大突破,標誌著我軍軍服發展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但由於受到國家經濟等因素的制約,87式軍服系列只向部隊下發了常服和作訓服,而禮服未能裝備部隊,使我軍成為世界上少有的只裝備兩類軍服的軍隊。  從1993年起,遵照軍委批示,我軍開始研製面向21世紀的與國際先進軍服接軌的新一代軍服。1995年4月10日,軍委常務會議審查新一代服裝報批方案;4月13日,時任中央軍委主席的江澤民親自審定了方案。1997年7月1日,我軍駐港部隊官兵穿著的軍服,正是我軍研製的新一代軍服的雛形。1999年12月,駐澳門部隊也穿著新一代軍服,他們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世人面前。  99式服裝是1999年預先裝備部隊的新一代軍服的一部分。主要包括陸、海、空軍男女長、短袖夏服上衣,男女夾克夏服上衣和92-1男女夏褲,以及貝雷帽。  99式夏服陸軍為淺棕綠色;海軍為增白色;空軍為淺蔚藍色。陸、空軍夏服材料均為多異滌棉色織布,將官夏服材料為多異滌毛色織布;海軍夏服上衣材料採用多異滌絲凡立丁,將官採用的是多異滌毛平布。男女夏褲採用滌綸長絲仿毛軍港呢,陸軍顏色為深棕綠色;海、空軍為深藏青色。貝雷帽採用國際通用樣式,戴著美觀大方,同時也較好地解決了廣大官兵夏季戴大檐帽太重、太熱和不便攜帶的問題;用料為細羊毛;顏色上,陸軍為深棕綠色,海軍為深藏青色,空軍為深蔚藍色。  新一代軍服吸取了世界其他國家軍服的長處,與以往軍服相比,在結構、用料、顏色、服飾及配套方面均有較大改善。尤其是樣式、顏色更加美觀大方,形成了陸軍以棕綠色為主色調、海軍以白色和藏青色為主色調,空軍以蔚藍色為主色調的三軍軍服顏色系列。此外,新一代軍服還採用了國際流行軍服的分類,按功能分為禮服、常服、作訓服和工作服四大系列,共包括禮服、春秋常服、夏常服、毛絨衣、大衣、作訓服、體能訓練服及其配套的軍鞋(靴)和服飾9個部分。新一代軍服在服飾的整體設計上仍採用了「八一」、五角星、天安門、麥穗、松枝等圖案,標誌著中國人民解放軍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經「八一」南昌起義成長壯大起來的人民軍隊,是捍衛社會主義祖國的鋼鐵長城。  與87式服裝相比,99式制式襯衣,主要有以下特點:(1)樣式有所改進。一是領子設計為開關領,能滿足不同場合穿著要求。平時穿著,可打開領口,「解放」脖子;在集會、檢(校)閱、慶典等場合穿著,可扣領扣,系領帶,增加莊重感。二是採取增加門襟貼條,胸袋蓋改為翹式,胸袋增設明襇,主要縫製部位使用雙明線,陸、空軍材料雙色交織,短袖襯衣為夾克式或束腰式等設計,使服裝風格粗獷,可以更好地展示軍人的陽剛之美和軍隊的群體美。(2)面料質量有所提高。採用了先進的仿毛技術、滌綸原液染色技術、織物防靜電技術和國內首創的變形紗包纏複合技術等,使其具有毛、麻等天然纖維的優點。(3)顏色形成系列。陸、海、空三軍襯衣顏色為各軍種的基本色,體現了三軍特點。其中,空軍第一次使用了蔚藍色,使其服裝有了單獨的顏色。為與夏季氣候相適應,陸、空軍襯衣均採用了淺色調。(4)由於採用了新材料,並採取粗紗支、稀密度紡織方法,使服裝既挺括防皺,又透氣、排汗,增加了穿著舒適性。(5)號型設置更為合理。99式制式襯衣號型設計在吸收87式服裝號型設計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做了改進,提高了號型適體覆蓋率。其中,整體設計仍為5號5型系列。號與87式服裝一致,型比87式服裝加大了一個型,即99式制式襯衣的一型相當於87式服裝的二型,其餘以此類推。軍官夾克制式襯衣的下擺調節袢還可根據個人臀圍調整大小。另外,根據女軍官體形差異大的特點,夾克襯衣還分A、B兩體,A體為正常體,B體為偏胖體。  從2000年5月1日開始,全軍官兵統一穿著99式長、短袖制式襯衣和貝雷帽。新一代軍服在保持軍服所有元素的基礎上,更加註重美感和文化內涵,照顧個體,充分體現了人性化以及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從軍服上能明顯看出整體結構採用傳統的均衡、對稱設計法,用嚴整、規範的結構體現出人民軍隊的紀律性和約束性;同時又強調動與靜相結合,個體美與群體美相結合,式樣莊重、美觀、明快、大方,嚴整而不死板,充分展現了軍人的陽剛之氣和軍隊威武雄壯的整體美,對充分展示全軍威武之師、文明之師的形象具有積極作用。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80周年前夕,經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批准,全軍從2007年8月1日起陸續換髮07式服裝,這是我軍軍服史上的一次全面系統的改革,標誌著我軍軍服建設水平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 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鵠而高翔

頂端4 樓From:Unknown

小中大引用推薦編輯只看複製Posted: 2009-03-14 21:00紅軍時期的桃寮被服廠文章作者:董廣存 樊立梅

原蘇軍元帥朱可夫曾經說過,「軍服也是一種武器」。我黨我軍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們,也都十分重視軍服生產。據統計,自1927年我軍初建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22年間,為解決指戰員們的穿衣蓋被等問題,先後創建有番號的軍需工廠860多個,其中最有影響的是毛澤東指示創辦的桃寮被服廠。背 景  1927年10月湘贛邊秋收起義後,毛澤東率領經過三灣改編的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向羅霄山脈挺進,征塵僕僕來到江西省寧岡縣茅坪鄉時,天氣漸冷,無以禦寒,許多指戰員只穿兩件單衣,晚上兩三人合蓋一條薄毯子。解決部隊的過冬被服問題,成了燃眉之急。於是,毛澤東責成副師長余賁民設法解決。11月,工農革命軍攻克茶陵縣城,繳獲了一批棉花和布匹。余賁民便從當地雇了二三十名裁縫,分別在茅坪鄉壩上村李筱甫家和楊橋湖村謝槐福家手工趕製了一批棉衣和棉被,發給大齡體弱的指戰員。這是我軍設計、縫製的第一批被服,據譚家述《回憶毛主席在茶陵的革命活動》中記載,毛澤東當時曾穿著新軍裝給部隊講話,上衣前側有4個口袋,5個布結扣,褲子的前襠沒有開褲扣,顏色為灰色。  1928年1月初,工農革命軍攻佔遂川縣城及附近的草林圩鎮,打了兩個大土豪,繳獲了一千多匹布和兩台縫紉機。但因當時部隊仍無力製作,只好採取委託加工的辦法,從繳獲的布匹中拿出一部分交給草林圩縫紉工會及私人縫紉生產者,又加工了一批灰色軍裝和八角帽、襯衣、紅布飄帶、袖章、子彈袋、乾糧袋等,基本上解決了當時部隊的過冬被服問題。而後,軍需處處長范樹德向毛澤東建議:「我們被服工作雖然告一段落,但是還需要機器,陸續縫製一些需要補充的被服,機器要運到山上去,初步籌備一個小型被服廠。」毛澤東說:「好,你就這麼辦吧!」於是,范樹德就請縫製工人幫忙,把縫紉機拆卸開,由軍需處的同志們包裝好,連同剩餘的三百多匹布等,一起運到了茅坪的象山庵留守處儲備。  1928年4月28日,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保留下來的隊伍和湘南農軍來到寧岡縣礱市,與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會師,5月4日合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不久改稱為工農紅軍第四軍,總兵力達六千餘人。部隊壯大了,被服的需要量也增加了,再用僱人臨時加工的辦法顯然已不能解決問題。於是,毛澤東就又派余賁民籌建被服廠。籌 建  余賁民接受了這項任務後,馬上著手工作。首先是選址。他經過勘察,見桃寮這個地方比較偏僻隱蔽,敵人來了也有退路,覺得在這裡建廠較為合適,就請示軍領導毛澤東、朱德後決定在此建廠。接著,他就組織人員,把我軍1928年5月上旬攻佔永新縣城時繳獲的大量布匹(主要是官僚資本家邱西美的)、幾台縫紉機及茅坪留守處的布匹和縫紉機,運到這裡。然後,他又到坎上、茅坪、百石、柏露、源頭等地,招來了第一批34名懂裁縫技術的工人。至此,具備了開辦被服廠的基本條件。  1928年5月22日,被服廠在茅坪鄉桃寮村山坳里的張家祠正式成立。廠里建有秘密黨組織,廠總負責人是余賁民,林善賓為工廠管理委員會委員長、廠長,委員有裁縫師傅袁東發、陳富祖、謝四球、劉應龍、鄺東林和謝柏生,下分若干個作業組,並配備了材料、財務、生活等管理人員。廠里工人胸前佩帶用紅綢布做的胸章,左臂佩帶有鐮刀斧頭圖案的袖章。毛澤東為該廠親筆書寫了「蘇維埃政府桃寮被服廠」的廠牌。生 產  我軍繳獲的布匹大多是白色的,生產白色軍服,不僅容易暴露目標,而且容易弄髒。為此,工廠開工之初,先立即辦了一個簡易染坊。缺乏染料,工人們就地取材,先是試用煙墨把布染成黑色,大家風趣地稱它為「井崗山墨青」。不久,發現黑的極易褪色,染房的工人們又深入村寨拜群眾為師,用茶籽殼、黃芝子、荷眼子、稻草灰、煙墨、楊梅樹皮等混合配成染料加染,把白布染成灰色,進一步提高了軍服的質量。  布料染色問題解決了,就馬上著手生產軍服。當時生產條件很差,沒有工作台,工人們就用舊門板搭成;縫衣的棉線缺乏,就用自製的薴麻線代替;生產場地狹小,有的人就將布線領回家去做。工廠實行的是定額管理,按套付酬,有的說做一套軍衣為130個銅板,也有的說為65個銅板,據考證是做冬服與做夏服之別。通常每人每天能做一套軍衣,做得快的二三套,也有一天能做四五套的生產能手。布料的領取、成品的收交和工錢的結算與領發,均由組長負責,並經委員長簽字,統一到材料、財務管理員那裡辦理。  毛澤東同志十分關心被服廠的建設和生產,曾兩次來廠詢問工廠的生產和工人的生活情況,鼓勵大家努力生產。1928年6月初,桃寮被服廠的總負責人余賁民結婚時,毛澤東同志前來賀喜並看望大家,親切地詢問的工作情況。當了解到抬傷員去紅軍小井醫院的暴動隊員路過這裡有隨便來廠吃飯和拉工人當挑伕現象時,毛澤東當即指示余賁民寫個告示貼在門口,說明這是紅軍工廠,不得進來拉伕派飯,並要留守處在附近設個招待所,解決過往人員的歇腳、喝水、吃飯問題;當了解到廠里工人大多不會使用縫紉機時,就專門寫信從三十一團調來了羅華曙、賀世喜等6名會使用縫紉機的戰士。同年6月中旬,毛澤東和朱德帶著留聲機和其它慰問品去小井紅軍醫院看望傷病員時,路過桃寮又一次來廠看望大家。他們對工人們說,前方戰士要衣服穿,大家要努力生產,不要怕反動派,我們要堅決打垮他們。  在紅四軍領導的關懷下,工廠的人員越來越多,工人的幹勁越來越大,生產能力越來越強。發展到一百三十多人,分13個作業組,不僅每天產軍衣150套左右,還生產了大量其它被裝用品。其主要產品為軍衣、八角帽、綁腿、挎包、米袋、子彈袋等。生產的被服,一般情況下是按部隊需要的緩急程度和數量分配,工廠以連隊為單位直接發給,做出一批發一批,基本上滿足了紅四軍全軍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戰鬥力。經 驗 1928年7月,該廠從寧岡的桃寮遷至井岡山的中心茨坪,設在均系李氏宗祠的懷德堂和位倫堂。此時由於受「左」傾路線干擾湖南省委做出的錯誤決定,導致了「八月失敗」,工廠的生產規模縮小,人員減少到三四十人。1929年1月,湘贛兩省國民黨軍隊進攻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紅四軍主力挺進贛南,被服廠即行解散。桃寮被服廠雖然歷史不長,但它作為我軍初創時期的一個軍需工廠,不僅保障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紅軍指戰員的被裝需要,而且為我軍在艱難困苦的革命戰爭環境下組織軍需生產提供了一定的經驗。從而,滿足了我軍不斷壯大對軍需裝備越來越多的需要。

推薦閱讀:

野鵝與猛犬—《野鵝敢死隊》中的軍服與武器考析
難忘的記憶:解放軍65式軍服(50圖)

TAG:歷史 | 發展 | 軍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