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劍指全球避稅天堂
英國領銜稅制改革
本報記者 包涵 北京報道
貨幣戰的爭論,正在掩蓋G20的另一個更重要的議題。
當人們用放大鏡在聲明中尋找著和日元貶值有關的蛛絲馬跡時,卻並未留意到,一場100年來最大規模的國際企業稅整頓運動,已在此次會議中悄然展開。
上個周末,在莫斯科的G20會議上,英國財長喬治·奧斯本提出,全球經濟在過去10年已經歷巨大變化,制定已近百年之久的全球稅務規則明顯跟不上時代的變化。英國將致力於根本性改革稅務規則。
「我們需要強有力的國際標準,以確保跨國公司能跟其他普通公司一樣,繳上他們應繳的稅。」奧斯本表示。
他的這一意見,獲得了各位財長的廣泛認同,他們承諾將一致行動,打擊跨國公司們的「逃稅「行動,並初步制定出相應的措施。
利潤大轉移
全世界最富生產力的地方是哪兒?沒錯,正是百慕大。
這個歷史悠久的英國自治海外領地,目前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離岸金融中心之一。全球有許多國際公司的海外利潤,都隱藏在此。
以美國為例,在2008年這個有完整數據可查的最後一年,美國公司的總體稅前利潤約為1.36萬億美元,其中海外利潤就佔了9380億美元。換句話說,美國公司賺取的利潤,大部分都在美國本土之外。這究竟是美國公司在海外市場成功的縮影,還是這些公司善於金融操作的明證?
一個數據可以給出答案,那就是2008年,美國公司賺取的43%的海外利潤都來自百慕大、愛爾蘭、盧森堡、荷蘭和瑞士5個小型經濟體,然而美國公司在這5個看似重要的海外市場中的僱傭勞動力卻只佔4%,投資只佔7%。在這些小國,平均每個僱員所賺取的利潤是其他擁有更多消費者的大市場僱員的140倍,每1美元的投資所賺取的利潤也是其他市場的60倍。這幾個經濟體真的有那樣驚人的生產力嗎?
「事實上,百慕大、盧森堡等還有一個別名,就是避稅天堂。而美國公司會利用本國稅收推遲的時間差和其他技術,將利潤轉移到低稅率國家來避稅。」經濟學家馬克·P·凱特力稱。
記者發現,將利潤轉移到這些低稅率國家後,產生了兩個結果。一個是在百慕大,跨國公司的利潤從1999年該國GDP的2.6倍,急速增長至2008年的10倍。另一個結果是,經濟學家金佰利·克勞辛預計,因為這種避稅,美國2008年失去了大約570億美元到900億美元的稅收。
數據顯示,2011年美國各州政府的收入,也都因為企業與個人紛紛借避稅天堂逃稅而損失慘重,其中加州損失所得稅約71億美元,紐約損失41億美元,新澤西損失28億美元。
直到今天,通用電氣、蘋果,谷歌[微博]、微軟[微博]等公司還被質疑正使用複雜的稅收籌劃,將利潤轉移到避稅天堂,以降低他們的美國稅項負債,保持競爭力。
對沖基金:首席避稅操盤手
2012年,全球著名的對沖基金約翰·保爾森基金的紐約事務所十分忙碌,因為其高層管理人員要快速且頻繁地往返於紐約和百慕大之間。
4月,高管們將錢打進他們設立在百慕大的再保險公司賬上。到了6月,這間沒有員工,銷售收入也遠低於行業規範的再保險公司,又將所有的現金髮回到紐約,投資於保爾森基金。
就這樣,保爾森基金的高層,通過從百慕大的空殼公司回收資金,合法地利用了一個鮮為人知的稅收漏洞,成功減少了自己的個人所得稅,並推遲支付了多年的賬單。
事實上,這樣的逃稅方式在對沖基金中間日漸流行,越來越多的基金經理人高調在避稅天堂設立公司。2011年以來,自綠光資本的大衛·艾因霍恩在開曼群島設立公司後,保爾森,SAC 資本顧問的史蒂芬·科恩、Third Point 公司的丹尼爾·勒布等金融大鱷都開始設立百慕大再保險公司。
對沖基金們在這資金一來一回當中是如何逃稅的呢?
記者了解到,通過設立再保險公司,基金經理人們可以利用美國國稅局規則的一個漏洞。
通常情況下,對沖基金經理投資他們的資金,需要支付39.6%的普通收入所得稅,或20%的長期資本收益率,頻繁交易的,還要加收一個額外的3.8%的服務費。如果他們要把對沖基金轉移到避稅天堂,那他們的盈利將遭到國稅局的處罰,因為這樣的公司將被稱為「消極的」海外投資企業。
但問題來了。那就是美國國稅局的懲罰有一個例外,就是並不懲罰保險公司的獲利,因為保險公司一向被定位為「積極的」公司。結果,這一例外讓對沖基金們抓到了漏洞,通過從百慕大再保險公司中「倒」一下錢再回到自己的基金,基金經理們可以推遲任何稅款,直到賣出股份。然後,他們只需支付較低的資本利得稅率即可。
在此期間,資金免稅地增長,積蓄也日益增加。假定對沖基金按每1億美元獲得15%的回報計算,並支付最高邊際的普通利潤收益率,那麼5年後稅後將獲得5000萬美元利潤。可如果按百慕大再保險公司這樣的模式投資,收益將變成7700萬美元。
G20動刀
跨國企業長期的利潤轉移帶給本國的傷害,令經濟體們終於失去耐心。
上個星期六(6.00,0.13,2.21%)的G20會議上,世界主要經濟體決心制訂周密計劃,打擊公司們逃避全額徵稅責任的做法。在英國財長表態後,法國和德國也表示,是時候採取「集體行動」了。
「避免雙重徵稅現在已經演變成了雙重不徵稅。而我們談論的這件事,它基本上還是合法的,所以我們需要修改法律。」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秘書長安赫爾·古里亞表示。
但誠如奧斯本所說,想要修改國際企業稅收法律,顯然不是某個國家憑一己之力就可以實現,沒有哪個國家可以單獨創建稅制。「我希望從我們國家開始,企業可以按章納稅。但這需要世界各國的廣泛努力。」
在過去的十年中,跨國公司的做法已經越來越具侵略性。一份OECD的報告指出,某些大型跨國公司運用策略,使得每年只需繳納5%的企業所得稅,而很多規模較小的企業則需要繳納30%的稅。
跨國公司利用避稅天堂的優惠政策,建立了很多離岸附屬公司或空殼公司。這導致了百慕大、英屬維爾京群島等地的外國直接投資總和2010年甚至超過了德國或日本。同樣的, 2010年,英屬維爾京群島也成為了中國的第二大投資者。
「這簡直太荒謬了。」OECD稱。
目前,G20已簽署協議,決定做出國際稅框架現代化的努力,可能今後幾年將準備就緒。現在已經為此成立三個委員會,可能今年7月的G20會議將出現更多的委員會。
英國將領導一個委員會觀察轉移價格和利用不同稅收管轄權轉移利潤的銷售補貼。如果明明可以一次取款1萬美元,為了避免報稅,卻分兩次每次取款5000美元,這就屬於非法行為。
德國領導的委員會將調查企業基於收入和資產減少納稅的方式。法國和美國領導的委員會則會特別關注電子商務與合理的稅收管轄權。視頻:變相逃稅的美國商業巨頭http://video.sina.com.cn/p/finance/stock/usstock/c/20130221/105862071767.html《經濟學人》封面文章:失蹤的20萬億美元2013年02月23日 22:29 財經網導讀:最新一期《經濟學人》於2月正式出刊,本期封面文章是《失蹤的20萬億》。一直以來各國一直都努力打擊公司和個人的逃稅行為,尤其在如今世界經濟不景氣,各國財政吃緊的時候。然而本文認為只打擊是不夠的,各國還應改革稅收體系,降低企業所得稅率。
享受文明所帶來好處的人,必須準備付出應承擔的代價,只有這樣文明才能正常運轉,所以絕大多數情況下逃稅的企業和個人都不受歡迎。現如今世界各國都在勒緊褲腰帶,因此他們討伐避稅天堂以及使用這些天堂人的聲浪不斷高漲。
在歐洲,人們把憤怒的焦點投向大公司。亞馬遜和星巴克正面臨消費者的抵制,因為它們通過做假賬虛增在避稅天堂的利潤而減少其業務所在國的收益。英國首相卡梅倫已把如何應對企業避稅作為G8峰會的主要議題。在美國,人們更關注避稅的個人以及幫助他們的銀行。國會通過的《外國帳戶稅收遵從法》要求外國金融機構公開其美國客戶的信息。擁有海外資金很可能會變成政治負擔。去年大選期間,共和黨人嚴厲譴責羅姆尼在開曼群島持有資產。現在奧巴馬新提名的財政部長傑克-盧也因為與一支開曼群島的基金有瓜葛而備受煎熬。
讓富人承擔其應付責任的雄心令人欽佩,但因此而進行的攻擊不但虛偽還極具誤導性。這也許是很好的民粹政治,但是各國領導若想讓他們的國家變得更好,就必須在打掃自家後院的同時改革稅收體制。
一般認為避稅天堂會是一座風景迷人的小島,但事實上離岸金融和地域沒有任何關係。如果你把避稅天堂定義為為了吸引非本地居民的資金而實行寬鬆的監管、低稅率或零稅率並提供保密的地方,那麼全世界至少有50-60個這樣的天堂。超過200萬家企業,數萬家銀行、基金、保險公司聚集在那裡,沒有人確切知道有多少錢被隱藏起來,但粗略估計至少也有20萬億美元。
並不是所有的避稅天堂都是陽光下的小島,事實上有些還不在國外。奧巴馬很喜歡拿阿格蘭屋說事,把它說成是避稅系統的縮影,因為這座位於開曼群島的建築是18000家公司的官方總部。然而阿格蘭屋於特拉華州相比簡直不值一提,那裡有945000家公司,其中絕大部分是為了逃稅而設的空殼公司。邁阿密是一個巨大離岸銀行中心,它為來自新興市場的儲戶提供服務,幫助這些儲戶免受本國政府的監管並逃避懲罰。倫敦金融城從上世紀50年代起就開始倡導離岸貨幣交易,現在仍致力於協助非本國居民躲避各種規章制度。英國的空殼公司和有限合夥企業時常會有犯罪行為,而在管制洗錢問題上,倫敦並不比開曼群島好多少。其他歐盟國家也正成為全球避稅的據點,很多公司把利潤轉移到位於低稅率的盧森堡、愛爾蘭和荷蘭的子公司。
富裕國家的金融中心和開曼群島都需要改革,而且還要區分非法行為(洗錢和赤裸裸的逃稅)與合法行為(粉飾報表避稅)之間的區別。打擊非法行為最好的武器就是增加透明度,也就是收集更多的信息並充分共享。多虧美國的《外國帳戶稅收遵從法》,一些小的離岸中心已經開始給客戶母國提供更多的數據,儘管美國仍然對是否給那些本國居民在邁阿密有存款的拉丁美洲國家提供信息而猶豫不決,但這必將發生改變。為打擊使用名義股東或名義董事來隱秘資金來源,每個人都該做出更大的努力,他們應該確保收集到每個公司真實擁有者的信息並不斷更新,當調查者發現可疑行為時能夠輕易獲得這些信息。儘管公開的成本很高,但是這樣做利大於弊,因為陽光可以照射到金融體系的每一個陰暗角落。
透明度有助於減緩大規模的企業避稅行為。星巴克事件表明,企業為減少稅款而轉移資金將影響他們的聲譽。消費者知道關於逃稅的信息越多,效果就越好。
然而道德壓力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消費者會厭倦抗議活動,而如果企業的行為合法,政府也不該抨擊企業減少納稅的努力。最終必須改革稅收體系。政府應該讓企業利用內部價格(轉移資金)的方式避稅變得更加困難,企業應該在其經營所在地納稅。包括美國在內的一些聯邦經濟體已經開始阻止企業利用各州制度之間的差異進行避稅,國際上也需要一個類似的協議。
政府還需要降低企業稅率。敲詐企業是無效的,因為它們會把負擔轉嫁給別人。最好是直接向最終支付者徵稅,不管是資本家、工人還是消費者。企業稅也不能創造多少收入,在美國企業稅不到GDP的2%(全部稅收收入的8.5%),英國不到2.7%。廢除企業稅當然也有問題,這會刺激富人把錢全部轉入企業。但是大範圍內實行更低的稅率,再配以警覺的稅務當局,將更有效率,或許還能籌集到更多的稅收。在富裕國家裡,美國公司海外收入的企業所得稅率最高,因此它們也最有逃稅的動機。
這些改革不會一蹴而就。降低企業稅率的政府會被指責向資本家的勒索低頭。從倫敦金融城到特拉華州這樣的金融中心或企業聚集地也會同限制它們的政策作鬥爭。但是如果政治家真的想對消失的20萬億美元徵稅,他們必須這樣做。中國富豪被盯上!離岸地客戶資料泄密案發酵21世紀經濟報道 陳植 上海報道 2013-04-13 00:46:48核心提示:本月初,國際調查性記者聯盟(ICIJ)發表「全球離岸資金迷宮內幕」一文,揭露全球數十萬富豪在避稅天堂開設離岸公司及銀行戶口資料,其中包括大量中國富豪。國內企業家王鳴(化名)一臉茫然,他不知道自己在英屬處女島的離岸信託架構個人資料會不會被泄密。
兩年前,他通過亞洲最大的獨立信託公司——新加坡保得利信譽通(Portcullis TrustNet)公司在處女島開設離岸賬戶,並設計用於家族財富傳承與投資移民的離岸信託架構。
今年4月,保得利信譽通卻被推上全球離岸地客戶資料泄密風潮的峰尖浪口。本月初,國際調查性記者聯盟(ICIJ)發表「全球離岸資金迷宮內幕」一文,揭露全球數十萬富豪在避稅天堂開設離岸公司及銀行戶口資料,其中包括大量中國富豪。
文中還提到保得利信譽通是如何聯合UBS與瑞信旗下財富管理機構Clariden,為客戶設計財富傳承的離岸信託架構。
王鳴不無擔心地表示,現在最擔心一旦中國富豪在全球避稅天堂的銀行賬戶資料被公布,會引起國內相關部門介入調查。而他通過設立離岸信託架構,原先是為了確保家族財富傳承的私密性,如今卻有可能要承擔被調查是否違規避稅的風險。
「誰該為中國客戶在離岸地的銀行戶口資料泄密負責?」他語氣頗為無奈,卻值得令人深思。曾經標榜「私密性至上」的離岸信託架構提供商,在保護客戶個人資料方面,真能如委託人所願嗎?
泄密風潮興起的背後,一條隱匿在私人銀行與離岸信託架構提供商之間的利益鏈悄然浮出水面。為了自身業績需要,有些機構可以犧牲客戶的離岸信託架構安全性。
苦於「說不清」
在ICIJ揭露保得利信譽通部分客戶在全球避稅天堂的銀行賬戶資料後,王鳴迅速聯繫這家新加坡公司,詢問自己在處女島的相關資料是否被泄密。卻得到三個字的回復——「不清楚」。
目前他略感寬慰的是,ICIJ還在披露涉嫌非法避稅的個人資料,尚未涉及中國地區富豪。
隨著美國、德國、加拿大等國家相關部門已向ICIJ提出獲取離岸地個人資料的要求,他仍然擔心自己在處女島的銀行戶口資料,有朝一日會被國內相關部門盯上。
原先,他希望通過一個離岸信託架構,達到傳承家族財富(把資產按個人意願分給3個子女)的私密性並實現投資移民,卻經過私人銀行與保得利信譽通銷售員工的一番遊說,最終選擇強調避稅功能的離岸信託架構。
他直言,自己的離岸銀行賬戶資金全是合法所得,不擔心稅收調查。但他不希望自己的家族財富傳承方案被公開,引發子女之間的不愉快。
然而,隨著ICIJ陸續披露更多離岸地個人資料,原先保得利信譽通與私人銀行向中國富商所承諾的離岸信託架構私密性,早已蕩然無存。
一位離岸信託架構服務機構人士透露,目前ICIJ已掌握英屬處女島的大部分中國富商離岸資產資料,接近上千位中國富商在處女島的個人資料存在被泄密的可能。據IMF統計,受益於中國富豪通過設計離岸信託架構做海外投資,2010年英屬處女港已成為中國第二大境外投資地區,僅次於香港。
「目前中國富商最擔心的,是保得利信譽通自身都難保,怎會顧及中國客戶的離岸銀行賬戶私密性。」一位離岸信託架構服務機構人士透露,除了聘請專業機構重新評估自己離岸信託架構的操作合規性,還打算儘快更換離岸信託架構服務商,重新達到自己的離岸銀行賬戶信息私密性。
王鳴告訴記者,他所聘請的專業機構已向他提出三項最壞情況,一是國內相關部門政府通過掌握上述離岸銀行賬戶資料,對國內富豪離岸資產展開資產轉移的合規調查;二是保得利信譽通一旦面臨各國政府調查,未必有足夠精力保證離岸信託架構的後續服務品質;三是保得利信譽通與業務合作方——私人銀行在客戶資料泄露責任劃分方面相互推諉,中國富豪等於投訴無門。
「專業機構還是希望我能儘快更換離岸信託架構服務商,把避稅功能從離岸信託架構剔除,即使相關部門需要調查,也能證明自己沒有違約避稅行為。」在他看來,ICIJ掀起的離岸地客戶資料泄密風潮,等同嚴重威脅離岸信託架構的「私密性」。
他或許未必知道,真正導致私密性「受損」的幕後推手,並不是離岸地監管規則不到位,而是離岸信託架構服務商自身的良莠不齊與急功近利。
國內私人銀行暗中助力
至今,王鳴依稀記得選擇保得利信譽通作為離岸信託公司的大致過程——當時私人銀行提供數個能提供財富傳承規劃的服務商名單,但他們會有意識地提示,保得利信譽通是亞洲最大的離岸信託架構提供商,網點分布全球各地,還能根據客戶對財富傳承私密性的個性化要求,提供一站式服務。
「經不住他們遊說,選擇了保得利信譽通。」王鳴回憶說。打動他的,除了所謂的避稅功能,還有保得利信譽通所提供的離岸信託架構能提供極強的私密性。
他不知道,正是這番基於揣摩他心理狀態的遊說,給私人銀行與保得利信譽都帶來可觀的收入。
「單純利用離岸信託架構進行財富傳承,未必打動客戶,但如果加上安排代名的離岸公司董事長與股東(基於公司真實持有人不希望暴露自身身份)等複雜型財富傳承型離岸信託架構,承諾可以繞過監管達成非法目的,對某些客戶就很有吸引力了。」上述離岸信託架構服務機構人士透露。為了提高業績收入,部分離岸信託架構服務商甚至和私人銀行達成返還傭金的安排,將一些高風險的離岸信託架構包裝成合法避稅產品,賣給中國客戶。
為此,他們在全球各地設立辦事處,迎合國內私人銀行要求離岸信託架構服務商網點大而全的合作偏好。
「事實上,全球網點大而全,對客戶離岸信託架構可靠性沒有直接幫助。」他強調說,在歐美地區,國內私人銀行對全球數百家離岸服務商的選擇標準,主要關注其在離岸信託架構所負的「責任」、離岸信託架構的長期可靠性,還有管理風格是否激進等服務品質的考核。
在他看來,當離岸信託服務供應商將業務重心放在銷售環節,專註產品風險控制與客戶資料保護的後台部門則容易出現「短板」。目前全球私人銀行界在猜測,ICIJ之所以能掌握大量保得利信譽通的客戶資料,不排除是這家公司在客戶資料保護方面出現疏漏。
「但是,誰該為中國客戶的離岸個人資料負責?」王鳴重複說。是為收取高額傭金收入而未能嚴格評估離岸信託架構可靠性的私人銀行,還是過度追求業績收入而「犧牲」服務品質的離岸信託架構服務商?他最大的擔心,是這些機構為了業績需要,可以犧牲客戶的離岸信託架構安全性與私密性。
24歲富翁紀凱婷幫助父親逃避稅控:涉及13億美元www.eastmoney.com2014年03月25日 14:58
據龍光地產招股章程,紀凱婷於2011年8月獲得倫敦大學財經學士學位。早在2010年,年僅20歲的紀凱婷就成為龍光地產唯一的股東。她年方24歲,已持有一家上市公司85%的股份,個人凈資產高達13億美元。
無需艱苦創業,無需費盡心機,才過兩個本命年名下就有了十多億美元的資產,這樣的經歷不少人都會羨慕,不是嗎?本月《福布斯》雜誌網站公布的40歲以下全球年輕億萬富豪榜里就有這樣一位最年輕「新貴」。
她年方24歲,已持有一家上市公司85%的股份,個人凈資產高達13億美元,超過了前Facebook創始人之一Dustin Moskovitz,晉陞《福布斯》排名首位。
她就是在港上市的龍光地產控股有限公司非執行董事紀凱婷(Kei Hoi-ting)。雖然名義上是最大股東,但龍光地產的實際掌權者是紀凱婷的父親紀海鵬。
據龍光地產招股章程,紀凱婷於2011年8月獲得倫敦大學財經學士學位。早在2010年,年僅20歲的紀凱婷就成為龍光地產唯一的股東。
目前她其實只是幫助父親打理生意,因為:
鑒於其本人在房地產業務方面資歷尚淺,紀凱婷女士已發布聲明,宣布紀海鵬先生擁有公司重大事項的掌控權,紀凱婷過去時常、今後也會繼續接受紀海鵬的指導。
龍光地產在開曼群島註冊成立。《南華早報》介紹,2010年以來,經過多筆交易,紀凱婷通過多家設在英屬維京群島的控股公司以及英屬格恩西島成立的家族信託成為龍光地產的最大所有者。
紀海鵬是中國公民,按有關法規,中國公民成立的離岸公司必須向中國政府彙報,公司分紅也要繳稅。但紀凱婷從2012年起拿到香港身份證,香港居民擁有的離岸公司無需向中國政府報告,公司分紅也不必繳稅。
將公司置於女兒名下以後,紀海鵬就能完全合法地讓13億美元脫離中國政府的監控。當然,今後這個數字還會隨著公司發展壯大變得更高。
圖為龍光地產控股有限公司企業結構圖
受大佬們歡迎的那些避稅天堂2014年01月24日07:18作者:栗施路
文/新浪財經專欄作家 栗施路
如果一個網路公司說它是上市公司,那麼一般不是在滬深股市。中國的互聯網公司或者其他新興公司大部分喜歡在美股上市,納斯達克(Nasdaq)或者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海外上市的主體一般不是國內的公司本體,而是一家離岸的控股公司,而這個離岸的註冊地一般除了英屬維京群島,那就是開曼群島了。
避稅天堂受大佬歡迎
香港,新加坡等地的稅率較低,最高稅率在15%-20%之間,又是可以用中文交流的地方,所以很多藝人都願意移民香港和新加坡。在商界卻並不是這樣,如果碰到一個高年薪大佬,問問他有沒有BVI(英屬維京群島)的公司,說不定那不是一家真正的公司,只是他的「簾幕(curtain)」。
BVI簾幕的背後究竟是誰,不知道,因為有十足的隱私保護,並不像各國的國內的公司需要披露很多信息供有關部門查證。而且公司的賬戶可以自由接受海外匯來的收入,不用交個人所得稅,不用通過各國外管局,怎麼把錢帶回自己的國家還需要這些高年薪大佬們各顯神通。總之,免稅和隱私保護加起來的效應就是「悶聲發大財」,具體怎麼操作,還要看看資本大佬們的「柔情與風骨」(詳見銀監會前主席劉明康的《呼喚金融業的風骨與柔情》系列)。
英屬維京群島註冊公司的費用是開曼群島公司的三分之一,其中一點原因是開曼群島公司可以在英國,美國等主要證券市場上市。這就是為什麼只強調BVI公司作為個人簾幕的好處,如果要運作大資本,繞開國內的新股發行排隊制度和叫停風險,那麼開曼群島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離岸公司入住避稅天堂
如果一個網路公司說它是上市公司,那麼一般不是在滬深股市。中國的互聯網公司或者其他新興公司大部分喜歡在美股上市,納斯達克(Nasdaq)或者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海外上市的主體一般不是國內的公司本體,而是一家離岸的控股公司,而這個離岸的註冊地一般除了上述的英屬維京群島,那就是開曼群島了。
比如這些年股價在美國漲得飛起的百度,分為海外部分和在中國的部分。海外部分一家在英屬開曼群島註冊,一家在英屬維京群島註冊。之後控股國內的百度子公司,這樣就可以規避政府的關於外資不能進入新聞廣告等領域的法規。
羅列一下在開曼註冊公司的大集團,就可以看到中國資本運作的繁榮景象,也就能解釋為什麼有些「金融民工」們(詳見新浪財經作家"券商資管』的《帝都金融民工系列》)打著20億生意的電話,卻擠在兩塊錢一張票的地鐵上啃著路邊的雞蛋灌餅殺入金融街。」
這些大集團包括:中國銀行、中國電力、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等;
以及幾乎所有的國際風險投資與私募併購基:軟銀、紅杉、鼎輝、華平、高盛、英特爾等;
眾多民營企業:百度、分眾傳媒、人人網、優酷、國美、奇虎360等。
英屬維京群島和開曼群島
英屬維京群島
英屬維京群島,簡稱BVI,地處加勒比海,由40多個島嶼所組成的島國。面積只有155平方公里,人口只有15000人。由哥倫佈於1493年所發現,荷蘭人開發。後在1672年被當時的「日不落帝國」英國征服,淪為殖民地。
英屬維京群島註冊的離岸公司受到國際歡迎和認可,有法律上和時區上的優勢。BVI在法律上獨立自治,政治穩定,以英國普通法體系為本,還引用了一些美國的法律補充,並且其國際商業公司法簡易明確,容易履行。英屬維京群島所在的時區美國東岸標準時間快一個小時(GMT-4區),對美國和歐洲兩地的人來說十分方便。
開曼群島
開曼群島也是英國屬地,位於西加勒比海,由三個島嶼組成,距離英屬維京群島1752千米。由哥倫佈於1503年發現,1670年被英國征服,由牙買加總督管轄。直到1962年牙買加獨立後,歸為英國屬地。
避稅天堂的未來
國際接軌是目前大勢所趨,連瑞士都要向中國反腐出一份力了 (詳見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瑞士聯邦:願為中國反腐提供司法協助),BVI也已經和中國簽署了稅收信息交換協議。
而面對有用眾多高質量員工的開曼公司群體,外匯管理局也在法律上規定了一些離岸公司員工持股計劃的法規。根據國家負面清單的政策,我們可以看到離岸公司的進一步合規化,也希望能看到繼續繁榮的景象。
(本文作者介紹:供職於新浪財經,曾從事美股ADR激勵股權管理工作,特許金融分析師協會成員,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授權翻譯。) 瀕臨懸崖的歐洲避稅天堂2013年04月26日09:11作者:劉佳 歐盟每年因逃稅避稅蒙受的經濟損失高達近一萬億歐元,相當於歐盟第五大經濟體西班牙一年的GDP、歐盟四年財政預算的總和。離岸避稅中心塞普勒斯的隕落、法國預算部長私人賬戶事件的東窗事發等,讓身陷低迷經濟的歐盟痛下決心,力求嚴保聯盟稅收錢袋不再漏。打擊逃稅、避稅將是5月歐盟峰會及6月G8峰會的重點議題。(圖片來源: 國際先驅論壇報)
歐洲的避稅天堂都在哪?
就「避稅天堂」的定性而言,鑒於國際稅收與監管尚無全球統一標準,國際社會目前並沒有達成統一判定。而根據經濟合作組織(OECD)頒布的定義參考,「避稅天堂」具備三大特點:免徵或只徵象征性稅款;企業和個人財務信息受保護,不受他國稅務機關審查;立法、司法及行政程序的執行缺乏透明度。
長期以來,歐洲境內有避稅天堂嫌疑的國家與地區包括: 塞普勒斯、馬爾他、英屬海峽群島(澤西島、根西島、奧爾德尼島、薩克島、赫姆島)、英屬馬恩島、英屬直布羅陀、愛爾蘭、盧森堡、奧地利,安道爾、列支敦斯登、摩納哥、聖馬利諾及瑞士。其中,除後五國不在歐盟管轄區內,其餘均為歐盟成員國(或成員國屬地)。
坐擁如此地利,加之歐盟成員國之間稅率的差幅,涉嫌通過開辦離岸公司、「空殼」公司躲避企業稅,或在避稅天堂開設私人賬戶隱藏資產、不付原籍國個人所得稅的歐盟公民自然不在少數。
歐盟委員會稅務委員塞梅塔(Semeta)的新聞發言人對新浪財經稱:「由於部分數據的不透明,很難準確計算歐盟境內的逃稅金額。但每年歐盟因逃稅避稅面臨的損失將近一萬億歐元(約人民幣八萬億)。」
這個數字幾乎是歐盟第五大經濟體西班牙一年的GDP、歐盟四年財政預算的總和。對於自己稅收錢袋的如此大洞,歐盟自然無法坐視不理,但抗擊時日已久卻成效不顯。
然而,近來先後爆發的歐盟境內離岸避稅天堂塞普勒斯風波、法國預算部長瑞士私人賬戶藏匿巨款醜聞,成了歐盟進一步加大聯合打擊力度的導火索。德國財長、法國總統、英國首相等先後發表聲明呼籲嚴打跨境避稅逃稅。
歐盟推行自動信息交換 與美聯手打擊避稅
事實上,歐盟25國已執行歐盟儲蓄指令下的自動信息交換。但目前僅涵蓋歐盟儲戶銀行利息收入,且缺少以信息隱匿、賬戶安全著稱的盧森堡及奧地利的加入。
為提高信息透明度,歐盟儲蓄指令現已修訂。一旦所有成員國一致同意,2014年後的信息交換範圍將擴展到包括勞動收入、退休金、董事袍金、人壽保險、財產收入等其他形式的收入。今後更可能擴大至股息、特許權使用費和資本收益。
擁有約150家銀行的盧森堡月初仍在反對營,但不久後便宣布將於2015年前加入歐盟自動信息交換。
盧森堡銀行工會的馮-雷斯托夫 (Philipp von Restorff) 告知新浪財經:截至目前,對於非居民銀行賬戶持有人,盧森堡征行歐盟儲蓄指令下的預扣稅。但從2015年1月1日起,盧森堡也將實行自動信息交換,屆時將不再徵收預扣稅。對此盧森堡銀行界已有準備,也已通知其客戶做好準備。同時他透露:「盧森堡政府正力促經合組織將此自動信息交換設為國際單一準則。」
至此,奧地利成了歐盟內部的唯一反對者。關於這棵獨苗的未來決定,歐洲政策研究中心(CEPS)的首席執行官藍努(Karel Lannoo)向新浪財經分析稱:「雖國內反對聲一片,但奧地利很難不屈服於整個聯盟的大走向。」
歐盟稅務委員發言人也向新浪確認:「內部爭論也暗示了奧地利態度已有轉變。」 歐洲議會社會民主黨團主席、奧地利籍議員斯沃博(Hannes Swoboda)還認為通過反逃稅奪回的巨額資金可用於歐研、教育,以此幫助歐洲儘快擺脫危機。
雖非歐盟成員國,但瑞士的角色舉足輕重。瑞士私人賬戶以其私密安全享譽全球,其中不乏大批歐盟公民將財富隱匿於此。
早前有消息稱瑞士聯邦主席拒絕與歐盟交換信息。而瑞士聯邦國際財政事務秘書處在上周接受新浪財經採訪時,則表示尚未收到歐盟的正式要求。瑞士銀行家聯合會對新浪稱:「歐盟的規範並非全球準則,瑞士沒有義務履行。但我們一定會遵循全球範圍的標準。」
而瑞士財長的最新聲明則顯示瑞士有望與歐盟合作。瑞士立場的軟化,一方面是看到了原同僚盧森堡的態度轉變;而另一方面,則源於國際社會的不斷施壓,其中,世界頭號經濟體美國功不可沒。
早在今年2月,瑞士與美國簽署了執行《海外賬戶納稅法案》(FATCA)雙邊協議。根據協議,簽署國金融機構將向美國稅務部門通報美國公民在簽署國境內金融機構的賬戶情況。
盧森堡也正與美國積極商討,有望繼英國、丹麥、墨西哥、愛爾蘭、瑞士、挪威後於今年簽署該協議。另有法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等國對該法案表示支持。
歐盟升級後的自動信息交換可視作美國FATCA的歐洲版,歐美聯手全球範圍內打擊避稅天堂的號角已吹響。
開啟稅務治理平台監控成員國
除自動信息交換將終結銀行保密制度。本月23日,歐盟委員會宣布開啟稅務治理平台。由來自成員國、歐洲議會、學界、商界及非政府組織的45名成員構成的新平台將監控成員國打擊舉措,督促執行歐盟委員會制定的兩項建議,還將促成成員國頒布本國避稅天堂黑名單。
此外,24日歐洲議會經濟和貨幣事務委員會投票通過決議,建議歐盟委員會於2014年底前實現歐洲境內「避稅天堂」的統一定義並制定黑名單加以取締。歐盟委員會還被建議引入國對國報告機制,以此杜絕稅收漏洞。一旦機制確立,跨國公司必須公布其在經營國(包括避稅港)的納稅額。
影子經濟(灰色經濟與黑色經濟)規模現已佔歐盟總GDP的21%。比利時國際稅法律師兼稅務庭法官尼莫基亞斯(Werner Niemegeers)解釋道:「洗黑錢的操作相對簡單,難的是合法避稅。」
歐盟一系列打擊措施下,對於避稅天堂未來的命運,CEPS的藍努總結道:「避稅天堂雖不會完全頃刻消失,但會越來越少。」
(本文作者介紹:Katholieke Universiteit Leuven 歐洲研究碩士,兼任前歐洲議會議員助手) 相關閱讀瑞士承諾將交出外國人銀行賬戶資料 不再保密2014年05月07日09:47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5月7日電 據英國《金融時報》7日報道,世界最大的離岸金融中心瑞士承諾,將自動向其他國家交出外國人賬戶的詳細資料。這是全球打擊逃稅舉措的最重大突破之一。
在6日於巴黎舉行的歐洲財長會議上,瑞士同意簽署一項有關自動交換信息的全球新標準。這是一次決定性的舉措,象徵著瑞士告別幾百年來堅持保護銀行客戶隱私的做法。
這對各國政府而言是巨大的進步。在全球金融危機和一連串稅務醜聞後,它們發起了一場聯合打擊逃稅的行動。
如果要「撬開」納稅人的隱秘賬戶,瑞士的配合至關重要,因為該國為銀行客戶保密的傳統由來已久,而且它的財富管理行業也很龐大,總共管理著2.2萬億美元的離岸資產。
這份在巴黎經合組織(OECD)簽署的宣言要求各國收集並交換銀行賬戶信息、公司的實益擁有權及其他法律結構(如信託)。瑞士政府表示,協議突顯出它整治稅務欺詐和逃稅的決心。
瑞士銀行家協會(Swiss Bankers Association)表示:「只要所交換信息僅與稅收目的有關,瑞士的銀行願意與其他金融中心自動交換信息。」
與瑞士一起簽署協議的還有至少44個國家,其中包括其他經合組織國家、G20成員國以及開曼群島和澤西島等離岸中心。這項全球性標準由經合組織制定,並得到G20支持。
其他離岸中心預計將面臨施壓,被要求配合。經合組織今年可能列出一份不簽署信息透明協議國家的黑名單。
據信,一些離岸賬戶戶主已將資金轉移到少數幾個抵制透明舉措的離岸中心,如巴拿馬和迪拜。瑞士將公開外國賬戶信息 專家稱有利於中國反腐www.eastmoney.com2014年05月08日 06:38
中國傳媒大學國際傳播學院副教授徐鐵兵認為,瑞士簽署協定後,如果在法律上真正踐行,對中國追查貪污是一件好事。
世界最大的離岸金融中心瑞士承諾,將自動向其他國家交出外國人賬戶的詳細資料。這是全球打擊逃稅舉措的最重大突破之一。如果要「撬開」納稅人的隱秘賬戶,瑞士的配合至關重要。——英國《金融時報》
瑞士政府7日發表聲明,就其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經合組織)簽署的關於實施銀行間自動交換信息標準的宣言表示支持。
銀行隱私傳統或終結
銀行間自動交換信息標準由經合組織提出,在今年2月二十國集團財長會議上通過,旨在通過讓銀行信息在各國司法部門之間自動交換以打擊逃避稅行為。6日在巴黎舉行的經合組織年度部長會議上,包括瑞士在內的該組織34個成員國和巴西、中國、新加坡等13個國家共同簽署了關於實施銀行間自動交換信息的標準。
瑞士金融事務部門7日表示,該宣言凸顯出瑞士通過信息自動交換以打擊稅務欺詐和逃稅行為的決心。
有分析人士指出,隨著經合組織成員國、傳統「避稅天堂」瑞士和作為國際重要離岸金融中心的新加坡加入這一標準,銀行保護客戶隱私的傳統可能終結。
各國自動交換金融信息
根據在經合組織框架下制定的該標準,各國和各司法管轄區有權從各國和各轄區內的金融機構收集所有金融信息,並每年與其他政府和轄區自動進行信息交換。經合組織表示將進一步細化實施規則,並提交2014年9月的二十國集團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通過。據報道,此項信息自動交換的新標準預計將於2017年生效。
簽署該宣言意味著以銀行保密傳統著稱的瑞士將接受這一新標準,承諾在該標準下提交外國客戶的賬戶信息。
瑞士最大銀行瑞銀集團稱,瑞銀致力於遵守全球標準,就瑞士政府參與經合組織制定該標準的進程表示歡迎,瑞銀集團在實現客戶守法納稅方面有著嚴格規定。
視為競爭力之本的瑞士銀行保密傳統由來已久。根據1934年通過的《聯邦銀行法》,瑞士銀行應防止客戶信息被第三方獲知,無論第三方是私人還是官方。瑞士銀行因此贏得全球客戶信賴,吸收離岸財富逾2萬億美元,瑞士也因其銀行業保密傳統缺乏透明、涉嫌幫助客戶逃稅被指責為「避稅天堂」。
縱深 瑞士「金字招牌」該砸不該砸?
詹姆斯·邦德曾有句台詞:「如果連瑞士銀行家都不能信任,世界將變成什麼樣?」作為特工,邦德只相信兩個人:一個是他自己,另一個是瑞士銀行家。這足以說明瑞士銀行的全球盛譽。但是,值得信任的銀行,就一定是好銀行嗎?
吸納全球三成離岸存款
全球三成的離岸存款在彈丸之地的瑞士!該國銀行業的金字招牌,得益於瑞士特殊的中立國地位和數百年銀行業的傳統。
16世紀,大量受迫害的新教徒從法國和義大利逃到瑞士,這些新教徒也帶來了大量金錢,交給日內瓦銀行家打理。瑞士在這樣的環境中,造就了銀行業的高度繁榮,而銀行保密原則成為瑞士經濟繁榮的基石。
1934年,瑞士當局頒布了《聯邦銀行法》,該法第47條明確規定:任何銀行職員都必須嚴格遵守保密原則,保守其與客戶往來情況及客戶財產狀況等有關機密。否則將面臨最低6個月到5年的監禁,以及最高5萬瑞士法郎的罰款。
最為重要的是,該保密協議終身生效。不會因為銀行職員離職、退休、解僱而失效。
瑞士各銀行為加強保密,普遍採用了密碼賬戶、化名代號等管理方式,即儲戶只在第一次存款時寫真實姓名,之後便把戶頭編上代碼。為了替儲戶嚴格保密,在蘇黎世和日內瓦有116家專門辦理秘密存儲業務的銀行——這還不算各大銀行內設的私人儲存窗口。
在這些銀行里,不準拍照,不講姓名,有些甚至不設招牌,只標有經營者的名字。而且,辦理個人秘密戶頭的職員要絕對可靠,大都是子承父業,世代相傳,經過良好職業教育。
逃稅天堂 貪官保險箱
對於儲戶而言,保密制度奠定了瑞士銀行「最可信任」的形象,但也因這一制度,瑞士一直成為多國批判對象。
與瑞士相鄰的法國、德國和義大利等國普遍實行高個稅,於是許多有錢人便將錢存進瑞士銀行,以逃避稅收。這種現象引起了這些國家財稅當局強烈不滿。
除了成為富人的避稅天堂,還有不少國家指責瑞士銀行吸納了一些涉嫌腐敗高官的資金,知名者有梅內姆、薩達姆、卡扎菲、陳水扁等,還有其他更多匿名官員,財產底細更無人知曉。此外,瑞士銀行還曾發現多個恐怖分子開設的賬戶。
美歐合力砸破瑞士「招牌」
美國和部分歐洲國家對瑞士積怨已久,只是難以找到對付的辦法。2008年開始的金融危機讓瑞士銀行遮掩富人逃稅之事更加公開化。為保證稅收收入,美歐開始向瑞士施加更大壓力。
美國先以瑞銀集團幫助美國富人逃稅為由,把這個瑞士最大銀行告上法庭。瑞銀不但交了巨額罰金,還破天荒地提供了250餘名客戶的名單。隨後,法德又威脅要把瑞士放到經合組織「黑名單」。
2009年,迫於美國壓力,瑞士銀行業同意再向美國提供一份4450名美國客戶名單,這些人涉嫌逃稅。
2013年10月,瑞士簽署《多邊稅收征管互助公約》,確認該國參與全球打擊逃避稅。經合組織稅務政策中心主任聖阿芒當時說,簽署這一公約,意味著瑞士銀行保密制度走向終結。
而至昨日,瑞士銀行「為客戶保密」的金字招牌遭到最具摧毀意義的一擊。
銀行間自動交換信息標準的簽署,意味著瑞士結束數百年來保護銀行私人賬戶隱私的傳統,「解密」對象針對所有在瑞士有離岸資產的外國公民,這無疑是對全球打擊逃稅、洗錢及隱匿巨額不明資產的最好方式之一。
觀點 「對中國追查貪污是件好事」
北京師範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國際刑法研究所所長黃風對新京報記者表示,瑞士向各國公開客戶資料仍然要按照相關法律程序,會通過司法協助或其他反洗錢方式。
黃風說,中國想取得瑞士銀行中的客戶信息,也要通過法律程序。目前瑞士簽訂了相關協約,中國通過個案合作方式,可以更多獲取客戶信息。
「最好還是締結一個穩定的司法關係,以便雙方根據協定程序、條件來開展活動,比較便利,也比較常態。」黃風說。
黃風認為,目前,中國在反洗錢調查,特別是向國外轉移的反洗錢調查方面,仍然比較薄弱。以前他也接觸過一些案件,確實有貪腐人員向瑞士轉移資產,或者在瑞士存款。
「瑞士簽訂協議,意義在於各個國家能在多大程度上利用瑞士的這種姿態。」黃風說。
中國傳媒大學國際傳播學院副教授徐鐵兵曾在瑞士旅居多年,他也認為,瑞士簽署協定後,如果在法律上真正踐行,對中國追查貪污是一件好事。
背景資料:
瑞士的銀行號稱世界上最安全的銀行,在其他國家的絕大多數銀行,只要有調查人員來調查儲戶的各種信息並出示了相關證件,這些銀行都會透露。但是瑞士銀行沒有,3個世紀以來,瑞士銀行一直堅持著為儲戶永久保密的原則。
對許多投資者來說,奉行銀行保密制度的瑞士絕對是一個理想之所。「因為(銀行業上)遵循不歧視慣例,瑞士一直以來都是很吸引人的地方。」
相關新聞海量資產躲進避稅天堂 俄羅斯資金加速外流www.eastmoney.com2014年05月07日 01:45王玉鳳
兩年前,一家荷蘭律師事務所在莫斯科推銷業務時,極力慫恿當地企業轉移資產:到荷蘭來吧,我們幫您避稅,保您資產安全,萬無一失!
這家名為Buren van Velzen Guelen的律所在吆喝中拋出了極具誘惑力的話:「你們可以信賴我們國家的法律體系!」
近年來,類似的廣告在莫斯科鋪天蓋地。俄羅斯最大的石油﹑天然氣﹑礦業和零售企業——包括一些與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關係密切的超級富豪——已經轉移了數百億美元的資產至荷蘭及其他可以避稅的歐洲國家,比如盧森堡﹑塞普勒斯﹑瑞士和愛爾蘭。這些行業大鱷包括俄羅斯石油公司﹑俄羅斯天然氣公司﹑魯克石油公司以及總部位於瑞士日內瓦的貢沃爾公司。
一個顯而易見的結果是,美歐是否能夠順利督促俄羅斯從烏克蘭撤軍,決定權可能最終掌握在上述歐洲傳統避稅天堂國家的手中。的確,俄羅斯富豪在全球大量設立子公司導致一旦美歐揮起經濟制裁的大棒,資產就岌岌可危。不過,制裁若要真正起到威懾效果,尚需要那些經濟上依賴俄羅斯外流資金﹑具有保護投資者不受國外法律干涉傳統國家的協助。
「如果有證據表明這些資產擁有者正是被制裁的對象,毫無疑問他們的資產將會被凍結。」美國前參議院調查員﹑研究洗錢和離岸避稅問題的專家布魯姆(Jack Blum)說,「問題是,這些避稅天堂國家願意以多大的力度來配合?瑞士﹑荷蘭和盧森堡準備好這麼幹了嗎?」
不過,隨著烏克蘭國內衝突的加劇以及美歐態度愈加強硬,部分避稅天堂國能否一如既往不對俄羅斯採取嚴厲的制裁措施,尚未可知。
避稅天堂國制裁俄可能不大?
據媒體報道,雖然盧森堡﹑塞普勒斯﹑荷蘭和愛爾蘭等身為歐盟成員國,必須遵守其對俄羅斯進行懲罰的決定。但是,他們擁有自由裁量權,可以自行決定是否要採取美國那樣嚴厲的措施。當然,外界普遍認為,這種可能性很小。況且,另一避稅天堂瑞士並不是歐盟成員,無需遵守經濟制裁的有關規定。
目前,瑞士已經簽署了一項法令,禁止本國金融中介機構幫助被歐盟制裁的個人進入瑞士拓展新業務,或者幫助他們將資產從歐盟轉到瑞士。但是,被制裁人員在瑞士的現有資產不會被凍結,業務亦不會受影響。
瑞士和俄羅斯之間的經濟紐帶強健有力。日內瓦貿易和航運協會的數據顯示,俄羅斯75%的海上原油出口生意均由總部位於瑞士的貿易公司打理,比如貢沃爾公司。俄羅斯石油公司﹑俄羅斯天然氣公司和盧克石油之類的能源企業幾乎無一例外在瑞士設立了子公司或貿易公司。
瑞士國家銀行最新的數據顯示,2012年瑞士銀行約有138億瑞士法郎(約合157.84億美元)的存款來自俄羅斯。十幾位俄羅斯和烏克蘭富豪在瑞士擁有生意﹑房產甚至開辦了慈善機構。例如:已經被歐盟和美國制裁的俄羅斯議員﹑涉足金屬生意的柯里薩斯(Andrei Klishas)是瑞士南部提契諾州一處房產的業主。
紐約大學教授﹑研究俄羅斯集團犯罪問題的專家加里爾蒂(Mark Galeotti)說:「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經濟制裁給了歐洲避稅天堂國家一條退路。比如荷蘭可能會說:"你瞧,如果我們有決定權的話,我們就不會給你們施壓。但是美國佬不一樣,他們開始來硬的了。』」
俄資金外流嚴重
截至目前,美國已經發起四輪針對俄羅斯企業和個人的經濟制裁,以迫使俄羅斯從克里米亞撤軍。
已有45人被制裁,其中包括4位被認定是普京政權的核心人物。此外,美國制裁的19家公司包括了總部位於盧森堡的能源公司伏爾加以及其10家分支機構。俄羅斯央行數據顯示,2012年,盧森堡是俄羅斯最大的境外直接投資來源國,緊隨其後的是荷蘭和愛爾蘭。
美國弗吉尼亞州喬治梅森大學研究恐怖主義﹑跨國犯罪和腐敗的學者雪萊(Louise Shelley)表示,上述數據很有可能反映了資金在這些避稅天堂兜了一圈又回到了俄羅斯投資者手中。
早在一年前,普京就已經開始敦促俄羅斯企業加速迴流資金至國內。今年3月,他在莫斯科出席一次商業會議時再次強調:「俄羅斯公司必須在本國註冊,所有制結構必須透明。」
但是,收效甚微。俄羅斯央行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該國大約510億美元的資金已經外流。上周英國外交部長黑格(William Hague)則稱,這個金額已經上升到600億美元了。而去年,俄羅斯外流資金合計起來也不過630億美元。
風險猶存
雖然歐盟的經濟制裁名單和美國的有所重疊,但是歐盟主要盯住的是俄羅斯的政府官員。目前,已有70人上了歐盟的黑名單。上榜者在歐洲的資產已經被凍結,並且禁止在歐盟成員國內自由旅行。
瑞士聯邦國務卿新聞發言人阿韋特(Marie Avet)在一項聲明中表示,瑞士正在密切關注烏克蘭的局勢以及它最重要的貿易夥伴採取的經濟制裁。「瑞士將視烏克蘭國內形勢的演變而進一步採取相應的措施。」
部分荷蘭政治家也開始憂心,隱匿俄羅斯企業和寡頭統治集團成員的財富會傷害荷蘭的聲譽。
「一方面,我們力邀這些富人來荷蘭避稅,並為此提供便利;另一方面,我們卻說要凍結他們的資產。」荷蘭社會黨議員莫克斯(Arnold Merkies)說,「那麼我們一開始為什麼要允許他們進來呢?當初我們甚至採取了種種措施鼓勵他們這麼做。」
荷蘭財政部一位新聞發言人則表示:「荷蘭不能被視為避稅天堂,不能被俄羅斯或其他國家的企業利用。」瑞士銀行業警告:將凍結逃稅的美國客戶賬戶www.eastmoney.com2014年07月07日 22:27
美國嚴打海外避稅的許多法條從本月起生效,多家瑞士銀行近日發出警告,要求美國客戶證明合法納稅,否則凍結其賬戶。在美方大力懲罰逃稅的壓力下,這是瑞士私人銀行業主動繳械、告別「避稅天堂」稱號的最新跡象。
知情者向英國《金融時報》透露,去年美國司法部設定美國客戶務必通報合法納稅的截止期是本月底,上述瑞士銀行業舉動正是在配合美國司法機構行動。
近年來,在美國打擊海外逃稅的行動中,管理2.2萬億美元離岸資產、且多為「隱秘賬戶」的瑞士私人銀行業首當其衝。美國政府通過外交途徑向瑞士政府施壓,要求瑞士放棄其私人銀行業的保密傳統。去年,瑞士與美國達成了稅務信息共享的政府間協議,該協議在去年9月得到瑞士議會批准。
截至今年5月,美國已經與包括瑞士、新加坡在內的60多個國家和地區達成了類似的政府間協議。美國政府全球布網,重拳打擊海外逃稅。一方面是由於美國公民利用海外賬戶逃稅愈演愈烈,另一方面是美國政府希望藉此增加稅收,緩解財政赤字。
今年7月1日,美國的《美國海外賬戶稅收合規法案》大部分條款開始生效。
該法規定,在海外擁有5萬美元以上資產的美國納稅人必須向美國國稅局申報這些海外資產信息。銀行等外國金融機構必須向美國國稅局提交這類美國納稅人的賬戶信息,未遵從要求的外國企業在美國投資收益將被徵收30%的預扣所得稅,甚至可能被美國資本市場徹底拒之門外。
在上述合規法案正式實施以前,美國已經格外「關照」瑞士銀行。
2009年,瑞銀承認協助數千名客戶逃稅,接受罰款7.8億美元。今年5月,瑞信又對合謀幫助客戶逃稅的指控供認不諱,支付罰金26億美元。
自1934年制定西方首部銀行保密法以來,瑞士銀行業就將「為客戶保密」奉為立業之本。但近兩年隨著歐美徹查偷稅漏稅,全球最大離岸金融中心、避稅天堂瑞士已經在保密方面節節退讓。
去年10月,瑞士政府15日在法國巴黎簽署《多邊稅收征管互助公約》,成為該公約第58個簽約方,確認了瑞士參與全球打擊逃避稅的承諾。
今年5月6日經合組織年會期間,瑞士同意與各國簽署一項自動交換銀行賬戶信息的全球新標準。此協議還包括其他經合組織國家,G20成員國,以及開曼群島和澤西島等離岸中心。微軟中國被指存避稅行為:需補繳1.4億美元稅款2014年11月26日08:42 新浪科技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1月26日早間消息,據路透社報道,中國稅務部門已經向微軟補征了約1.4億美元稅款。這是中國第一起重大的跨國避稅案件。
根據中國官方新華社周日的報道,一家未披露名稱的美國跨國公司必須向中國政府補繳8.4億元人民幣(約合1.37億美元)的稅款和利息,而未來每年將多繳超過1億元人民幣的稅款。
這篇報道僅僅提到,這家公司的英文名以「M」開頭,是全球500強公司之一,並於1995年在北京成立了全資子公司。據路透社猜測,微軟是唯一一家符合這一描述的公司。
微軟並未對這篇報道做出確認,但也沒有做出否認。微軟發言人在一封電子郵件中表示:「2012年,關於微軟在中國的業務運營,中國和美國稅務部門達成了雙邊的預先定價協議。中國稅務部門將根據這一預先定價協議的條款從微軟獲得稅收。」
預先定價協議設定了轉讓價格的稅務安排,即微軟全球各個子公司之間確認賬麵價格和銷售的方法。根據2014財年年報,微軟的整體有效稅率為21%,遠低於美國企業標準的35%。這主要是由於,微軟通過「美國國外的地區運營中心」,包括愛爾蘭、新加坡和波多黎各獲得的收入。
根據新華社的報道,這家以名稱「M」開頭的公司在中國報告了6年的虧損,虧損額超過20億元人民幣。然而,同類公司基本都處於盈利狀態。因此,稅務部門認為,該公司的行為是不合理的。報道稱,這家美國公司已經承認了避稅行為,其位於中國大陸的子公司已經同意向中國中央稅務部門補繳稅款。
避稅行為遭到調查是微軟在中國面臨的最新挑戰。在中國,微軟此前已經遭到了反壟斷監管部門的調查。
微軟回應補繳稅款:並非因為有避稅行為2014年11月26日11:09 新浪科技新浪科技訊 11月26日上午消息,微軟被要求向中國補繳8.4億元(約合1.37億美元)的稅款和利息一事今天受到各界關注。據新浪科技了解,微軟公司進行稅務補繳並非因為在華存在避稅行為。
「補繳」稅款真相
路透社今天有關中國稅務部門向微軟補征約1.4億美元稅款的消息,讓微軟陷入了輿論風暴。但是新浪科技了解之後發現,事件真相併非是因為微軟有著避稅行為。
事實真相是:2012年,中國和美國達成雙邊稅務對等協議,根據該協議,微軟會將已經上繳美國的稅收按照分成比例付給中國,美國再同等返還給微軟。
正是按照中美雙邊稅務對等協議,微軟公司在2012年向中國稅務部門上繳約8.4億元人民幣(約合1.37億美元)的稅款,隨後,美國稅務部門又將同等金額的已徵稅款返還給微軟。
在今天路透社的報道中,由於沒有進行更為詳盡的解釋,導致輿論幾乎一致認為,微軟在華存在避稅行為。
微軟內部人士對於相關媒體的報道感到不滿,並稱公司蒙冤,但是由於未被公司授權對此事發表評論,這些人士要求匿名。
微軟有過貢獻
從上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中國已經著手反避稅立法,並陸續擴充,2008年頒布《企業所得稅法》之後又對反避稅相關內容進行了進一步的完善,更與日本、美國、韓國等國家陸續簽訂了雙邊稅收協議。
在中美雙邊稅收協議擬定的過程當中,微軟就曾促進中國國家稅務總局與美國國家稅務局就稅收的雙邊分成比例達成協議。
據媒體公開報道,微軟於2008年12月提出雙邊預約定價申請之後,中美經過3年4輪談判之後,雙邊預約定價才開始生效。
為了慶祝這一協議的達成,微軟還與北京市海淀區的稅務部門召開過專門的發布會。因為,這解決了微軟等美國公司在華經營面臨的稅務政策困擾,也避免了被雙重徵稅。
中國加大打擊避稅行為
雖然微軟這次蒙冤,但是中國加大對跨國企業避稅行為的打擊力度確是一件正在進行的事情。因為,跨國公司通過向境外轉移利潤,避免或減少了很多在中國繳稅的義務。
據媒體報道,近年來,國家稅務總局通過實施「管理、調查、服務」相結合的反避稅防控體系,有效防止國家稅收流失。
統計顯示,2005年我國反避稅對稅收增收貢獻僅為4.6億元,2013年反避稅對稅收增收貢獻達468.6億元,累計增幅達100倍。
國家稅務總局國際稅務司司長廖體忠日前接受人民日報採訪時表示,反避稅調查並非只針對來中國投資的外國企業,隨著越來越多中國企業去海外投資,稅務部門也在不斷加強中國企業向海外轉移利潤的調查。
在日前召開的G20峰會上,中國已全面加入G20框架下國際反避稅大行動。這意味著中國通過加強國際稅收合作,提升反避稅水平,力堵跨國公司的避稅通道。(羅亮)
中國加入國際反避稅行動:堵跨國公司避稅通道2014年11月23日17:31 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11月23日電(記者何雨欣、韓潔)根據G20峰會領導人聲明,到2015年年底完成共同對抗跨國公司避稅行為的計劃實施達成共識。這對中國而言,意味著通過全面加入國際反避稅行動,提升自己的反避稅水平,力堵跨國公司的避稅通道。「G20啟動的這項名為"稅基侵蝕和利潤轉移(BEPS)』的行動計劃,堪稱近百年來國際稅收體系最大改革。」國家稅務總局國際稅務司司長廖體忠表示。目前的所得稅國際規則是上世紀二十年代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建立起來的,已經運行近百年,適用於傳統經濟時代,解決經濟全球化初期重複徵稅問題。當前,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利潤至少50%以上涉及國際交易,跨國資本流動日益便利,加之「避稅天堂」等低稅率、零稅率「窪地」的存在,使得不少跨國公司通過跨境轉移利潤等手段逃避納稅,國際社會必須攜手改革現有國際稅收規則體系。
G20確定的改革原則是,利潤在經濟活動發生地和價值創造地徵稅。一些業內人士也指出,中國是「世界工廠」,創造著世界的價值;同時中國也是世界市場,實現著世界的價值。G20稅收共識總體上對中國等實體經濟活動豐富的國家有利,對避稅地和低稅國家不利。
近年來,全球反避稅合作行動一浪高過一浪,中國積极參与其中。去年8月,中國成為《多邊稅收征管互助公約》的第56個簽約方,這是中國簽署的第一份國際多邊稅收協議,意味著中國通過加入國際反避稅行動升級自己的反避稅和國際稅收管理體制。根據G20峰會領導人共識,為防止跨境逃避稅,近百個國家和地區承諾在對等基礎上實施金融賬戶稅收信息自動交換標準。中國全面加入國際反避稅行動,開展國際間稅收情報交換,是加強反避稅的有效手段。
作為最大的外國直接投資引進國,中國在跨國公司反避稅上早已開始主動出擊。廖體忠告訴記者,中國於2008年出台的企業所得稅法前瞻性地建立起了比較先進的反避稅法律框架,近些年,我國反避稅不斷加強,對稅收的直接貢獻從2005年的4.6億元人民幣上升至2013年的469億元人民幣。李嘉誠看上的開曼好在哪:避稅天堂名副其實2015年01月18日02:39新京報資料圖
日前,亞洲富豪李嘉誠重組旗下兩家集團,並把重組後的企業註冊地點從香港遷移至開曼群島,稱此舉只是為做生意方便。其實,開曼群島早已成為中國企業一個重要「落戶地」。從地產界的碧桂園、世茂地產,到運動品牌李寧、安踏,再到阿里巴巴、百度等互聯網巨頭,許多國人耳熟能詳的公司,都是開曼群島的註冊企業。
誰在開曼群島「落戶」?
過去20年間,內地赴港上市的家族企業資產規模最大的50家之中,共有44家註冊於開曼群島。
2009年
1145家公司香港上市 388家開曼註冊
2010年前8個月
44家企業香港上市 31家開曼註冊
基本「國情」
開曼群島是英國在加勒比海西北部的一塊海外屬地,面積僅259平方公里,人口不到6萬人。金融和旅遊業是主要經濟來源。
著名離岸公司註冊地
開曼群島和英屬維爾京群島,百慕大並稱為三大離岸註冊地之一,島上的財政收入大部分來自於這一部分。
世界第四大離岸金融中心
據介紹,李嘉誠之所以把重組後的新公司註冊在開曼群島,是由於此次重組交易額巨大,涉及分派新公司的實物股票,根據香港有關法規,這對於在香港註冊的公司是不被允許的。
2010年開始,李嘉誠在海外進行大量投資,以歐洲為重點投資對象在基建、電訊、能源等各個板塊全面開花,將公司遷冊至開曼群島將有助於進一步拓展海外併購項目。
年均4300家公司成立
有資料顯示,目前平均每年有4300家公司在開曼群島註冊成立;全球700多家銀行均在該群島設有分支機構,包括全世界最大的25家銀行的子公司,島內的金融業、信託業總資產已超過2500億美元。
政策寬鬆經營方便
上市「跳板」
如果企業需引入外資或海外上市,可通過在開曼群島註冊境外公司,對境內公司進行100%股權收購,然後將開曼公司提交香港或是美國上市來完成境內公司的海外融資。特別是對於互聯網、教育以及傳媒等在中國引進外資有限制的領域的行業,吸引力更大。
這種間接上市的好處:成本較低、上市程序透明、花費的時間較短、可以避開國內複雜的審批程序。
服務優勢
世界知名的律所如邁普達律師事務所,在開曼設有專門的辦公室,有專門面向中國人的業務組,專門幫助香港和內地公司制定離岸公司策略。
資金流動靈活
開曼群島沒有外匯管制,使企業在國際交易中的資金更加靈活。
審批流程寬鬆
開曼群島在上市審批、年度申報等審批流程方面比較寬鬆。
註冊政策寬鬆
年滿18周歲,即可註冊成立一家有限公司,註冊資本僅需5萬美元,且無需驗資。同時,公司不需在註冊地進行實質性的業務,只收取少量年度管理費。
避稅天堂名副其實
稅種少
開曼群島島內稅種只有進口稅、工商登記稅等簡單稅種。
開曼群島1978年獲得英國皇家法令,被永遠豁免繳稅義務,故而完全沒有直接稅收。
資料保密
在開曼群島註冊公司只需一位股東、一位董事,且股東董事可同為一人,股東資料絕對保密。
同時,註冊在開曼群島的公司形式是豁免公司,意味著不用在當地交稅,避稅效果強。
避稅路徑
很多註冊公司股東可能一次都沒有去過開曼,拿到註冊賬號後,就利用在離岸管轄區的空殼公司,大量製造關聯交易,再將企業利潤轉移到空殼公司。
例如,因為開曼群島沒有企業所得稅,通過高買低賣的方式,把利潤做到離岸公司,把虧損留給國內公司,避免了國內的增值稅等。瑞士承諾將交出外國人銀行賬戶資料 不再保密2014年05月07日09:47中國新聞網【推薦閱讀】瑞士告別銀行保密傳統 全球打擊逃稅獲重大突破
【推薦專欄】瀕臨懸崖的歐洲避稅天堂
受大佬們歡迎的那些避稅天堂
中新網5月7日電 據英國《金融時報》7日報道,世界最大的離岸金融中心瑞士承諾,將自動向其他國家交出外國人賬戶的詳細資料。這是全球打擊逃稅舉措的最重大突破之一。
在6日於巴黎舉行的歐洲財長會議上,瑞士同意簽署一項有關自動交換信息的全球新標準。這是一次決定性的舉措,象徵著瑞士告別幾百年來堅持保護銀行客戶隱私的做法。
這對各國政府而言是巨大的進步。在全球金融危機和一連串稅務醜聞後,它們發起了一場聯合打擊逃稅的行動。
如果要「撬開」納稅人的隱秘賬戶,瑞士的配合至關重要,因為該國為銀行客戶保密的傳統由來已久,而且它的財富管理行業也很龐大,總共管理著2.2萬億美元的離岸資產。
這份在巴黎經合組織(OECD)簽署的宣言要求各國收集並交換銀行賬戶信息、公司的實益擁有權及其他法律結構(如信託)。瑞士政府表示,協議突顯出它整治稅務欺詐和逃稅的決心。
瑞士銀行家協會(Swiss Bankers Association)表示:「只要所交換信息僅與稅收目的有關,瑞士的銀行願意與其他金融中心自動交換信息。」
與瑞士一起簽署協議的還有至少44個國家,其中包括其他經合組織國家、G20成員國以及開曼群島和澤西島等離岸中心。這項全球性標準由經合組織制定,並得到G20支持。
其他離岸中心預計將面臨施壓,被要求配合。經合組織今年可能列出一份不簽署信息透明協議國家的黑名單。
據信,一些離岸賬戶戶主已將資金轉移到少數幾個抵制透明舉措的離岸中心,如巴拿馬和迪拜。
背景資料:
瑞士的銀行號稱世界上最安全的銀行,在其他國家的絕大多數銀行,只要有調查人員來調查儲戶的各種信息並出示了相關證件,這些銀行都會透露。但是瑞士銀行沒有,3個世紀以來,瑞士銀行一直堅持著為儲戶永久保密的原則。
對許多投資者來說,奉行銀行保密制度的瑞士絕對是一個理想之所。「因為(銀行業上)遵循不歧視慣例,瑞士一直以來都是很吸引人的地方。」
延伸閱讀:
瑞士保密法:
依據瑞士銀行業保密法,瑞士的銀行不得向政府或第三者透露客戶的任何資訊,就算是家屬都絕不可以,除非案件涉及成案的犯罪調查,在法律機關要求下,銀行保密制度則遵從於法律。 美國法律視逃稅為犯罪,瑞士法律只視為嚴重違法。
另外,瑞士銀行亦曾經因為拒絕在客戶逃稅向各國交出客戶資料的問題上引起歐盟各國的不滿,因而令歐盟各財長達成協議,對瑞士銀行實行金融制裁,因而令瑞士銀行作出了相應的措施以改變自身的形象。他們對銀行機製做了更新,參加打擊黑金、配合搜查,退還別國家貪污贓款等。
由於任何銀行或其僱員或代理機構不正確地泄漏任何客戶的保密信息將可能面臨剝奪人身自由的刑事處罰。故此,這一法律規定只有在特殊和嚴格界定的情況下才可能獲得有限的例外。
由以上資料可見,除了案件涉及犯罪調查和嚴重的金錢犯罪行為,瑞士銀行在一般情況下是絕不會向第三者提供客戶的資料。
國稅新規打擊避稅安排 離岸稅務籌劃面臨嚴審2015年03月26日 05:18作者:陳植來源:
安永大中華區國際稅務主管合伙人蔡偉年談GAAR:
國稅新規打擊「表裡不一」避稅安排企業離岸稅務籌劃面臨嚴審
以往稅務機關主要著眼於納稅人是否通過避稅安排獲取了稅收利益,但隨著GAAR的實施,稅務機關將更多關注稅收利益獲得與經濟行為實質是否相符,一旦可以證明兩者不符,即可以打擊到很多以往貌似「站得住腳」的避稅安排。從理論技術層面而言,有了GAAR這個「兜底」規則,反避稅管理是不大可能存在「漏網之魚」。
曾幾何時,通過設立離岸公司與VIE(協議控制)架構實現利潤轉移出境並達到避稅目的,是不少國內企業家樂此不疲的一項精明買賣。
然而,隨著去年底國家稅務總局出台《一般反避稅管理辦法(試行)》(國家稅務總局令2014年第32號,即General Anti Avoidance Rule,以下簡稱「GAAR」),此類避稅通道能否延續,被打上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不少企業家突然意識到,自己曾經設立的VIE架構與離岸公司避稅安排,都可能被稅務機關納入GAAR稅務審查範疇,甚至有些純粹為了避稅的稅務安排,將面臨追繳稅款的風險。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GAAR作為反避稅管理的「兜底」規則,讓稅務機關可以從容打擊各類離岸架構避稅行為。
安永會計師事務所大中華區國際稅務主管合伙人蔡偉年近期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表示,受控外國企業有可能成為稅務機關加強管控的對象。
所謂「受控外國企業」,是指由中國居民(包括企業和個人)所控制的外國企業,他們往往設立在實際稅負低於中國所得稅稅率水平50%的國家(地區),不是基於合理經營需要,而對利潤不作分配或減少分配,以此達到企業主某種避稅目的。
此前相關部門調研也發現,不少中國企業家通過在全球離岸金融中心設立公司,將國內企業無形資產所有權轉移到這些企業,再向國內企業收取特許權使用費。這種做法令不少國內企業的大量利潤轉移到境外,基於避稅考量而很少進行利潤分配,造成國內稅收流失。
「目前,國內企業面臨的一大考驗,就是要讓離岸架構的避稅安排與其經濟活動實質相匹配,不要讓稅務機關認為這種避稅安排的唯一目的(或主要目的)就是獲取稅收收益,才能有效地降低相關領域的反避稅風險。」蔡偉年指出。
嚴查稅收利益與經濟行為是否相符
《21世紀》:對於有意設立離岸公司的國內企業家而言,GAAR最值得關注的是哪些條款?它們會對反避稅管理帶來哪些最新的變化?
蔡偉年:目前,最值得關注的GAAR條款,應該是第三條與第四條,其中第三條明確了稅收利益的含義,即減少、免除或者推遲繳納企業所得稅應納稅額。
第四條則解釋了「避稅安排」的主要特徵,例如以獲取稅收利益為唯一目的或者主要目的,以形式符合稅法規定、但與其經濟實質不符的方式獲取稅收利益等,這兩項條款都有助於稅務機關在實踐中更精準地掌握啟動一般反避稅的尺度。
與以往稅法關於一般反避稅的規定相比,這兩項條款闡述了稅務部門啟動GAAR的兩個重要精神:GAAR的主要打擊對象,一是以獲取稅收利益為唯一目的或者主要目的的避稅安排;二是這種避稅安排看似在形式上符合稅法規定,但其獲取稅收利益的方式與經濟實質不符。
這意味著,以往稅務機關主要著眼於納稅人是否通過避稅安排獲取了稅收利益(即是否有減少、免除或者推遲繳納企業所得稅),但隨著GAAR的實施,稅務機關將更多關注稅收利益獲得與經濟行為實質是否相符,一旦可以證明兩者不符,即可以打擊到很多以往貌似「站得住腳」的避稅安排。
《21世紀》:據你觀察,目前國內企業與跨國公司主要存在哪些國際避稅操作手法?
蔡偉年:應該說,國內企業和跨國公司使用的國際逃避稅手法還是比較多的。一種共同常見的方法,就是通過製造「缺乏依據、缺乏經濟活動實質支撐的關聯交易(主要是非貿易類交易)」,讓利潤在不同國家(地區)的集團內部關聯企業之間不斷轉移,最終將本應確認在中國的利潤轉移到海外低稅率地區,從而降低集團整體稅負。
國內企業要進行國際避稅安排,也有自身的局限性,主要是國內企業在海外分支公司的員工數量較少,只能更多使用向境外支付無形資產特許權使用費等方式,將利潤轉移至境外低稅率地區;相比而言,跨國公司的海外總部人員眾多,既可以向境外支付特許權使用費,也可以通過支付總部管理費、以及關聯方服務費等名義,將利潤轉移到境外。
《21世紀》:GAAR將對這些避稅行為帶來多大的影響?
蔡偉年:事實上,這些國際逃避稅行為可以通過其他特別納稅調整的相關規定進行打擊,比如剛才所提到的,通過關聯交易進行利潤轉移行為,就可以通過轉讓定價的反避稅規定進行打擊。在多數情況下,稅務部門在審核轉讓定價是否存在避稅目的時,也會需要尊重企業關聯方之間的經濟合同關係,在現有經濟合同關係的基礎上適用「公平交易原則」。
但是,這種反避稅管理也遇到一定的操作難題。以一份關於無形資產的許可合同為例,相應的轉讓定價,可以根據公平交易原則來調整關聯方之間收取特許權使用費的價格,但無法否定這個許可合同的存在。
GAAR的出現,則賦予中國稅務機關可以否定一個經濟合同關係的權利,只要稅務機關認為該合同關係是以獲取稅收利益為唯一目的或主要目的。正是這個因素,不少業內人士將GAAR視為反避稅管理的「兜底」規則,因為它可以幫助稅務機關打擊到那些不受其他特別納稅調整規則(例如轉讓定價、成本分攤、受控外國企業、資本弱化等)約束的避稅安排。
《21世紀》:有哪些行為可能會成為「漏網之魚」?
蔡偉年:至於是否存在「漏網之魚」,我個人認為GAAR已經幫助中國很完善地建立起一般反避稅規則體系。從理論技術層面而言,有了GAAR這個「兜底」規則,反避稅管理是不大可能存在「漏網之魚」。至於那些連GAAR規則也不能打擊的避稅安排,或許是中國稅務機關不想打擊的,因為它們本身未必是反避稅管理的目標對象。
無可否認,在實際操作過程里,「漏網之魚」仍將存在。這不是由稅法自身所存在的技術漏洞所造成的,而是在處理特定案件的過程,稅務機關可能沒有足夠的人力,經驗,手段,獲取足夠充分準確的稅務安排信息,在執法層面存在一定疏漏所造成的。
離岸公司稅務籌劃應對術
《21世紀》:隨著GAAR的實施,是否意味著國內企業家設立離岸公司進行避稅籌劃的優勢,已經蕩然無存了?
蔡偉年:離岸公司的稅務安排,對企業仍然有著積極意義。只不過,根據現有的稅務監管環境,加之反避稅法規日趨完善,若國內企業家打算使用離岸公司做稅務籌劃,需要面臨更嚴格的經濟實質審核要求。
通俗而言,企業設立離岸公司進行稅務安排,需要提交更真實全面的經濟活動信息。這包括,海外投資、收購、建廠、企業內部拆藉資金、支付無形資產專利使用費等。它們至少要能與企業所獲取的稅收利益相匹配,否則稅務部門很容易認為你通過離岸公司建立的稅務安排,是以獲得稅收利益為唯一目的或主要目的,就會啟動GAAR相關政策進行監管。
因此,國內企業家仍可以註冊離岸公司實現稅務安排,只是他們需要做好心理準備,有更加嚴格的監管體系與更高的考核標準等著他們。
《21世紀》:對於已經設立離岸公司(比如VIE等)的國內企業家,他們該如何合法合理地進行稅務籌劃,以避免觸及GAAR的監管紅線?
蔡偉年:在當前的稅務監管環境下,已經擁有VIE架構的國內企業家就必須適應更加嚴格的反避稅管理體系——不僅僅在離岸架構稅務籌劃形式方面符合稅法規定,更要確保其稅收利益與企業經濟活動實質能夠相互匹配。
舉個例子,去年以來中國稅務機關加大了對企業集團內部服務費支付的審查力度,如果某家企業需要向境外關聯方支付大額服務費實現避稅安排,就得先充分了解稅務機關用於判定集團內部服務費支付是否需要引入特別納稅調整的一些測試方法(包括:受益性測試、必要性測試、重複性測試、價值創造測試、補償性測試和真實性測試等),只有國內企業與VIE之間的服務費等款項支付能滿足這些測試,才能盡量降低企業在相關領域的反避稅風險。
《21世紀》:對於各國積極開展跨國反避稅的國際合作,你對此有何建議?
蔡偉年:能否有效地打擊跨國反避稅行為,除了要有完善的立法,還需要具備強有力的執法。畢竟,執法最終需要由人去完成。
因此,隨著國內反避稅立法已經比較完善,我個人建議中國稅務機關應當增強執法力度,培養更多有國際稅收管理經驗的人員參與到跨國反避稅、雙邊協商程序的工作中。
瑞士官員:全球數千名政要持有瑞士銀行賬戶2015年08月25日11:33 環球網【環球網報道 實習記者 杜曉菲】據法新社8月24日報道,瑞士外交部官員當天表示,全球有數千名政治公眾人物,包括國家元首和其他政府高官,持有瑞士銀行的賬戶。
據報道,瑞士外交部國際法理事會會長澤爾韋格(ValentinZellweger)表示,據瑞士當局估計,持有瑞士銀行賬戶的各國政要有數千人,而非幾百人。
報道稱,瑞士一直以來因為全球多個政治公眾人物在其銀行藏匿貪污來的資金而陷入窘境。但是,瑞士並沒有對這些可疑資金坐視不管,而是將其凍結了25年,並在經過調查後將其歸還給原來的國家。
瑞士當局去年曾表示,自2003年以來,瑞士的銀行已經向菲律賓、奈及利亞、秘魯等國歸還了高達1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15億元)的資金,而這隻佔全球範圍內歸還資產的四分之一。
據悉,瑞士還將在今年年底出台法律,簡化凍結和解凍這些資金的程序。美媒稱「中國是洗錢天堂」 遭外交部駁斥2016年03月29日02:40 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中國已成為全球洗錢活動的中心。」美聯社28日連發4篇長篇報道,稱世界各地的行騙高手、販毒集團以及黑幫組織找到一個「新洗錢天堂」。這些報道聲稱,證據來自警方陳述、歐美法院的記錄以及情報部門的文件。「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打擊洗錢這一嚴重犯罪活動,」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28日對此回應說,中國過去不曾是、現在不是、將來也絕不會是所謂的國際洗錢中心。美聯社的報道稱,隨著日益全球化,中國將人員和資金輸出國外的同時,「犯罪經濟」也被隨之輸出。中國完善的地下金融網已引起外國罪犯注意,非法組織和個人正利用中國洗錢,然後把漂白的錢注入全球金融體系,西方的執法部門鞭長莫及。以色列、西班牙的幫派,墨西哥、哥倫比亞和北非的販毒集團在中國內地和香港漂白數十億美元黑錢。洗錢的方式很多,包括通過主要的國有銀行、進出口項目、非正式的貨幣轉移系統。
為了證明上述說法,美聯社列舉了「歐美執法部門提供的5個案例」。該報道稱,法國方面提供的文件顯示,名為吉爾伯特·齊克利的法國裔以色列人設計了一套騙局,他化身公司高管和情報人員,誘騙世界頂級公司的老闆把錢轉到他的賬戶。他告訴美聯社,其公司90%的非法收入都是通過中國內地和香港以進出口項目的方式漂白的。去年,吉爾伯特被法國法院以欺詐罪缺席審判,受騙的公司包括滙豐、巴克萊等知名歐美公司。如今,躲在以色列的他依然是通緝犯。
美聯社列舉的其他案例還包括以色列犯罪網路與在歐洲的中國移民以一種名為「飛錢」的古老匯款方式洗錢,3名哥倫比亞人在中國廣州運作一個全球性的洗錢網路,為西班牙和墨西哥的毒販漂白50億美元黑錢,以及今年2月,西班牙以涉嫌洗錢為由逮捕中國工商銀行(4.250, -0.05, -1.16%)馬德里分行員工。美聯社說,中國央行和警方拒絕就該系列報道置評。
中國黃金集團首席經濟學家萬喆28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說,目前無法確定這幾個例子是否確有其事,但即便是真的,也是個例。洗錢是指有組織犯罪,以組織的形式進行非法資金移送,最後達到非法目的。認為中國成為有組織的洗錢網路樞紐,這些論據無法提供支持。股票市場也能洗錢,美國成為洗錢中心了嗎?有人通過銀行途徑洗錢和銀行參與洗錢是兩回事。
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中國央行設有專門的反洗錢局,曾多次印發有關反洗錢的管理辦法,每年召開反洗錢工作部際聯席會議,會議成員單位包括兩高、國務院辦公廳、外交部、公安部等。法律層面則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反洗錢法》。萬喆說,中國不太可能成為洗錢中心,因為中國是資本項目管制國家。但並不是說中國的監管水平沒有提高空間。一些個例給我們敲了警鐘。
美聯社稱,以貿易為基礎的洗錢活動正日益讓美國政府擔憂。美國司法部本月在一份報告中指責中國在對洗錢調查方面行動不力,沒有與美國執法部門充分合作。歐洲刑警組織也持這種觀點。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28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說,中國政府簽署、批准並執行聯合國反洗錢和反恐融資的國際公約和決議,在這一領域積極開展國際合作。中方在這一問題上的立場、政策堅定不移。
萬喆28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美國的反洗錢奉行「司法長臂管轄權」原則。比如「愛國者法案」,它認為有一個賬戶涉恐,就有權將全球所有關聯賬戶凍結,傳召所有相關人員。這可能會涉及一國的政治和主權。如果歐美說中國配合不力是指這個,那麼它們應該明白,中國不可能在每一個方面如其所願。
香港《南華早報》28日評論稱,隨著反洗錢工作的不斷推進,中國人民銀行對於各家商業銀行在這方面有著非常嚴格的審核和內部流程及規定。如何防止洗錢者利用金融系統已成為各國政府和金融部門的重要任務,也是國際金融機構面臨的世界性難題。世界各國應該以誠懇和積極的態度,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而不是對立起來。工行馬德里分行正配合洗錢案件調查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嚴政)工商銀行2月22日晚間公告稱,公司已注意到近日有媒體對於公司子公司中國工商銀行(歐洲)有限公司(簡稱「工銀歐洲」)下屬馬德里分行的相關報道。...[詳細]2016年 2月22日 19:33◆◆╱╲ 收起工行分行涉嫌洗錢遭搜查 專家稱他國銀行也有類似問題工行回應西班牙分行遭搜查事件:正在積極配合調查 環球時報駐西班牙特派特約記者 王迪 王方 環球時報記者 倪浩 白雲怡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5名高級管理層人員被帶走...[詳細]2016年 2月19日 05:39美國政府圍堵企業逃稅漏洞 全球併購或進入大衰退2016年04月09日 00:40來源:雖然從2014年4月二者開始彼此流露出愛慕之意開始,兩大醫藥巨頭輝瑞製藥有限公司(簡稱輝瑞製藥)與艾爾健就一直對外宣稱他們之所以選擇在一起是為了未來更好的發展而並不是出於避稅考量,但是4月6日,距離美國財政部出台新政策限制美國企業通過所在地遷移海外來逃避稅收僅僅過去兩天,輝瑞製藥與艾爾健便宣布了分手決定。
在輝瑞製藥與艾爾健兩年的交往過程中,美國財政部三次出手「棒打鴛鴦」,之所以如此「冷酷」,全因為在美國財政部眼中,輝瑞製藥與艾爾健的「聯姻」目的不純,只是為了避稅。
這種藉由併購更改「國籍」,以達到降低稅負的手段,在美國被稱之為稅收倒置。「這種方法雖然合法,但並不合理,這是在鑽不愛國的稅收漏洞。」此前,在一次針對企業稅負倒置行為的演講中,美國總統奧巴馬錶示。
為了能將更多的稅收留在國內,奧巴馬政府正在拼盡其全力,以期望可以在其執政生涯的最後階段徹底封堵這一漏洞。
三面圍剿
4月4日,美國財政部公布了其打擊稅負倒置的最新措施。在財政部聲明中,根據新的規定,在倒置交易之前3年內通過外國企業與美國企業之間的併購交易而累積的持股,並不能計入滿足稅負倒置門檻所需要的股份比例中。
恰恰是這一新規,讓輝瑞製藥與艾爾健合併之後的稅負受益降至為零,徹底「斷送」了二者合併的光明前景。按照此前預估,在這樁價值高達1600億美元的併購案完成後,輝瑞製藥的公司稅率將有可能從目前的25%降低至17%-18%,這意味著每年會節約大約10億美元的成本。
而3年期限,不僅讓輝瑞製藥與艾爾健此前兩年的合併努力付之東流,還有可能意味著在2013年-2016年美國企業併購高峰時那些已經完成稅負倒置的公司造成新的問題。
這是美國財政部第三次出台新規,封堵稅負倒置所帶來的偷稅漏洞。而在2014年9月和2015年11月的兩次新規中,美國財政部已經針對稅負倒置企業通常慣用的「放鬆控制」策略和「稅收待遇」門檻分別作出了嚴格限制。
所謂「放鬆控制」策略,通常是指稅負倒置企業允許其在海外的子公司從美國的母公司處購買足夠多的股份,表面看是為了擴大子公司的持股比例,但實際上這樣一來稅負倒置企業就能夠得到海外分支的收入,而又不用在美國本土為這些收入納稅。為了封堵這一漏洞,美國財政部規定稅收企業雖然可以依舊進行股份買賣,但是稅收優惠將被取消,與此同時,稅負倒置企業即使只是從海外實體向另一家新併購的海外母公司轉移現金或財產,也需要在美國繳稅。
而為了加大稅負倒置交易成本,美國財政部還提高了企業享受稅負倒置優惠的門檻。只有當美國公司的前所有人在後成立的公司所持有的股份少於80%,或相關外國實體的估值超過20%時,才符合稅負倒置的要求。
為了將稅收更多地留在美國國內,美國財政部正在從併購成本、股權轉化、交易期限等三個方面對企業的稅負倒置行為進行圍剿。而這僅僅只是開始,財政部還暗示接下來他們還將會對跨國併購企業採取剝離收益的做法,對實行倒置交易完成後美國子公司所欠外國母公司債務出台新的規定。對於那些不在美國進行新投資的併購交易,財政部將限制其美國子公司承擔關聯債務。
由愛生憾
有可能會被美國財政部拆散的不僅僅是輝瑞製藥和艾爾健這對「有情人」,其他包括江森自控與愛爾蘭Tyco International Plc之間165億美元的併購計劃、Waste Connections Inc與加拿大Progressive Waste Solutions Ltd之間26.7億美元的交易、IHS與倫敦Markit之間130億美元等尚在進行中的稅負倒置交易。
據標準普爾全球市場情報數據顯示,截至4月6日,輝瑞製藥與艾爾健宣布分手,2016年撤回的併購交易額已經達到了4150億美元,僅2016年一個季度的撤回交易就已經超過了2007年創下的全年3030億的撤銷併購歷史紀錄。「以當前速度來看,毫無疑問2016年撤銷的併購交易額將再次創下新的紀錄,而全球併購或許進入大衰退。」標準普爾全球市場情報高級主管理查德·彼得森說。
雖然美國財政部提高稅負倒置交易門檻的初衷是為了讓更多的稅收能夠留在美國國內,以便能夠解決時時令美國政府陷入尷尬的境地——財政懸崖問題,但是從企業的角度來講,通過合法避稅讓企業利益最大化才是他們的本分,因此想徹底解決美國企業家遠走他鄉,不惜更換國籍以達成避稅目的這一問題,奧巴馬政府更應該解決的恰恰是造成這一問題的內因——美國現有稅制中的頑疾。
美國的企業稅系統幾乎是所有發達國家中失調最嚴重的。目前美國的企業稅稅率高達35%,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成員中最高的。此外,美國也是OECD成員中唯一實施「全球徵稅」的經濟體。美國企業所有匯回本國的海外獲利,都必須在美國課稅。而其他發達國家多數運行的是「屬地徵稅制」——即只對企業在本國領土獲利課稅。美國政府這種做法的結果就是除非企業願意為此支付巨額的稅收,否則該企業的海外獲利就只能永遠滯留海外。目前,美國跨國公司有大約2萬億美元的收入趴在他們海外機構的資產負債表上,若將這些利潤匯回美國,以現行稅率計算,企業需要繳納約7000億美元稅金。若能剩下這筆賦稅,企業有可能會把資金投入到增加資本支出、新建廠房和僱用新員工等方面。
與其在三方面對美國企業稅負倒置進行圍剿,還不如合力一處對美國的稅法進行修改。然而這無論是對已經處於「跛腳鴨」執政階段的奧巴馬政府而言,還是對近些年一直深陷兩黨博弈的美國國會而言都不是一件輕易就能達成的事情。稅改已經成為了美國兩黨政治博弈的「人質」。據美國國會研究服務中心數據顯示,過去十年來,已經有近52家美國企業將他們的納稅申報地由美國遷移至海外。
「美國正在建造一堵圍牆。」艾爾健CEO 布倫特·桑德斯在宣布與輝瑞製藥分手後表示,「我是一個愛國者,但我並不想只生活在一個肥皂盒中。我認為財政部的政策是非常錯誤和非常徒勞的。」反避稅重磅文件近期可望出台 跨國公司日子難了2016年05月11日 09:38作者:陳益刊來源:
反避稅重磅文件,近期可望出台
跨國公司將被要求列出所有關聯企業,避稅更難
打擊跨國企業反避稅已在全球形成浪潮。
5月11日~13日,全球稅務領域的高級別大會「第10屆稅收征管論壇(FTA)」將在北京舉行,打擊跨國企業避稅、提高國家間稅收征管合作是論壇焦點問題。
與此同時,《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多位稅務諮詢機構人士處了解到,國家稅務總局可能將在5月中下旬出台一項反避稅重磅文件,內容是關於企業關聯申報和同期資料的一則公告(下稱《公告》),旨在要求大型跨國企業披露更詳盡的年度關聯業務往來報告表、國別報告和轉讓定價同期資料,以便於稅務機關判斷企業是否採取不合理避稅手段。
普華永道中國轉讓定價服務合伙人唐恩亮告訴本報記者,這則《公告》是近五年來中國反避稅領域的一個重要文件,也是落實二十國集團(G20)稅基侵蝕和利潤轉移(BEPS)項目成果。不僅僅是中國,包括英國、德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全球主要國家正要求大型跨國公司披露相似的信息,而且國家間針對國別報告的情報自動交換也在進展中,以打擊跨國企業逃避稅行為。
全方位披露關聯交易信息
跨國企業利用國際稅收規則存在的不足,以及各國稅制差異和征管漏洞,最大限度地減少其全球總體稅負,甚至達到雙重不徵稅的效果,造成對各國稅基的侵蝕,這被G20稱為稅基侵蝕和利潤轉移(BEPS)。其中,跨國關聯企業之間經常通過利用企業之間的關聯交易行為,把利潤轉移到傳統避稅地或低稅率國家,來降低企業稅負。
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估算,保守估計,各國政府因跨國企業的BEPS行為每年稅收損失多達2500億美元。
2015年底,G20領導人正式批准了經合組織發布的BEPS項目最終方案,該方案共有15項行動計劃,包括中國在內的60多個主要國家參與了這一方案。BEPS項目旨在修改國際稅收規則、遏制跨國企業規避全球納稅義務、侵蝕各國稅基的行為,標誌著一個世紀以來國際稅收規則體系正在發生根本性變革。
多位稅務諮詢機構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公告》出台的一大背景正是上述BEPS項目方案獲通過,而《公告》主要內容也與BEPS成果相銜接。考慮到稅收征管論壇首次在中國召開,以及5月31日是企業彙算清繳的最後一天,從申報便利角度來看,《公告》可能會在一個月內出台。
唐恩亮告訴本報記者,《公告》將規定中國新的轉讓定價遵從要求,包括年度關聯業務往來報告表、國別報告和轉讓定價同期資料。新的要求與現有的規定相比有重大變化。
所謂轉讓定價,是指關聯企業之間在開展銷售貨物、提供勞務、轉讓無形資產與金融資產、資金融通等交易時制定的價格。在跨國經濟活動中,利用關聯企業之間的轉讓定價進行避稅已成為一種常見的稅收逃避方法。
而此次《公告》採用三層結構文檔體系的轉讓定價同期資料,即主體文檔、本地文檔以及特殊事項文檔,並根據文檔及交易類型設置了不同的準備條件。主體文檔主要提供跨國集團全球經濟活動情況的詳細信息。本地文檔主要包括企業概況、關聯交易信息、財務信息。簽訂成本分攤協議或關聯債資比超過標準比例,且需要抵扣利息支出的納稅人需要準備特殊事項文檔。
安永轉讓定價及運營效能優化服務合伙人邱輝告訴《第一財經日報》,現行法規中,對企業關聯申報一共是9張表,而這次《公告》則加大了信息披露範圍,企業可能需要填報多至19張表格。
邱輝稱,《公告》將要求跨國企業列出所有的關聯企業,而不僅僅是現行法規所要求的與中國有關聯交易的企業,而且主要關聯企業的註冊地址、經營地址、經營範圍、實際稅負等關鍵信息都要披露。
「以前稅務機關只看到與中國有關的關聯交易,就像盲人摸象,只看到大腿,而現在所有關聯企業信息都必須披露後,就能了解整頭大象,解決此前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一些隱性關聯交易會被發現,這就有利於稅務機關判斷跨國企業的利潤歸屬地區和價值創造地區是否匹配。」邱輝表示。
唐恩亮告訴本報記者,預計關聯勞務、無形資產和股權轉讓披露要求的提高可能造成最為廣泛的影響,對於部分有集團集中勞務安排的納稅人影響尤甚。
符合規定的跨國企業還需要披露國別報告。
唐恩亮告訴本報記者,《公告》中,新的關聯業務往來報告表中,國別報告部分的申報要求與BEPS第13項行動計劃中的要求基本一致。第13項行動計劃名為《轉讓定價文檔和國別報告》。
國別報告是稅務機關實施高級別轉讓定價風險評估,或者評價其他稅基侵蝕和利潤轉移風險的一項工具。國別報告要求跨國企業按年度向其實際經營所在的稅收管轄區申報國別報告,包括其根據集團內部經營活動分布指標計算的全球收入分配和稅款繳納情況,以及在各稅收管轄區從事經營活動的集團成員實體名單及其所從事的經營活動。
普華永道中國內地及香港轉讓定價服務主管合伙人原遵華告訴本報記者,這次《公告》出台也體現了與國際稅改BEPS項目最終方案接軌。
中稅諮詢高級合伙人蔣重陽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公告》目的就是提高跨國企業關聯交易的透明度,隨著未來各國稅務機關加強跨國企業信息互換,企業想避稅將很難。
聚焦跨國巨頭
近些年,全球主要國家加大對跨國巨頭反避稅行為,而此次《公告》也是如此,主要針對大型跨國企業。
今年1月,谷歌已向英國政府納稅監管部門補交1.3億英鎊(摺合人民幣約12億元)的稅款,並同意未來承擔更大的納稅負擔。而此前星巴克、微軟、蘋果、滙豐也被其他國家指控避稅。而去年蘋果也在中國補繳了關稅款4.52億元及滯納金0.65億元。
唐恩亮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公告》中具體的披露文檔都有不同的門檻。比如,需要披露國別報告的跨國企業為企業集團的最終控股企業,其中該企業上一會計年度合併財務報表中的各類收入金額合計可能會超過50億~55億元,目前《公告》尚未披露,這一金額還不確定。
他認為,這個門檻設立其實也是與BEPS第13項行動計劃相銜接。
根據第13項行動計劃,新的國別報告模板不適用於在前一財年綜合收入低於7.5億歐元的集團。7.5億歐元相當於人民幣55億元。
「稅務機關設立這個門檻的初衷,就是想豁免中小型跨國企業報告的義務,大部分的跨國企業符合豁免條件。而那些大型跨國企業和有大量關聯交易的跨國企業成為今後審核的重點。」唐恩亮稱。
在國家稅務總局印發的《2016年稅收重點工作任務》中,嚴厲打擊國際逃避稅是其中一項重要任務。具體內容就包括建立健全跨國企業稅收監控機制,分國別、分行業、分地區、分年度監控跨國企業利潤水平變動情況,防範國際逃避稅,維護國家稅收權益。
中國近些年反避稅收入大幅增長,「十二五」期間反避稅調查1203件,結案1048件,增加稅收2187億元,年反避稅收入由2011年的239億元快速增長到2015年的610億元,增長了1.55倍,年均增長26.4%。
原遵華告訴本報記者,稅務機關已經開始利用大數據,來對跨國企業進行監控和預警,這對反避稅來講,是一項很有威力的工具。
此次《公告》不僅僅針對外商在華經營的跨國企業,也同樣針對中國本土跨國企業。
原遵華告訴本報記者,目前中國走出去的企業多是採取投資形式,真正參與當地經營的企業並不多,這導致本土跨國企業對全球稅務風險認識還不夠,準備也不如發達國家的跨國企業那麼充足。據他了解,有些本土跨國企業在英國和澳大利亞的子公司已經被要求提供國別報告相關的資料。
本報記者了解到,《公告》是正在修訂的《特別納稅調整實施辦法》(下稱「2號文」)的配套文件,主要對接2號文的第二章關聯申報和第三章同期資料等內容。2號文有望年內出台。
推薦閱讀:
※寫給遠在天堂的爸爸:您還好嗎?
※人間天堂
※錢在銀行,人在天堂
※【叢林迷窟】(3)人神之天堂(圖)
※海南:妓女的天堂,嫖客的聖地(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