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偏激逼母墮胎,是家庭教育自食苦果
44歲的肖女士和丈夫努力一年之後,終於如願懷上二胎,但是13歲的女兒雯雯(化名)百般不願意,相繼以「逃學」、「離家出走」、「跳樓」相威脅。在女兒嘗試用刀片割手腕後,懷孕13周零五天的肖女士不得不含淚到醫院終止了妊娠。
一個已經就讀於初三的女孩,得知母親懷了第二胎,竟以不斷「升級」的極端辦法,強逼母親終止妊娠,讓已經「13周零5天」的弟(妹)「胎死腹中」,這位女孩的做法真讓人不寒而慄。這恐怕是人類社會中最為冷血的為人子女者。在經濟社會飛速發展、人類文明大踏步前進的今天,為什麼還會爆出這樣的冷門事件?筆者認為,關鍵是我們對少年一代的傳統道德教育沒有跟上,特別是人性教育缺失太多。那個尚在孕育中的孩子,本該給這個家庭增添更多的笑聲與歡樂的。可誰又曾料到,在姐姐的強烈抵制下,他不但失去了繼續成長的機會,更給自己的父母帶來了苦痛的淚水。然而,在傷痛之餘,我們更應該思考,到底是來自哪方面的力量去逼迫一個13歲的孩子不惜以自我性命為代價來換得父母對二胎的無奈放棄。筆者認為,孩子偏激逼母墮胎,是家庭教育自食苦果。
大家可能會想到是這個孩子內心的無比自私促使了她有如此偏激的行為,這樣的結論或許本沒有錯,但更應看到的是,孩子自私心理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與家庭教育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她之所以不願意讓母親肚子里的孩子來到這個世界,表面上看是她不願意和即將到來的弟弟或妹妹分享她現在所擁有的一切,實質上卻是她害怕弟弟或妹妹的到來影響了她在整個家庭的地位,削減了大家對她的關注度。要知道,在現有的家庭格局中,她可是這個家庭的小公主,從小就是被大家寵著愛著慣著的。
也正是因為大家對她的「寵」,才使得她的諸多行為出現了惡性疊加。這「寵」中透露著的溺愛與嬌慣,不但讓家庭教育變了味,更可能讓孩子覺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無可指責的,所要表達的看法也必定是說一不二的。高爾基曾說:「愛護自己的孩子,這是母雞都會做的,但教育好孩子卻是一門藝術。」如果我們的父母只知道給予孩子過分的愛,對他們的生活給予過分的照顧,對其以後的成就報以過高的期望,卻忘了在這個過程中保持著適當的理性,不教會孩子懂得真正的愛是相互的,不用自己的愛去培育孩子的愛,從而實現愛的接力。那麼,這種家庭教育模式下培育出來的孩子,只可能是只懂索取、不懂得回報的自私自利者。
其實這樣的悲劇是完全可以避免的。當雯雯得知母親懷孕後,在言語上她就表現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過激,如果這個時候,家長能和她靜下來談談為什麼會再要一個孩子,以及了解她心中的顧慮到底是什麼,並通過合適的方式去解決,或許情況也就不會像今天這樣遭。遺憾的是,我們的父母總認為自己對家庭的諸多決定有絕對的話語權,卻絲毫不顧及一個13歲孩子的內心感受。當事前沒有協商,事後又對孩子的諸多言行置之不理時,孩子今天的「爆發」便早已被埋下了萌芽的種子。
更讓人痛心的是,當孩子以死相逼後,父母也只是一味的順從,並在錯誤的教育道路上一錯再錯。殊不知,墮胎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式,它只不過是通過「暫時滿足」的方式將問題的本質予以遮蔽,而女孩心理的深層次問題,卻並沒有得到解決。誰又知道,將來的某一天,這種因家庭教育偏差而累積的問題,會不會以另外的方式爆發出來呢?
由此看來,要想拯救這個看起來無比自私的孩子,其最終落腳點仍是要回到家庭教育的本質上來。如果家庭教育能注重愛與責任的培養,能更看重整個家庭關係中的互動構建,不對孩子施予過分的愛,要愛的有度,愛的有方法,或許才可能擺脫今天這樣的尷尬之局。
古人說:為人子女當孝,為人父母當慈。孝就是子女對父母要盡心奉養並順從。慈就是父母要愛護子女,撫養孩子長大成人。然而,我們很多父母把對孩子的正常呵護變成了沒有是非的溺愛,使很多孩子養成了「小皇帝」、「小格格」說一不二的習性,什麼孝順父母、友愛兄弟,什麼忠孝節義、禮儀廉恥,等等,在他們心裡早變成了遠古的童話。正是這種無度的溺愛,培植了他們無度的「任性」。他們不但會經常干出一些有悖常理的事,而且,會製造一些缺乏人性的奇聞。如果任這種教育再發展下去,恐怕再出現的冷門事件,只會比這次有過之而無不及。
古語云:養不教,父之過。父母是孩子天生的老師。一個孩子的成長,最先接受的必定是家庭教育。孩子出問題,父母有推卸不掉的責任。因此,為人父母者,應該切實吸取上述事件的教訓,加強對孩子的傳統道德教育,要教他們以人倫,引導他們懂得感恩、懂得孝敬父母、懂得奉獻社會,從小養成善良、誠實、謙虛、包容等品行。要從一點一滴教起,使他們從小樹立正確的是非觀。絕不能只希望孩子快樂、自由,對他們極端的個性和帶有叛逆的天性聽之任之。如果那樣的話,誤的不僅僅是孩子的童年和少年,誤的是孩子的一生。
當然,一個孩子的畸形成長除了家庭應承擔的責任外,我們這個社會的大環境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試想,一個13歲的女孩為何能用如此極端的辦法面對父母?她是「無師自通」還是從哪裡學來的?我看還是受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居多。因此,加強對孩子的傳統道德教育,還要靠全社會發力。少年時期正是人的價值觀形成時期,其思想品德可塑性很強。因此,要將善良、誠實、謙虛、包容、尊老愛幼等這些傳統美德融入日常情態之中,培育少年良好的品德修養,塑造少年優秀的行為品格,幫助類似上述事件中的獨生子女走出自私狹隘的天地。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從小劃好道德底線,為一輩子做好人、做有道德的人打好堅實的思想基礎。
推薦閱讀:
※老年人的哪個瞬間讓你覺得很有教養?
※別老催蝸牛丨孩子的「問題」都是教育者比出來的
※家庭教育中媽媽的作用
※在中國,教育所能帶來的改變是什麼?
※越南考雅思真的分高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