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精神病藥物會越吃越胖?

  抗精神病葯會引起肥胖嗎?為什麼許多精神病患者經吃藥治療後都出現了發胖?長期服用抗精神病藥物會產生何種後果?專家表示,臨床上30%~60%的精神病患者會在服藥後出現肥胖、患上糖尿病。這是因為抗精神病藥物有引起體重增加、血糖血脂異常及胰島素抵抗等代謝綜合征的不良反應。因此,找到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即在有效治療精神病的同時又不會引起代謝綜合征,無疑是醫學當務之急。專家介紹崔東紅醫學博士、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上海市重性精神病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精神疾病轉化醫學研究重點實驗室執行主任、「985」精神疾病樣本庫主任中國神經科學會精神病學基礎與臨床分會常委兼副秘書長、上海遺傳學會理事、中華精神科學會精神遺傳病分組副組長上海市浦江人才,上海市公共衛生優秀學科帶頭人,曾獲烏魯木齊市科技進步一等獎、《中華精神科雜誌》優秀論文一等獎、上海市高校科技發明創造獎Q許多精神疾患使用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後會出現發胖現象,因此有人認為抗精神病藥物是一種激素,或認為裡面含有激素。真是這樣嗎?為什麼抗精神病藥物會越吃人越胖?崔東紅:確實,臨床上30%~60%的精神病患者會在服部分新型抗精神病藥物後出現肥胖、糖尿病。但這並不代表這些藥物就是激素,這是因為抗精神病藥物有引起胰島素抵抗,出現體重增加、血糖血脂異常等代謝綜合征的不良反應。目前研究發現,多數新型抗精神病藥物會抑制患者的胰島素通路,從而引起一系列以胰島素抵抗為核心癥狀的不良反應,其中就包括了糖尿病。尤其是體重增加不僅嚴重影響了患者對藥物治療的依從性,還嚴重地影響了患者的心身健康,增加了精神疾病患者的糖尿病,心臟病的患病風險。所以,抗精神病藥物無疑是把「雙刃劍」,對患者來說,控制精神癥狀還是損害身體健康,是一個兩難的選擇。為了避免出現「治聾子治成啞巴」的情況,我們也在努力探索有關藥物靶點的基礎數據,希望可以找到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即在有效治療精神病的同時又不會引起代謝綜合征。至於精神病與糖尿病之間到底存在何種關聯,目前尚無定論,還需日後進一步的研究。Q精神分裂症有哪些早期表現?崔東紅:精神病人在出現明顯的精神癥狀之前,常常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情緒已發生了變化,如不明原因的抑鬱、睡眠障礙、焦慮、無故猜疑、易激惹、注意減退、主動性下降以及社交退縮等等,被稱為前驅期,然而這一階段並未受到重視。一般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現幻覺妄想、行為紊亂等明顯的精神癥狀之前的1~2年會出現學習成績下降和個性的明顯變化。比如不明原因的抑鬱、睡眠障礙,焦慮、無故猜疑、易激惹、注意減退、主動性下降以及言語及活動減少,與同學親人關係疏遠等等,然而,有時對具體病人而言,情況可能更為複雜,而在為患者做出明確診斷之前,精神科醫生也必須要考慮多種因素。因此建議市民,不要對照診斷標準自行下診斷,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擔心和恐慌,而是應該尋求精神科醫生進行專業、系統的診斷和幫助,才不至於貽誤病情。而由於不少患者擔心抗精神病藥物副作用較大,而不願意很長時間吃藥,再加上家屬出於對患者的關心,在家裡隨意給病人減葯,甚至停葯,使疾病複發。然而,事實上,並不是所有患者都會出現代謝障礙的不良反應。是否出現這種不良反應與患者的基因差異有關。並且,患者病情複發後所產生的危害往往比藥物對機體的不良影響要大得多。精神分裂症是一種反覆發作的慢性遷延性疾病,其病情容易反覆。但是每一次複發都有可能導致患者大腦的認知功能進一步受損,患者工作、交際和生活能力進一步喪失,生活質量下降。複發還會增加治療的難度。許多停止治療複發的患者,其大腦功能甚至無法再達到先前的水平。因此,患者要按時服藥,長期堅持,切勿不遵照醫囑自行停葯或減量,也不要病急亂投醫,以免加重病情。Q引起精神分裂症的原因有哪些?崔東紅:精神分裂症是多因素複雜疾病,是多基因相互作用並與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雖然遺傳學和影像學研究取得了許多有價值的結果,但目前精神分裂症致病基因尚不明確,發病機制尚在假說階段。精神分裂症在精神疾病中算得上是非常嚴重的一種。目前,中國總體上精神疾病的患病率學界公認已超過17%,全球範圍內,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在1%左右。在大部分情況下,精神分裂症患者往往起病於青壯年時期。其患病率男女相等,男性一般常在15-25歲開始起病,女性在25-35歲開始起病,此時,正是病人構築其生活道路的起始時期,因此,精神分裂症嚴重損害勞動力,並對其個人發展及家庭乃至社會產生深遠的不良影響。為了明確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所起的作用,我們曾進行過寄養子患病率的調查,結果發現,親生母親是分裂症的孩子即便寄養在健康人家中,其患病率明顯高於健康寄養子。親生父母未患精神分裂症,無論其養父母是否患精神分裂症,兩組寄養子罹患精神分裂症的幾率是相等的。寄養子實驗表明遺傳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發病機制中起重要作用。我們認為,分裂症可能是多個基因通過不同遺傳方式傳遞疾病,而在這些致病基因的累加作用及環境因素的共同影響下,當個體的患病易感性超過一定的閥值,就會發病。一般在環境因素中,病毒感染、營養不良、產科併發症甚至出生的季節性都有可能誘發精神分裂症。事實上,有一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因幻覺和妄想的作用,出現行為紊亂,甚至導致公開的暴力行為,直接暴發對自己或他人的傷害。儘管這些事件是極少的,但能引起媒介極大的關注,而對精神分裂症患者產生負面影響。Q最近揭牌的上海市重性精神疾病重點實驗室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哪些方面?實驗室有望解決目前臨床上哪些疑難問題?崔東紅:今年11月,上海市重性精神病重點實驗室在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正式揭牌,具有重要意義。由於重性精神疾病是高發病率、高致殘率、高資源消耗和高致死率的疾病。與精神衛生問題相關的疾病負擔目前已經在我國疾病總負擔中排名首位,約佔全部疾病負擔的20%,預計到2020年將上升到佔25%。上海市各種精神障礙的總患病率為18.99%,其中重性精神病患病率為1.07%。由於迄今為止,精神疾病的診斷仍以癥狀學為基礎,相關病因機制尚不清楚,限制了對其治療、康復效果。2010年《自然》雜誌刊文認為未來10年為「精神障礙的10年」,歐美等國均投入巨資開展腦活動圖譜研究。上海這一重點實驗室成立後,將應用分子生物學等多學科研究手段,從重性精神病的分子遺傳機制研究、神經免疫及代謝機制研究和腦功能病理機制等方向,解決重性精神疾病病因機制研究的瓶頸問題,尋找重性精神疾病的生物學診斷治療標誌。上海市重性精神病重點實驗室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重性精神病分子遺傳機制及藥物基因組的研究;二是重性精神病神經免疫及代謝機制研究;三是重性精神病腦影像及腦功能研究。具體說來,將主要利用精神疾病臨床樣本庫篩選調控精神分裂症、抑鬱症、孤獨症等重性精神疾病的相關生物性標記物,希望在此基礎上探索重性精神疾病的生物性影響因素和干預策略。通過利用患者樣本、疾病的動物模型和細胞模型以及先進的基因檢測、腦功能成像技術及電生理技術來探索支配和影響大腦功能的神經環路,以及中樞神經細胞的分化、發育及功能調控機制,從而探索重性精神疾病的發病機制,為精神疾病的早期診斷和藥物開發提供一些基礎數據。同時,還將探索免疫炎症因子對精神疾病及抗精神病藥物誘導的代謝障礙的調控作用;利用臨床樣本庫、基因敲除動物及細胞模型探索重性精神病代謝障礙的特徵及發病機制;通過開展代謝組學和蛋白質組學研究,深入研究糖、脂代謝異常與胰島素相關的信號轉導網路之間的相互關係。另外,還要發展各種用於複雜系統動力學分析的計算生物學新方法,結合相關的數學方法和計算機科學技術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和建模工作,構建基於系統生物學的重性精神疾病的神經免疫及代謝網路的數學模型。
推薦閱讀:

精神文明:中國人的精神文明如何建設
三伏天別說「氣不夠」!多吃這些補氣食物,讓你精神百倍
在密體山水中尋找自在的精神
精神出軌真的比肉體出軌更嚴重嗎?
迷失的精神病人

TAG:藥物 | 精神 | 精神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