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班第七個督導案例:一例迴避型人格障礙的臨床訪談
170807-精神醫學032一例迴避型人格障礙的臨床訪談
【案例背景】
姓名 GXX籍貫 XX
性別 男性宗教信仰 無
民族 漢族文化程度 高二
婚姻 未婚 病史提供者 本人及母親
職業 無 聯繫電話 XX
工作單位 XX 病史可靠性 可靠
入院日期 2017-08-06 17:30
記錄日期 2017-08-07 09:00
主訴:「我想和別人交往但是不會,該怎麼辦?」
現病史:這是一位18歲的青年男性,交談時緊張不安,聲音很小,言語急促而含糊不清。說自己和別人交流時感到緊張,找不到交談的話題,因此自己朋友很少,很多時候只能自己獨處,感到很孤獨。交談時也不敢正視醫生的眼睛,怕把心裡想的事情暴露給對方,但沒有別人能看穿自己的想法或有人要害自己的體驗。交談時經常為找不到合適的詞語表達而急得捂臉抓頭等,頻頻的催促母親「媽,你快和醫生說說」,有時會煩躁的起身走動。他感覺自己上初中後變得不善於與人交往,同時學習成績也逐漸變差,一直在下游水平,自己也找不到學習的目標。這些問題都讓自己很困擾。
既往史:既往體健。
個人史:獨生子。足月剖腹產,幼年發育正常。性格內向、膽小、聽話。見人有禮貌,會主動打招呼。對自己吝嗇,除了買書,捨不得讓父母給自己買其他東西。喜歡看軍事方面的書籍或資料,不愛運動,朋友少。無煙酒嗜好及毒品接觸史。
家族史:父母脾氣暴躁,經常在患者面前爭吵,近幾年改善很多。患者四爺爺有「躁狂症」,一直服用抗躁狂葯,家族中無遺傳病史。
體 格 檢 查
未見異常。
精 神 檢 查
一般情況:患者身材高大,體型適中,營養中等,衣著整潔,時間、地點及人物定向力均正常。
語言功能:語速急促而有時顯得含糊不清,聲音小,有時表現口吃,停頓多,目標導向明顯,有邏輯性。
情感活動:表現焦慮不安,不時的抓耳撓腮或是起來走動,自卑明顯。
感知覺:正常。
思維活動:正常。
注意力:集中。
智力和記憶力:正常。
自知力和判斷力:正常。
輔 助 檢 查
未查。
【病歷小結及概念化】
這是一位18歲的高二學生,出生在母親是藥劑師,父親是小學教師的家庭。父親自幼對患者抱有挺高的期望,在學習上要求嚴格。父母脾氣均暴躁,經常為一些事情包括對孩子的態度不一致而發生分歧,以致激烈的爭吵。患者自幼性格是懦弱、膽小和聽話的,上初中後和同學交往有困難,因為他總是會感到緊張,說話時語言急促而含糊,而且常找不到交談的話題,無法進一步交流。他的朋友很少,經常自己孤獨自處,儘管內心十分渴望和同學們融入在一起。同時學習成績也不理想,自己越發感到自卑而不敢主動與同學交往。自己很想改善與人交往的能力而主動來診,他否認有物質濫用史。
初步診斷:迴避型人格障礙
治療計劃:
1.生物:暫時不需藥物治療,以運動為主,規律運動降低焦慮水平,增強自身能量及掌控感。
2.心理:CBT治療。核心信念與「不被愛」有關,辯論的重點在於增加愛的支持,認清自己有被認可的部分。
3.社會:在學習上不增加過多壓力,能考什麼樣的學校都去接受,目前的重點是改善人際交往能力。
主診醫師:回秀清
2017-08 -07
【訪談實錄】
1.Z醫生:我是Z醫生,講講你的困擾吧。
2.來訪者:第一個是……嗯……
3.Z醫生:沒事,你慢慢說。
4.Z醫生:稍微大點聲兒。
5.來訪者:第一個是……根本就是容易緊張和自卑,還有學習不好,目標不明確。就這兩個問題。
6.Z醫生:OK,就是跟人交往有困難是吧?
7.來訪者:是。
8.Z醫生:好了,你說學習不好,感到自卑,成績大致相當於班上的多少名呢?
9.來訪者:成績?
10. Z醫生:對,你們班上有多少個同學?
11. 來訪者:有60個,我排到下游。
12. Z醫生:你是高几啊?
13. 來訪者:准高三。
14. Z醫生:你的學習成績是一直都不好呢,還是就到高三不好?
15. 來訪者:不是,上初中之後不好。
16. Z醫生:你學習不好是上課覺得聽不懂呢,還是你根本不願意學習?
17. 來訪者:聽不懂,聽不懂佔一部分,還有,有的時候也沒認真聽。
18. Z醫生:聽不懂佔一部分,是全部都聽不懂,還是有偏科?
19. 來訪者:偏科吧。
20. Z醫生:哪部分更聽不懂?
21. 來訪者:數、理、化。
22. Z醫生:數理化感到難是吧?好的。你說的人際交往有問題,是你不想和人交往,還是你想交往但是交往不好?
23. 來訪者:想交往但交往不好。
24. Z醫生:你想交朋友,自己一個人快樂嗎?
25. 來訪者:不快樂。
26. Z醫生:你朋友多嗎?
27. 來訪者:我最要好的朋友就幾個,最要好的就幾個朋友能說上話,其他時候基本上沒人說話,說話很少,或者跟人家談不到一塊。
28. Z醫生:你想去跟人家交朋友,想跟他們說話,但是緊張?
29. 來訪者:找不著共同話題。
30. Z醫生:找不著共同話題能舉個例子嗎?
31. 來訪者:人家聊天基本上全都是手游或者別的,體育、手機微信什麼的,基本上我對這些不感興趣。
32. Z醫生:你這個階段的小孩感興趣的這些,談情說愛啊,體育啊,手機微信,你都不感興趣?
33. 來訪者:不感興趣,我平時基本上不玩手機,體育基本上也沒關注,不怎麼看體育頻道。
34. Z醫生:你現在跟我說話,好像一直都不看我的眼睛,你平常跟人家交往的時候也這樣低著頭說話?
35. 來訪者:有時候就這樣。
36. Z醫生:有時候這樣,感到自卑嗎?
37. 來訪者:就是不愛把自己的眼神告訴對方。
38. Z醫生:哦,你怕你那眼神怎麼樣?
39. 來訪者:說明自己心裡在想什麼,就這樣。
40. Z醫生:你怕看別人眼睛,別人就知道你了?
41. 來訪者:就知道你心裡想什麼,確實也不怎麼願意正眼看人,就這樣總愛低著頭。
42. Z醫生:但不是害怕別人要害你什麼的?
43. 來訪者:不是。
44. Z醫生:不是啊,現在我們醫院裡感到安全嗎?
45. 來訪者:安全。
46. Z醫生:沒覺得醫院裡什麼人要害你啊?
47. 來訪者:沒有。
48. Z醫生:好的,那蠻好的。那你什麼時候變成這樣了?唯唯諾諾,你在家裡說話聲就這麼小嗎?
49. 來訪者:不小,看到我爸和我媽都可以說,在家說話基本上都是能夠讓他們聽清楚的。
50. Z醫生:那你現在不跟父母一起住嗎?
51. 來訪者:一起住。
52. Z醫生:你上學不是寄宿的?
53. 來訪者:不是住宿的。
54. Z醫生:你剛才說在班上學習屬於下游,到什麼程度?一半以下還是倒數第一第二?
55. 來訪者:倒數十名吧。
56. Z醫生:好的,你是獨生子,是嗎?
57. 來訪者:是。
58. Z醫生:爸爸媽媽是幹什麼的?
59. 來訪者:你是……(轉向父親,希望父親回答。)
60. Z醫生:我讓你說,爸爸是做什麼的?
61. 來訪者:老師。
62. Z醫生:爸爸是教什麼的?
63. 來訪者:嗯……
64. Z醫生:你爸教什麼的你都不知道?
65. 來訪者:不是,他是教語文。
66. Z醫生:那知道嘛,媽媽是幹什麼的?
67. 來訪者:藥劑師。
68. Z醫生:你語文也不好嗎?
69. 來訪者:語文還可以。
70. Z醫生:可以是什麼概念呢,在班上能排前幾名?
71. 來訪者:能在100分左右吧。
72. Z醫生:滿分是多少?
73. 來訪者:150分。
74. Z醫生:那一般了。藥劑師涉及到化學這類的東西,你化學也不好?
75. 來訪者:也不好。
76. Z醫生:爸爸媽媽是大學畢業嗎?
77. 來訪者:不是。
78. Z醫生:爸爸媽媽也不是大學畢業。我問問爸爸是什麼學歷,大學專科?
79. 來訪者:師範。
80. Z醫生:師範是類別,但是它本身有研究生啊,有本科啊,有專科啊,知道嗎?
81. 來訪者:知道。
82. Z醫生:那你爸爸是什麼程度?
83. 來訪者:什麼程度?(看向爸爸)
84. Z醫生:不太知道。媽媽呢?
85. 來訪者:初中吧。
86. Z醫生:好了,你現在是大小夥子了,喜歡運動嗎?
87. 來訪者:有時候跟我爸打羽毛球,現在基本上不打了,就愛騎自行車什麼的,對打籃球基本上一竅不通,基本上不會。
88. Z醫生:運動也不太擅長,沒什麼特長?
89. 來訪者:是。
90. Z醫生:爸爸媽媽管你管的多嗎?
91. 來訪者:多。
92. Z醫生:平時生活上,家裡的事都不用你管了?
93. 來訪者:是。
94. Z醫生:好的,那你今天想讓我幫你解決什麼問題?你有什麼問題需要我們的團隊來幫你解決嗎?也不太知道,是爸爸媽媽逼你來看病的。
95. 來訪者:我不明白自己到底是啥問題呢,就是……
96. Z醫生:OK,沒問題,你把話筒給媽媽,我聽聽她講講,他說的這些表現就是他平常的問題嗎?
97. 來訪者媽媽:對。
98. Z醫生:你有什麼問題需要我們幫助解決?
99. 來訪者媽媽:我就想幫助改善他的人際交往,跟同學之間交往的焦慮。
100.Z醫生:對,焦慮,你能看出他說這個話是焦慮。好了,你看他最近有變化嗎?這一年上了高中以後,還是一直是這樣?
101.來訪者媽媽:他從上初中以後,青春期以後就這樣,他小學的時候沒問題。
102.Z醫生:OK,你剛才說教育程度是什麼?
103.來訪者媽媽:我是專科。
104.Z醫生:專科畢業。那就問他爸爸,這個小孩你有什麼需要補充的?
105.來訪者爸爸:主要就是在學習方面,目標不是特別明確,注意力不是特別集中,可能就影響他的成績。目標,包括自主學習的這種能力,到現在為止還是非常欠缺。
106.Z醫生:你是什麼教育程度?
107.來訪者爸爸:我是……後來的學歷是本科,第一學歷是中專。
108.Z醫生:好的,就是你們想了解孩子得了什麼病,咱們怎麼幫助他,未來能變成什麼樣,是想知道這些對吧?
109.來訪者爸爸:對的。
110.Z醫生:95%的、甚至到99%人都是希望了解這些。好的,這個小孩聽起來像有C類人格障礙,所以回醫生診斷是對的,像有C類人格障礙。你倆這明顯是人群中正常的人,受過教育的人,說話一句話就到點子上。聲音呢,在這種場合下沒人大膽的,因為都是在壓力場,面對著醫生啊,新的環境啊,都有一些拘謹,這是正常的。但是你們兩個在這種環境下說話邏輯都非常清楚,而他明顯是焦慮的。我剛才就要鑒別一下他是C類的這類人格障礙,還是剛才說的A類。區別在哪兒呢?就是以焦慮為主的還是以多疑為主的,這不一樣。他這明顯的感到很安全,到新的環境沒有覺得我們都是壞人。聽起來現實感還是對的,所以我們就知道他是C類人格障礙。那這個是怎麼來的呢?很明顯是由小時候你倆肯定管的特別多,撫養環境下照顧的特別仔細,他變成了自己無所適從,主要是由養育方式帶來的。這個人格障礙的特點是焦慮,意思就是說他既不知道跟外面怎麼相處,也不知道人生的目標在哪裡。整個就是一個沒有動力的人。假如是貧窮家的小孩,往往窮則思變,動力就特彆強。假如是家裡孩子多呢,互相競爭,只有乾的好父母才重視,才有可能出人頭地。他這種情況相當於養尊處優,明顯看出你們都是工薪階層,並不是富裕的人,養出一個小孩就跟富裕家的小孩一樣。他不知道怎麼回事,就是焦慮,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怎麼做,也不知道自己的人生在哪裡,也不知道以後怎麼養活自己。這麼大小夥子應該是天不怕、地不怕,他說話聲音小到了有時候都聽不清。在美國海軍陸戰隊都選18歲到21歲的小夥子,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是最不怕死的一群人,反而40多歲的老兵都是油子了。
111.來訪者父親:嗯。
112.Z醫生:一開始我在考慮他學習不好與智力有關,為什麼他不是呢?第一,他的成績不是倒數第一、第二了;第二,他不是從小就落後,所以我們除外智力的問題。明顯是後天養出一身「懶肉」,你們三個光從體型看,他是懶肉多。不知道你的肚子大不大,看看,小肚子都是懶肉,「好吃懶坐」的小孩就會是這樣。咱倆的肚子一樣大,我是先成功了再變胖,你看我年輕的時候特別瘦的,成功以後吃胖了,這不一樣,你是沒成功之前先把自己吃胖了。就得讓他訓練出上進的那個勁出來,帶他做做運動,運動能降低焦慮,暫時我看不出他需要吃藥。他明顯是焦慮,就得把奮鬥的那個精神訓練出來。不知道你喜歡不喜歡軍事片,回去要好好看《戰狼》。你看電影里那幾個軍人,精神氣十足,咱們得像那樣學習,學習所謂的血性。現在明顯是溫室里的花朵,所以得抓緊訓練,運動是見效最快的。然後做心理諮詢,心理諮詢告訴他什麼?訓練他如何和人打交道。你看別人的時候,別人並不能猜出你想些什麼,但是你要侃侃而談,你這樣一說別人就對你感興趣了。比如,跟別人討論《戰狼》,這個武器是什麼,它為什麼非常好,為什麼票房能賣掉25個億,你這樣一說,大夥就知道你行,很快就圍到你周圍討論這些感興趣的事。在中學搞好人際關係基本都是學習好的孩子,你學習不好,大夥像躲傳染病一樣躲著你,別人家長都會說,別跟他靠近,他是學習不好的孩子。好像學習不好就是行為不好,實際上完全不是一回事,你當老師知道。但是誰都不願意自己的孩子跟學習不好的人在一起,所以他就變得更加難以跟人相處。別人躲著他,他也說不明白,話說到這種程度,我看不出誰願意跟他成為朋友。所以你一定要變成努力上進,願意學的人。所以從認知告訴他你這種焦慮的結局是越焦慮、越退縮,最後越沒人願意跟你在一起,你自己變成宅男了,精神頭有問題。同樣是一個小孩,精神一變,整個人就變了。我說他沒有嚴重的精神障礙,就意思沒有精神分裂症啊,沒有躁狂啊這類的,這是好事,但是已經變成這樣的,一定是你這麼多年的努力與不努力的結果,肯定不是你期待的結果。那我們得怎麼讓他變過來,就從運動的角度,把這身懶肉練掉,運動能使人有精氣神。心理諮詢告訴他別自卑,告訴他怎麼說一件事讓別人感興趣,就從軍事片開始。因為男孩愛看軍事的,女孩也願意看,都愛講這些東西。
113.來訪者父親:嗯。
114.Z醫生:社會資源方面,爸爸是老師,小孩還有一年高考了,能考上什麼是什麼了,在學習上不要給他更多的壓力。更主要是把人變好,要不然即使在壓力很大的情況下考上了好的大學,人也崩潰了。因為他上了大學裡還是不會跟大家交往,這還麻煩。我們得把人整好,哪怕上大學晚一年,哪怕上不了本科。下面這幾個月就得集中訓練,帶他運動,帶他做心理諮詢,然後別給他過多的壓力,告訴他能考到什麼程度,就考到什麼程度。你看你們倆也很好,一個專科,一個中專,最後畢業也生活的很好。只要他能做到這點,也可以有一天再專升本,這都不是問題。所以能不能考上在我看來是第二位的,更主要是這個狀態必須調整出來,否則這就是一個失敗的精神狀態,還不是智力的問題。我剛才還在特別觀察他,一開始都不看著我說話,剛才最後五分鐘他一直在盯著我,所以你看他明顯是心理障礙。他目前這種狀態如果時間長了就容易繼發抑鬱,現在已經有了抑鬱的成分。先是焦慮、自卑,慢慢變得抑鬱了,越整越麻煩,這樣清楚嗎?
115.來訪者:清楚。
116.Z醫生:好了,你們倆還有什麼問題?
117.來訪者爸爸:沒有其他問題了。
118.Z醫生:對的,就按照這個方子去做,暫時不用考慮吃藥,跟著爸爸好好鍛煉,至少達到爸爸的精氣神。然後再告訴他光自卑沒有用,學會怎麼跟人家說話,如何談吐,尤其爸爸是搞語文的,你就更容易做了。然後我們再看他在學習上能做多好做多好,不再給他更多的壓力,這樣清楚吧?家裡不給你壓力,學校也不給你壓力,慢慢調整自己。你現在應該是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年齡,天不怕地不怕的年齡,現在膽小像個大姑娘似的,還沒有你媽媽有精神,我這樣說你能接受嗎?
119.來訪者:是。
120.Z醫生:對的,所以看看《戰狼》,學習那裡面軍人的精神氣。
121.來訪者媽媽:我想問問關於他爸爸的事情,他就是老容易激動。
122.Z醫生:這就是家庭動力,你想說他急、愛發怒是這意思吧。就是這樣的家長才容易養出唯唯諾諾的孩子,你知道什麼意思嗎?就像特彆強的人的手下就弱,是因為他一著急就變得退縮。相反,很多弱的父母小孩反而特別堅強,小孩感覺到靠不上父母,就只能靠自己了,從小就得撐起來,帶領父母做事,是這個原因。這就是家庭動力,怎麼辦呢?從現在開始他倆一起運動就好了,一起運動的結局他變得有膽了,而倪先生的脾氣就下去了。運動就使人調節,弱的變強,強的變弱,把那精神頭放到鍛煉身體,他倆均衡一點就好了。他倆都朝中間靠攏,爸爸弱一點兒、溫柔一點兒,孩子變得血性一點。
123.來訪者媽媽:謝謝!
124.Z醫生:沒問題,謝謝你們。
【與主診醫師討論】
Z醫生:這個案例我在尋找病理模式的時候,剛開始就沒有分清楚他是C類人格問題,還是A類。原因是他也是很孤獨,他也是學習不好,我想看一下學習不好是不是一直如此,這樣話患者像是A類的多巴胺系統有問題。他說不是,只是到了中學才不好,等於是篩選的壓力加大了,成績處於中下遊了。其二問他的家族史,父母特別暴力,特彆強勢,那就容易培養出唯唯諾諾的小孩,所以更像是C類。
第二,他會不會是適應障礙呢?看起來不是學校,而是這樣的家庭養育出來這樣的小孩。你看說話不敢看你啊,人又很唯唯諾諾,一身的懶肉,明顯像後天獲得的,很少說是因為適應障礙變胖的,是因為他原來就是這樣的。一旦到了需要競爭性強、積極向上的時候,他就有問題了。所以這個時候我看他不是高中生活適應不好,適應不好的人更焦慮,很可能就變瘦。這種明顯是好吃懶坐,等於是「提不起的劉阿斗」,屬於這種狀態。那我們得怎麼辦呢?這期間爸爸不能那麼強勢,我們得想辦法把孩子帶動起來,帶著他去鍛煉,調動他的動機。如果初一的時候就看諮詢師,教他怎麼去做,那今天就已經變好很多了。現在我更擔心是這種狀態下去,即使上了大學,他也生存不下來,你看這種生活能力能行嗎?所以這毫無疑問,我同意這病人是C類人格。
那我為什麼不強烈的告訴他是迴避型,還是依賴型人格障礙?因為沒有必要了,治療都是一樣的。他很可能生活能力也不強,因為在家嘛,我們還看不出來他獨立生活能力怎麼樣。我問他媽媽,是不是家裡都替他做所有的決定?她點頭。所以你搞不清楚是迴避型還是依賴型,肯定不是OCPD了。以迴避型為主,也可能有一點點依賴型,但這種情況很重要的不是告訴父母哪一個型,重點是抓緊讓家長去幫助他。
所以這就是鑒別診斷的過程中,我現在不認為他是適應障礙,也不認為他是A類人格障礙,而是C類,所以我同意蘇醫生的診斷。所以我認為他應該主要靠運動,心理諮詢來治療。社會資源方面告訴他已經18歲了,你再努力一年也不會巨變了,保證健康是第一位,而考好的學校是第二位的。而不倒過來跟家長說你得努力,讓他再學好,這麼一壓,這小孩徹底完蛋了。就像一個關節炎的患者,你非讓他跑馬拉松,跑完之後腿就斷了,道理是一樣的。我們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一年之內突然考上清華、北大,這種概率是0,但這一年之內讓他更健康,這完全可能實現。
回秀清老師:我昨天跟病人訪談的時候用了一個多小時,然後老師用了10分鐘,就把他的這個診斷確定了。昨天跟他交流的時候真的是很困難,感覺他有一點很讓我疑惑的是,他否認與同學交往時候緊張,他說他的障礙在於找不到話題。然後我又考慮這會不會是A類人格的某個特點?但是談了半天也沒有發現一些什麼精神病性的或是古怪的東西,他也不是像分裂樣人格,他願意與人相處,但就是不會與人相處。所以我就覺得排除法的話,他應該在C類里。然後又了解他的父母,他的父母就是脾氣非常暴躁,而且他爸爸作為老師的話,我們都知道老師其實有一個情結是什麼?因為自己是老師,對孩子的學習還是要求挺高的。他小學的時候學習成績不錯,但是他爸爸仍然在學習上管教得比較嚴厲,他爸爸脾氣暴躁,經常因為學習打罵他。他媽媽說也是因為學習的問題,她跟他爸爸總發生爭執,兩個人在孩子面前經常爭吵,吵了好多年。直到上了初中,孩子的問題明顯了之後,他們才意識到這樣不好,才開始改善。所以從他家庭的互動模式,或者從精神動力上考慮,父母特別的脾氣暴躁,也很強勢,對孩子可能限制過多,所以造成他這麼一個很弱的性格,然後持續下來。所以我感覺考慮他迴避性的問題,可能更合適一些。
為什麼不考慮依賴型人格的問題?我也問過他,我說他在家生活自理能力怎麼樣?他媽媽說他會做,但是他就是懶,不願意做。平時家裡出去旅遊什麼的,他也能主動的去問路,也不是什麼都依靠父母。我就覺得他真是有一點兒跟迴避型的不一樣,他有些方面並不迴避。而且他父母還說他在出去碰到長輩什麼的,他會主動地去打招呼。然後也給我造成一些迷惑。但是總的來講,更深入交往他是不行的,泛泛交往的話還可以,但是再進一步交往他的能力就很明顯出現問題了,所以我感覺迴避型的可能性更大,但是這個過程我覺得我用的時間還是比較長。當然在最後的時間我也是跟他父母談,他現在的學習也不是主要的,還是他交往的問題,這一點我覺得我也是幫他們做的這種建議。他的父母現在也是認識到,他的這個人際交往確實是很嚴重的問題,成績的話他們已經不強求了,是這樣的。
z醫生:挺好,總結的很好。
【現場答疑】
Z醫生:我一直都說要了解你的病人,再了解他得什麼病,了解你的病人其中一部分就是要用精神動力這樣的訓練來看,像這樣的小孩他是一個什麼模式呢?他是一個精神分裂症早期表現?A類人格障礙?適應障礙? C類的人格障礙?他的這些發病跟他的父母這麼強勢,父母這樣的暴躁脾氣有沒有關係?那你要通盤的去考慮。在這個過程中,大家能夠看到,我明顯第一個要除外這個小孩是不是有A類人格障礙。因為你再想一下,我們之前提到了吧,他學習都不好,假如是一直都不好,肯定跟多巴胺系統異常有關。他一直都是喜歡孤獨,也不願意跟人家交往,也不喜歡跟人家交往,那是A類人格障礙。結果我在問的時候,明顯看到問他這醫院裡有沒有人要害你,你覺得安全嗎?你不敢看我是什麼原因,怕我害你嗎?他告訴我說這個眼神就是要放一個什麼東西控制我,那完了,這不是我們說的C類。現在看起來不是,除外A類了,他的學習不好是高中以後不好的,那很多人都是高中以後學不好,因為篩選壓力增加了。
那會不會是有C類的這些焦慮呢?果真是,一進門看著我眼睛都非常緊張。就在後半程我給他講完,你這是焦慮,明顯有這些問題的時候,他焦慮程度在降低,很快就看出來,連續五分鐘盯著我對話。他的父母又這麼急,小孩當然就慢。所以強勢的父母,孩子往往弱勢,弱勢父母,孩子往往變得強勢。這就是一個相互匹配的家庭動力。
這個小孩還有12個月就要參加高考了,那這個時候能改變的是精神狀態,所以告訴他重點是保證他精神健康。否則他就上了大學,他的生活也難以適應。因為他還這麼自卑,還這麼唯唯諾諾。告訴父親趕緊把發脾氣那件事放在一邊,帶上他去運動,培養他這些血性、鋼性。他喜歡看軍事片,所以我提到《戰狼》啊,一夜之間就賣了20個億,說明很多人都愛看。但是你得學它的精神,不是看它的笑話。這樣才會幫助那個小孩,而不是說我努力學習考上更好的大學,考上更好的專業,這可能都是不可企及的未來。尤其他們家還從來沒考上過本科,那本身還有智力方面的問題,要麼就是學習方法的問題,這個時候讓孩子一步超越父母是不切實際的。
問題一:大家好,很高興來這裡參加地面的授課,然後也看到醫院高大上的環境。剛才講這個案例的描述的時候,我會有一個疑問,是關於這個家族史的。因為聽到這邊老師說他的四爺爺好像是有躁狂症。四爺爺應該不是直系親屬,那麼一般來說,家族史的詢問,我們需要詢問到這種情況嗎?還是我們只需要問到直系親屬的一些情況?
Z醫生:是這樣的,有家族史和沒有家族史發病率能差十倍,所以要去問,但是四爺爺顯然不需要問,所以我也沒有做參考。但是他說了,不是壞事,比如說除了四爺爺,我還有個二叔叔也有這毛病。雖然也不是近,但明顯有點兒什麼問題,然後我再看這小孩符不符合雙相障礙。
現在這個小孩明顯既不是抑鬱,也不躁狂,所以那個家族史也不用參考了。我在詢問家族史的時候,一般會用開放性的問題,「你們兩邊的親屬裡邊,尤其直系親屬里有沒有類似精神障礙,需要看精神科醫生的?」我總是這樣問。他主動報告四爺爺的事情,沒問題,記錄下來,下一步留著去參考。假如有一天這小孩出現躁狂類的表現,仍然不能說是因為四爺爺決定我的診斷,恰恰這個案例里,四爺爺的情況沒有作為我診斷的依據。
問題二:大家好。我在當地有三家機構,一個是精神衛生診所,我是精神科醫生。第二個我有一個心理諮詢公司,第三個還有一個青少年教育的公司。大老遠的參加集中面授也是想感謝老師。為什麼?2013年的時候我那邊有一些客人是來自於國外的,他在國外休學以後回到國內,他經過我們的治療也好,諮詢也好,他返到那邊去。我需要跟國外有一個對接的診斷評估系統,那個時候我在國內就找這個DSM,國內沒有。後來我就找人從台灣給我買了一套,這個DSM-5進來以後,我發現是老師翻譯的,中國人沒做到,老師做到了,說明愛國不是嘴巴上的,這是第一個。第二個,老師厲害就在於,既知道中國諮詢師的軟肋,也知道中國精神科醫生的軟肋。所以我一直在尋找這麼一個班,就沒有。現在終於有了可以系統學習的課程。關於今天這個案例,我在想要不要寫類似社交焦慮的問題。
Z醫生:一般不是,我們考慮他是迴避型人格障礙,他的特點就是社交焦慮,已經涵蓋了社交焦慮的癥狀。
追問:這小孩是18歲,剛剛夠診斷。
Z醫生:對的,剛剛夠診斷。因為我們決定診斷他為迴避型人格障礙,人格能解釋他的好多癥狀,不僅是社交,人際關係也不好,社交焦慮的意思是在社交場所有焦慮,人際關係正常。這個小孩現在是人際關係有問題,當我們用這個診斷能涵蓋他的表現時,我們就不用再單獨診斷別的了,相當於診斷病人雙相,就不要再提他有重性抑鬱障礙了,道理是一樣的。
問題三:老師你好,我今天就是想談一個感想和問一個問題吧,談感想就是,也來上課一個多月了,其實這一個多月有一點感覺好像很感興趣,很想診斷他到底是什麼癥狀,好像陷入一個衚衕,有興趣的衚衕裡面。我好像看到一個疾病,我很想知道到底是什麼問題,我私下來也會問蘇老師,就是說你可以給我講一下怎麼去診斷。我就好像很想知道到底每一個病的核心病症是什麼,能讓我快速診斷出來,這個人到底是什麼?可能也是一種學習成就吧,給自己來說。那聽了老師的課,今天不是講到單純一個言語增多啊,易激惹啊,睡眠減少,其實他可能很多疾病都會有這種癥狀,是跨界的。然後今天對於這一點感觸蠻深的,就是當我們要去對待一個來訪者的時候,需要從很多角度去分析他,包括他的一個遺傳特性,然後一些精神動力學方面的,這是我今天感觸比較深的問題。
還有今天這個案例,我有個問題,其實老師在跟他訪談過程中,我覺得他很明確是一個迴避型人格,我感覺他的思維是有一點點障礙,他還說與別人對視,怕別人知道自己的想法。我在想會不會有一個害怕思維被暴露的問題。後來他在回答你的問題的時候,我感覺他有一點點思維遲緩,他好像對你的問題感覺有點不能太理解,或者中途有一些答非所問,有一些問題。
Z醫生:那沒有,這是過度解讀了。思維障礙指的是答非所問,我問的所有問題他基本上都可以對答。另外,思維所謂的慢,因為他膽小、緊張,焦慮也可以使人變慢。抑鬱和焦慮都會使人變慢,焦慮厲害了還能思維中斷,像選擇性緘默症,一句話都說不出來。所以你得整體上看這個病人像個什麼,他基本上是焦慮,我沒有感覺到他是精神分裂症。你一說思維障礙的意思是精神分裂障礙譜系障礙。我們做了鑒別,精神分裂症譜系障礙最核心的特徵應該是多疑,這個患者沒有多疑。
反饋:對,所以我就覺得這一點挺矛盾的。
z醫生:不矛盾。
反饋:但是我就感覺他有思維方面的問題。
z醫生:剛才說焦慮嚴重了都可能會有思維中斷,緊張、說話聲音小。精神分裂症說話聲音大著呢,因為他就覺得他是對的,還會跟你辯論。這小孩說話的時候眼睛都不看你,但一問他為什麼不看我,他不是覺得我要害他,就是擔心,焦慮的人都很擔憂,等於他還沒有跑出這個焦慮的譜系。所以癥狀用焦慮能解釋得通。
追問:所以他在回答的時候,也是因為焦慮不太敢說話?
z醫生:是,說話聲音小。我們精神分裂症聲音不小,大著呢,這就是為什麼你要看模式。
李志梅醫生:今天這個案例,昨天我跟秀清我們倆還討論了一下,該如何概念化。當時就說到他有點迴避,有一點眼神不直視啊,想去跟人交往,又不能跟人交往,我們倆基本上用排除法,考慮到C類人格的,但是依賴呢,還是迴避?也是搞不太清楚。您今天的訪談,我覺得好多問診還是挺長見識的。您考慮他眼神不好,不跟你對視,到底是A類的,還是C類的,我當時就沒想到去鑒別A類的。還有一點體會,昨天採集病史的時候,他說跟人交往的時候不焦慮。這個不焦慮是他自己說的,但是不是焦慮呢?是由我們來判斷的,所以這個小孩今天看他那個狀態的話,顯然就是非常焦慮的,所以他自己說的不算數。
Z醫生:不是不算數,僅供參考。
反饋:就是我們看到的是什麼,這個是更可靠。您說到父母跟孩子,這個小孩他的父母都比較急躁。所以這個小孩可能就變成這個樣子。我覺得除了這個父母的作用之外,還應該跟孩子本身的性格有關,是父母跟孩子相互作用造成的結果。
Z醫生:兩種都有。另外還有小孩學習不好,在中學時期,學習不好的孩子都會自卑的, 因為這個階段主要看成績,中學不是評長相,因為大家都沒發育完,不是選美。在美國也不鼓勵比誰更性感,恰恰是學習好是主要的,一俊遮百丑嘛,學習一好,大夥都覺得你行,我們當年選班長的時候都是統統選學習好的,與外形無關。當你這些優點都具備的時候,你不太容易自卑。當你又矮又胖,又學習不好的時候自然容易自卑。這小孩的問題,不光是父母的原因,而是組合的結果,學習不好,父母又打擊他,這時候感到自尊心爆棚不太可能。別忘了,中學還有這麼一個事。你在中學的時候大家都說你不行,你就真信了,因為你確實倒數第一,那你什麼感覺?我就覺得自己笨,你就慢慢沒有判斷力,沒有鑒賞力,不會客觀地去看,也不會認真調整自己。所以這會就真麻煩了,所以別人說你不行,不是真不行。當你相信別人說的你不行,你就真的不行了,這是區別。
反饋:認知上面有問題。
Z醫生:對,所以我說這不是一種因素造成的。
追問:還有一個我不太明白的,就是你剛才說的適應障礙,這個小孩他是中學以後,高中以後才出現的這個問題,我還是沒有搞清楚,與適應障礙怎麼鑒別?
Z醫生:我問他是不是跟父母一起長大的,比如有些農村孩子,上高中之後寄宿了,原來在家裡被照顧得很好,一到學校寄宿不能生活,難以適應,比如有人笑話你是農村的,你會發現他每次出問題的時候都是與換環境有關,他沒有辦法適應新的生活,明顯跟這個分水嶺有關的。你就知道這是適應障礙,他也可以伴自卑、焦慮。這個孩子有沒有這樣分水嶺的變化?他的答案是沒有。沒有離開過家,支持系統一直都在,他是一直都不行,不是現在才不行。假如他是原來學習特別好,自從離開了家就什麼都不行,最後就放棄了,唯一是吃東西能高興,用吃來減壓,這是患者的一種應對機制,除了吃沒有什麼好的感覺,這就像是適應障礙。所以我要鑒別一下是不是有分水嶺的變化。不管是適應障礙還是創傷後應激障礙,都是有明顯的分水嶺,跟他這個創傷,新的環境有關,當你這些都分不清楚界限的時候,那就不是。比如一個人談戀愛之前什麼都好,自從失戀了,學習也自暴自棄了,人也破罐子破摔,那說明他不是腦袋不好使,是這個打擊帶來的,診斷適應障礙。
反饋:明白了,謝謝。
蘇龍醫生:今天下午這個案例,迴避型人格障礙,昨天我是接觸了一下,但沒有太多的交談。接觸的時候看言語、動作都是比較遲緩的,老態龍鐘的感覺。我首先有一個印象,會不會是一個智力障礙的問題。今天訪談的時候,通過這樣一個近距離的接觸,老師看了以後,我們跟隨現場他的真實問題不斷的呈現以後,我們就可以看到他的智力沒有問題。包括通過這種一元論論,他小學的時候智力是正常的,到初中開始才出現了學習的困難,一直到高中,他的學習困難就越來越明顯。然後再結合他父母這些性格特點,比如說比較暴躁啊,或者是父母的衝突比較大,為他的事也是衝突得非常厲害,可以看出問題的成因。
郝鳳儀:老師我覺得今天這個案例啊,給我一個特別大的感觸,就是我們平常總覺得你諮詢師就是跟我說個話,好像也沒有什麼特別重點的,特別精彩的地方,你憑什麼收我錢呢?但是今天我看到了,老師在這裡面至少用了六個療法在整個的諮詢過程中。
首先,秀清老師剛剛彙報了案例,老師的評估就開始了,這就是用了我們動力學習的這一套找模式的方法,評估就開始了。正是因為這樣快速的評估呢,所以剛剛進入跟來訪者聊天的時候,老師就可以開始鑒別診斷了。這是為什麼我們能短程的一個原因。
那接下來呢,老師再告訴他怎麼樣去與人際交往的時候,其實就用了IPT和CBT,來告訴他如何人際交往,如何調整自己的認知。那接下來呢,老師又問到,你的爸爸媽媽,你的家庭背景是什麼樣的,你家長是暴怒的,是衝動的,孩子就容易更弱一些。這裡面就用到了我們家庭的動力學,家庭的治療這一系列方法。此外老師還開始改善家長的期待,對家長用了認知的調整。
最後呢,老師在幾乎每一個案例里都會用的積極心理學,以及動機面詢,如何調動孩子改變的動機,然後幫助孩子分析,你雖然得了什麼樣的病,但是你看看你現在手頭有怎麼樣的資源,我們不能放棄,我們會有一個好的未來,只要你堅持的治療,好好的配合爸爸媽媽,咱們以後都會過得挺好的。
所以這就是讓我看到為什麼老師是治人於無形,他沒有說過我現在要用CBT了,我現在要調整你的人際關係了,但是從來就是從他那些平和的、幽默的話里,讓我們看到了治癒的希望,讓來訪者感到我是有希望的,我是可以被治癒,那這就是我今天的感受。謝謝老師。
Z醫生:謝謝鳳儀的總結,由於時間關係呢,今天的答疑我們就到此結束。最後送給大家一句話,你想做一個好的諮詢師,掌握一定的心理學的諮詢技術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做好評估。能夠做好這套評估和干預,你當然就必須要接受規範化培訓。你做任何一個行業都要有業界良心。那就是說,因為正確的原因,正確的理由去從事正確的行業,幫助你的病人也要用正確的方法,這裡包括生物、心理、社會的綜合評估與治療,所以我覺得如果你在非常短的兩個小時之內的理論和實踐的學習中,還沒有感受到心理諮詢的技術,那你再慢慢感受,我們還有一年的時間。但是你能感到我們這個團隊,不管是幕前幕後,我們的敬業精神是從來不輸其他的團隊,我們給大家建立起一個對行業的信心,但是我們首先從業界良心做起,做一個有良心的團隊,誠心誠意地服務大家,好,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