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變----辛亥革命紀實(連載二)
天變----辛亥革命紀實(連載二)劉秉榮 著
第一章大清末日(2)咸豐帝在熱河行宮彌留之際,曾遺命以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戶部尚書肅順等八人為「贊襄政務王大臣」,輔佐年方6歲的載淳為帝,那拉氏由貴妃而尊為太后。權欲極強的慈禧唆使人上書「垂簾聽政」,此舉遭到肅順等人堅決反對,肅順等提出「本朝向無垂簾故事」為理由。慈禧便與恭親王奕訢勾結起來,拉攏時在北京握有兵權的勝保等,又暗中取得帝國主義的支持,於「迴鑾」時機,發動政變,將載垣、肅順、端華三人處死,其餘人都罷黜和充軍。慈禧和奕訢等奪得了政權。
光緒登極後,大權自然仍旁落於慈禧。慈禧經過近20年的慘淡經營,大權已十分穩固。再加上東太后慈安素來不願管事,西太后便成了大清國的主宰。到光緒十二年(1886年)時,光緒帝已經16歲了,慈禧已不好再垂簾聽政了。但她不肯放棄手中大權,遂改「聽政」為「訓政」,但換湯不換藥,慈禧仍掌實權。直到光緒帝19歲時,這才親政。然而一切軍國大計,仍須稟命而行,就連個人婚姻也沒有自由。
慈禧太后的專橫,造成了同治、光緒兩朝皇帝的悲劇,也使清政府上下官吏更加腐敗。清政府自鴉片戰爭以來,列強虎視,其後數年間,琉球喪、安南失、緬甸亡,日謀高麗、英啟藏衛、俄迫盛京、法亂滇粵,外患交迫,內政日弊。大清國已經民窮財盡,國庫空虛,而西太后仍過著窮奢極欲的生活。為籌金銀,她擴大了前朝納資捐官的制度,公開賣官鬻爵,貪污之風盛行,朝綱昏暗,民怨沸騰。
就在這時候,老天爺給大清國送來了一個康有為。
康有為,廣東南海人,咸豐八年(1858年)生。他6歲入塾學,從師於簡鳳儀、楊仁山等人,學習古經典籍和文學。康有為聰明絕頂,不拘泥於塾師所教之課,厭八股,喜縱觀說部、集部、雜史,博覽群書。18歲受學於朱九江。22歲時居家從事古文經學,並續宋明理學與金石之學。光緒八年(1882年),康有為赴順天會試,但落榜而歸。途經上海,見上海的洋人治術有本,感嘆說:「民族欲振興,非學西方先進不可。」光緒十四年(1888年),康有為再應順天會試赴京。
此時正值馬尾海戰失敗,國勢日危。中華民族受到列強的欺凌,使康有為熱血沸騰,他登長城遠眺,長吟道:「時平堡堠生青草,欲出軍都吊鬼雄。」
康有為少年氣盛,心憂國事,以諸生的身分上書公卿,並向光緒帝上萬言書請求變法。萬言書被朝士所阻,未能上達,反被視為「狂生」而遭攻擊。康有為見直言不成,便為他人代寫奏摺,間接革新,但因宦官當道,他的想法不能實現。康有為在京城待得久了,逐漸看清了形勢,知道朝廷腐舊勢力根深蒂固,如果沒有群眾支持,僅靠一人之力,終不能挽救危亡。
康有為回廣州之後,便著手編撰《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文中攻「恪守祖訓」之謬,言「托古改制」之道。同時開辦「萬木草堂」,廣收學生,一面宣傳其「大同」思想,一面聯合志同道合之士。
繼康有為上書之後,光緒十九年(1893年),戶部江西司主事唐文治也上書光緒帝,提出八點建議:(一)正人心,別流品;(二)務剛斷,嚴賞罰;(三)獎氣節,去闒冗;(四)正官常,破資格;(五)拔真才,變科目;(六)改武科,用火器;(七)聯邦交,簡使臣;(八)塞漏支,節浮費。上書內稱:「以上八事俱久遠之計,切實施行,中興之業實基於此。」
唐文治與康有為都是小人物,國事危急之際,小人物也都起來議政了。但史書也有不公,後來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領袖之名,連小學課本都有,而唐文治之名,卻極少有人知道了。故筆者於此記下唐文治上書之事,以示後人。
(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成龍彰顯影響力 《辛亥革命》將全球同步上映
※朱維錚:辛亥革命前張之洞其實早就獨立了
※為什麼清末同盟會領導或參與的革命在武昌起義前都在南方,同時又為什麼在南方總失敗,而在內陸地區一下成功?
※辛亥革命期間仁人志士為什麼選擇革命?
※《辛亥革命》不打只愛 成龍贊李冰冰像仙女